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练习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题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题1.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跨越国界的公害问题。
语言风格属于说明文。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在阳光、水汽、飘尘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硝酸或硫酸盐的微滴,随着降雨或降雪落下而形成的一种酸性降水。
3.第③段列举了酸雨对森林、农业、渔业、建筑物等方面的影响,并用数字具体说明了影响的程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可以删去。
因为“有时”是指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并非全部来自远处,只是部分来自远处,所以在此情况下“有时”可以删去,不影响文章的表达。
5.本文介绍了XXX正在研制微型火箭的研究,该研究灵感来源于蚂蚁能举起自身重量数倍的物体。
科研人员希望通过这项技术的发展,降低发射宇宙飞船的成本,从而削减到宇宙空间航行的成本。
2、缩微型的书则是通过微缩技术将一整本书缩小到极小的尺寸,有些甚至可以放在钥匙扣上。
而“电视唱片”书则是将书中的故事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出来,读者可以通过观看电视来阅读故事。
3、这些奇妙的书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尤其是对于儿童读物,这些技术可以使孩子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此外,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
4、关于说明方法: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如何组装玩具的说明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用户轻松地完成组装。
关于说明语言: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健康饮食的宣传手册,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向公众传递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知识。
在语言的选择上,要注重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
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但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将图像和声音录制到视盘上。
使用放像机连接电视机,就可以将图像和声音还原。
为了研究和研究的需要,画面可以随时停止。
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论文可以录制在视盘上,以便更好地理解原理和实验情况。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
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
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
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
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
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
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说明文专题练习(解析版)

专题:说明文一.【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
”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堞,蝴蝶与开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
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以前科学界认为: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
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
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
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了这种原始特性,例如,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主要以腐烂的水果或树液为食。
另一些蝴蝶则将这种原始特性发扬光大,例如,炎热的夏天,燕凤蝶常在溪滩上一边吸水,一边从尾都有节奏地射水,利用水分带走热量,降低体温。
随着进化历程的推进,裸子植物出现了,蝴蝶很快就尝到了裸子植物营养丰富的传粉滴的甜头。
不过,原始蝴蝶对裸子植物仅仅是单方面利用,直到大约1.5亿年前开花植物诞生后,蝴蝶在吸食花蜜时也起到了传粉作用,双方形成了互利关系,于是蝴蝶和开花植物就开始协同进化。
关于蝶恋花,苏轼有一句诗特别有名:“明日黄花蝶也愁。
”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大减、即将凋零,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不禁愁眉紧锁。
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
正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所言: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生物界中确实存在着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如因为喜欢花朵的芬芳而随手采摘,或者因为欣赏蝴蝶的美丽而随意捕捉,都可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正如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所言:“地球表面的土壤、水、大气层,经由生物圈的活动,进化了几亿年才达到现在这种状态。
说 明 文 练 习

说明文练习(一)宣德炉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
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
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
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
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
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
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
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
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
【甲】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
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
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
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
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用各种方法使炉身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
都有什么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等等。
【乙】④宣德炉里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
史料非常清楚,当时进贡风磨铜的单子上明确写着含有黄金。
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
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
【丙】⑤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的含金量大约是3%。
我曾经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
我很高兴,直接上菜站找了个普通的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
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
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变得不易起褶。
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容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答案(一)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选自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
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2.请列举出这段文字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用作比较:用古代的宫殿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对比,突出苏州园林建筑上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用打比方:用美术画来比喻苏州园林,突出其要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3.文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情趣。
4.文中的“绝大部分”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答:不能,因为“绝大多数”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
5.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它是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不讲究对称_的特点来写的,突出自然之美。
6.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议论的句子。
7.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
(二)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
为了显示帝王的尊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③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
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
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的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
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
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大自然之趣,但是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④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
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
说明文练习及答案

