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课件

03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开发等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的变化。
土地退化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退化、荒漠化等问题 。
水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活动导致水资源过度利用,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01
02
03
农业用地
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如种植、养殖等,是土地 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之一。
建设用地
土地资源用于各类建设, 如住宅、工业、交通等, 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 要方式。
生态用地
土地资源用于生态保护和 修复,如森林、草地、湿 地等,是土地资源开发利 用的新兴领域。
1 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平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 关系。
土地制度与政策
通过土地制度与政策调节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方式。
3
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提高社会对土地资源的关注和参与度,形成保护 土地资源的共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健全 的土地执法监督机制,防止执法不严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提高公众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鼓励 公众参与土地资源保护活动,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03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土地生态保护政策
阐述我国土地生态保护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如土地复垦、退耕还林还草等。
05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学PPT课件

(47%)、散射辐射。 评价某一地区的光照资源:光照强度、 光照
长度、 光照质量。
6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 平均感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7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2.光照长度:(日长、日照时数)指一个 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经纬度)、季节、大 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全年日照时数:1200~3400h之间;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3000h以上;四川峨嵋947h;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土地生产力与日 照长度关系较大;
35
9
二、热量资源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热量
分布与纬度大致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
即: 寒带、温带、热带划分。
10
二、热量资源
农业热量指标: 温度:日平均气温; 0 C、5 C、10 C、
15 C 代表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 C: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 10 C:喜温作物(水稻、花生等)
20
21
§2、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学要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地表岩性。
是一种区域性因素;
22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构造 :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a) 与土壤分布有关系
不同的岩层形成不同的土壤;地质构造决定 岩层的分布,即土壤的分布。 b) 与农田水利工程有关; c) 与农业合理布局有关; 不同的地质构造影响其区域的气候、水 文、 土壤等。
2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3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4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5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长度、 光照质量。
6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 平均感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7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2.光照长度:(日长、日照时数)指一个 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经纬度)、季节、大 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全年日照时数:1200~3400h之间;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3000h以上;四川峨嵋947h;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土地生产力与日 照长度关系较大;
35
9
二、热量资源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热量
分布与纬度大致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
即: 寒带、温带、热带划分。
10
二、热量资源
农业热量指标: 温度:日平均气温; 0 C、5 C、10 C、
15 C 代表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 C: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 10 C:喜温作物(水稻、花生等)
20
21
§2、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学要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地表岩性。
是一种区域性因素;
22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构造 :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a) 与土壤分布有关系
不同的岩层形成不同的土壤;地质构造决定 岩层的分布,即土壤的分布。 b) 与农田水利工程有关; c) 与农业合理布局有关; 不同的地质构造影响其区域的气候、水 文、 土壤等。
2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3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4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5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学全套PPT课件

