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匆匆》作者简介
朱自清《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对后世的影响
广泛的读者群体
朱自清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 响,也在普通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启 发和影响。
04
主题探讨
《匆匆》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珍惜时间
朱自清在《匆匆》中表达 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 暂,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 要性。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描述时间的匆匆流逝 ,朱自清呼吁读者追求有 意义的人生,不要虚度光 阴。
反思与自我反省
文章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的思考,促使人 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
如何理解“匆匆”的含义
“匆匆”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 一去不复返。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 的无奈和惋惜,以及对未来的忧
02
课文内容解析
《匆匆》全文朗读
总结词
情感饱满、抑扬顿挫
详细描述
在《匆匆》这篇课文中,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全文朗读时,需要将作者的情感充分表 达出来,语调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以展现出文章的情感起伏。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节奏,做到抑扬顿挫,使 听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韵味。
课堂小测:关于《匆匆》的理解题
设计一些关于《匆匆》课文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理解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 成。
通过小测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 问题。
06
课程总结
本课内容的回顾
朱自清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01
回顾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
作品。
希望学生关注文学艺术, 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 化素养。
《匆匆》ppt课件完整版

诗化语言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 象,使语言具有诗意和节 奏感。
细腻描绘
对时间、自然和人物心理 进行细腻描绘,展现出作 者独特的感受和观察。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 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通过排比和对比手法,表达了 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思考。
《匆匆》ppt课件完整版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掌握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拓展阅读与知识延伸 •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及主要作品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 者、民主战士。
04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问题抢答,检测预习效果
抢答问题设计
围绕《匆匆》主题、作者、写作 背景等设置问题,确保问题具有
针对性和启发性。
抢答方式
采用计时抢答或随机抽取方式,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
氛。
抢答效果评价
根据学生抢答情况,及时给予反 馈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
文。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感悟
分享珍惜时间名言警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警 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提醒人们在年轻时要珍惜时光
,努力奋斗。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 挤,总还是有的。”:鼓励人们 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充实自己的
生活。
0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梳理文章脉络
表演准备
《匆匆》-朱自清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利用了排比旳 修辞手法
用形象化旳对 比有什么作用?
燕子可再来 杨柳可再青 花儿可再开
对比
逝去旳日子不 再回
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旳特点。
读课文最终一段:文章旳结尾有 什么特点?
你聪明旳,告诉我,我们旳 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
首尾呼应,作者发出时光匆 匆旳感叹。
读第二段,你怎样了解段中旳句子?
我不懂得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旳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 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中溜 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旳日子滴在时间旳流里,没有声 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 泪潸潸了。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 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旳日子滴在时间旳流里,没有声音,也 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索: 1.你能算出作者多大年龄吗? 2.找出段中旳比喻句,并说出把什么比喻 成什么? 3.这么旳比喻体现了作者怎样旳心情?
美文赏析,师生品味
3、“于是洗手旳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旳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旳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旳急忙 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旳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 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 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思索: 1.段中利用了怎样旳修辞手法? 2.找出段中旳拟人句,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美文赏析,师生品味
1.“燕子去了,有再来旳时候;杨柳枯 了,有再青旳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旳时候。但是,聪明旳,你告诉我,我们旳 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
思索: 1.这段话利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 了再开表白了什么? 3.段中旳问句体现了作者怎样旳感情?
《匆匆》课件-朱自清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 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 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 一遭啊?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 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 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一寸光阴一轻。
, , ,
再来 ; 再青 ; 再开 。
读课文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有 什么特点?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首尾呼应,作者发出时光匆 匆的感慨。
读第二段,你怎样理解段中的句子?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 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中溜 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 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 泪潸潸了。
• • • • • • • • •
写字 玩耍 赶路 痛哭 奋斗 疑惑 唱歌 胜利 阅读
的时候, 日子从
汗水 思考 泪水 歌声 脚步 欢呼 嬉笑 书本 笔尖
岁月
时间
过去,
成长
是匆匆的
回音
读第四段,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 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 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 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 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 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 这一遭啊?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字新词
涔涔 cén cén 潸潸 shān shān 赤裸裸 luǒ 徘徊 pái huái 遮挽 zhē wǎn 蒸融 zhēng róng ng lí ng lìlì 伶伶俐俐 lí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匆匆》