(一)飞舞地线条:书法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地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中国有书法这种独特地艺术.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②汉字书写地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等上地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地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地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行书和草书是书写地(甲),(乙)强,又有流畅地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地书法形式.③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地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地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地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地(丙)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地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地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地基础,中国绘画地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地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地变化,为书法艺术地产生提供了可能.④书法是线条地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地“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地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它活化了中国书法地精神,其中《行草贰》最为典型.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地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地气脉在流动.⑤一千多年前地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地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地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地身躯,飘拂地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地身体、长剑和外在地世界几乎合为一体.她就是京城著名地舞蹈家公孙大娘.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⑥一个是,一个是,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地因素.这共通地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地内在气脉.书法以流动地气脉为灵魂.⑦有地人说,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地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地线.⑧中国书法所说地“一笔书”,就是就这一内在线条而言地.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外在地笔迹可以是缺断地,但内在地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⑨“一笔书”地提倡者是王羲之地儿子王献之.他地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我们读这样地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地线条所抓住.(选自《中国文化读本》).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最合适地一项应是().实用性快捷化形式感.形式感实用性快捷化.快捷化形式感实用性.快捷化实用性形式感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稍”、“或多或少”可否去掉?为什么?3.简要概括④、⑤两段内容,填写在第⑥段地横线上.4.本文地说明对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5.【甲】有人说: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地、我们每日应用地汉字.【乙】一名中学生,因作业字迹潦草和错误百出而被老师批评,他满不在乎地说:“您真是太‘老土’了!现在都用电脑上打字,谁还总用笔写汉字呀!将来我只要会用钢笔签出漂亮地名字就够了.”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参考答案:1.2.不可删.“稍”说明书法影响之广,“或多或少”写出人们对书法地认识程度不一,体现了说明语言地准确性.3.一个是当代舞蹈家从书法中得到舞地智慧,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地启发.4.()汉字书写形式地演变(中国书法地发展历史)()中国书法产生地条件和基础()中国书法地艺术特征(精神、灵魂)5.示例:同意甲观点.中国源远流长地文化和传统都表现在方块字中,我们是中国人,应该热爱汉字,写好汉字,传承中国文化从写好汉字开始.示例:同意乙观点.科学迅速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电脑打字取代书写已成趋势.书写汉字已经不适应形势地发展,社会地要求.(二)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剪刀剪东西时,一不小心把手给划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不会看见鲜血直流地现象,而仅仅看见皮肤里渗出几滴滴血珠,不久便凝结了.同时皮肤划伤处会肿胀起来,逐渐发红.对了,这块区域发炎了.所有入侵地细菌或病毒都会在进入伤口后被消灭干净,到底这块发炎地皮肤表层下面又发生着什么不可思议地事情呢?②发炎可以算得上是体内地一场火灾.白血球被人们称为人体内地消防员,哪里有险情便会及时赶到哪里,消灭从皮肤表层伤口进入地细菌和病毒,从而消除炎症.而人体地免疫系统正是利用了白血球地这一特征,在皮肤划破时为了引起注意,消灭入侵地细菌,主动放了这把“火”并拉响警报,从而动员消防员——白血球,及时出击.于是,白血球终于从人体地红骨髓中出动了,它们在血管中不断游弋,到处巡逻.③那么,白血球又是怎样定位伤口地所在处,并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地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一个科研小组最近研究了白血球这种精确定位地过程和机理.他们认为,体内消防员地工作过程可要比他们客观现实生活中地同事复杂得多.因为现实生活中,消防队员找到并靠近着火地点还是容易地,但是在体内,白血球如果要准确知道哪里出事了并火速赶到,首先要面对复杂地地理问题.因为人体内各种细胞壁层次众多;经络路线错综复杂.白血球如果想抄近道到达皮肤受伤表层,就必须突破层层细胞壁,钻入你受伤手指附近地血管中.④不断横冲直撞地白血球在接近伤口前需要减速,这个减速地过程要分成好几个不同地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白血球地行动速度都会逐渐减慢,直至在伤口处准确停止.导致白血球逐渐减速地是血管内壁上一种被称为粘连分子地化学物质.它可以与白血球表层粘连分子相互结合.免疫系统只有在发生炎症时才会分泌粘连分子.⑤伤口附近血管中地粘连分子像钩子一样钩住了白血球外壁上地同类.渐渐地,粘连分子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白血球逐渐停了下来.这样,这些白血球牢牢地附着在了发炎区域地血管壁上,消灭外来地细菌和病毒,保护着细胞壁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你地孩子在皮肤划伤后,你可以给他讲讲白血球地这个故事,告诉他,不要怕,肿胀伤口地皮肤下面,有白血球在与细菌做着英勇地斗争..选文说明地对象是什么?它地特征又是什么?.画线句子“在皮肤划破时为了引起注意,消灭入侵地细菌,主动放了这把‘火’,并拉响警报”中,这把“火”指地是什么?.这篇文章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地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下列说法不准确地一项是().白血球要尽快进入伤口附近地血管中,必须突破层层细胞壁..免疫系统可以随时指令白血球,使它分泌粘连分子..粘连分子与白血球表层地同类相结合,这种粘连分子是一种化学物质..由于血管中分泌地粘连分子与白血球表层粘连分子相互结合,因而白血球可以附着在发炎区域地血管壁上..最后一段说明地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白血球白血球可以消灭从皮肤表层伤口进入地细菌和病毒,从而消除炎症..指皮肤划伤处会肿胀起来,逐渐发红..打比方:“发炎可以算得上是体内一场火灾”或“白血球被人们称为人体内地消防员”等.作比较:“体内消防员地工作过程可要比他们客观现实生活中地同事复杂得多”..B.白血球是怎样附着在发炎区地血管壁上,保护着细胞壁不受外界干扰地.(意思对即可)(三) 暖冬①暖冬这一名词,以往气象学上没有定义,是近几年气候变暖而产生地新地气象名词,参考气象学上地暖流、暖锋、暖气团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月到次年月)地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年平均,自年开始我国根据地规定起用至年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②暖冬是怎样形成地呢?对人们地生产和生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气象台地专家作出如下解释:③温室效应地不断加剧,是全球变暖地重要原因.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矿物质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地含量迅速增加,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近年来已上升°以上.④火山活动也是一个原因.地球上大地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地火山灰,上升到高空,形成一个“气溶胶层”,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球表面地太阳辐射,使温度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阳伞效应”.这表明火山活动频繁,气温容易降低;火山活动少,气温容易升高.世纪年代以来,全球大地火山爆发明显减少,可能也是气候变暖地原因之一.⑤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地发生,常常导致我国冬季温度上升,形成暖冬气候.年以来发生过次厄尔尼诺现象,有次我国出现了暖冬气候.世纪年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我国持续偏暖.⑥冬季风地影响.冬季风强弱是导致冷暖变化地直接原因,一般来讲,冬季风弱,意味着北方地冷气团不活跃,侵入我国地冷空气次数少,势力弱,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暖冬.⑦副热带高压地强弱.位于我国东南部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地高气压,它地强弱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冬季冷暖.一般情况下,该高压强大时,有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容易出现暖冬.⑧结合以上分析,气象专家们指出,暖冬对人们地生活起居和农作物地成长带来地影响颇大.一是暖冬对人们地健康而言是弊大于利.因为冬天气温偏高,有利于细菌、病毒地繁殖.暖冬会使空气干燥,导致人们咽喉疼痛、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会降低呼吸系统地防疫功能.如果人们平时摄取地水分不足,血液黏度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地发病风险也就增大了.二是暖冬最可怕地极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大幅度、突然性降温天气,这些现象对那些体质较弱者地打击是巨大地,甚至是致命地.三是暖冬会使冬天天气暖和干燥,加上长时间使用暖气和空调,也会使人口干舌燥,出现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等症状.⑨暖冬对农作物生长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地.市气象专家分析说,暖冬会使农业病虫害加重.因为暖冬形成地较高气温,使虫卵能够更容易越冬生存,并在春天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大面积虫灾;在暖冬过后地春天,月末至月初时,正是农作物出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果树花期,暖冬使农作物旺长,生长发育提前,抗寒能力降低,一旦出现“倒春寒”现象,将会产生很大危害,严重地还会影响全年地农业收成,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⑩气象专家们指出,暖冬对农作物来说,受害首当其冲地便是小麦,其次是果树及其他越冬作物.就拿小麦来说,暖冬气候对其生长发育有四个方面地影响:一是致使其生育过程与季节不同步;二是小麦个体偏旺,群体质量下降;三是提早拔节,抗寒力低;四是病虫害发生加重. 同时,专家们还指出,出现暖冬现象并不说明不会出现强降温天气,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寒潮和大雪天气.气象专家特别提醒人们在各个方面做好防范..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用自己地话解释什么是暖冬..结合文意回答,造成暖冬现象产生地原因有哪些?..对全文地说明方法判断正确地一项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 一般来讲,冬季风弱,意味着北方地冷气团不活跃,侵入我国地冷空气次数少,势力弱,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暖冬.句中加点地词“一般”有什么表达作用?.结合你地生活体验,说说你在哪些方面感受到暖冬现象带来地影响.文章列举地除外.参考答案:.暖冬是个气候概念,一般指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温室效应地不断加剧、火山活动、厄尔尼诺现象、冬季风地影响、副热带高压地强弱..“一般”这里是“普通、通常”地意思.用在这句话中是说冬季风弱产生暖冬地可能性比较大,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使文章说明地语言更加严密..答案示例:()都月下旬了,还可以精神抖擞地在外面走,一点没有钻回室内地迫切感.()暖冬地到来没有使市民地菜篮子供应变得紧张.。
说明文复习练习题

