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 字子瞻, 号________, 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 “康乐”指()的(), 作者引出这位诗人, 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 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 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因此,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 它包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复杂的感情。

3.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 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 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案: 4.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基础导练1.给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夕日欲颓.〔〕亦未寝.〔〕绝〔〕承天寺.〔〕襄.陵〔〕二、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飞漱.其间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沉鳞..竞跃5、回清..倒影6、四时..俱备7、实是欲界..之仙都三、翻译以下句子。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照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高处景色:2、低处景色:3、写色彩:4、写声音:5、写静景:6、写动景:〔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短文中描写夜景专门有特色,请用你的话描画一下文中写到的夜景。

2、文中的〝闲人〞指谁,什么缘故讲是〝闲人〞?答案一、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1、冲荡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潜游在水中的鱼5、回旋的清波6、四季7、人间三、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2、庭下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飘着纵横交错的水草。

四、〔一〕1、高峰入云2、清流见底3、西岸石壁,五色交辉4、猿鸟乱鸣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二〕1、银色的月光下,庭院里就像一泓池水,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投下婆娑的倩影,就像池中的藻、荇,交错茂盛。

啊,今夜的月色真美!2、〝闲人〞指作者自己和张怀民。

因为作者被贬黄州,无法实现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思想,心情愁闷,相关于奔忙的官宦之人,因此自称〝闲人〞。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一、积存与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短文两篇1、默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实就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下列词句五色交辉..俱备( )..( ) 四时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能与.其奇者( )古来共谈..以来( )..( ) 自康乐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4、填空(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与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 __,___ __朝人。

她隐居句曲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她的意见,时人称她为“___ _______”。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就是: 。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就是:。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就是: 。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就是: 。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3、解释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盖.竹柏影也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从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 结果:7、此文共分三层:8、贯穿全文线索的就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就是哪句?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与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