第9页/共156页
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 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数据和自然要素图,而规划工作者和土地利用人员 却急需较为综合的图件和资料,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于是,土地 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 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化。
第10页/共156页
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 1.3.1 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土 地 资 源 的 固 有 特 征 决 定 土 地 资 源 学 是 以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与 结 构 分 析 为 基 础 , 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为目的,土地资源生态和 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为理论依据
地貌、光热、土壤、水分
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条 件调查
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所有制、 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
第29页/共156页
3.1.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
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 资料准备
制定工作计划 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外业调绘 内业工作
第14页/共156页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 面积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 面积的2/3。
从 2 0 世 纪 5 0 年 代 中 期 到 7 0 年 代 中 期 , 由 于 国 民 经 济 建 设 的 需 要 , 中 国 科 学院与有关产业部门先后开展了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 藏、云南等自然资源调查与开发的综合考察研究。在此期间,前苏联地理 学家来我国讲授景观学,介绍了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 理论与方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 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数据和自然要素图,而规划工作者和土地利用人员 却急需较为综合的图件和资料,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于是,土地 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 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化。
第10页/共156页
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 1.3.1 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土 地 资 源 的 固 有 特 征 决 定 土 地 资 源 学 是 以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与 结 构 分 析 为 基 础 , 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为目的,土地资源生态和 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为理论依据
地貌、光热、土壤、水分
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条 件调查
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所有制、 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
第29页/共156页
3.1.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
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 资料准备
制定工作计划 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外业调绘 内业工作
第14页/共156页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 面积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 面积的2/3。
从 2 0 世 纪 5 0 年 代 中 期 到 7 0 年 代 中 期 , 由 于 国 民 经 济 建 设 的 需 要 , 中 国 科 学院与有关产业部门先后开展了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 藏、云南等自然资源调查与开发的综合考察研究。在此期间,前苏联地理 学家来我国讲授景观学,介绍了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 理论与方法。
土地资源学ppt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1.1 太阳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 辐射 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 1003kJ/cm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 355-1003kJ/cm2以 355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 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 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 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区 586-670kJ/cm 东部平原区502 544kJ/cm 502586-670kJ/cm2 , 东部平原区 502-544kJ/cm2 , 670-837kJ/cm 西 藏 高 原 670-837kJ/cm2 , 四 川 盆 地 小 于 418 kJ/cm2。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 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 是正常人眼对0.4 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 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 度(用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 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 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 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 1200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 由东→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 , 由东 → 西 , 由南 →北,低→高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1.1 太阳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 辐射 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 1003kJ/cm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 355-1003kJ/cm2以 355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 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 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 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区 586-670kJ/cm 东部平原区502 544kJ/cm 502586-670kJ/cm2 , 东部平原区 502-544kJ/cm2 , 670-837kJ/cm 西 藏 高 原 670-837kJ/cm2 , 四 川 盆 地 小 于 418 kJ/cm2。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 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 是正常人眼对0.4 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 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 度(用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 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 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 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 1200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 由东→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 , 由东 → 西 , 由南 →北,低→高
地理节《土地资源》课件

详细描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过度开发和污染会给生态环境带来 严重破坏。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生态保护,采取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有 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05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展望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土地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坏,影响了土地的可利用性和生态环境。
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
03
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现象
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土地资 源利用面临的长期挑战。
1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
2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 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3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保障。
02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远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
详细描述
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需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防止非农用地侵占和 生态破坏。同时,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规划
总结词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需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 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过度开发和污染会给生态环境带来 严重破坏。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生态保护,采取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有 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05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展望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土地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
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坏,影响了土地的可利用性和生态环境。
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
03
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现象
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土地资 源利用面临的长期挑战。
1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
2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 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3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保障。
02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远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
详细描述
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需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防止非农用地侵占和 生态破坏。同时,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规划
总结词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需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 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土地资源学绪论ppt课件

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 土建地立资起源全可国持统续一利的用集评成价GI指S与标R体S的系土地管理与 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 土报地模资型源。资产化研究 土地利用规模研究 新技术 新方法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体)
调查与评价
类型与特征 数量与质量
开发与利用
类利用的土地 2.与土地的关系
土地
土地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图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生物生产能力 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经济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土地潜力) (2)区域型 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导致 (3)动态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季相变化——动植物的生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土
地
类 型
依据
与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与 评 价
土 资 调 查
定量化依据
区 域 土 地
土土
资
地地
源
人生
开
口 产 定量化依据 发
承潜
利
载力
用
力与
土
地
资
土地可持续 利用的保证
源
的 保
护
与
管
理
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土地资源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二、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综合评价法; 视土地为一系统,利用系统论观点。 2.景观生态分析法 综合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综合分析 3.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3S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利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体)
调查与评价
类型与特征 数量与质量
开发与利用
类利用的土地 2.与土地的关系
土地
土地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图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
(1)生产性:生物生产能力 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经济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土地潜力) (2)区域型 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导致 (3)动态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季相变化——动植物的生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土
地
类 型
依据
与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与 评 价
土 资 调 查
定量化依据
区 域 土 地
土土
资
地地
源
人生
开
口 产 定量化依据 发
承潜
利
载力
用
力与
土
地
资
土地可持续 利用的保证
源
的 保
护
与
管
理
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土地资源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二、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综合评价法; 视土地为一系统,利用系统论观点。 2.景观生态分析法 综合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综合分析 3.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3S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利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地理节《土地资源》课件

