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醉太平》ppt课件(8页)

合集下载

元曲:无名氏28首[讲解]

元曲:无名氏28首[讲解]

元曲:无名氏28首元曲:无名氏28首《仙吕·寄生草·闲评》无名氏一、问什么虚名利,管什么闲是非。

想着他击珊瑚列锦幛石崇势,则不如卸罗裾纳象简张良退,学取他枕清风铺明月陈抟睡。

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二、争闲气、使见识,赤壁山正中周郎计,乌江岸枉费重瞳力,马嵬坡空洒明皇泪。

前人勋业后人看,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正宫·塞鸿秋》无名氏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

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无名氏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

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正宫·塞鸿秋》无名氏一对紫燕儿雕梁上肩相并,一对粉蝶儿花丛上偏相趁,一对鸳鸯儿水面上相交颈,一对虎猫儿绣凳上相偎定。

觑了动人情,不由人心儿硬,冷清清偏俺合孤零。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无名氏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

瓮来大肉馒头,俺家茄子大如斗。

《商调·梧叶儿·嘲贪汉》无名氏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充,但开口昧神灵。

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

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正宫·叨叨令》无名氏一、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

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二、只见青帘高挂垂杨树,朱帘暮卷西山雨。

谁待向禁城狼虎丛中去,我则待侬家鹦鹉洲边住。

倒大来快活也么哥,快活也么哥,抵多少梦回明月生南浦。

《中吕·红绣鞋》无名氏一、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

雨声儿添凄惨,泪点儿助长吁。

枕边泪倒多如窗外雨。

二、孤雁叫教人怎睡? 一声声叫的孤凄,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醉太平》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醉太平》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醉太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领会这首曲子质朴、辛辣、明快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这首元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曲小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穷苦人民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意的心声。

说明:《醉太平》是九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散曲小唱》的最后一课。

这一单元选取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和无名氏的六首散曲小令,合称为《散曲小唱》,其编排用意是很巧妙的。

首先,这是学生第一次大量的、比较系统的接触散曲这一文学样式,因此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家,并以散曲创作时期为序的编排方式。

其次,考虑到初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教材的篇幅限制,因此选用简短的小令作为领路人,带领学生跨进元代散曲欣赏的大门。

在组织《醉太平》的教学时,既要考虑这首散曲的教学,也要关照本单元的小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散曲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进一步获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和对这首曲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初步掌握鉴赏散曲小令的能力。

说明:与本单元前几首散曲相比,《醉太平》在思想内容上更具有社会现实性,它直接揭发和讽刺了元代的罪恶统治。

要理解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朗读和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结合师生所了解的元代历史知识进行背景分析。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散曲的一般特征。

在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本课学习,对散曲的艺术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可见元代散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那么,散曲为什么会在元代兴盛起来,而不是在别的朝代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点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散曲在元代成熟的原因: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元杂剧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优质课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8课《醉太平》课件(38张PPT)(共38张PPT)

