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教案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

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

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的第二章节“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详细内容包括:1. 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教育理念;2.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演变及现状分析;3. 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4.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教育理念;2. 使学生熟悉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演变及现状,增强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认识;3. 培养学生运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教育理念;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变及现状分析;2.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变革。

2. 讲解:(1)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教育理念;(2)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政策演变及现状分析;(3)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目标、任务、原则;(4)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教育理念,并选代表进行汇报;(2)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变及现状,讨论我国学前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4. 例题讲解:(1)简述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教育理念;(2)分析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变及现状;(3)论述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5. 随堂练习:(1)填空题:补充完整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各个时期;(2)选择题:关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变的问题;(3)简答题:简述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六、板书设计1. 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历程;2.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3.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4.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学前教育史》全套教案

《学前教育史》全套教案

《学前教育史》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学前教育史》教材第3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及第5章“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详细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制度与实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变革与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制度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掌握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变革过程,提高学生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价学前教育史中不同时期教育理念及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制度与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学前教育史》学习指导、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图片,引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制度与实践,结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及实例。

a. 基本理念:仁爱、孝道、礼义、智慧等。

b. 制度: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学教育等。

c. 实践:蒙学、故事、游戏、礼仪等。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变革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

5. 讲解:讲解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变革过程,结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及实例。

a. 变革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b. 变革过程: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影响。

b. 请分析近现代学前教育变革的原因及过程。

2. 答案:a. 答案要点:仁爱、孝道、礼义、智慧等基本理念,以及其在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官学教育等方面的实践。

b. 答案要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变革过程。

学前教育史学习教案

学前教育史学习教案

学前教育史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学前教育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教学内容1.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3.学前教育重要人物及其贡献4.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2.教学难点:分析学前教育历史现象,理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历史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吗?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呢?(二)教学内容讲解1.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a.介绍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如家庭教育、宫廷教育等。

b.介绍近代学前教育的兴起,如幼儿园、幼稚园的创建。

c.分析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如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

2.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a.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

b.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政策、法规、实践等方面的变化。

c.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

3.学前教育重要人物及其贡献a.介绍国内著名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张雪门等。

b.分析他们的教育思想、实践成果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4.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a.分析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如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等。

b.阐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政策支持、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等。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几个学前教育历史案例,如幼儿园的创建、重要教育家的教育实践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教育现象、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将来的教育事业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学前教育的重要人物、事件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概述1.1 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1.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与意义1.3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1.4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与当代学前教育的比较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2.1 家庭教育概述2.2 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内容2.3 古代家庭教育的影响与作用2.4 古代家庭教育实例分析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机构3.1 学前教育机构概述3.2 古代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与运作方式3.3 古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与方法3.4 古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代表性实例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与理论4.1 儒家学前教育思想4.2 墨家学前教育思想4.3 法家学前教育思想4.4 道家学前教育思想4.5 古代学前教育理论的现代启示第五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案例分析5.1 学前教育实践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5.2 古代皇室贵族学前教育案例分析5.3 古代民间家庭教育案例分析5.4 古代学前教育成功与不足的探讨第六章:儒家经典与古代学前教育6.1 儒家经典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地位6.2 《孝经》与学前教育6.3 《大学》与学前教育6.4 《中庸》与学前教育6.5 儒家经典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七章:古代蒙学教育与学前教育7.1 蒙学教育的概念与特点7.2 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7.3 蒙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联系与区别7.4 古代蒙学教育实例分析7.5 蒙学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八章:古代女性学前教育8.1 古代女性学前教育概述8.2 女性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式8.3 女性学前教育的影响与作用8.4 古代女性学前教育实例分析8.5 女性学前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九章:古代宫廷学前教育9.1 宫廷学前教育的特点与方式9.2 宫廷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9.3 宫廷学前教育的影响与评价9.4 古代宫廷学前教育实例分析9.5 宫廷学前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十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0.1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0.2 汉唐时期的学前教育10.3 宋元时期的学前教育10.4 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10.5 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变革第十一章:古代学前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11.1 古代学前教育方法概述11.2 讲授法与古代学前教育11.3 实践操作法与古代学前教育11.4 启发诱导法与古代学前教育11.5 古代学前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应用第十二章:古代学前教育环境与设施12.1 古代学前教育环境的特点12.2 古代学前教育场所的设置12.3 古代学前教育设施与教具12.4 古代学前教育环境与设施的现代转化12.5 古代学前教育环境与设施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第十三章:古代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13.1 道德教育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地位13.2 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3.3 道德教育的影响与作用13.4 古代道德教育实例分析13.5 道德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十四章:古代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14.1 艺术教育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地位14.2 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4.3 艺术教育的影响与作用14.4 古代艺术教育实例分析14.5 艺术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十五章: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联系与启示15.1 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基本联系15.2 古代学前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5.3 古代学前教育中的不足与反思15.4 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5.5 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思想与理论、实践案例分析等内容。

