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二十八脉象及歌诀

二十八脉象及歌诀

⼆⼗⼋脉象及歌诀【前⾔】脉理兮,⽤⼼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容易,浮沉迟数⼒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贯⽤⼼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脉动应指(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密切相关。

⼼主⾎脉,⼼脏搏动把⾎液排⼊⾎管⽽形成脉搏。

⼼脏的搏动和⾎液在⾎管中的运⾏均由宗⽓所推动。

⾎液循⾏于脉管之中,除了⼼脏的主导作⽤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于全⾝的⾎脉均汇于肺,且肺主⽓,通过肺⽓的敷布,⾎液才能布散全⾝;脾胃为⽓⾎⽣化之源,脾主统⾎,⾎液的循⾏有赖于脾⽓的统摄;肝藏⾎,肝主疏泄,有调节⾎量的作⽤;肾藏精,精化⽓,是⼈体阳⽓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且精可化⽣⾎,是⽣成⾎液的物质基础之⼀。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且五脏与六腑相表⾥,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弦芤疾缓⾰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1、浮脉: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肤上,⼿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

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病⼈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体,⼈体的正⽓尚强,与外邪相争⽃,将脉⽓⿎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有⼒。

如果表证脉现浮⽽⽆⼒,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

若久病见脉浮⽽⽆⼒,摇摇晃晃的,是阳⽓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沉脉主⾥证。

因病邪郁于⾥,⽓⾎内困,则脉沉⽽有⼒,为⾥实证;若脏腑虚弱,⽓⾎不充,脉⽓⿎动乏⼒,则脉沉⽽⽆⼒,为⾥虚证。

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在肌⾁中部,跳动均匀,⽽伏脉必须推筋着⾻始得。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脉诀

脉诀

脉诀脉理细如毫毛发,得其精微有几家,明了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它,知四者辨析分明,用方选药定不差。

总纲:浮脉:听我把浮脉细说,沉脉:将沉字说于你知,轻轻的就能摸着,重重的要按至底,浮字之中分迟数,沉中亦寓迟数理,浮迟表寒何用讲,沉迟里边寒如冰,浮数往往表热多,沉数内热不须提,浮而无力是虚火,沉而无力知是气,浮而有力寒风搏,沉而有力定有积,把浮字牢牢记着。

把沉字且且记之。

切脉:学看脉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时贵沉静,不要斜视勿妄听,诚心静气念脉情,病在何脏与何腑,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恕不愧当医之名。

诊脉时要稳呼吸,以己呼吸候彼息,察其间断与连续,一息四至和平脉,再加一至也是吉,三迟二败寒冷疾,六数热来七为急,八九十死期将至,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为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有阴,阴极似阳阳似阴,其间最易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左寸浮脉:归脾汤诗: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参术芪龙神,远志香枣仁,脾土困,金必败,咳嗽痰吐;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养心汤诗: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半草志桂味,血足心知宁。

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灵,蜜丸朱砂衣,引用灯心尝,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补心丹诗:补心三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左寸沉脉:导赤散诗: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数为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或淋浊或口糜,疼痛难忍,逍遥散:导赤散或逍遥,一剂清泰,逍遥治人不自得,苓术芍药当归柴,如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生地薄荷同煎服,加味栀子丹皮来。

泻心汤: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实火强,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生无妨。

脉诊歌诀全(精) 文档

脉诊歌诀全(精) 文档

内容简介这本脉诀歌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诊脉歌:介绍切脉时应如何进行的程序。

寸、关、尺三部中浮、中、沉九候的诊法,身体上、中、下三部应在某部,五脏六腑主在哪个部位。

2、脉象口诀歌:是把二十八部脉分做两种方法解释,每一部脉先将脉象形态说明,再将病因、症状指出。

3、分部主病脉歌:是细分二十八种脉象出现在哪个部位,主某脏某腑发生什么病。

另外还有诊“内因”证诀,诊“外因”证诀,诊“不内不外因”证诀,再定死脉、怪脉形候诀,生理异常脉五种等。

并且补充诊小儿虎口三关脉歌,看小儿“人迎”、“气口”诀歌,诊妇人脉歌,诊妇人有妊脉,切脉“八纲”,四季脉变,平息脉歌。

中医四诊中切脉最难,因兴凭医者三个手指和呼吸(一呼一吸名一息)来掌握患者的脉博跳动、形态、强弱而定脉象,诊断脏腑疾病。

故此,切脉只有长时间的体验才能认清。

以上脉诀是湖伟彬幼年从先父学医时所读家传秘本,简单易记,便于初学诊脉者,仅又从新整理,尽量改成白话,适合盲文,但限于文化水平,多有词不达意之处。

我国故有的脉学文献极其丰富多彩,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历代经验积累的结晶。

我们应该认真钻研继承前人遗产,从实践中发扬提高使祖国医学有更大的进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而时习非常重要啊!论小儿虎口三关脉歌小儿三岁下,虎口看三关,一节风关为,二节气关连,三节叫命关。

