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资料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水产养殖技术资料(一)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1、水质要求:养好一池鱼,必须管好一池水。

水质必须符合鱼虾蟹类的生理要求并能满足它们的生长繁殖所需。

2、执行标准:我国国家标准《渔业用水水质》(GB11607-89)及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农业标准《淡水养殖水质标准》(NY5051-2001)。

主要指标:溶解氧一天中必须有16小时以上的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 mg/L;酸碱度,即PH值在6.5-8.5之间;氨氮小于0.6 mg/L;硫化物小于0.2 mg/L。

3、控制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调节水质,为鱼类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物理方法有:使用增氧机、使用水质改良剂、合理换水。

化学方法是使用化学改良剂。

生物方法是使用微生物菌调节水质。

4、正确使用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

“三开”即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左右;阴天,次日清晨开机到日出;半夜前后开机到日出。

“两不开”是傍晚不开机;阴天白天不开机,要开长时间开机。

5、注意事项: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调节水质,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用的药物和化学制剂。

(二).培育和选用健康苗种水产苗种生产与引进要符合《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之规定。

用于繁殖的亲本必须来源于原良种场,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生产条件和设施应符合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须经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检疫。

放养的鱼苗要体色正常、皮肤光亮、体质健壮、遗传性状稳定、健康状况良好、规格整齐、数量准确,一次放足,规格50—75克为宜。

(三). 提供优质的饵料饵料营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合理地选择饵料品种,科学地投喂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

提倡使用配合饲料。

使用新鲜杂鱼,应及时投喂,确保鲜度;使用冷冻杂鱼,应严格控制解冻时间,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致使腐败变质。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大全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大全

⽔产养殖基础知识⼤全⼀基本知识1、鱼苗(⽔花):从鱼卵中孵出来的⼩鱼,体长7-8毫⽶,称鱼苗或⽔花。

2、夏花:鱼苗经过20-25天的培育,长成3厘⽶左右称为夏花。

也有把这⼀阶段分成1.5-2厘⽶的乌⼦和3厘⽶的夏花两个培育阶段。

3、⼀龄鱼种:夏花分塘后⾄冬天或翌年春天,⼀般长到10厘⽶以上称为⼀龄鱼种。

亦称冬⽚、春⽚、仔⼝、新⼝。

4、⼆龄鱼种:⼀龄鱼种再培育⼀年称⼆龄鱼种,亦称⽼⼝鱼种。

5、⽔温:指⽔体的温度,⼀般⽤温度计测量,测量位置为⽔表以下50厘⽶。

(1)⽔温是影响鱼类摄⾷和⽣长的第⼀因⼦。

⼀般来讲,鱼类在1-33℃⽔温中都能⽣长,10-15℃为弱度⽣长期,15-24℃为⼀般⽣长期,20-32℃为适宜⽣长期,24-30℃为最适⽣长期;⽔温超过32℃,鱼类摄⾷明显下降;⽔温超过33℃,鱼类停⽌⽣长;⽔温超过36℃,鱼类开始死亡。

草鱼在27-30℃摄⾷最旺,低于20℃,⽣长速度明显下降;鲤鱼在23-29℃摄⾷最旺,低于15℃⽣长受到抑制。

(2)⽔温也是鱼病发⽣的重要因素,⽔温⾼低与疾病的发⽣和流⾏有密切的关系。

⼀般病毒和细菌疾病发在⽔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

⽽有些疾病,如⽔霉病、⼩⽠⾍病、斜管⾍病和鱼波⾖⾍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流⾏病。

6、透明度:透明度是⽤测定萨⽒盘(⿊⽩间隔的圆盘)的深度来间接表⽰光透⼊⽔的深浅程度。

(1)其⼤⼩取决于⽔的混浊度(指⽔中混有的浮游⽣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度(浮游⽣物、溶解有机物和⽆机盐形成的颜⾊)。

