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与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与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运动,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它起源于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民间宗教思想的融合,是一场既具有政治目标又具有宗教色彩的运动。
以下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富有农民大众特征的运动。
发生在长江流域地区,太平农民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在不平等、剥削奴役的社会环境下,他们面对的是高额赋税、耗散贪腐的官员以及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
太平农民起义的目的是反对土地兼併制度,要求实施土地平分制,平均分配田地以消除农民贫困。
他们揭竿而起,用武装方式对抗统治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迅速发展为一支军队,展现了农民大众自发组织起来推翻封建统治的力量。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政治影响。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政治原则,如平等、博爱、共产等,呼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他们试图通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实现这些理念。
这场起义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尝试了一种以宗教为信仰基础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纯民兵起义之一、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再次,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起义。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坚守天朝”的口号,其中一项重点是驱逐西洋人。
内忧外患的清朝对付不了太平天国军队的同时,还要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不断向中国领土扩张,不仅侵占中国领土,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权益。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具备了反对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双重目标,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捍卫。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内部矛盾及领导层的失误所导致的。
尽管太平天国军队在起义初期曾一度控制了重庆等重要城市,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内部矛盾逐渐升级,领导层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成了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的明争暗斗。
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及评价

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然而,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十多年,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分歧和内部斗争。
尽管太平天国号称实行共产主义,追求平等和公理,但领导层内部的权力分配和地方官员的任命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内讧。
例如,洪秀全和洪仁玕之间的争斗就严重削弱了运动的战斗力。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缺乏严密的组织和领导。
起初,洪秀全仅仅是一个农民领袖,缺乏足够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管理的经验。
后来,太平天国虽然成立了各级机构,但由于领导层的贪污和腐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挥,使得军队和民众的士气逐渐低落,无法与清朝军队抗衡。
第三,太平天国运动几乎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尽管太平天国起义本身是一场反对外国压迫和剥削的运动,但它的理念和行动并没有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
这使得太平天国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得运动缺乏外部资源和后援。
此外,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政府除了派出大量军队进行武装镇压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惩罚性措施,如处死或流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和支持者,扣押他们的财产等。
这使得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打击。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分歧和斗争,组织领导不力,缺乏国际支持以及清朝政府的镇压。
然而,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太平天国运动为后来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奠定了基础,太平天国的理念和精神也对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意义和影响仍然是积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不能以传统的胜败观念来衡量,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反抗压迫和追求平等的伟大斗争。
无论成功与否,太平天国运动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初三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评价

初三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进行评价。
一、政治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的崛起使得清朝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加速了清末政治体制的瓦解。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的反清革命思想对后来的中国革命运动产生了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借鉴。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
二、社会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形成的理念和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太平天国宣扬的平等、公平、公正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为后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平等奠定了基础。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农民解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民权益的重视,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此外,太平天国亦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传统社会结构动荡不安,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三、军事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强大的太平军,其军事能力在当时较为出色,对清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斗争使清政府不得不增强军事实力,推动了清朝军事现代化的步伐。
最后,太平军的作战策略和经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四、文化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积极提倡教育普及,废除科举制度,倡导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兴起打下基础。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宣扬思想自由和知识解放,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也促进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变革。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政治、社会、军事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是什么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评价介绍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
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
