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怎么做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分析小说环境题及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分析小说环境题及答题模板分析小说环境及答题模板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考向一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永才想给亡妻刻碑,两次去找了山王庄里叫王麻子的石匠。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那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①。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试中难度较高的部分,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一、阅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
在答题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要注意主线和支线,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二、注意文学手法
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影响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答题时需注意小说中的描写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方面,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是否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色彩,语言运用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等。
三、注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本分析时需要关注的重要点之一。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变化。
四、对比全文,梳理关键信息
在答题时,需要综合利用全文的信息,梳理出各个方面的关键点。
可通过做笔记或画图等方式完成这一过程。
在考试时需要将这些关键信息综合起来,构建一个有逻辑性的答案框架,便于展开论证和表述自己的思考。
五、注意选项与题意匹配
在选择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和四个选项,对比选项与题意的匹配情况。
不要只是看到一个选项表述正确而忽视了其他选项,因为有些选项可能表述得正确但与题意背道而驰。
总之,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
希望以上几点能对考生们在高考小说鉴赏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版】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版】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超实用答题模板一、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a.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模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模板一、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 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掌握大意。
通读文章时,要注意标题、副标题、导语、开头、结尾,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上下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对于后续的问题解答有很大的帮助。
2. 注意关键词和细节。
文中关键词往往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会在标题、副标题、导语、开头和结尾等位置出现,需要认真把握。
细节则是文章中具体的地点、人物、事件等,往往是回答问题需要寻找的重要依据。
3. 精读和归纳概括。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文章和主题,可以进行精读,把握文章的细节,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和概括,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为回答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4. 找准问题的类型和答案的要求。
不同类型的问题答案的要求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例如,有些问题需要细节性回答,有些则需要概括性回答,还有些则需要看出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
5. 注意全文的逻辑关系。
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都有自身的逻辑关系,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二、阅读理解解题模板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各类阅读理解问题,可以使用以下模板:1. 细节性问题解题思路:找到问题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关键词,从文章中寻找明确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回答。
模板: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例如:文章中提到的有关“小明”的信息有哪些?答案:从文章中可以得知,小明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年轻人,目前正在读大学。
他喜欢看故事书和科技杂志,也曾参加过学校的文艺比赛。
2. 综合概括性问题解题思路:找到问题中涉及到的主旨、观点、态度等关键词,从文章中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注意不要遗漏重要内容。
模板:综合文章内容,可以得出……例如:文章主要在讲什么?作者对此有什么态度?答案: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针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展开探讨,并呼吁大家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在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一、解题思路:1、寻找作者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和评论2、寻找他人对该人物的间接描写和评论3、关注人物性格的变化4、考虑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5、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6、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7、分析人物间的关系二、答题模板:1、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交代2、人物性格的表现和突出3、人物形象的暗示和烘托4、人物心理的揭示和深化5、人物形象的感情倾向和作者态度6、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7、人物间关系的分析和作用三、人物描写方法1.直接描写: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方面描写人物形象。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对该人物的印象、感受、反响等描写人物形象。
四、人物描写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b。
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a。
展示人物性格形象。
b。
深化作品主题。
c。
推动情节发展。
d。
渲染时代气氛。
e。
凸现环境特征。
f。
表达真情实感。
五、小说形象作用1.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社会意义。
2.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起衬托或线索作用。
3.物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使情节结构更严谨。
六、确定主人公方法1.标题:有些作品标题就指明主人公。
2.主题: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3.情节: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4.形象: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
5.篇幅: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七、探究人物性格多重性方法1.语言上分析。
2.行为上分析。
3.心理上分析。
4.神态上分析。
5.细节上分析。
八、分析小说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组成。
线索可以是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可以是单线或双线(明线、暗线)。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1)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2)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小说命题方面的重点内容。
【设问方式】1.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顺序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给人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表:下面是对几种易混手法的辨别:1.烘托与衬托,衬托与对比烘托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但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出场;而衬托则是两个对象都出场,其中一个做陪衬,用以突出另一个。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则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2.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2)两者表现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
(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至少是文章的一部分;比喻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三、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四看”巧析情节结构技巧1.看结构安排。
分析文章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并结合内容分析其妙处。
2.看选材剪裁。
分析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时,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看表达方式。
分析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各种叙述人称的选择及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及作用。
4.看故事线索。
分析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多线特点,如明线、暗线、时空线、感情线等,看故事情节是怎样围绕线索展开的。
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答题模板步骤一: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步骤二:结合文章中的实例分析,表达了什么内容。
步骤三: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标★的为本考向题)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墨白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
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
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
乘务员又说,慢点慢点。
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
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大的身子仿佛是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挤了挤。
萍突然说,让他坐吧。
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
我也跟着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
盲人很感激,说,谢谢。
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
萍伸手揽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
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
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
有些时候我和萍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
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
萍说,别打扰他,或许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
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所爱的人吧。
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
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我们一同望着河道。
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
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
萍说,去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
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在向前走。
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
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盲人喊叫,别动——!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
在明亮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青丛里……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
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伤的哭泣声。
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得一片黑暗。
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
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渴望。
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站在我的身边。
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
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
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位上坐了下来。
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
在黑暗里,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A.小说中盲人上车后高大的身子像墙一样贴在“我”身边,衣襟撩着“我”的脸,“我”的心中因此生出几丝不快,后面之所以为盲人让座,是迫于萍的压力。
B.暴风雨中,萍和“我”先后向身处险境的盲人伸出援手,却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萍失去生命,“我”双目失明。
C.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热恋中的年轻人助人为乐,充满明快的旋律;中间风云突起,年轻恋人舍身救助盲人,充满悲壮色彩;结局沉重忧伤,却又不乏生活的暖意。
D.小说中关于暴风雨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表现暴风雨的狂暴,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解析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于是“我”为盲人让座。
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解析小说的构思技巧,主要是结构技巧,可从小说的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探寻。
开头的技巧有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等,中间的技巧有伏笔照应、单线、双线、对比等,结尾的技巧有首尾呼应、出人意料等。
本文前半部分写“我”与萍对一位盲人的举动充满了好奇,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
结尾处写“我”变成了盲人,与开头相呼应,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
答案①巧设悬念。
前半部分写“我”和萍一次又一次在公园看到那位盲人,对他的举动充满好奇,想知道他在河边怀念什么,这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我”与盲人的形象重合,答案自然揭晓。
②首尾呼应。
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双目失明,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的盲人。
故事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3.有人说这是一篇“充盈着诗意”的作品,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诗意”的内涵。
“诗意”在主题上主要表现为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了萍和“我”的善良;在环境上主要是营造了宁静、温馨的氛围,自然和谐。
作答时可从小说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①内容主题: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但作者在叙述时重点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
②人物形象:无论是“我”、萍还是盲人,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对待陌生人,内心都充满善意,感受并怀念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③环境描写:小说着重营造一种宁静、温馨、明媚的氛围。
公园里处处洒满阳光,快乐布满每一个角落。
④语言:即便是写“萍”为救盲人遇难的情景,作者也是用“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这样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是一种诗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