(2)透明度的测定⽅法为:将⿊⽩盘缓缓放⼊⽔中,当盘上⿊⽩界线模糊时,⽔⾯到⿊⽩盘的距离就是它的透明度,单位⽤“厘⽶”表⽰。

(3)在鱼类⽣长季节,透明度应保持在20-40厘⽶之间。

7、酸碱度:⼜称PH值,它是反映⽔体酸碱性的指标,是与⽔产养殖密切相关的重要⽔化因⼦和⽣态因⼦。

(1)在常温下,PH<7.0为酸性,PH>7.0为碱性,PH=7.0为中性。

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

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

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在水域中养殖各类水生动物和植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增加,水产养殖行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水产养殖的知识点,本文将从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养殖品种、养殖环境、养殖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1. 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水产养殖是指将水生动物和植物放养到水域中,通过合理的饲养和管理,使其得到适宜的生长和繁殖环境,达到规模化、高效益的养殖目的。

水产养殖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形式,可以分为养殖种类多样、管理方式灵活等特点。

2. 养殖品种水产养殖的品种繁多,根据所养殖的水生动植物类型可以分为鱼类养殖、虾类养殖、贝类养殖、藻类养殖等。

常见的鱼类养殖有鲤鱼、鳜鱼、鲈鱼等,虾类养殖有明虾、对虾等,贝类养殖有扇贝、牡蛎等,藻类养殖有海带、紫菜等。

3. 养殖环境水产养殖的环境要求严格,包括水质要求、水生物自然环境模拟等。

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

水质中的温度、溶解氧、pH 值、盐度等指标都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模拟自然环境,提供适宜的底质、养殖设施等也是保证养殖成功的重要条件。

4. 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法,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养殖管理包括清理池塘、定期添加饲料、控制病害等。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证水源清洁,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投放饲料,定期清理池塘底泥等都是有效的养殖管理措施。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

5. 养殖经济效益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经济效益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养殖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养殖产量、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科学的养殖技术和良好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产量,合理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调查也能保证养殖产品的销售和利润。

总结: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水产养殖知识点

水产养殖知识点

水产养殖知识点
水产养殖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培育、饲养水生动物的生产方式,是我
国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水产养殖的基本知识点。

1. 水质管理
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适的水质条件可以促
进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产量和质量。

水质管理包括水体透明度、PH值、温度、溶氧量等方面的监测和调控。

2. 饲料管理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喂养方法对水产养殖来说至关重要。

不同种类的
水生动物需要不同种类和比例的饲料,喂养的时间和方式也需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调整。

3. 疾病防控
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如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等。


时发现和有效防控疾病对于提高水产养殖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4. 养殖技术
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有着不同的养殖技术。

了解水生动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和其适宜的生存环境,对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和操作都有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5. 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处理、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以上对水产养殖知识点的介绍,可以看出水产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农民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改进水产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希望广大的水产养殖从业者能够加强对水产养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水产养殖是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总称。

一、淡水养殖
1、池塘养殖:属于精养高产养殖方式,放养的鱼类品种较多,放养密度比山塘水库等大,养殖过程中主要是人工投喂。

2、山塘水库、河涌养殖:属于粗放养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后,小型山塘水库、河涌也开始实行精养人工投饵的生产方式。

3、涵仔养殖:是利用100㎡以下水面的涵仔流水家庭式养鱼方式。

4、网箱养殖:是利用山塘水库、江河、琥珀的水体,用网片、木板等制成几个立方或几十个立方的水体进行高密度养鱼的方式。

5、高密度流水养殖:利用一定高程流水落差池水开展高密度精养鱼类的方式。

二、海水养殖
把生活在海水中的鱼、虾、贝类、藻类用人工的设施,模拟它们的生存繁殖环境,进行人工育苗或采集野生苗种进行人工养殖的行业,即海水养殖行业。

淡水养殖的种类概况
目前淡水养殖的种类包含鱼类、虾类、两栖类、水栖类、水生植物、爬行类等。

一、鱼类:包括热带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

1、热带鱼类:罗非鱼类、太阳鱼、淡水沙鱼、巴西鲷、淡水白鲳、鲮鱼、麦鲮、野鲮、埃及塘虱鱼等。

2、温水性鱼类:鲩鱼、鲢鱼、青鱼、鲤鱼、杂交鲤、鲫鱼、锦鲤、东北鲫、加洲鲈、翘嘴红鮊、湘云鲫、广东鲂、彭泽鲫、塘虱鱼、斑点叉尾鮰、云斑鮰、魽鱼、倒剌鲃、光倒剌鲃,鳗鱼、桂花鱼等。