太平天国的功绩主要有: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它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冲击了腐朽的清王朝,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它所提出的施政纲领对于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有好处,遗憾的是这个纲领并没有实施,相反的是统治集团依旧是带有封建性质,而且长期的祸乱造成中国经济的萧条,由于战乱等原因,在它活跃的十四年间中国死亡人口达到1.6亿,是两次世界大战远不及的。
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
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主观原因: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客观原因:中外联合政府联合绞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1861年,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这样,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
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仅供天津;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领湘军的一部,进攻浙江。
英法侵略者均值中外混合的反动武装,协助左宗棠。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马克思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马克思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运动。
而对于这场运动,马克思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特点以及马克思对于这场运动的评价。
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困境下,封建剥削和社会不公使得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困顿,民不聊生。
1860年代,由洪秀全等人组成的太平军在广东兴起,继而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面。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1. 宗教性质鲜明太平军的核心是基督教思想派别太平道,在宣传中强调信仰上帝、打击邪恶和建立理想国家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这种宗教性质的运动特点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其他农民起义的独特性。
2. 高度组织化和纪律性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非常重视组织建设和军事纪律,严格规定军纪,实行严密的军事指挥体制。
这种高度组织化和纪律性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崛起和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社会主义色彩浓厚在太平军的纲领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印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试图通过平分土地、取消私有财产,实行等级制度废除,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这种社会主义色彩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一场突破封建社会秩序和开启中国社会变革的有力尝试。
三、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具有革命性质的农民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革命潜能。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农民剥削和压迫,太平军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表达了他们反抗封建制度的愿望。
其次,马克思赞赏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和纪律性。
他认为太平军在高度组织化和纪律性的领导下,能够一度占领广阔的领土,并对外展开进攻,显示出了中国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战胜外敌的能力。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第一篇: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
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起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再此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此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看法。
从正面来看,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土地改革,实施天朝田亩制度,同时涉及经济制度。
军事方面,主张为理想而奋战,太平天国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负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同时使清政府在利用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的同时见识到西方的军事力量,促使后来的洋务运动文化思想方面,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
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开始重视发展商业,主张对外开放政策。
《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推动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从负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直接或间接导致4000-5000万人口死亡,是中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变乱。
破坏了民间信仰与儒家文化,破坏了中华民族继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
无论怎样,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经验教训: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将一个国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与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与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从他的意义来说: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但没有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败,因为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实行的就是封建制度,他们不可能反对封建制度,起义军将士只是因生活所迫而不得已为之,并没有很高的政治、时代觉悟.其次,他们虽然提出了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但对于经高度封建化的天平天国来说,只是另一版本的《天朝田亩制度》,不可能会实行,只是出于缓解内部矛盾的需要而已,所以谈不上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再次,在一定意义上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但加速了清与外寇的勾结。
不论怎么说,洪秀全代表的是封建利益群体,不可能反封建而实行资本主义.
从感性来讲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统治者残骸的一次反抗,它严重动摇了清帝国的统治根基,打击了统治者的势力,彰显了进步民众的伟大形象,并且间接促进了近代军事技术的普及和洋务运动的出现。
但是从理性上讲,这次起义与中国封建历史中那一次次的农民起义没有丝毫的差别,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不代表广泛的民意,更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繁荣与富强,它的过程和结局不过是明末农民战争的一个翻本而已,只是规模大一点罢了。
总之,这一次农民运动是注定会失败的,但他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了,旧式农民起义不能改变中国历史的根本进程,农民运动必须有先进思想引导才能向正确道路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和评价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8]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
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性质争议编辑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
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
”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
”[18-19]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如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如“杨秀清、萧朝贵、秦日昌等人便是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此等人作者认为属于市民等级,编者注)。
“因此,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失败原因编辑太平天国运动丧失斗志和指挥失误过早建都丧失锐气。
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