(2)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1.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有 所作为。 2.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要有 效利用时间。 3.不能虚度年华,活着要有价值。
2.我喝水时,日子从我的水杯里过去; 我发呆时,日子从我失神的双目前过 去;我睡觉时,日子从我的枕边过去。
品读第4段,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 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 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 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 如轮读 、 范读 、 小 组读 、 默读等)品读第 1 段 ,划出最能体现时光 特点的词句。
燕子可再来 杨柳可再青 花儿可再开
对比 逝去的日子不 再回
引出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 。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 桃花谢了 ,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呢 ?”
1、这一段中连续问了几个问题? 六个
2、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连串发问,表达了内心的警醒和不愿
意放弃追求的人生态度。 3、找出段中的比喻句。
如轻烟;如薄雾;像游丝样的痕迹 4、“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什么?“赤 裸裸地回去”又指什么?
2《匆匆》PPT优秀课件

主题思想启示
从《匆匆》的主题思想中 汲取启示,引导读者思考 如何更好地珍惜时间、追 求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概述
简述了《匆匆》中的故事 情节,包括主要事件、情 节转折和结局等。
故事情节分析
分析了故事情节的逻辑关 系、情节推进和节奏把握 等方面的特点。
故事情节评价
对故事情节的创意、完整 性和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了 评价,并探讨了其成功之 处。
05 《匆匆》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朱自清的《匆匆》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众多作家对时间、生命 和人生的思考。
教育价值
《匆匆》被广泛选入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培养学生阅 读、写作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匆匆》PPT优秀课 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匆匆》的作者介绍 • 《匆匆》的创作背景 • 《匆匆》的内容概述 • 《匆匆》的艺术特色 • 《匆匆》的影响与评价 • 《匆匆》的教案设计
01 《匆匆》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 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等职。他致力于古典文 学研究,主张“真、善、美”的文学艺术追求,反对虚假和低俗。他的作品以清 新自然、真挚感人而著称,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的主要作品
《背影》
《绿》 《匆匆》
《荷塘月色》 《春》
作者的文学风格
小学六年级语文匆匆作者朱自清简介

六年级语文匆匆作者朱自清简介主要介绍的是匆匆作者朱自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着名诗人、散文家。
希望同学们读完可以更好的了解朱自清以及他的相关作品。
小学六年级语文匆匆作者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着名诗人、散文家。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
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着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着称。
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匆匆作者朱自清简介就到这里,更多小学生辅导相关内容请随时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匆匆 匆匆朱自清原文

匆匆匆匆朱自清原文匆匆,匆匆,朱自清,这两个“匆匆” 自然不是空洞的虚词,而是了解我们日常生活和心情的人说的。
所谓“匆匆” 就是忙忙碌碌、莫衷一是、惶惑不安,让人无所适从。
朱自清是江苏丰县人,生于1898年。
九十年代代表作《背影》名扬天下。
《背影》中的冷峻感动,父爱的伟大,更是语言上的完美将无言之恩悄然道尽。
他认为“本来想写的故事,不,不是故事,是件事,纯属换了个名字的事,然而原来并不是这么个事,原来是有两件事。
”朱自清的散文是广博的,有传记的,有随笔的,有游记的,有杂感的,有自然的等各种类别。
他的随笔包括《匆匆》、《别样的自由》、《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但大部分是散见于杂志或者报刊上,如今比较集中的完整版有《朱自清全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匆匆》是朱自清最知名的一篇散文之一,是他详细平分析学生对于群体人生的内心独白,解读学生对复杂社会矛盾的感慨。
这篇作品主要是写诗的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清醒地看待各自的事情,同时也提出了典型的现实层面一些时刻映像,表现了不认为“海嵬”与“国事”有贴近性的纪录,它也深深触发我的内心深处。
匆匆,这两个字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朱自清散文中最有名的一篇,它描述的是把人生的脉动当做心灵行走满脚下的土地,朱自清不再是简单的学者,而是兼俱了“洛阳散人”的特质和现实审视者的独特性,成为整个家族的英灵,代表着一种最真挚的人性情怀。
在这篇《匆匆》中,朱自清叙述了他生活的一段日记,并交替思考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同时他默默地祭奠了这样一位坚毅的爱国者,知识分子,和诚挚的亲生父亲,他用散文《匆匆》寄托了他情感的宣泄,和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朱自清散文《匆匆》具有题材真实,情感真切,节奏和细节的描写都非常到位。
通过写观眼下事情的人就能读懂眼下的别人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和博大,每每读来都会心生一阵悲凉,浸入悲哀随之而来。
在传统文化意义上传统文化——写文所说的匆匆是有一种特别宏大的产品。
作者朱自清,是一位无愧作为也更不忘文人气节的文学家,他用非常逼真的细节描摹了许多过去人生的挣扎、生活的遭遇,也是通过描写他在不断地乱走、不断地日益走向充满挑战的社会现实中不安的认同与沉痛的认识中捕获了人们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代表作主要有《背影》《匆匆》《春》《荷塘月色》等。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