3、冷水性鱼类:鲟鱼、史氏鲟、俄罗斯鲟、虹鲟、俄罗斯蛙等。

二、虾类:主要为青虾、淡水龙虾、罗氏沼虾等。

三、爬行类:主要有水鱼、山瑞等。

四、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虎皮蛙、美国牛蛙、泰国青蛙、棘胸蛙等。

五、水生植物:主要为菱角类、藻类。

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

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

水产养殖知识点总结一、水产养殖的种类1. 鱼类养殖鱼类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养殖对象,鱼类养殖又包括淡水鱼和海水鱼的养殖。

淡水鱼常见的有鲤鱼、鲫鱼、鲶鱼、青鱼等,海水鱼常见的有鲈鱼、鲍鱼、鲳鱼、带鱼等。

鱼类养殖一般采用池塘鱼塘、网箱、气泡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等方式进行养殖。

其中,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养殖方式,能够为鱼提供稳定的水质环境,提高养殖效率。

2. 虾类养殖虾类养殖包括淡水虾和海水虾的养殖。

淡水虾养殖常见的有小龙虾、草虾、鳌虾等,海水虾养殖常见的有对虾、青虾、白虾等。

虾类养殖一般采用塘池、透明塑料布等方式进行养殖,虾类生长需要较高的水质要求,需要定期更换和保持水质,及时清理虾池底泥,保证虾类的生长环境。

3. 贝类养殖贝类养殖常见的有牡蛎、扇贝、蛤蜊、蛏子等,贝类养殖一般采用养殖网箱、养殖笼、靠墩养殖等方式进行养殖。

贝类生长需要较好的水流环境和水质环境,合理管理养殖密度、饵料投喂、防病等是贝类养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藻类养殖藻类养殖包括海带、紫菜、海藻等的养殖。

藻类养殖一般采用海水或者淡水养殖池进行养殖,藻类养殖需要注意光照、水流、水质等环境因素,合理施肥、定期修剪、防止病虫害等也是需要重视的养殖管理问题。

二、水产养殖的技术要点1. 养殖环境的选择在进行水产养殖时,需要选取水量、水质和环境稳定等条件适宜的地方进行养殖。

对于不同的水产养殖,还需要根据鱼、虾、贝、藻等的养殖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

2. 饲料的选择养殖水产需要根据其生长特点和养殖环境合理选择饲料,饲料的选择应包括主食饲料和辅助饲料。

养殖水产要根据其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饲料,合理进行饲养管理。

3. 养殖设备的选取在进行水产养殖时,需要根据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设备,比如池塘鱼塘、水泡池、网箱、养殖笼、养殖箱等。

4. 疾病预防与治疗水产养殖中,疾病是常见的问题,应根据不同水产养殖对象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比如疫苗接种、定期检查、防病饲料、定期清理水质等。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一.现阶段淡水养殖种类
1.淡水养殖鱼类
鲤鱼(建鲤、荷包鲤等),鲫鱼(土鲫、白鲫、银鲫、澎泽鲫、湘云鲫),草鱼,白鲢,花鲢,罗非鱼,虹鳟,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胡子鲶,鳊鱼,鲂鱼,青鱼,乌鳢(又称黑鱼),鳜鱼,青鱼,美国鱼,长尾,鲟鱼,鳇鱼等。

