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读懂诗歌

合集下载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高考真题演练】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读懂和理解。

“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2.(1)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有一些诗歌的内容和手法都存在反常的现 象,这些是作者整体构思、表达情感和格律 平仄的需要。
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3、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请尝试一下用诗家语读懂一首诗
2023年新高考2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履登山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 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 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 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 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D
“诗家语”的五大“变形”
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句序 互文见义 空白省略 反常搭配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穿貂裘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下雨
3、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之家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翠苍绿的山色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主语后置
起 描之景、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 境等作用。
即承接上句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

句的延续、补充、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 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即承接或者递进。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

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ada23ed2-6ea1-11ec-80d9-7cb59b590d7d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话题三古诗词阅读绝招七读懂诗歌,分析特征――形象题鉴赏古诗意象,就是要把握古诗意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问题类型分类人物形象1选材特点:欣赏诗歌风景形象1选材特点:实物形象1选材特点:主要针对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分析诗歌场景形象中人物的肖像、动态形象、意境和技巧。

通过对事物形象特征的分析,得出事物的形象、表情、性格、情感、面貌和功能。

命题特点:概括要点、情境等内容,把握特点,探索符号与本体的联系。

2.命题特点:系统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命题特征:概括事物形象的个体特征。

它可以分为两类:塑造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2.命题特征:主要测试场景、特征和情感。

在欣赏景物形态特征的同时,简要分析了物象的内涵,挖掘了物象的内在特征,找到了书面物与口头意志的“契合点”。

检查并总结人物的特征和形象,以及联系和欣赏诗人的人物的命运。

形象无论是欣赏人物、景物的意象,都要首先把握诗歌的内容、命题的共性,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情感基调,注意诗歌中所描述的意象意义,尤其是常见意象的意义,注意作者描述意象的方法,并把握作者在形象中所体现的特殊情感。

该考试网站是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圆形考试网站,2022、国家新课程标准量表I考查了该测试站点,以问题类型为主要观察问题。

《国家新课程标准解题特长教学法》中考察的形象主要集中在人物和景物上,从未涉及对事物形象的考察。

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解释人物和风景的形象。

类型一鉴赏人物形象常见设问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人物形象个怎样的诗(词)人(抒情主准确审题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答题要点1.概括形象: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素材新人教版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素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四种体裁——明晰诗歌的基本类别1.古体诗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又称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的“歌”“行”“吟”即古体诗的载体。

2.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近体诗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3.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至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不同规定。

晚唐和两宋涌现出一批填词大家,如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形成了多样的词风。

4.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七个关注——读懂诗歌的思想内涵1.关注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代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明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2.关注作者每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读懂诗歌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读懂诗歌

专题一读懂古诗(必备知识)——明诗意,知题材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题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能力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大题。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现就这个问题做如何探讨。

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三大类,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以及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盛行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律诗和绝句;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发展到元朝形成了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中的小令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结构章法及基本特点: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中绝句按句来理解;律诗按联来把握;词:主要把握上下片来分层体会,上片主要写景(次要),下片主要抒情(主要)基本特点:情景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很多都是写景,后面基本都是对情感的深化,前后内容一般是一致的(乐景与乐情,哀景与哀情);或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乐景衬哀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

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回顾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2020·全国Ⅰ卷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①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 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②诗歌的中间几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用心教学,培育学子, 清高自守,无拘无束,生活朴素,自得其甘。 ③诗歌尾联表达对友人宽慰与期许。相信友人一定能战胜病患, 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 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想象-------身临其境
思 维
揣摩-------不断修正
活 动
确定-------读懂诗人
表达-------鉴赏诗歌(内容,手法,主题,感情,评价)
基本知识 艺术手法
卒章显志 伏笔 夸张 寓情于景
借古讽今 反复 反 讽
你 记
起承转合
以小见大
比喻
画龙点睛 移步换景 曲笔入题
托物言志 赋比兴
即事感怀 情景相生
照应 用典 开宗明义
古诗“四读”











读读 诗题 句目
名称 特点
山水诗 田园诗
通过景物描绘,展现一种自然美。
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面,清新自然, 富有生活情调。
咏物诗 怀古诗
借物寄表达诗人感受,反映自己对现 实的态度。
送别诗 羁旅诗
主要表现离情别绪,有留恋、祝愿、惆怅。
古代诗歌阅读
(一)、读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真题回顾
2020·全国Ⅰ卷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 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 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 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 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对比 乐景哀情 借景抒情 联想
铺垫
得 多
象征 抑扬 照应 卒章显志 过 渡 正侧远近 衬托 烘托 总分得当
白描 拟人 借物喻人 前后呼应
线索
以景结情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哀景乐情
象征 铺垫
欲扬先抑
对偶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设问
渲染
少 ?
白描
反问 勾勒 层 递
照应
重章叠句
借代 虚实相生 咏史抒怀 通感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 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②经历相似,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 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竹笋自小在 林间长成,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 ③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 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 各种竹器为人使用。 ④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 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
真题回顾
读史
王安石
2020·全国Ⅱ卷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 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 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 之语。
真题回顾
2020·全国Ⅰ卷
酬答诗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 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 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 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 病是目疾。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队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 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 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重吃起来口感苦湿,所以吩咐不要过 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 雨磨练。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真题回顾
2020·全国Ⅲ卷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 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考纲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 言和表达技巧, 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事物形象、 景 物形象、 人物形象) 2.鉴赏作品的语言。 3.赏析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
高考考什么
高考考什么
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