2024年最新最全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精华版

2024年最新最全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精华版

2024年最新最全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精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三章“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部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教育观念、汉代至唐代的教育制度、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幼儿教育实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和关键时期。

2. 分析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对我国学前教育传统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代至唐代的教育制度、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幼儿教育实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难点:分析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古代幼儿教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思考。

2. 讲解:详细介绍各个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结合PPT和黑板板书进行讲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4. 例题讲解:以“汉代至唐代的教育制度”为例,讲解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2. 内容:先秦时期:教育观念汉代至唐代:教育制度宋代至明清时期:幼儿教育实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要点: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原因:社会经济、政治变革、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等。

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各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特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史,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互动环节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组织1. 对先秦时期的教育观念,强调儒家、道家等思想对后世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发展阶段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1.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发展阶段,基本原则和目标,重要性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员讨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的理解能力第二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对当代教育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对当代教育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历史演变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帮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的了解能力第三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思想和理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的了解能力第四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规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4.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主要政策和法规,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实地考察法:组织学员参观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政策和法规的了解能力第五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前景与挑战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和挑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的了解能力第六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与教学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6.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常用的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程案例,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的了解能力第七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评价与监督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主要方法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主要方法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重要性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重要性的了解能力第八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主要途径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主要途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重要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基本要求,主要途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师资培养与培训案例,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实际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本要求和途径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重要性的了解能力第九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家庭与社会合作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主要方式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方式,重要性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重要性的了解能力第十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主要趋势,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和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的了解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对于把握课程的方向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史教案

学前教育史教案

学前教育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

2. 学习和领会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学前教育学》笔记、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古今学前教育场景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思考。

2. 讲解:详细介绍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

(1)古代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

(2)近现代学前教育:幼儿园的兴起,蒙台梭利、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贡献。

(3)当代学前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幼儿园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与所学内容进行对比。

4. 例题讲解:分析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如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福禄贝尔的游戏教育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某个教育家的思想,设计一个简单的教育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1. 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古代:家庭教育、道德教育近现代:幼儿园、蒙台梭利、福禄贝尔当代:全面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2.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特点3.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位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结合实际设计一个教育实践活动。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教育家简介、学前教育思想、实践活动设计及预期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前教育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教育家的思想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学前教育史》全套教案

《学前教育史》全套教案

两种观点采取折中态度,尽量采用有利于民族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教育内容;采用有利于发展儿童能力的新做法,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比重,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比纳(Binet,1857—1911)是法国心理学家,巴黎大学心理学教授,现代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1905年,他与西蒙(Simon)一起编写出版了第一份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以3-13岁的儿童为对象,重视对儿童个性差异的研究。

二、母育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 母育学校的改革1905年,教育部长认为对2-4岁幼儿进行阅读和书写教学并非母育学校的中心目的。

1908年,教育部长再次强调母育学校的目的是对学前儿童加以照料,满足其体、德、智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已形成制度,公立母育学校实行免费制度。

母育学校的教师与小学教师一样都由初级师范学校培养。

2. 母育学校的智育化倾向法国从1957年开始把儿童入学年龄提前至5岁9个月。

1969年,法国政府对母育学校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法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幼儿全面发展。

改革后的学前教育采取与小学相同的“三段分期教育法”。

3. 母育学校的发展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发布《对母育学校的方向指导》,指出母育学校以教育为主,其总目标在于使儿童的各种可能性得以发展,以便使其形成自己的人格,并为其提供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最佳机会。

三、学前教育功能的扩展1989年由总统正式颁布的《教育方针法》的附加报告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目标,强调了法国学前教育的四重作用:启蒙教育、社会化、诊断和治疗,以及与小学的衔接。

法国政府在1978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198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法》和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都提出要加强“幼小衔接”工作。

四、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从1981年开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一样免费入学。

法国学前教育机构承担更多职能,包括教育、保育、诊断和治疗,把社会、卫生和心理三者综合起来,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维护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人格健康及各种潜能的发展,重视发现天才和防治低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

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

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社会公育内容: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

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

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3)审美意识教育。

《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稺,亦作稚,幼儿。

稺子,泛指小儿。

(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

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

“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

《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

”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

孟子:“庠者养也。

”《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

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

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

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

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一)意义和任务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

(二)奴隶社会的胎教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pā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

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

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

他人无事不往。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

”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作业与思考: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及经验和局限。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教学难点是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背景知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5、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6、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

张载《正蒙·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

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

蒙者,知之始也。

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

…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

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

幼而不学,遂失天真;性漓情怪,不可为人。

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1)邸第: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

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

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

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太学: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

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学而优则仕”2.齐家治国的基础《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

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

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

“家之不宁,国难得安。

”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光耀门楣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

“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生活常规常规,一般指生活规则和行为规则,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常规教育一般包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1)礼仪常规的训练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