2.淡水养殖甲壳类
河蟹(大闸蟹),青虾,罗氏沼虾,刀额白对虾,南美白对虾等二.池塘养鱼基础知识
(一).池塘的清整
清整池塘一般是收鱼后,在冬季进行。

排干池水,挖去池塘多余的淤泥,铲去池塘四周的杂草,修补池塘的堤埂,堵塞池塘漏洞。

使底部尽量修整平坦些。

(二).池塘消毒
鱼苗下塘前7—15天,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以杀死池塘有害病菌与有害生物。

一般消毒药有生石灰,巴豆,漂白粉等。

1.生石灰消毒。

干法消毒100kg/亩。

湿法消毒:每亩鱼塘水深1米时,用生石灰125—150kg.
2.茶饼消毒。

将茶饼捶碎成小粒,放入水缸浸泡24小时即用。

水深1米时。

每亩用40—80 kg
3.巴豆消毒:水深1米,每亩3—5 kg,使用时将巴豆捣碎或磨细装入坛中,用3%的食盐水浸泡2—3天后泼洒全池。

水产常用知识点总结

水产常用知识点总结

水产常用知识点总结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包括鱼类、贝类、虾类的养殖、饲料、水质、疾病防控等等。

下面就水产养殖常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鱼类养殖1. 鱼类的选择:在进行鱼类养殖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的鱼种。

常见的鱼类养殖包括鲤鱼、鳜鱼、鲈鱼等。

选择鱼种要考虑当地的水质条件和市场需求。

2. 养殖环境:鱼类养殖需要建立适合的养殖环境,包括水质、水温、水深等。

养殖池塘或池塘需要保持清洁,水质要保持清澈,水温要适宜。

3. 饲料与喂食:鱼类的饲料需要精心选择,包括干饲料、活饵等,喂食量要适当,要确保鱼类的营养需求。

4. 疾病防控:鱼类养殖容易受到各种疾病侵袭,需要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5. 养殖管理:饲养管理是鱼类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养殖密度、鱼类生长监测、饲料管理等。

二、贝类养殖1. 贝类的选择:贝类养殖包括蛤蜊、扇贝等。

选择贝类需要考虑当地水域的适宜鱼种和市场需求。

2. 养殖环境:贝类需要适宜的养殖环境,包括水质、水深、水温等。

养殖池塘或水域要保持清洁,保持适宜的水质。

3. 养殖方式:贝类养殖可以采用放养和养殖池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养殖方式。

4. 饲料与喂食:贝类的饲料包括藻类、微生物等,喂食量要适当,保持贝类的营养需求。

5. 疾病防控:贝类养殖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侵袭,需要定期检查贝类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三、虾类养殖1. 虾类的选择:虾类养殖包括对虾、草虾等。

选择虾类需要考虑当地水域的适宜鱼种和市场需求。

2. 养殖环境:虾类适宜的养殖环境包括水质、水深、水温等。

养殖池塘或水域要保持清洁,保持适宜的水质。

3. 养殖方式:虾类养殖可以采用单一养殖或多种养殖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养殖方式。

4. 饲料与喂食:虾类的饲料包括鱼粉、虾粉等,喂食量要适当,保持虾类的营养需求。

5. 疾病防控:虾类养殖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侵袭,需要定期检查虾类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羟基防治水产养殖区(虾池)赤潮的研究(孟凡鹏)一.实验背景在现实生产中,赤潮不但易在海区形成,而且易在对虾养殖池中发生,严重威胁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二.实验方案实验一:将海水通入羟基制取设备取100L 海水装于A 桶,使其全部进入羟基制取系统,通过调节放点功率及氧气进气量,来控制经过系统后海水中TRO 的浓度,将处理后的海水打入B 桶,并检测B 桶中藻的死亡情况,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

1.桶A2.桶B3.水泵4.射流器5.放电装置图一实验二:将TRO 溶液输入到海水运输管道中取100L 海水装于A 桶,用水泵将其匀速运至B 桶中,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将TRO 溶液注入A 、B 的管路中,通过调节放点功率及氧气进气量,来控制海水中TRO 的浓度,并检测B 桶中藻的死亡情况,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