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
在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
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
如果以南京为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兵,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这样的话,太平军就应集中精锐部队及最有权威的将领进入河南、河北、山东,兵锋直指清廷,这当是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战略抉择之一。
如果过早在南京建都,太平军必然以保卫天京的安全为目的来部署一切兵力,革命的进攻阶段就会停顿下来,锐气就会减退。
因此,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
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
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
杨秀清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即使成不了事,也可占领黄河以南。
洪秀全则多次称南京为“小天堂”,把“小天堂”作为奋斗的目标。
在建都问题上,洪、杨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
[20-21]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
”[22] 占领南京当然不是决定性的胜利。
洪秀全、杨秀清们理应略作休整之后,迅速行动起来,率主力部队越过长江,乘清军已如惊弓之鸟之际,向江北推进。
时值三月,天气转暖,士兵生活容易适应,加上皖北、山东饥民甚多,太平军一到,饥民相率加入太平军,形势当会有重大发展。
建都天京之所以是失策的,是因清政府还未推翻,革命的历程正急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突然停止了脚步,这就给清廷留下极大的喘息机会。
清军在惊魂稍定之后重整旗鼓,很快在南京城外扎下了江南大营,使太平军的作战部署不得不以护卫天京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太平军战略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由于贪图安逸而逐渐丧失了革命锐志。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
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
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
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
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
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
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
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
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因为这样做了,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这样的许愿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
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
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
[20-21]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再高明的农民领袖也只能按照封建国家的轨道行事。
洪秀全本来是要建立一个新朝代新国家,但在永安封王时连一个合适的名称也找不到,只好“姑从凡间歪例”,把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都封王,称为王爷,并相应地制订《太平礼制》来规定各级官员的尊卑和特权。
洪秀全还在《天父诗》中公开宣扬封建道德中的三纲五常,说什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政权形式一经沿着封建政权的轨道走下去,性质就变了,领导人的思想就变了,对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20-21] 神权左右皇权导致核心矛盾。
历代农民起义常有披着宗教外衣,即以神的意志和形式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如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朱元璋信奉白莲教等等。
但当这些宗教组织演化成农民起义,特别是建立了农民政权,或农民起义领袖称王称帝之后,一般都放弃宗教组织,专心进行夺取政权或发展革命势力的斗争,如朱元璋称帝之后,立即取缔白莲教,禁止其活动。
而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
[20-21] 洪秀全既是拜上帝教的教主,又是太平天国的天王。
作为教主,他虽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却失去替天父、天兄传言的权利。
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
杨秀清作为天父的代言人,可以随时制约洪秀全。
洪秀全作为天王,却没有实际权力。
这就使杨秀清的权力过大,造成洪秀全权力不能集中的局面。
其实,洪秀全并不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
假若在金田起义或永安封王时就取消拜上帝教,一切按新建立的组织行使职能,杨秀清代天父传言的资格就自然消失了,洪秀全作为天王的权力就能集中。
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
[20-21]天京事变后,由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
所谓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太平天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宗教一开头向我们说明某种人的事物的时候,不就把这种事物说成某种超人的、神的事物吗?”[23] 洪秀全向教徒灌输的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今天父代言人被人家袭杀时并没有显示出这些权能,人们自然不会和先前一样,虔诚地去信所谓的皇上帝了。
严重的信仰危机,导致分散主义滋生,使太平天国一步一步走向低谷,难有回天之力。
腐败严重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
太平天国的腐败是和建都天京同时产生的。
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但他这些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捡来的货色,在洪秀全思想中没有深化,也没有消化。
洪秀全很难把这些平等思想付诸实践,只能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即《太平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来规定自己所应该享受的待遇和特权。
[20-21]洪秀全、杨秀清占据南京以后,便以为可以立国,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
洪秀全改两江总督府为天王府,尽其奢华营造天王府。
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
东王府也是穷极工巧,骋心悦目。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就大造王府,广选后妃,洪秀全的后妃竟达88人之多。
洪秀全、杨秀清住进王宫,作为农民领袖本是司空见惯的通病。
问题是天王府不是当作指挥革命战争的中心,而是行使特权的神圣无比的宫殿。
朝天门外大书曰:“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中云。
”而在木牌楼上则书有“天子万年”、“太平一统”。
一个“止行”诏,洪秀全就把自己和众位大臣隔开了。
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不能随意出入天王府。
昔日的兄弟今日的丞相们,临朝时,也只好站在朝门外列队,对洪秀全不能仰视,否则就有杀身之祸。
洪秀全俨然已成为“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皇帝。
[20-21]杨秀清是农民起义领袖有眼光的,不论是指挥战争,还是组织政府,他都有许多建树,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但是建都南京后,杨秀清的封建特权恶性膨胀。
一到南京,他就建起了高大的王府,三年多的时间,从不出南京城一步,但在城里则为统治一切的全权主宰。
所有军国大事仅与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等一二人计议,严重脱离群众,加之作风极度张扬,每次出门都盛陈仪仗,不知自忌,甚至用代“天父下凡”来惩罚洪秀全,最后更是发展到“逼封万岁”。
为了显示特权,杨秀清还设立各种酷刑,如鞭打、枷杖、斩首、五马分尸等,连韦昌辉、秦日纲、黄玉昆等一些高级将领都被他杖责过。
杨秀清的骄横,造成他和诸多朝臣的积怨,也导致洪秀全的不满,终于酿成了一场灾难——天京事变: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和太平军精兵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滥杀。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到天京,受到天京军民的热烈欢迎,满朝同举石达开提理政务。
可洪秀全却对石达开大生疑忌,重用自己的兄弟安福二王,以牵制“翼王”,并有“阴图戕害之意”。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率20万精兵远离天京。
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虽经陈玉成、李秀成等后期太平天国名将的努力,军事上稍有起色,但终究缺乏回天之力,最后一步一步走向失败。
其他比如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起来,残酷镇压太平天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