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练习题
2.4.1唯物论选择题试题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是物质的》练习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下列都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中国共产党、万有引力、香蕉B、黄河、《英汉词典》、科学发展观C、桌子、克隆技术、美国D、宗教、电脑显示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物质具有客观性和可知性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③物质是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是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②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运动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5、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范畴的认识正确的有①物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④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可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A、宇宙间存在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的意识感知的客观实在C、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8、1928年,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宇宙中每一个基本费米粒子必然有对应的反粒子,1937年,理论物理学家埃拖雷马约拉纳猜测有正反同体的粒子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一)2010-05-31 15:2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 A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A 19世纪20年代B 19世纪30年代C 19世纪40年代D 19世纪50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阶级斗争学说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C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B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BD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BD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DE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DE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E德国古典哲学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AC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 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DE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
(广义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可知论即唯物论。
(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6、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8、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
(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9、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
(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
(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
(政治法律思想)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
(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基础训练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多项选择题1、哲学物质概念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是:①②⑤①古代朴素唯义的物质概念。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③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④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人类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①③⑤①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②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③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④地理环境优劣相联系。
⑤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3、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①②④①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②世界的本原是气。
③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④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⑤世界的本原是无。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①②③④⑤①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②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③把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看成是物质的本质。
④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
⑤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5、哲学的物质范畴是:③④①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②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③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⑤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6、除“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的最本质特性以外,物质还具有一些普遍的特性,这主要有:②③④⑤①实物性。
②结构性。
③层次性。
④规律性。
⑤可知性。
7、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是:①②③④⑤①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在总结具体科学理论成就的基础上概括出来。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⑤哲学的物质范畴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
8、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①②③①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②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2019湛江事业单位笔试公基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习题

2019湛江事业单位笔试公基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习题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3.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原理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作用B.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质变C.客观事物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D.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4.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了: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无限性C.时间的绝对性D.时间的一维性6.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问存在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7.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8. 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科学论证。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主要表明: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9. 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懂,“不懂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一部分辨证的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C)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精神和物质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C)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B)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D、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B)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D)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C、不可知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发展的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错误及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训题库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训题库唯物论本关考点:唯物论1. (单选题)“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东西【答案】A【解析】“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 (单选题)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答案】D【解析】本题四个选项本身的表述都正确,因此需要进一步理解题干的含义定位选项中表达的含义。
只有D项反映的是意识的本质,“胸有成竹”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单选题)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 感觉B. 知觉C. 表象D. 概念【答案】C【解析】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所以A、B两项错误:表象的定义就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大脑中留下事物概括性的形象。
由定义可知C项正确;D项明显是错误选项,因此,答案为C。
4. (单选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答案】D【解析】意识之所以成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因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一、本章主要知识要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元论;二元论;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本章练习与思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4..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C.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6.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A.世界是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产物的B.个人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原C.理性认识是最可靠的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8.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9.在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有复杂结构B.实物性C.客观实在性10.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叮叮小文库11.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俗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指:A.时间的有限性B.空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一维性1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A.时间和空间无限性原理B.时间和空间可变性原理C.时间和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1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1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C.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6.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的是:A.唯心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科学家的实践表明,猴子经过训练可以学会用水桶从水缸里打水浇灭燃烧着的火。
但它不会就近用别的水来灭火。
因为它不懂得:A.感觉B.说话C.“凡是水都能灭火”的道理18.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方面: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C.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2.所有唯物主义都主张: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不可知的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E.物质是世界的本质3.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即: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叮叮小文库E.原子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C.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E.古希腊哲学。
5.凡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派别都认为:A.世界是统一的B.世界是可知的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D.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世界是物质的。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B.世界的本原是元气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E.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C.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D.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E.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8.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B.社会运动也离不开自己的物质主体一生产方式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的精神运动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E.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9.时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辩证统一、不可分离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E.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唯一根本特性10.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坚持: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C.思想不要僵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客观规律E.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11.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2.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A.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B.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的意识却有社会性C.人工智能是被动的,它只能接受人类意识的“指令",人类意识则是主动的,它能够支配和操纵人工智能D.人工智能能解决人类给予的任务是机械的被动的过程;人类意识则具有它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E.人工智能超过了人脑13.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是:A.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过程C.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有能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E.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主要是:A.细胞学说B.相对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牛顿力学E.生物进化论(三)辨析题:1. 哲学就是世界观2. 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3. 存在就是被感知4. 世界统一于存在5.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绝对的运动之中不包含相对静止6.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因此它们都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着的7.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就象肝脏里分泌胆汁一样,意识也是人脑分泌出来的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总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9.错误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0.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简要回答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相互间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及其意义?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5.如何理解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6.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8.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包括哪些内容?10.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五)论述题:1.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2.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4.试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材料1“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
”“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
”——阿芬那留斯,转引自《列宁全集》第18卷,第255页。
材料2“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材料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列宁)材料4“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晴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全集》第6卷,第219页。
材料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l12页。
请问答:(1)材料1、2的观点对吗?为什么?(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C;5.C;6.A;7.A;8.C;9.C;10.C;11.A;12.C;13.B;14.A;15.C;16.B;17.C;18.C;(二)多项选择题:1.AC;2.ADE;3.ACD;4.BC;5.CD;6.ABD;7.ABCDE;8.ABC;9.BCD;10.ABCDE;11.AD;12.ABCD;13.ABCDE;14.ACE;(三)辨析题:1.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
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
2.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区分开来的,二者虽有联系,但不能将之混同。
②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因此,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即可知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观点。
在彻底的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的本质是思维,人的思想是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质的思维的。
因此,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一般也是可知论者。
只有那些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①它否认了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它把存在归结为被感知,认为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派生的。
在此观点看来,主观感觉是本原,有了主观感觉才有物质世界的存在,这就是主观意识第一性,客观存在第二性,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能被人感知,但并不依赖感觉而存在。
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感觉、意识是第二性的。
4.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①存在范畴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一切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包括意识、思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