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概念及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创作诗书画印的过程,发展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书画印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学会欣赏诗书画印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能够创作简单的诗书画印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书画印的艺术特点,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书画印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书画印的相关资料、图片和作品。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诗书画印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书画印的概念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诗书画印的基本知识,包括诗、书、画、印的相互关系。
2.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诗书画印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3. 教师示范创作一首简单的诗书画印作品,讲解创作方法和步骤。
三、学生创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诗书画印作品进行分析。
2.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创作一幅诗书画印作品,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从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书画印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诗书画印的资料,了解其发展历史和流派特点。
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诗书画印的艺术形式,美化自己的生活。
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诗书画印的历史发展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书画印的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其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诗、书、画、印”这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精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这四种独特艺术形式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诗、书、画、印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这四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相互关系,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领略到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书、画、印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这四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相互关系,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古代诗、书、画、印的作品和相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魅力和特点。
同时,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书、画、印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艺术的魅力,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学习新课:(1)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2)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书法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历史、流派和特点。
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书法的精神和美学价值。
(3)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绘画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美学价值。
(4)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印章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印章的历史、流派和特点。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第一课诗书画印得完美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国画就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得思想感情。
(2)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得形式美感。
(3)运用对中国画得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得认识与理解,丰富与提高学生得审美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得审美追求。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得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得艺术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得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得情怀.(2)继承中华民族得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得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得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得结合就是中国画特有得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得美感,感受中国画得意境。
教学难点让学生尝试以诗作画与以画作诗.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70米得巨幅画卷徐徐拉开,一副中国水墨山水画映入眼帘,这幅山水画从开场到结尾,贯穿始终,它大气与独特得装裱形式,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从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中国画。
中国画除了装裱形式得独特,还有什么地方与西方绘画不同呢?下面,我们在两组画得对比中一起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一幅中国画与一幅油画)比较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小结:1、材料不同:油画:画布、油画颜料、油画笔。
国画:宣纸、国画颜料、墨、毛笔。
2、技法不同:油画:焦点透视、写实.国画:散点透视、写意、无背景。
3、画面不同油画:只有绘画.国画:几乎每幅画都有诗、书、画、印四个元素。
二、新课讲授:诗书画印得结合,就是中国画特有得表现形式。
1.诗与画得结合诗与画,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1)、画表现得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得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与空间得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得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2)、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得画面活跃起来,画面得容量膨胀起来。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诗书画印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书画印的定义及特点。
2. 讲解诗书画印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发展历程。
教学步骤: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诗书画印吗?”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简要介绍诗书画印的概念。
3. 展示一些经典诗书画印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魅力。
4. 讲解诗书画印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章节二:书法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书法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2. 讲解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讲解书法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3. 展示一些经典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4.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书法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章节三:绘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2. 讲解绘画艺术的美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讲解绘画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3. 展示一些经典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4.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章节四:印章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章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印章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印章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2. 讲解印章艺术的美学价值。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讲解印章的定义、类别和特点。
3. 展示一些经典印章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美学特点。
4. 引导学生动手尝试印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电子教案】会计科目与账户教案章节: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2. 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教学内容:1. 会计科目的定义2. 会计科目的分类依据3. 常见会计科目的分类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会计科目?2. 讲解会计科目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会计科目的分类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几个常见的会计科目,并说明其分类依据教案章节:二、账户的设置与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账户的概念2. 掌握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账户进行会计记录1. 账户的定义2. 账户的设置方法3. 会计分录与账户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账户?2. 讲解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会计分录与账户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三、资产类账户的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资产类账户的概念2. 掌握资产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资产类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资产类账户的定义2. 资产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常见资产类账户的运用1. 引入讨论:什么是资产类账户?2. 讲解资产类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资产类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资产类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资产类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四、负债类账户的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负债类账户的概念2. 掌握负债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负债类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负债类账户的定义2. 负债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常见负债类账户的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负债类账户?2. 讲解负债类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负债类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负债类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负债类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五、共同类账户的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共同类账户的概念2. 掌握共同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共同类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共同类账户的定义2. 共同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常见共同类账户的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共同类账户?2. 讲解共同类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共同类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共同类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共同类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六、权益类账户的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权益类账户的概念2. 