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_: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三、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影响
京汉铁路建成前,从北京到汉口,走驿道需要27天,铁路开通后只 需要两天半即可抵达;
铁路的便捷,增加了商品流量,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 大规模的发展。“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当蒸汽机车出现后,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 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 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4、哪一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09年
5、中国自主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
台湾 6、中国最早的电话公司设立在?
上海
要点透析
1.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 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 路”。这说明 (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李鸿章曾言:“铁路之设,关于国计、军政、京畿、民生、转运、 邮政、矿务、招商、轮船、行旅者,其利甚溥。 孙中山说:“交通为实业之母”,而“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近代某知识分子: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此 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国防。
1933年,日军在长城口发动大战。国军部队的传令兵们竭 尽全力,在那些险峻的石山上来回奔波,不少人不是摔死, 就是遭鬼子伏击,甚至路上被野狼叨去,而日军全是无线 电联络,大占优势。蒋介石懊恨不已,下定决心发展无线 通讯部队!
D
“马拉火车”和“太监拉火车”: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的束缚,西方先进技术难以在中国充分发挥作用。
要点透析
2.新中国初期,公路运输获得较大发展,全国建立起比 较密集的公路网的直接原因是? ( ) A.解放战争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2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20人民版PPT课件
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 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磁悬浮列车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
东里国,际单机线电场运力,行机线时车路间全为长7分302公0秒里。,是设世计界最上高第运一行条速投度高入为速商每列业小运车时行43的1公高
电 1877年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通 报 20世纪初 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的 变 迁
电 话
新中国成立 后
全国电讯网络逐渐形成
改革开放后 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宝成铁路
兰新铁路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 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 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 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 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中国首架飞机
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1909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27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270人民版PPT课件

D 6.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人力车,又称作黄包车 19世纪中后期链式传动自 行车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中国第一条铁路(英商擅自 建)——吴淞铁路(1876年)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2006年)
中国第一条自建的铁路—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唐胥铁路(1881年) 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
•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 进程: 先慢后快 • 类型: 多层次并行
通信工具的进步
时间
重大事件
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邮电
1896年
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电报
1949年11月 1877年 1906年
邮政部成立,邮政与电信合一 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开始创设无线电报
B 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 )C A.广东D 5.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32年
开设国际无线电报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 20世纪80年代后 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积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5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59人民版PPT课件

拓展点拨
合作探究:中国交通发展变化的特点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平面交通时代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中国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先进技术传入; ②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③政府的大力提倡; ④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开阔人们眼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影响
消极影响
•近代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 •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加重; •导致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能源问 题);
点拨精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交通事业的进步,给 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据《新华网》 2002年报道,随着甬台温高速、杭金衢高 速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浙江省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47公里 ,全省4小时公路交通圈的目标正式得以实现。
甬台温铁路自宁波至温州,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将 于2009年全线开通;设计时速为200公里,预留时速可提升到 250公里。铁路建成后,从宁波到温州的时间,将由目前的高 速公路的3个半小时压缩到1个半小时。
交通工具突出成就
1. 19世纪中后期 ,(时间)自行车传入中国。
2. 1865 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3.1872年的 轮船招商局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
运企业。
4.1906后,第一个轨电车在 天津 建成。
5.1924年, 上海 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6.1969年, 北京 地铁开始运行。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内容解析:1、内容:了解近代中国出现的交通工具,能够说出这些交通工具出现的时间、特点、能够总结出近代交通工具变化的总趋势。

了解近代中国邮政电信设施建立的背景,能够说出中国最早的邮政、电信创办的时间,了解各个时期邮政电信发展的情况。

了解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2、解析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包括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历程以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邮政和通信设施的进步。

本课是本专题的第二节,从交通和通信设施的角度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更全面的了解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了解近代中国出现的交通工具。

能够总结出近代交通工具变化的总趋势。

了解近代中国邮政电信设施建立的背景,能够说出中国最早的邮政、电信创办的时间,了解各个时期邮政电信发展的情况。

说出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2、解析: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历史,分析思考交通、通信工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等以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史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进步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国西部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努力学习,今后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三、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在学习本课的时候,往往容易把注意点停留在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表面上来,看到技术层面的改进与革新,不易理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前提的。

