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合集下载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1981年甚至出现了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的局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经常为负值。但随着经济实力提高,融资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5.0%、47.1%和-2.1%。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特征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征探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特征鲜明,影响深远。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慨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慨况

从1952年—1978年,在27年的时间内,中 国的GDP增长3.72倍,年均增长5.9%;由于人 口增长较快,人均GDP仅增长1.8倍,年均增长 3.9%。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 全会,做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决策,把 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开始了改革 开放的时期。
6
15
(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5年,外贸总额 14219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从1979-2005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91亿美元,建设项 目46.6万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
16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还面临 许多严峻挑战。
o 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 o 二是贪污腐败。 o 三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o 四是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 加快。传统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 9.8%,80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1999年的 36.4%,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3.9%,其中 出口依存度达到23.1%。2003年达到 60.4%,出口依存度提高到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国家中长期计划主要制定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 标、战略、方针、政策。
年度计划主要是预测性计划,提出年度经济增长速度、 投资规模、财政收支、货币发行、市场价格、就业率、 国际收支、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八项指标,作为宏观调 控的目标。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3% 2008 9% 2009 8.7%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自1978年以来,中国迎来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措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特别是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企业竞争更加激烈,推动了经济创新和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崛起,成为世界工厂。

同时,服务业也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特别是减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数以亿计的人口成功脱贫。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得到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农村地区逐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发展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了党内民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

此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

通过加强法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体制改革旨在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加强法律监督和司法独立。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进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和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领导层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和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传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两难选择,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摸索探索到吸收借鉴,再到逐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

这一特点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和民主法治的原则。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步转变为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环境、创造公平竞争机制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再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注重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经济模式。

中国坚持人民利益为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发展模式强调全面发展和共享发展,通过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注重内外平衡的经济模式。

在推进市场化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交流,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经济格局。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22)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图1 1949-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22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作者:于菲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1期于菲菲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1-0001-03一、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常态是高速增长,1978年-2011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7%左右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中国奇迹”。

但经济增速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不会持续高速增长。

2012年和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都下降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上半年是7%。

所以,目前经济增速正在“换挡”到7%至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经济增速换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决定。

高增长经济体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显著减速,这是世界性普遍规律。

第二,中央主动换挡调速。

第三,发展红利明显衰退。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突出的表现为两大红利驱动。

从供给看,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推升了潜在经济增速。

从需求看,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出口爆炸式增长,奠定了外向型增长模式的基础。

但现在这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变成拖累,这必然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

当然,在经济换挡的过程中,GDP不再是惟一的考核指标,但不唯GDP并不是不要GDP,而是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来实现经济质的增长,质的提高则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

二、结构调整阵痛期: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结构调整,本质上是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利用,资产重组调整再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旧平衡被打破和新平衡重建的过程。

(一)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过去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

从1990年以来,工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

但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占比加速下滑,去年只有35.82%,而服务业占比在半被动、半主动之间被提升了。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超高速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跃居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

那么我国经济如此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运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状况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探讨开个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关键字:改革开放后分析经济增长原因未来趋势正文: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29年,中国的GDP增加了57.8倍;名义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均381元)到了2007年249530亿元(人均约1.85万元),约为3.61万亿美元(世界第4位);人均GDP在2002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居世界第129位),2007年近2500美元。

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2007年的5.5%(按美元计),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逾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逾12%。

2007年美国GDP为138413亿美元(+2.2%) ,日本为4.38万美元(5157162亿日元,+2.1%) ,德国为3.8万亿元美元(24238亿欧元,+2.6%)。

预计中国GDP将在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2020-2030年之间超过美国。

若按购买力平价(PPP),2007年底美元不人民币的比价约为3,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将乘以2.4倍,2007年约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产值9%,美国占23%,日本占7%),预计在2020左右会超过美国,上升到世界第1位。

中国目前位于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其广度和深度,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
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渐向“平稳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迈进。

最后,2009年正在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

演变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

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降低、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将难以实现。

在这种新形势下,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效应,各大机构纷纷调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预期,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和2010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5%和8.5%。

不管是从现实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从权威机构的预测值,我们认为,2009年将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并极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二)长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总体而言,建国六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从绝对规模上看,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43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长了696倍,年均增长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则由1952年的119元增长到2008年的22640元,增长190倍。

从相对量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为1994年的35%,高于同等年限范围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

这其中,按照增长速度的快慢,可以将建国六十年划分为几个增长期:第一时期是1949-1953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期,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曾经饱受三座大山欺压的民众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自主生产,因此在这一时期新中国诞生的亢奋激励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年均生产总值17.5%。

第二时期是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期,在经历了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所带来的危害,于1961年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政策,把农村生产关系转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范围内,有效地将单位过剩的职工转移到了农业生产上。

这一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只有在大饥荒过后的1963年才开始得到有效体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

第三时期是1978-2008年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受到政治运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但承包制自农村生产向城市工商乃至国家财政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潜能,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渐完善、各种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均有效地为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一时期经济年均增长16.5%。

如果综合观察这三个时期的经济结构特征,我们便会发现:(1)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多种所有制——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也恰恰是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过程。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过程中,多种所有制主要表现在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并存,客观地说,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创新以及就业创造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难以兼容;在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弊得失后,中国于1953年对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在1956年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得到中央的默许,并将其经营模式扩展到城市工商业乃至国家财政上,同时渐渐地引入多种所有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工业生产为例,1949-1957年经济结构中除包含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外,还有城乡个体,但其所占比例由1950年的26.3%下降到1957年的0.8%;直到1980年以后,城乡个体才重新得到发展,并同时引入了合资经营等多种所有制。

后来的数据证明,改革开放所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主导优势基本形成,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得到重视。

从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看,1949-1960年是产业结构调整最频繁的时期,如1949-1957间第一产业即农业占主导地位,而1958-1960年则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居于中间地位;1961-1984年间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于1970年开始形成,并一直以领先优势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在1970年后开
始逐渐下降;1985年至今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超越第一产业后,开始逐年上升,有超越第二产业的趋势。

(3)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强化了东部在“东、中、西”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排序,凸显了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差距,中部和西部的差距则逐渐缩小。

1952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155.9元、113.1元和88元,比重为1.77/1.29/1;但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三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则分别为799.2元、337.8元和288.4元,比重为2.77/1.17/1;2007年,三个地区的收入比重则变为2.44/1.12/1,东部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

表1 1981-2010年“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注:表中数据取各年经济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算术平均数,1981-1992年苏联数据缺省,2009-2010年的数据为预测值,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网站,/。

综合而言,中国建国以来的60年是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更为迅猛。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1981-200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世界各国和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见表1。

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经济增长率最高,拥有绝对领先优势。

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正向合理水平趋近,要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存在条件约束;而印度和巴西的增长速度则在逐年加快,以印度为例,自1991年实施经济改革后,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增长率由1991-1995年的5.0%上升到2006-2010年的7.3%,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以印度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竞争。

因此,如何寻求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