1 32水 池水 池水 池海 湾 入水口出水口1.桶A2.桶B3.水泵4.水泵5.射流器6.放电装置图二一.实验背景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养殖用水的净化和重复利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县许多农户对水处理技术知之甚少,今年上半年百步有十三户农户近千亩面积由于对水处理不重视,出现南美白对虾放苗即死现象,因此, 水处理作为水产养殖常规技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系统列举一下对水环境处理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1物理方法根据水体及水体中污染物的理化性质,采用机械方法净化水质,如过滤、沉淀等,这些方法原理简单,应用普遍,许多养殖户自觉或无意识中已经使用。

1、沉淀 水中悬浮物质过多可使水体混浊度和粘滞性增大,影响水产动物特别是其幼体阶段的正常生长发育,故养殖用水必须先进行沉淀处理。

养殖户应根据自身情况配备沉淀池。

2、换水 换水操作简单、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

但采用换水方法调控水质不符合当今节约水资源的要求,并且目前养殖生产中换出的水常常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不予提倡,而且直接加换外界水,必须对外界水质进行分析、了解。

3、曝气 主要为增加水中溶氧量,清除水中有害气体,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常用手段是使用增氧机,增氧机能使池塘水体上下水层对流,增加水中溶氧量,使水中有毒气体氧化或溢出,打破水体分层,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建议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

4、吸附 使用多孔固相物质(如活性炭、硅胶、沸石等)作为吸附剂来达到净水目的。

5、过滤 物理过滤法主要用以清除水中悬浮物及大型水生生物等。

生产上往往利用筛网对水进行过滤,网目大小根据需要而定,还有砂滤、膜过滤,纤维过滤等等。

6、泡沫分离 向水中通气,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被微小的气泡吸附,浮于水面形成泡沫,通过收集并清除泡沫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7、紫外线照射 利用紫外线(波长200~400nm )对养殖用水进行消毒,杀灭水中臻病微生物。

8、磁分离法 利用电磁原理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进行电磁分离,是较新颖的水处理方法,目前尚未普及应用。

1.2化学方法利用化学反应来处理水中污染物或悬浮胶粒。

1、凝絮 使用一些化学试剂,使水中微小颗粒及胶体凝聚成较大絮凝体,加速沉淀,净化水质。

通常凝絮剂对海水的处理效果较差。

常用凝絮剂有以下几种。

O 21 2 53H 2O 24(1)铝盐常用种类有硫酸铝、碱式氯化铝等。

(2)明矾明矾中的铝离子具有很强的凝结能力,对于降低水的混浊度效果显著,在水产养殖特别是池塘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中应用普遍。

(3)铁盐常用种类有氯化铁和硫酸铁,但它们不如铝盐类凝絮剂应用广泛。

(4)农用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可增加钙硬度,致使产生碳酸钙沉淀,对降低混浊度有一定效果。

(5)有机高分子凝絮剂这类凝絮剂国外使用得较多,主要为缩合烯酰胺类有机化合物。

2、中和改变水体过高或过低的pH值。

常用生石灰等调节水体的pH值,使水呈中性或弱碱性,还能增加水中的钙含量,改良底质,杀灭病原体。

新砌水泥池往往水中pH值过高,不利于水产动物生长,常用草酸、醋酸、稀盐酸等弱酸中和处理。

3、络合最常用的是EDTA-Na2,可清除水体中含量过高的重金属离子。

对于一些对重金属敏感的鱼、虾、贝等,其苗种培育用水必须经EDTA-Na2预处理后方可使用。

4、化学消毒应用化学消毒剂与水中有毒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杀灭有害微生物。

(1)卤素制剂主要是含氯类消毒剂,其实质是产生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与水中有害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用种类有二氧化氯、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还有二溴海因、碘制剂等。