掌握权益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权益类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权益类账户的定义2. 权益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常见权益类账户的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权益类账户?2. 讲解权益类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权益类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权益类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权益类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七、成本类账户的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成本类账户的概念2. 掌握成本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成本类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成本类账户的定义2. 成本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常见成本类账户的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成本类账户?2. 讲解成本类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成本类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成本类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成本类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八、损益类账户的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损益类账户的概念2. 掌握损益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学会运用损益类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损益类账户的定义2. 损益类账户的设置方法3. 常见损益类账户的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损益类账户?2. 讲解损益类账户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损益类账户的设置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损益类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损益类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九、账户的调整教学目标:1. 理解账户调整的概念2. 掌握账户调整的方法3. 学会运用调整账户进行会计记录教学内容:1. 账户调整的定义2. 账户调整的方法3. 常见调整账户的运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账户调整?2. 讲解账户调整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账户调整的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调整账户的运用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调整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教案章节:十、账户的结账与报表编制教学目标:1. 理解账户结账的概念2. 掌握账户结账的方法3. 学会运用结账账户进行会计记录4. 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教学内容:1. 账户结账的定义2. 账户结账的方法3. 常见结账账户的运用4. 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账户结账?2. 讲解账户结账的概念与重要性3. 讲解账户结账的方法4. 举例说明常见结账账户的运用5. 讲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事项,设置相应的结账账户,并编制会计报表重点解析重点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分类会计科目的定义:会计科目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项目,是会计记录和报告的基础。
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书画印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篆刻方法。
能够创作一幅诗书画印的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运用讨论、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书画印的定义及特点介绍诗书画印的概念,解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分析诗书画印的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色彩等。
2.2 绘画技巧与篆刻方法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墨色、构图等。
演示篆刻的基本步骤,如起稿、镌刻、打磨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诗书画印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2 讲解与示范讲解诗书画印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示范绘画技巧和篆刻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3 实践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诗书画印的作品。
要求作品内容积极向上,形式美观,具有创新性。
4.2 评价标准学生自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
同伴互评: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优点和改进意见。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2 下节课预告预告下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期待。
鼓励学生在下节课前进行预习和准备。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资料推荐适合的教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备课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诗画印的完美结合》,通过此次诗画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背景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法、绘画和印刷技能。
教学目标主要有:1.了解诗、画、印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学习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诗、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了解其文化内涵;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创作。
难点1.理解古代文人诗画印作品的文化内涵;2.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创作。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展示、实践和交流。
1.讲解:讲解诗、画、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
2.展示: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审美价值。
3.实践:让学生进行书法、绘画、印刷等实际操作,锻炼其艺术创作能力。
4.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诗、画、印的基本认识和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思考诗、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讲解(15分钟)讲解诗、画、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并解释其文化内涵。
同时讲解书法、绘画和印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三步: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书法、绘画、印刷等实际操作,锻炼其艺术创作能力。
可以先通过模仿已有的诗画印作品来练习,然后再进行自己的创作。
同时指导学生选题、构思、提高作品的质量。
第四步:交流(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诗画印作品,讨论其技法和文化内涵。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笔墨丹青——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一、学情分析:1、《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人民教育书版社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课为绘画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2、中国画对于初中生来说距离较远,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
可以说学生的国画基础较薄弱。
因此,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课堂潜移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教学活动感受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和中国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诗书画印的结合的课堂体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请同学们随着一曲高山流水的古筝曲,走进中国画的艺苑长廊。
在欣赏的同时,请注意观察中国画有哪些不同类型?请欣赏,(播放视频)学生答题:教师总结:引导语:那么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呢?观赏中国画时,(板书画)看到的画面物象,如这幅:竹子、两三枝桃花、鸭。
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教师总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奥妙。
(出示活动要求并解读)活动一: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中国画的四个组成部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把面前的画,含有诗文的书法,几枚印章,有选择的结合成一幅中国画。
书法和印章的后面附有胶带,粘贴完成后展示到黑板前。
小结:(二)、讲授新课刚才,同学们首先完成的是给画配诗,那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呢?总结:考虑到画面的意境,诗意与画面意境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一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3)运用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2)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
让学生尝试以诗作画和以画作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提问: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70米的巨幅画卷徐徐拉开,一副中国水墨山水画映入眼帘,这幅山水画从开场到结尾,贯穿始终,它大气与独特的装裱形式,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从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中国画。
中国画除了装裱形式的独特,还有什么地方与西方绘画不同呢?下面,我们在两组画的对比中一起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一幅中国画和一幅油画)
比较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小结:1、材料不同:
油画:画布、油画颜料、油画笔。
国画:宣纸、国画颜料、墨、毛笔。
2、技法不同:
油画:焦点透视、写实。
国画:散点透视、写意、无背景。
3、画面不同
油画:只有绘画。
国画:几乎每幅画都有诗、书、画、印四个元素。
二、新课讲授: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
1.诗与画的结合
诗与画,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1)、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2)、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
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
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3)、画上题诗,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
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
意图。
欣赏作品:唐代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
2.书与画的结合
俗话说,“书画同源”,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笔意古已有之。
中国画中的写款又叫“落款”,写款可大有讲究,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
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著作权和所有权。
题字是给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
作品欣赏:清代郑燮《竹石图》、《二羊图》
题款的类型:横题、直题、多题、随形题、穿插题、满题。
3.印与画的结合
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种信物,与画没有关系的。
宋代有人开始把印押在了画上,但那也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
印可以是作画者的,可以是鉴赏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
这便是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结合的历史背景。
印章在书画作品中的作用
(1)、书画的所有权。
(2)、能补充章法构图,完善构图的作用。
(3)、点缀画面的作用。
活跃画面氛。
(4)、在书画作品补充作品内容。
印章的种类
(1)、姓名章--作家的名字
(2)、斋馆章--表示画家的住处或者画室
(3)、闲章--内容随意的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语格言之类的,闲章五花八门,是最有个性的章。
印的表现形式:阴刻、阳刻
课堂小结
诗词、绘画、书法、篆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源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对天地大美诗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