优质课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8课《醉太平》课件(38张PPT)(共38张PPT)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其中可见元代 散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王国维说过,一代 有一代之文学。 那么,散曲为什么会在元代 兴盛起来,而不是在别的朝代呢?
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散曲在元代成 熟的原因: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 与元杂剧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史料记载元 代统治者对独具特色的戏曲大多都有着浓厚 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于促进元曲的繁荣起了 重要的作用。
现代著名学者王季思认为:“如果蒙古民族 侵入中原后即继续开科取士,关汉卿、王实 甫等人都考取了状元、进士。做了官,元代 前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繁荣的景象”。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那么,散 曲为什么会在元代兴盛起来,而不是在别的 朝代呢? 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元杂剧的 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 第17课
散曲中的不平之声
——无名氏的作品
醉太平
无名氏的作品在元人散曲中,数量不多,质 量较高,在内容上对当时的社会病态讽刺得 比较深刻,写爱情也比较大胆泼辣。在风格 上,比较本色自然,生动形象,与一般文人 的作品迥异其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领会这首曲子质朴、辛辣、明快的 特点。 过程与方法: 了解这首元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初步掌握鉴 赏散曲小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穷苦人民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意的心声。
其次,考虑到初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教 材的篇幅限制,因此选用简短的小令作为领 路人,带领学生跨进元代散曲欣赏的大门。 在组织《醉太平》的教学时,既要考虑这首 散曲的教学,也要关照本单元的小结,注意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散曲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 结,从而进一步获得鉴赏能力。
教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分析和对这首曲的历史背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6《正宫·醉太平_刺世》新课讲知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6《正宫·醉太平_刺世》新课讲知课件
行系统总结。 2 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 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字伯远,号小 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 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人生 坎坷,生平事迹不详,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 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 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 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 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一生怀才 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 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张可久的作品 中更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
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 生奔波于宦海,在悬车之年尚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 苦衷。因此在以“归兴”、“旅思”、“道中”命 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情绪和对安定的田园 生活的渴望。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
张可久的作品,为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
而入于雅正,在创作中有过于注重形式美的缺点。 但是作为一种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 一葩,他的作品使散曲园地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 他的写景作品,有独到的功夫,如“云冉冉,草纤 纤,谁家隐居山半掩?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 里桃花店。”(《迎仙客?括山道中》)这类精致 优美的小令,写出江南旖旎明媚的风光,给人以 美的享受。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废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 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 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结果: 中央行政体系变化,皇帝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明代以前 皇帝 宰相
六部等机构
洪武时期 皇帝 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①葡萄牙占据澳门 ②荷兰与西班牙争夺台湾
三、对内陆边疆地区的管辖 1.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2.明廷对西藏的管辖 3.明廷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四、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战争 2.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 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 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
时间: 1368年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疆域: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 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 万平方公里。
内阁特点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 2.始终没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性质)
• 3.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受到司礼监牵制甚 至是控制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醉太平》ppt课件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醉太平》ppt课件

醉太平
醉太平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这是一支“切中时弊”的散曲名著。陶 宗仪《辍耕录》说:“‘醉太平’一阙,不 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 以其有关于世教也。”它之所以能受到广大 人民如此的喜爱,是因为它再现了元末统治 者乱政虐民的黑暗现实,愤怒地唱出了被压 迫被剥削者的心情。”
说一说这首小令的语言 表达的特点
散曲的一般特征之一: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与 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 语言口语化、通俗化 灵活多变。明显具有 ,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明确这首散曲的表达上 铺陈叙事,直接抒情 具有其他一些特点,如 。
这首小令指出当时哪两种特殊的社 会现象?
“治河”和“变钞”。
这首小令,写出老百姓受到哪些压 迫和剥削?
“官法滥,刑法重”说明百姓受到严 酷的政治压迫。一个“滥”字说明统治和 压迫百姓的法令之多,一个“重”字简明 形象地概括了百姓受到的统治压迫之残酷。 百姓的生活贫困,甚至到了饥不择食, “人吃人”的地步,可见社会伦常已经败 坏,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整个社会动荡不 安,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官法滥,刑法重”的结果怎样?
“官法滥,刑法重”导致 “黎民怨”,最终“惹”来了 “红巾万千”,即农民起义。
作者在曲末叹道“哀哉可怜”,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曲中写出了元蒙统治下的 整个社会面貌,以及人民为了生存, 勇敢拿起武器进行革命斗争的原因。 联系全文,“哀哉可怜”这句话不是 同情的声音,而是讽刺这个充满着罪 恶的社会,呼应了开头“堂堂大元”。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 学”。 那么,散曲为什么会在元代兴盛起来, 而不是在别的朝代呢? • 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元杂剧 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带着梦想去拼搏ppt课件(沪教版)