要引导学生深入的分许问题。

四、教学情境设置(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交通工具的更新——邮电和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二)教学基本情景导入:我们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角度了解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生活变迁,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交通和通信手段变化的角度来了解中国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变化史,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汽车和公路业发展(陆路)
20世纪初:
汽车在上海出现,权贵和富绅的 代步工具
城市公共交通出现(有轨电车), 但不发达
三、轮船和航运业发展(海运)
1.鸦片战争后:外国轮船公司垄断中国航运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意义:
⑴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 抵制外资经济侵略 ⑵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
古代的通讯方式 书信(带信、飞鸽、驿站)
烽火
春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五、邮电通信设施
1896年 大清邮政局成立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五、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军事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擅自建立(上海) ②1877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 架设(丁日昌) 2.无线电报: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
▲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举办一
批民用工业,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中之一,为了将它 所产的煤炭运出而修建了唐胥铁路。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受中国封建制度和思 想观念的束缚,清政府愚昧无知,使西方先进科技并 不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轮 船 招 商 局
四、飞机和航空业发展(空运) 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 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冯如与他设计 的飞机
▲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点: ①动力: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②技术: 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③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④种类: 海、陆、空
20世纪初(清),上海崇明建立无线电报局
3.电话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4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443人民版PPT课件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 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 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 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 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 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 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问题探究: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
动力: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技术: 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东部快西部慢。 进程: 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
问题探究:促进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政治: 近代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政府的支持大力提倡; 现代国家政治的稳定保障 。
课本P.71“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
上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有哪些? 反对 他的理由有:⑴铺设铁路会损害“商
贾生计”、毁坏“民间田庐”(经济); ⑵“坏其祖父之坟墓”、破坏风水; ⑶影响中外关系,引起大规模的民众
反抗运动,影响清政府统治(政治)。
新闻一: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淞沪铁
现代 1949年11月 邮__电__部_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清朝大龙阔边邮票5分
银六方连一件
民国时期的邮件 建国后的信封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的发展
时间 1877年 近 代 1906年 1932年
成就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 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应用的影响 ①人与人的时空距离缩小 ②便利人们出行、交往 ③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④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观念的转变 2、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
机械动力
3、交通运输形式的变化:运输方式多样化,并且由 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发展
(1)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民国
现代 建国后

(1)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的航空运输业
发 展 概 况 时 期 近 清政府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的开始 代 1920年:北京——天津航线通航,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民国 现 建国后 ① 新中国成立初:发展有限 代 ②改革开放以来:现在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近现代中国航空业得到发展的原因 ①政策的改变 ②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经济实力增强
四、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积极: •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快 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 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消极: 导致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重, 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及原因
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的交通 (一)中国近现代交通的变化 1、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 (1)变化的具体概况
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①人力、畜力: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海:轮船(1865年建成第一自行设计的轮船) 火车(1876年) ②机械 近现代 陆 汽车、有轨电车(1906年在天津出现) 动力 摩托车、磁悬浮列车(2003年在上海投入运营) 空:飞机 地下:地铁(1969年) (2)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 外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外国侵略中国的需要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 ②政府政策的转变及引导; ③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积极兴办; 内因 ④西方列强的入侵,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 且冲击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
(3)铁路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②有利于人们的出行 积极: ③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消极: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1)发展概况 ① 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 ② 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 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①建立汽车制造厂 ④新中国:公路运输发展迅速 ②建立密集公路网 ③架设公路大桥 ④偏远山区通公路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 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三、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更新发展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西方列强入侵的客观作用——为被侵略的落后地区、国 家带去先进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如通商口 岸的变化) ④中国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 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清末的保路运动 等) 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是现代史上交通与通信进 步的原因之一。
发展缓慢,西北、西南基本没有铁路。
现 建 ①“一五计划”期间:宝成铁路建成。 代 国 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兰新铁路建成,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内地的 后 联系。 ③2006年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2)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具体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时期 近现代中国铁路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铁路运输:
近 清 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我国最早的铁路 代 政 ②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唐胥铁路) 府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③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④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民 国
近现代中国公路运输
(2)为了解决公路交通运输的堵塞问题,我国政府采取的对策
近现代中国水运的发展
时 近代 期 发 展 概 况 清政府 ①晚清: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中国水运。 ②洋务运动时: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即轮船招 商局创办(1872年上海) 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轮船业: ①新中国 :由国家统一管理,发展较快。 ②20世纪9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 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 一的新时代
近 清政 代 府
民国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现 建国 代 后
(二)近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征 ①动力:人力、畜力 机械动力 自制自研 ②技术:引进技术
③地区发展差别: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与东部存在很大 差异 ④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⑤进程: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 ⑥种类:海陆空都有发展,从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交通发展的特点 ⑴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⑵多层次性(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 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日趋近代化即牵引动力由人力、 (三):近现代中国交通的发展趋势: 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的发展
时间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成就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的发展
时间 成就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