(2)臭氧它能破坏和分解细菌的细胞膜,迅速扩散透入细胞内部,氧化破坏或分解细胞内酶而迅速使病原菌致死。

目前也有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较为经济适用。

(3)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水环境中均有极强的氧化性,生产上不仅可用作杀菌消毒剂,也是一种良好的脱色除臭剂,但其质量分数太高也会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使用时须控制剂量。

(4)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为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其氧化性较强,能够迅速破坏微生物及原生动物的蛋白质活性而起到灭活作用,已在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其他化学消毒剂如季胺盐等。

1.3生物方法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残饵及水产动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

人为地在水体中培育有益生物种群,有助于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净化水质。

1、光合细菌(PSB)光合细菌是一群以光作能源,以二氧化碳或小分子有机物作碳源,以硫化氧等作供氢体,行完全自养性或光能异养性的微生物。

光合细菌能除去水体中的小分子有机物,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等的含量,减少COD,稳定及增加水中溶氧量,促进水体的物质循环利用。

光合细菌还能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可以显著抑制某些臻病菌的生长系列,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光合细菌自身营养丰富,大的菌团可被鱼、贝类摄食,作饲料添加剂可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增强水产动物的抗逆性。

2、复合微生物制剂将多种非致病性有益微生物如酵母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制成多菌株复合产品,可发挥各个菌种的不同功能,起到协同作用,克服单一品种适应性差、应用面狭窄的不足。

3、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群体附着在固体填料表面所形成的生物膜处理养殖用水。

4、活性污泥在水体中接种一些有益微生物,形成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可以大量凝絮和吸附废水中的悬浮胶体,溶解污染物,并将这些物质摄入细胞内作为营养,同化为菌体成分,这种菌胶团称作活性污泥。

5、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有效吸收利用水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常用的水生植物有藻类、水葫芦、水花生、凤眼莲、大米草等。

1.4综合处理方法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原理的水处理方法是养殖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

集约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的综合养殖模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1、集约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这类养殖模式属于“设施渔业”的范畴,其关键技术是水质净化处理,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有所应用,我国也正在发展中。

2、生态型综合养殖模式整个养殖系统大致由蓄水池、养殖池、沉淀池、生物净化池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社会要求水产养殖行业应用“生态型健康养殖模式”生产“绿色食品”,这就对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养殖用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水处理过程中必须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广大养殖户针对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用一些适合自身的水处理技术,是水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技术进步的表现。

水产养殖—赤潮的预防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类的健康。

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结合实际情况,对预防赤潮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一、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资基础。

携带大量无机物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较发达。

然而也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

据统计,占全国面积不足5%的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70亿吨。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入海量还会增加。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

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水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对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进行严格处理。

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减轻海洋负载,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1、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2、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放污水量大的工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3、克服污水集中向海洋排放,尤其是经较长时间干旱的纳污河流,在径流突然增大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排放,减少海水瞬时负荷量。

二、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仅凭国家和有关部门力量,对海洋进行全国监视是很难做到。

有必要把目前各主管海洋环境的单位,沿海广大居民,渔业捕捞船,海上生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海洋监视活动,扩大监视海洋的覆盖面,及时获取赤潮和与赤潮有密切关系的污染信息。

监视网络组织部门可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赤潮进行全面监视。

特别是赤潮多发区,近岸水域,海水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赤潮信息。

一旦发现赤潮和赤潮征兆,监视网络机构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监视监测,提出治理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的危害。

三、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

众所周知,赤潮发生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以及海洋地质等众多因素,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预报模式适应于预报服务。

因此,应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机理。

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

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

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

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监测一是为研究和预报赤潮的形成机制提供资料;二是为开展赤潮治理工作提供实时资料;三是以便更好地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调查资料表明,近几年赤潮多发生于沿岸排污口,海洋环境条件较差,潮流较弱,水体交换能力较弱的海区,而海洋环境状况的恶化,又是由于沿岸工业、海岸工程、盐业、养殖业和海洋油汽开发等行业没有统筹安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