男左女看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似肝,黑似因中恶,黄是因脾端,淡红淡黄者,此渭无病看。

看小儿气口脉歌小儿三岁放平脉,一指三关定数细(小儿三岁以前看虎口三关,三岁以后方看掌后高骨,一指定寸关尺三步),一吸六至是平脉,七、八是热似为困,迟冷数热古今流,浮风沉积虚当实,左手人迎主外感,右手七口主内急,外后风寒属食侵,内后乳食时痰积,洪紧无寒是伤寒,浮缓有寒是伤风,浮洪多是风热盛,沉细原因如是疾,沉紧腹中痛不休,弦紧喉见喘气急,紧促只因痘疹生,紧数只是惊风至,虚软吐泻做慢惊,滑泽是痰痃疟利,芤为失血上下分,弦急可恶需要记,软而细者是肝乎,实而数者为便秘,大小不匀为恶候。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牢脉主体内的阴寒之邪亢盛;比如阴寒内盛所致的心腹疼痛,风痉拘急等症候都会出现牢脉。
牢脉附着在筋骨上,坚牢不移,因此脉形比较弦长。
当体内的阴寒亢盛时,由于寒邪的特性为收引凝滞,以至于阳气潜藏而难以升张,因此会出现沉而弦长,坚牢不移的脉象。
牢脉与沉脉、伏脉类似。脉象的差别:牢脉比沉脉深沉,几乎是贴着筋骨固定不移的搏动,但是相对来说,牢脉还比不上伏脉来的深沉。
当外部有治病之气侵袭肌表时,人体卫气与外邪相互斗争,因此脉气搏动有力,脉位符而明显。
当人体因久病而虚衰时,由于体内的气血亏损,阳气不能附于阴液而浮越于外,此时的脉象就显得浮大而无力
浮脉与芤、濡、虚、散4种脉象类似。这些脉象的特点是脉位都位于肌表浅处,因此很容易与浮脉混淆。脉象的特征的差别:1.脉象的脉形不大不小,轻取明显,重按稍减,脉体没有空虚感。2.芤脉的脉位浮,脉体形大却有空虚感,如同按在葱管上。3.濡脉的脉位浮,脉形细小而柔软。4.虚脉的脉象软弱无力,脉形细小并且有空虚感。5.散脉的脉位浮,好像没有根基的浮萍一样散乱,脉形细小并且至数不齐。
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象显得较为干硬,中空无力;重按脉象减弱。
当体内的精血严重亏损时,由于阴血不足以充润脉管,因而造成脉管空虚,此时阳气没有阴液可以依附,而浮越在外。于是形成脉管浮大中空之革脉。一般来说,革脉的脉象比芤脉更强而有力,显示革脉的阳气比芤脉更为强盛。
革脉于芤脉、虚脉类似。三者都具有脉管中空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管较为刚硬。2.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同按在葱管上,周围的脉管较为柔软。3.虚脉的脉位浮大,浮中沉三候均软弱无力,却仍有根。
促脉与结脉、代脉类似,三者都具有突然歇止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促脉的脉象急数,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2.结脉的脉象迟缓,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3.代脉比促脉迟缓,每到一定的规律就突然歇止。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平脉歌: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七、大脉:形大势强,应指满溢。

〔主病诗〕大脉有力主邪盛,阳热有余病下利,阴气不足阳有余,虚劳脉大必无力。

八、小脉:形小如线,应指显然。

(又名细脉)〔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

有此证则顺,否则逆。

故吐衄得沉细者生。

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九、长脉:首尾端直,超过三部,如循长竿。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主有余之病)十、短脉:形状短缩,不能满部。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十一、滑脉:往来流利,入盘走珠,举按皆得,应指圆滑。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十二、涩脉:往来艰涩,如雨沾沙,细迟而短,指下迟钝。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十三、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挺然带急。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木盛之病。

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弦大主虚,弦细拘急。

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十四、促脉:脉来急促,数中一止,止无规律。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气、血、痰、饮、食)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

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

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十五、结脉:脉来迟缓,迟中一止,止无规律。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主阴盛之病。

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十六、代脉:迟中一止,歇止较长,良久复来,止有定数。

〔主病诗〕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十七、缓脉:从容和缓,一息四至。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者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气虚。

十八、洪脉:形大满指,来盛去衰,且兼浮数,轻按便得。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

十九、微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脉诀》云∶岁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

二十、紧脉:绷急弹指,状如切绳。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二十一、濡脉:浮细而软,轻取乃得。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二十二、弱脉:沉细而软,重按欲绝。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主气虚之病。

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

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

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二十三、革脉:浮弦中虚,如按鼓皮。

〔主病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二十四、牢脉:沉实有力,形大弦长,沉取有力,劲而不移。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

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

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二十五、动脉:滑数如豆,关部显见。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二十六、伏脉:推筋着骨,重按始得。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

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

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

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脉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

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二十七、散脉:浮散无根,至数不清。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二十八、芤脉:如捻葱管,外实中空。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