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春节由来故事

中国春节由来故事

中国春节由来故事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盼望的节日之一。

据史料记载,中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

这个节日历史悠久,传承至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

以下是关于中国春节由来的故事。

一、曰历终岁,春姑至相传春节的由来与“年兽”有关。

在古代,有一种叫“年”(音nián)的野兽,整天只以吃人为生,很恶毒,百姓非常害怕。

据说只要放鞭炮,年兽就会被吓跑。

因此,为了欢迎春节的到来,人们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放鞭炮,以祛除邪恶,迎接春天的到来。

据《史记》记载,“曰历终岁,春姑至”,即在春季开始到来时,人们就开始庆祝。

商周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已经相当丰富。

据传商朝时,“年初一”就被定为正月初一,开始庆祝春节。

二、华夏社会拒祟驱灾据民间传说,春节的由来与“祭祀禀赋”有关。

据《左传》中的记载,春节属于“祭祀禀赋”的范畴。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认为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能够保佑全家人的平安幸福。

在华夏社会,人们一直看重祭祀的仪式和意义。

据《尚书》记载,早在三千年前,周文王就开始发号施令,号召众多的宗教神职人员,叫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来拒祟驱灾,为人民谋福利、天下太平。

三、愁肠百结,神仙相助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和春节有关的人物——年。

据传说,年是一个非常凶恶的神兽。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年神就会出来攻击人们,特别是攻击孩子和老人。

于是,百姓们就开始在年安静的时候点燃火把,用大声的锣鼓声惊扰年兽,让年兽无法得逞。

而年兽一旦听到烟火声和锣鼓声,就会被驱走。

这就是人们说的“除旧迎新”。

据说春节的时候,神仙也会帮助人们驱赶年兽,有的神仙还会变身帮助百姓。

例如,王母娘娘(王母神)。

她就带领着一些神仙们,来到凡间,变身成为老妇人,帮助人们驱赶年兽。

而另一个神仙——福神则会来到家中,为家中的人赐福。

四、祭拜丰年,品尝佳肴在春节的传统中,大年三十的大扫除和祭祀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新年的由来

中国新年的由来

中国新年的由来中国新年的由来(精选7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但是说到春节的由来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新年的由来(精选7篇),欢迎阅读!中国新年的由来篇1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元旦(NewYearsDay,New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2023年)春节到了,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有红包拿又可以玩烟花,关于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春节的起源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

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

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

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说法一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说法二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传统习俗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春节的来历传说

春节的来历传说

春节的来历传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既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又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与之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春节的来历传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令人着迷的故事吧!传说一:击退年兽根据古代的传说,春节最早是为了防御“年兽”的袭击而设立的。

相传,“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它会在每年的农历除夕降临村庄,吃掉村民和牲畜。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点燃火把、炮竹,制造响声和火光,以驱赶这个恶兽。

而后来,《年兽》一书的作者郭璞以及其他文学家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年兽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这个传说成为了解释春节来历的一个重要故事。

传说二:祭拜女娲另一个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和女娲有关。

相传,在上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经历了无尽的寒冷和食物匮乏。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创造了太阳、月亮、山川和河流等自然事物。

为了纪念女娲,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设立祭坛,燃烧香烛,向女娲祈福。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春节来历的重要一环。

传说三:红包的起源红包袋,作为春节时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也有一个关于它起源的传说。

相传,徐福是一个出生在夏朝的仙人,他在除夕之夜来到人间,给每个孩子发放了一些金币,帮助他们度过贫困的岁月。

自此,人们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都会给孩子们发放红包,以延续这个传统和纪念徐福的善行。

除了以上的传说故事,春节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放鞭炮、贴门神、舞狮子和舞龙等等。

这些活动和传统都是为了庆祝春节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祥和、幸福和顺利。

总结起来,春节的来历传说丰富多样,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无论是击退年兽、祭拜女娲,还是红包的起源,这些传说都成为了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这些传说故事,我们更能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期待春节的到来,享受这个美好的节日吧!。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7篇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7篇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7篇春节的由来及传说1春节由来与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关于春节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中国人庆祝春节,这一传统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春节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

春节的来历与故事1. 年兽传说根据中国的传说故事,春节的来历与一个叫做“年兽”的怪兽有关。

相传,年兽是一个凶恶的怪兽,每到农历新年时,它会出现在村庄里,吃掉农民们的牲畜和庄稼。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他们在村庄门口贴上红纸,点燃鞭炮以驱赶年兽。

由此,人们开始在农历新年时庆祝春节,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2. 南海神话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人们相信春节的来历与南海神话有关。

