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开天辟地_成语典故_1
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_开大辟地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_开大辟地故事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引导幼儿接触成语、熟悉成语,既能使他们体验到成语故事的乐趣,又能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进而促进他们语言思维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
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盘古开天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的典故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
这个混沌的世界无边无际,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仿佛一个浑圆的鸡蛋。
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孕育着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
当他苏醒后发现眼前一团漆黑,十分憋闷,便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做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沌的世界。
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中,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
天地分开,一片开阔,盘古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但随后他又发现空间过于狭小,他担心天地会重新合于一处,于是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让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
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天空慢慢高远,大地渐渐辽阔。
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厚得不能再厚,盘古自己也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再也无法回归混沌。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
他支撑天地耗尽心血,终于有一天,这位巨人慢慢倒下了,死去了。
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月亮,照亮夜晚;千万缕头发变成点点繁星,点缀美丽夜空。
[关于神话传说的成语]神话传说的成语
![[关于神话传说的成语]神话传说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5c36de7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c.png)
[关于神话传说的成语]神话传说的成语(1) [神话传说的成语]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盘古开天: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
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盘古。
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
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盘古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盘古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
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
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女娲造人:在盘古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精卫填海: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张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女娲补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后羿射日: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百鸟朝凤: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
成语典故-专业文档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300字(精选13篇)成语典故篇1以貌取人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成语典故篇2鹏程万里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
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
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
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
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
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
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成语典故篇3朝三暮四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与“开天辟地”有关的神话故事有哪些道德寓意?

与“开天辟地”有关的神话故事有哪些道德寓意?一、《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相传在远古时代,混沌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鸡蛋,经过无数年的孵化,最终孕育出了盘古。
盘古生下后不久,他用巨斧劈开了混沌,将天地分割开来。
同时盘古自己化身为大地,头顶为天空,四肢化为四方山川。
这个神话故事中蕴含了几个重要的道德寓意:1. 勇于担当。
盘古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力量开辟了天地,展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敢于挑战、勇往直前。
2. 奋斗与创造。
盘古开辟天地的过程需要巨大的力量和耐力,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
这激励人们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3. 和谐共生。
盘古化身为大地,构成了天、地、人的有机整体。
这个神话故事的道德寓意是要告诉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又一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古代,天空中出现裂痕,人类面临天塌地陷的灾难。
为了挽救世界,女娲用彩石熔化成五色泥,塑造了人类,并且用自己的力量补上了天空的裂痕。
这个故事传递了以下几个道德寓意:1. 关爱他人。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仅创造了人类,还付出了自己的力量去补天。
她体现了关爱他人的精神,鼓励人们要乐于助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 善于创造。
女娲用五色泥塑造了人类,展现了她的创造力。
这告诉人们要善于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3. 团结合作。
女娲补天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神祇提供帮助,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只小鸟的奋斗精神和对天下苍生的关心。
故事中,为了报答母亲,已故的女儿精卫化为一只小鸟,以填海为己任,投身到海中,用尽全力将沉入海底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扔到陆地上。
中国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大全(精心整理建议收藏)

中国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大全(精心整理建议收藏)按照历史朝代顺序,演绎历史人物与成语典故。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物造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煫人钴木取火,有巢构木为巢。
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嫘祖养蚕,仓颉造字。
夏启化国为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桀桀骜不训。
成汤网开一面,太甲桐宫悔过,伊尹摄政,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纣王酒池肉林,暴殄天物,飞康、恶来助纣为桀。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伯夷、叔齐耻食周栗,武王伐纣,爱屋及乌。
三监之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成康之治,周成王桐叶封弟,周報王债台高筑,卫巫监谤、道路以目,国人暴动,周召共和。
宣王中兴,周幽王千金买一笑,蜂火戏诸候。
平王东迁,东周列国,郑桓公掘地见母,蔡桓公讳疾忌医,卫武公投桃报李。
晋武公曲沃代翼。
卫懿公好鹤亡国,蔡哀候谗言灭息。
石碏大义灭亲,荀息假途灭虢,里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宫之奇唇亡齿寒,柳下惠坐怀不乱。
养由基百步穿杨,管鲍之交,管仲老马识途,鲍叔牙毋忘在莒,俞伯牙高山流水,曹刿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栾书从善如流。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宋襄公好名无实,秦穆公羊皮换贤。
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轻重。
百里奚饲牛拜相。
介子推割股君。
赵衰冬日之日,先殄兵行诡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己,韩厥绍绝立废,夏姬灭国破陈。
晏婴一桃杀三士,田穰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子产兴郑,田完奔齐。
孙武三令五申,伍子胥掘墓鞭尸,申包胥秦庭乞师,夫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勾践卧薪尝胆,文种兔死狗烹,毕万昌大,魏绛和戎,赵鞅铁铸刑鼎,智瑶贪得无厌。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朝秦暮楚。
邹忌鼓琴求相,吴起杀妻求将。
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作法自毙,齐威王一鸣惊人,孙膑围魏救赵。
苏秦悬梁刺股。
灵武王胡服骑射,燕昭王卑身厚币,宋康王射天笞地,申不害变法强韩,蘭相如完璧归赵。
郭隗千金买骨,范睢长袖善舞,远交近攻,廉颇负荆请罪。
宋玉曲高和寡。
乐毅灭齐,功败垂成,田单复国,出奇制胜。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天辟地有什么历史典故

开天辟地有什么历史典故开天辟地是用来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你们应该都知道开天辟地的典故吧。
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开天辟地相关典故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开天辟地的成语典故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
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
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
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
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
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
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
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
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h开天辟地n)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
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
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开天辟地的意思[释义] 辟:开辟。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
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语出] 清·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乞君为我多方访之;冀得当以报我;此开天辟地第一吃紧事也。
有典故的成语

有典故的常用成语典故就是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
一般和人物分不开,即名人故事。
一,神话传说1.开天辟地kāi tiān pì dì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
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出处: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2.女娲补天nǚ wā bǔ tiān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3.夸父逐日kuā fù zhú rì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拚命追赶太阳。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4.后羿射日hòu yì shè rì后羿:上古人名。
后羿射太阳。
赞颂敢于同自然做斗争的英雄;也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5.精卫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三过家门而不入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7.八仙过海bā xiān guò hǎi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
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
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开天辟地
成语典故: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这个成语来源于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远古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他们很想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渐渐地,他们创造出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
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
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
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
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
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