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六 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共24页
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白俄罗斯
资料1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位法国学者就曾断言:在 苏联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急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显然 是民族问题。
资料2 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每生产1辆坦克, 苏联就能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9辆。但就是这样一个能将 国民送上太空的国家,却不能向国民提供足够的面包、袜 子和牙刷。
苏联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它背离
了“社会主义轨道”。8月20日深夜,
苏联突然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绑 图5-36 苏军坦克开
架了捷共领导人。“布拉格之春”被
进布拉格
迫中止。
2.表现: ①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一年之内,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 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因,有人认为是“八一九事件”, 有人认为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人认为是冷战中的军备 竞赛,有人认为是复杂的民族问题。对此,谈谈自己的见 解。
除了德国统一外,还有哪些东欧国家的版图发生了变 化?比较一下剧变前后的东欧版图,从地图上找出这些国 家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变化: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 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马其顿。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捷克、斯洛伐克
根据你所了解的资料,从历史因素、内部因 素、外部因素等方面,对东欧剧变的原因谈谈自 己的见解。
历史因素:在苏联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 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东欧各国脱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 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内部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 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 6.6综合探究六 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6.6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 )A. 邓稼先B. 王进喜C. 袁隆平D. 雷锋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设立()A. 成为农村改革的开端B. 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 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D. 回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3.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 )A. 青藏铁路B. 京广铁路C. 京哈铁路D. 兰新铁路4.人类在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下面归纳正确的是()① 1840年—1901年屈辱岁月,悲壮抗争② 1931年—1945年民族危机,全面抗战③ 1949年—1956年巩固政权,民主革命④ 1979年—2019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5.1990年初,邓小平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下列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中,最能体现这一思路的是()A. “发展才是硬道理”B. “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C. “摸着石头过河”D.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6.1984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除现在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
同年,中央作出了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决定,这些城市中位于广西的是()A. 大连B. 北海C. 宁波D. 青岛7.(2019•金华)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国有经济地位日益巩固B.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失C. 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D. 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8.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的企业是()A. 乡镇企业B. 国有企业C. 私营企业D. 中外合资企业9.党的▲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综合探究六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同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综合探究六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
04354
1 / 9
综合探究六 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一、新中国的召唤
1.背景:__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_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__新中国__的建立为实现这一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杰出代表:1949年8月—1955年11月,以__李四光__、__钱学森__、__华罗庚__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二、信仰的力量
1.民族精神的核心:__爱国主义__。
2.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始终是新中国的__脊梁和骄傲__
,陪。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2).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列宁师: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引入历史人物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
)生: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生: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检查预习效果:(在讲授中穿插进行)师: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生: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板书)师:作用?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板书)师: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师:有谁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苏联成立的背景和大致过程?生: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
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师:引导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自习五分钟)师: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苏俄、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能不能说一说大致的发展历程?学1: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2:”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
师:简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下册:5.2.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课件)

3.原因:
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是日本发展成一个资 本主义民主制国家。
②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的军需订货, 促使日本经济活跃起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
③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持和援助政策,帮助日本很快在战 争的废墟上重新发展起来。
结合战后世界格局,想一想美国为什么要大 力扶持日本经济?
冷战爆发后,美国鼓励日本经济复 兴和政治重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清除 日本的封建势力残余和军国主义因素, 使日本发展成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 成为西方阵营中的一员,以对抗中国、 牵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1.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2.表现:日本经济保持了发达国家最高的增长速度,
第3课时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1.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 。 (2)连续的空袭严重毁坏了日本的军事设施 和工厂设备,
一百多座城市成为废墟。 (3)大批士兵回国使失业率居高不下。 (4)1945年的大米歉收,加重了粮食危机。
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瘫痪和崩溃边缘。据日本 经济安定本部1949年报告中统计:日本物质财富损失总额 为1057亿日元,相当于1944年全部国家财富的35%。1946 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1934—1936年平均水平的 30.7%,农业生产降至战前的6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及 战前一半。就连美国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都说: “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国。”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诸 多因素中,重视教育被认为是 “重建日本的原动力”。
日本儿童们在练习操作计算机 日本小学生在上“生活”课
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以外别无他途。我们 进行战争而使国家荒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 给子孙后代,可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卓越的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综合探究六《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教案教学设计1

综合探究六《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长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及先进事迹,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要素。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课堂开展先进模范事迹故事会,以案例形式,感受各类模范人物身上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新中国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习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做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2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新中国成长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要素。
(二)难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于共和国成长的作用。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展示年代尺,请同学们思考中华民族在追求百年复兴的道路上,哪几个节点特别具有标志性意义?(认识到1911年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以及2050年这四个节点尤为关键)教师解释与引导,这4个时间点代表着中国百年复兴梦的初显,梦的起航以及梦的跨越和圆梦时刻。
在追求复兴之路的伟大征程上,精神始终是支撑我们民族前行的不竭动力。
由此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活动2【讲授】追梦之旅第一站:感受新中国的召唤出示钱学森资料以及教材第60页,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问题1:假设你是当时的钱学森,一边是较高的社会地位,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及美国人民的盛情挽留,一边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你的选择是什么,并说明理由?问题2:“……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依然决然回国,对此,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问题3: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和学者欣然接受祖国的召唤,纷纷回国,对新中国建设有什么意义?活动3【讲授】追梦之旅第二站:感受新中国的民族精神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今天,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扩散,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2)当时科研人员研制的主客观条件是怎样的?(3)在主客观条件如此艰难和薄弱的基础上,中国依旧创造了科技奇迹,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对此你是如何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2.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新中国建设时期(1949──1978),各行各业涌现些出的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典型。
2018年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件:第六单元 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综合探究六 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

第六单元
综合探究六
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要点梳理
★要点提示
★达标集训
★要点梳理
一、追梦的国土:感受新中国的召唤 富强 ,是亿万人民的百 独立 、________ 统一 、民主、________ 1.在近代中国,________ 新中国 的建立,让人们对此充满希望。 年梦想。__________ 钱学森 、____________ 华罗庚 等为 2.从1949年8月到1955年11月,以李四光、__________
我国国防建设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
爱国主义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第 14 页
(2)将材料二空格补充完整。为什么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着手发展这些国
防尖端科技?在表格中补充近年来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成就一例。这些努
力形成了我国在科技领域哪一特有的精神财富? (3)感悟精神和科技的力量,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材料三:
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二、成长的骄傲:感受新中国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的核心:____________ (1)甘当螺丝钉——雷锋精神 为人民服务 。 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 ______________
1962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要点提示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两弹一星”
两弹——(原子弹、氢弹)核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达标集训
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化软实力面面观
1.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根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 的一系列特质,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并指出:在当 今世界,文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 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 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 实力”(Hard power),也包括以文化、 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Soft power)。一个国家的崛起,从 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 升。
③2004年底,韩国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2)注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其中的典范是成范永的 事迹。
(3)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如成均馆每年都会举行仪式。
成范永原是首尔一家衬衫公司的老板。1963年,他第 一次踏上济州岛。面对曾被日本殖民统治掠夺后留下的荒 山秃岭和破败江山,他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决心改造济州 岛。济州岛是火山岛,石多土少。在无水、无电的简陋居 住条件下,成范永开始开荒种树。20多年时间,他共搬运 了15万吨石头和泥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92年,占 地3万多平方米的林苑终于开园。
衡量国力,什么更重要
1.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自然 对国力要素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
论点1: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 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 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 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 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 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 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 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管子》
图5-55 首尔夜景
韩国的现代化过程,充分展现了文 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