根据这个神话,春节之前,南海里住着一条名叫“年”的怪兽,它经常侵袭人们的生活。

一天,一个年轻人将它击败并封印在南海里,从而拯救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开始在农历新年时举行庆祝活动,以保佑自己免受“年”怪的侵袭。

3. 感恩与祭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的来历与古代人们的感恩和祭祀活动有关。

在古代,人们相信一年的收成与族谱的祖先有关,因此在每年的农历新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并向祖先表达感恩之情。

这也演变成了如今春节期间的祭祀和感恩传统,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敬拜祖先并祝福亲人们的幸福和健康。

春节的习俗与庆祝活动除了春节的来历,春节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这些传统活动的目的是祈求吉祥、幸福和团圆。

1. 春联和贴春联春联是一种由对联组成的挂件,通常由红纸制成。

人们会在春节前夕贴上春联,以祝愿自己来年平安、顺利和幸福。

春联上的对联内容通常涵盖了如福、财富、健康等吉祥寓意的词语。

2. 守岁在农历除夕夜,家庭成员会一起守岁,即不睡觉,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人们会一起辞旧迎新,团聚在一起分享传统食物,观看春节晚会,拜访亲戚和朋友,以及放鞭炮和烟花。

3. 饺子和年夜饭中国人在农历除夕夜通常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饺子。

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春节的传说故事(精选17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春节的传说故事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1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非常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2腊月初八,我国的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春节的渊源故事传说来历故事传说渊源故事传说渊源故事传说来历故事

春节的渊源故事传说来历故事传说渊源故事传说渊源故事传说来历故事

春节的渊源故事传说来历故事传说渊源故事传说渊源故事传说来历故事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由于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各地形成了许多关于春节渊源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春节的热爱和祝福。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春节渊源相关的故事传说。

1. 神兽年相传,在远古时代,一只恶龙每年都会在冬天降临,吞噬村民的牲畜和储存的粮食。

村民们非常绝望,于是向天神请愿,请求解救。

天神通过调查发现,这只恶龙十分怕响声和红色。

于是天神建议村民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燃放烟花,敲锣打鼓,用红色装饰家门和窗户。

结果,在那一年里,恶龙再也没有出现。

从此,村民们每年农历新年都燃放烟花,敲锣打鼓,用红色装饰家居,以纪念村子被救的这一天。

2. 年兽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年”。

每年的除夕夜,它都会跑到村庄中间,吃掉村民和牲畜。

为了保护自己,村民们只能在除夕夜关上门窗,贴红纸,燃放鞭炮,希望能够吓跑年兽。

有一年,一个智者告诉村民只有一个生肖的动物能吓跑年兽,而这就是龙。

于是,村民们学会了制作龙灯,在除夕夜晚上举行龙舞,成功吓跑了年兽。

从此以后,除夕夜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舞龙。

3. 正月十五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个叫做“蝙蝠精”的怪物,它每逢正月十五偷取人类的精气,使人们感到萎靡不振。

后来,一个名叫张仙的英雄击败了蝙蝠精,从此,正月十五的夜晚成为人们欢庆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放飞孔明灯,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4. 十二生肖的起源据古代传说,远古时代,中国的神仙要举办动物竞赛,以决定一个周期的时间长度。

比赛结果是前来报到的生肖动物按其到达顺序以排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农历十二生肖的顺序。

总之,春节的渊源故事和传说丰富多样,通过这些故事和传说,我们不仅了解了春节庆祝活动的来历,也传承了中国人民对春节的热爱和祝福。

这些故事和传说作为文化遗产,将继续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传承下去,为春节增添了更深刻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有哪些小故事是关于新年由来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一】压岁钱的来历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全身黑漆漆的,只有手是白的。

祟喜欢在除夕的半夜出来摸熟睡着的小孩的头,小孩被摸就会发高烧,退烧后则就会变傻瓜。

所以,大人在除夕这一整夜就会点着灯并守着小孩不睡,这就叫做“守祟”。

村里有一对夫妻俩老年得子,在一年除夕晚上决定整夜守着刚满一岁的儿子不让祟摸到儿子的头。

他们拿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半夜孩子玩累了睡着了。

夫妻俩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边,然后也不小心睡着了。

突然咻的一声,矮黑的祟已经站在床边正要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边的红纸里突然发出金光,吓得“祟”逃跑了。

隔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很快这件事就传遍全国。

隔年的除夕,大家都用红纸包着铜钱给孩子并放在枕边。

果然祟再也不敢来摸小孩的头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从此以后,大家就把这种钱叫“压祟钱”、也因为“祟”与“岁”发音相同,加上过个年就多一岁,久而久之压“祟”钱就被写成压“岁”钱。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二】贴春联习俗由来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三】春节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四】春节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五】大年初一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一是走亲戚。

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

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六】新年放鞭炮习俗的由来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

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