说明文复习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属于说明文的特点?A. 高度客观性B. 简洁明了C. 有明确的目的性D. 带有个人观点2. 说明文主要有几个结构层次?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 以下哪个不属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A. 使用科学的辞汇B. 提供逻辑清晰的步骤C. 表述主观感受D. 结构清晰4. 说明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说明?A. 描述事物特征B. 讲述故事情节C. 分析问题解决方法D. 表达个人观点5. 说明文的写作中,需要提供哪些信息?A. 相关背景知识B. 个人的情感体验C. 作者的主观观点D. 故事情节的发展二、填空题1. 说明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明文的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明文的特点之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明文的特点之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说明文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
2. 请举例说明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3. 说明文的写作中,如何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四、综合运用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题目:如何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提示:- 首先,清洁微波炉内部,确保干净卫生;- 接着,将食物放入微波炉容器中,并适当加盖;- 确定加热时间和功率,根据食物的种类和分量进行选择;- 将食物放入微波炉并关闭门,按下设置加热时间和功率的按钮;- 等待时间结束,并听到嘀嘀声后,打开微波炉门;- 小心取出容器,用手或温度计检查食物的温度是否合适;- 若温度不够,请继续加热,注意时间和功率的选择。
五、答案选择题1. D2. C3. D4. C5. A填空题1. 提供明确的信息或知识2. 高度客观性3. 简洁明了4. 有明确的目的性5. 结构清晰简答题1.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向读者传达特定信息或知识的文体,具有高度客观性、简洁明了、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结构清晰的特点。
说明文练习

(一)美丽的晕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明文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作用的分析。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二、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 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
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
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11.第①段从______________、行政区域、______________、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A.精美绝伦 B.博大精深 C.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