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毛概复习纲要

毛概复习纲要

毛概复习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目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义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喂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党的16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两大成果: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毛概复习提纲

毛概复习提纲

毛概复习提纲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应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当中,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实现具体化)2.升华: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新的组成部分,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到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走自己的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发展阶段(总依据):我国的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3.发展战略(总任务):分三步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总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6.祖国统一: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7.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

8.国际战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潮流,中国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10.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11.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三、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概复习要点

毛概复习要点

毛概复习要点第一篇:毛概复习要点《毛概》复习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4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5~6页)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9~12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9~21页),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27页)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29页)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34页)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38页)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44~46页)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47页、49~53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58页)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61~67页)3、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71~73页)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的八大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78页)2、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意义以及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85~89页)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96~98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2~103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04页、10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论断及重要意义(113页、115页)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5~119页)3、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具体内容(121页)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实现途径(123~124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29~131页),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35~136页)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37~142页)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与特征(145)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5~146)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46)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51~152)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55~156)6、我国的国体与政体(157)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158)8、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160)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65)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63)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重要意义(170)1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74~175)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87~189)2、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192~193)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时代主题的涵义(196)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3~212)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214~217)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18)3、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21)4、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228~237)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1、党的性质和宗旨(238~239)2、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38~244)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43)4、新阶段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和危险(245),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44~252)第二篇:毛概考试复习要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4.实事求是路线的基本内容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8.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4.“三个有利于”标准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基本框架、基本特征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18.建设创新型国家19.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20.“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2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6.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科学含义2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发展29.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第三篇:毛概考试复习要点复习要点1、科学发展观2、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4、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启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0、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1、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1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15、没收官僚资本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启示17、三大优良作风18、三大法宝1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2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24、社会主义本质2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6、发展是硬道理27、“三个有利于”标准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3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2、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4、改革是全面的改革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37、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38、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39、非公有制经济成分4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1、新型工业化道路41、人民民主专政42、人民政协的职能4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5、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4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47、社会主义民主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50、意识形态不能搞多元化5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52、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53、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5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55、当今时代的主题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5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范围的联盟60、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6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6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6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四篇:毛概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时代背景:革命战争,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条件(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的发展——阶级基础(3)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帝国主义战争时期——时代条件(4)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基础(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实践基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战争和革命——和平和发展。

毛概期末复习大纲

毛概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P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P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两次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P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概1-7章复习资料

毛概1-7章复习资料

毛概1-7章复习资料毛概1-7章复习资料毛概,即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毛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对毛概1-7章进行复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阶级斗争、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个人的经历。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人民民主专政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由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所决定的。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这些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五章: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

这些实践经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毛概复习提纲(整理)

毛概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第二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 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毛概复习纲要第一章

毛概复习纲要第一章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
胜利(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党和人民
的历史选择。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萌芽(党的创建与国民革命),初成(土地
革命前期),成熟(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
想写入党章),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

3.多方面的原因:根本保证,历史经验,现实土壤,思想基础。

4.易错点:第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的是毛泽东,而李大钊则是我国最早的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有6个组成部分和三个活的灵魂,
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
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2.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
建设
3.思考题: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
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三点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二,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言论的总汇,而实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概考试复习纲要(简答题)

毛概考试复习纲要(简答题)

毛概考试复习纲要(简答题)1.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什么?我国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以积极防御思想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建设与运用军事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对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全面、全过程的运筹与指导。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什么?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4.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哪些考验?①执政的考验;②改革开放的考验;③市场经济的考验;④外部环境的考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①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③发展基层民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复习纲要——LQF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大提出。

A: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提出条件:a:理论基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b: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c:历史根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d: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7大提出。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P13(1)产生条件: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主题(时代背景)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理论基础)C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实践基础)(2)四个阶段:A:开始萌芽(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农民为革命同盟。

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基本形成(1927~1935 土地革命时期)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走向成熟:(1935~1945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科学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

系统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D:继续发展:(1945~至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代表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问题》。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22(1)形成条件:A: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B: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2)四个阶段:A:提出理论命题阶段:(1982年,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B:构建理论轮廓阶段:(1987年,十三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C:形成理论体系阶段:(1992年南巡谈话、十四大)——对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十四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丰富理论内容阶段:(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5、“三个代表”的形成与发展P27(1)形成背景:A世情: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B国情: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C党情: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2)发展历程::1989.6,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B:2000.2,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C:2001.7,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D:2002.11,16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三个代表”。

写入党章。

2004年写入宪法。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P32(1)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背景条件: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3)形成过程::2003.10,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9,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10,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3,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E:2007.10,十七大,深刻阐述科学发展观。

写入党章。

第二章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为什么是核心P50(1)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2)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3、如何做到实事求是P51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B: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C:求真务实——根本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第三章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P69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内涵和总路线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革命领导——无产阶级领导(4)革命性质与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第四章1、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1)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2)逐步实现国家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3)实现的可能性:A:我国已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C: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D: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缓和。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第五章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2)1986.9,答美国记者问,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雏形(3)1990.12,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4)1992,南巡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

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P137(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