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 、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 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或进口某种产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他认 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 创新阶段,产品技术密集,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在成 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标准化,成本成为主要竞争因素, 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转移 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规模经济理论
总结词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单位成本会降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某些产品, 并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理论强调了规模效应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 某些产品在某些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这些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来满足 其他需求。
保护贸易
国家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 本国产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保护贸易下,国际分工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
战略性贸易
国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干预国 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下,国际分工 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
03
国际分工的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 得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国的比 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 它总是可以选择生产自己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国家都获得更 大的利益。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分工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其次,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应该依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绝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生产效率比其他国家高,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最后,相对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相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综上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国际分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48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 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49
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120 1
100 120
0 .83
100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80 1
90 1 .125 80
13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1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 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11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 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 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 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12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45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各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劣势,但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使得各国能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国际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还取决于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

总的来说,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分工合作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业务培训】第一讲 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与WTO的基本知识

【业务培训】第一讲 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与WTO的基本知识

贸易还是投资?
所有权优势
一国的投资者要想在国外成功地进行投资,就必须在某 些特定的市场上比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拥有所有权方面的优势。 达些所有权方面的具体优势主要采取了无形资产占有的形式, 如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资金相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 销售、财务和管理技术等。至少在一个时期内,该投资者对 这些无形资产拥有排他的占有权。所有权优势说明了投贷者 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到国外去进行生产投资。
❖ “不迟于加入时,中国将废止和停止其实施效果与WTO国民 待遇规则不一致的所有现行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中 国将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外国企 业和个人给予相同的待遇”,“除《中国入世议定书》另有 规定外,在下列方面给予外国个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 待遇不低于给予其他个人和企业的待遇:第一,生产所需投 入物、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及其货物据以在国内市场或供出 口而生产、营销或销售的条件;及第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主 管机关以及公有或国有企业在包括运输、能源、基础电信、 其他生产设施和要素等领域所供应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和可 用性”,“在与中国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议定书 项下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中国将对所有WTO成 员给予非歧视待遇,包括属单独关税区的WTO成员”,
❖ (2)遵守“透明度原则”的承诺。“中国承诺只执行已公 布的、且其他WTO成员、个人和企业可容易获得的有关或 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TRIPS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 及其他措施。”(3)全面修改投资指导目录,使之符合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4)加速修订现有的自愿性 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使之与国际标准相协调;进一步提 高使用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基础的比例,在5年内将这一 比例由40%增加到50%。
允许实施例外和保障措施原则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16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成本绝对低) 的产品,也可以专门生产劳动生产率相对高(成本相对低)的 产品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 产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 产并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英国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美国
贸易前 100布, 120小麦 100布, 120小麦
没有
CIC1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200布, 24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进口240小麦 出口200布 CIC2
17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而言之,李嘉图认为是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 了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了相对生产成本和相 对产品价格的不同,于是有贸易的可能性。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 国家之间应该按照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 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比较优势的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正比)、
贸易后
200布, 240小麦
200布, 240小麦
进口200布
出口240小麦
CIC2
12
四、理论的简评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
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分工
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规律,并第一次论证了贸易是互利和双赢的。

400
PPF2
PPF1 200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①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后国际分工 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的 分工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 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 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模式。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 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 逐步加强。
1.基本假设
(1)2ⅹ2ⅹ2(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 (2)偏好相同 (3)生产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完全竞争 (6)不完全分工 (7)要素密集度不变 (8)要素流动国内自由,国际不自由 (9)运输成本为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基础 ) 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情况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扩大直 接推动着国际贸易朝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 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应变化;国际分 工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变化;世界 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 的。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各国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可分为垂直型、水平 型、混合型国际分工。
按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可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国际分工。
按分工的深度可分为产业之间、产业内部、部门 之间、部门内部以及生产工艺和零部件的国际分 工。
(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2.比较成本贸易模型
在一定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完全竞争、物物交换等)基础上, 李嘉图引用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比较成
本理论。P23
3.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Rybczynski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
《Econometrica》
雷布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
降低本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转移足够的资本(及小 部分劳动),用来吸收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的劳动,最终增加了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三、现代贸易理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二)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
测算 之前 测算 之后
里昂惕夫之 谜( the Leontief Paradox )
• 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应该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 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Thank you!
专业生产葡萄酒
两国同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别。
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各 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加, 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100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90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120
1单位所需要劳动时间 80
01
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
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
02
开放条件下,实现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的方向是 一国出口 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其生产力较低的产品。 Click to add title Nhomakorabea03
04
国际交换是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础,其确立的原则 Click to add title 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宜, 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贵。 Click to add tit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际贸易相关的基本概念1.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全球贸易、对外贸易、海外贸易2.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3.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4. 对外贸易值与贸易量5. 贸易差额、净出口与净进口6.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7.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8. 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与国际贸易地区结构9. 外贸依存度10. 贸易条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分工理论: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结论①亚当·斯密主张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②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

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要便宜(生成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便宜)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③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总之,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这就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所以发生的原因。

局限性:但是,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别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不能发生?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是否能增加生产总量,对双方是否有利?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成本)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比较优势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当时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形成阶段。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比较优势论的结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

贸易模式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

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没有解释为什么两国之间的比较成本会发生差异三H-O-s要素禀赋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是地区间或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

俄林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感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并据此把产品分成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等)按照俄林的理论,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应该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去,同样,技术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到技术相对缺乏(落后)的国家去。

2.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一致的趋向。

3.贸易形成的原因要素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和使用要素的比重—商品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源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因而成本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第一个条件比较成本(各国国内各种商品成本比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第二个条件。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1.主要内容: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不仅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即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俄林看来,通过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

在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另外,要素价格均等化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致,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这一定理的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

贸易开始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因而两国的要素价格不一致。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 、Y 商品各自的相对价格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各自的丰裕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

随着商品价格的拉平,两国要素价格也将达到均等。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所有的资本都能得到同样的收益率,而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禀赋状况有任何差别。

任何人为的贸易障碍都会阻止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停滞或反向运动。

评价:(1)H-O理论通过分析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并且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价格、收入的影响,要素禀赋变化对产量和贸易的影响。

(2)按照H-O定理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能够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3) H-O理论仅是从一国要素禀赋出发分析一国的贸易模式,只强调了要素禀赋的静态结果,忽略了技术进步、政策因素对于要素的影响。

当已有的要素通过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得到改善和调整之后,一国可以重新选择它的贸易模式。

(4)H-O理论对于需求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现实存在的条件缺乏充分的重视,影响了该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众多的假定条件使得该理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四、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的贸易模式和S-H 理论相悖。

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基辛(Keesing)的人类技能理论凯能(Kennen的人力资本理论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 ernon)的R&D说波士纳(Posner)的技术差距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格鲁贝尔、保罗·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1.劳动不同质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奋、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

2.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符合H-O定理的。

(二)人力资本说1.人力资本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

2.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以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其结论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的理论。

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

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个结论是符合赫一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

(三)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经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进一步论证,是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

波斯纳认为,人力资源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因而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开发进行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但是,由于各国技术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

这样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

(2)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2、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