九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带着梦想去拼搏ppt课件(沪教版)
开学第一课
——带着梦想去拼搏
说一说自己
暑假中印象最深入的事…… 暑假中最主要的心情…… 暑假中最忙碌的事情…… 暑假中最烦恼的事情…… 暑假中最牵挂的事情…… ……
说一说奥运
最震撼…… 最感人…… 最遗憾…… 最喜爱…… 最难过…… ……
出色回放:
为荣誉而战
悲情英雄
▪ 奥运留给我们的不仅仅 是回忆,
▪ 第七单元 亭台楼阁 ▪ 岳阳楼记 ▪ 醉翁亭记 ▪ 亭台楼阁诗二首 ▪ 望海楼〔米芾〕 ▪ 登拟岘台〔陆游〕 ▪ 【注:腾王阁〔王勃〕横波亭〔元好问〕删除】
▪ 第八单元 现当代小说选读 ▪ 年关 ▪ 瑞珏之死 ▪ 在烈日与暴雨下 ▪ 棋场鏖战
上下联系 迁移贯穿
第一单元大师风采 〔走近大师的精神世界〕
上下联系 迁移贯穿
▪ 第七单元 亭台楼阁 ▪ 〔藏在山水和古迹间的情怀〕 ▪ 回忆相应单元: ▪ 六〔上〕第八单元:山水之间 ▪ 六〔下〕第一单元:春天来了 ▪ 七〔上〕第三单元:故乡情思 ▪ 七〔下〕第一单元:亲近自然 ▪ 八〔下〕第一单元:山水清韵
上下联系 迁移贯穿
▪ 第八单元 现当代小说选读 ▪ 〔在名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 回忆相应单元: ▪ 六〔上〕第九单元:小故事,大智慧 ▪ 六〔下〕第九单元:读一本名著 ▪ 七〔上〕第八单元:神话传说 ▪ 七〔下〕第八单元:传奇故事 ▪ 八〔上〕第八单元:外国短篇小说选读 ▪ 八〔下〕第八单元:明清小说选读
与大家共勉:
把人从互相敌视、互相防范中解放出来, 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 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 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 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带着梦想上路,带着梦想拼搏, 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 用成绩报答爱你的人们, 以及自己付出的努力……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剌世》ppt课件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剌世》ppt课件

1,本课哪一句是中心句?源自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点明贪财是世风腐败的根源。 2,本课主要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具体解释? 比喻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 “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3,才沾黏便滚 哪个字写得很精彩?为什么? 滚 形象刻画了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 庸俗的嘴脸
4,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清廉贬入睡馄饨 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对当时社会进行辛辣的讽刺。 5,胡芦提倒稳 表明作者什么生活态度? 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 世态度。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 6,艺术特色? 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 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张可久1280-1348?,字小山,庆元(今 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 昆山县的幕僚。仕途上不很得意。平生好 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有 《功堤渔唱》、《小山北曲联乐府》等散 曲集。今存小令八百多首,内容以表现闲 逸情怀为主。
分析课文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清廉贬入睡馄饨,胡芦提倒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米针穿着吃, 一文钱剪截充, 但开口昧神灵。 看儿女如衔泥燕, 爱钱财似竞血蝇。 无明夜攒金银, 都做充饥画饼。
正宫 醉太平· 叹子弟① 寻葫芦锯瓢,拾砖瓦攒窑,暖堂院翻 做乞儿学,做一个莲花落训道。 戴一顶十花九裂遮尘帽,穿一领千补 百衲藏形袄,系一条七断八续勒身绦。 这的是子弟每下梢②。
不平歌
不遣魔军杀不平, 不平人杀不平人。 不平人杀不平者, 杀尽不平方太平。
• [注释] • ①子弟:指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 • ②每:即“们”。下梢:犹言下场,结局。
• [赏析] 这首散曲生动地刻画了纨绔子弟沦落乞 讨时的乞丐形象:有声有色,有悔恨之情,有冷 静思考。沦为乞丐,意味着丧尽家产,丧尽生活 的本领,是人生的悲剧。这在乞丐本身,无可奈 何、悔恨莫及;而旁观者却可以有同情、怜悯、 感叹,也可以从中引出教训。 作者以“叹子弟”为题,在字里行间流露 了这种感情。全篇感叹膏粱子弟的可悲下场。在 作者看来,骄奢淫逸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 百无一用的公子哥习气,他们的才能、青春、理 想和进取心,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繁华生活中消磨 已尽,等待他们的将是家业破败,自身沦为沿街 托钵的乞丐这样的下场。慨叹之中,自存一种警 世的关怀心肠。
散曲中的不平之声
——无名氏的作品
无名氏的作品在元人散曲中,数量不多, 质量较高,在内容上对当时的社会病态讽刺 得比较深刻,写爱情也比较大胆泼辣。在风 格上,比较本色自然,生动形像,与一般文 人的作品迥异其趣。
醉太平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赏析:这是一支「切中时弊」的散曲名著。陶 宗仪《辍耕录》说:「〈醉太平〉一阙,不知谁所 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以其有关于世 教也。」它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如此的喜爱,是 因为它再现了元末统治者乱政虐民的黑暗现实,愤 怒地唱出了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