思考
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全球土地资源分布
全球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其中亚洲和非洲的土地资源最为丰富, 而北美洲和欧洲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工业用地等。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变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土地资源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耕 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区域化规划
通过区域化规划和管理,实现土 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土地资源的未来管理政策与法规
1 2 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土地资源的 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
推进土地资源流转
通过推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中,实现土地资源 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和 效益。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保护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 ,应注重生态保护,防止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环 境问题。
合理利用
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 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保护 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 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0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01
02
03
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提供食物来源,对于保障 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人类生存
土地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 活的场所,还提供了丰富 的水资源和空气,对于人 类生存至关重要。
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全球土地资源分布
全球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其中亚洲和非洲的土地资源最为丰富, 而北美洲和欧洲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工业用地等。
全球土地资源利用变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土地资源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耕 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区域化规划
通过区域化规划和管理,实现土 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土地资源的未来管理政策与法规
1 2 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土地资源的 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
推进土地资源流转
通过推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中,实现土地资源 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和 效益。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保护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 ,应注重生态保护,防止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环 境问题。
合理利用
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 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保护 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 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0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01
02
03
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提供食物来源,对于保障 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人类生存
土地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 活的场所,还提供了丰富 的水资源和空气,对于人 类生存至关重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学5

土地评价 评价指标的 分类系统 相同性和差 异性
土地综合 土地的自然 分类系统 特性和社会 经济特性、 管理特性及 其他因素
概述—国内外土地分类
国外土地分类至今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20 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就出现了各种土地分类系统 国外土地分类多数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的依 据,具体到各国又有差异。如美国主要以土地功 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和德国以土地覆盖 (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作为分类依据,俄罗斯、 乌克兰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印度则以土地覆盖情况(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地 类的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 家标准(GB/T 21010—2007)完全相同,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 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 行统一分类
分类依据和原则 分类基本框架
分类依据和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 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 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 分类原则:
— 科学性原则。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运用土地管理科学 及相关科学技术,采用多级续分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 分类 — 实用性原则。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易于判别,便于 掌握和应用 — 开放性原则。分类体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既要满足一定时期管 理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满足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需要 — 继承性原则。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土地分类经验,对目前无争议或异 议的分类直接继承和应用
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 别墅等用地。 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3. 光照质量:指太阳幅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红 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随纬度、海拔、季节、大气干燥度等不同而变化; 光照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植物体总干 物质的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光照质量高,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高; 光照质量对居住也有影响;房屋的采光条件,是 房地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
(47%)、散射辐射。 评价某一地区的光照资源:光照强度、 光照
长度、 光照质量。
6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 平均感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7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2.光照长度:(日长、日照时数)指一个 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经纬度)、季节、大 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全年日照时数:1200~3400h之间;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3000h以上;四川峨嵋947h;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土地生产力与日 照长度关系较大;
23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 分布方面;
海拔上升100m,气温下降0.5 C-0.6 C; 积温也会减少;生长期也相应缩短;土地利 用强度下降;
在一定范围内,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有限制:海拔≤500m
适宜人类居住;1000m-3000m 人类可以 居住;≥3000m不宜人类居住;
气候要素指:10km---12km 的对流 层以下,到地表。即与地球表面产 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
气候要素:光、温、水、风。
4
5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电磁波、短波辐射。 紫外线(0.2m~0.4m) 、可见光
(0.4m~0.76m) 、红外线(>0.76m). 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
或固态水
区域水量平衡关系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区域内
其他用水 地表径流
可利用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16
三、降水资源
降水的时空分布 :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约:629mm;但降水量时空分布极
不均匀。 空间:从东南----西北降雨量减少; 200mm、
400mm、800mm等雨量线。 从东南到西北,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
9
二、热量资源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热量
分布与纬度大致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
即: 寒带、温带、热带划分。
10
二、热量资源
农业热量指标: 温度:日平均气温; 0 C、5 C、10 C、
15 C 代表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 C: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 10 C:喜温作物(水稻、花生等)
(活动温度)
11
二、热量资源
积温:日平均温度的累积;积温指标是 10 C的积温;中国10 C年积温变化 1600 C~9000 C之间;
积温等值线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见 书p31.
12
二、热量资源
气温的变化规律:由于太阳辐 射的日变化、年变化、随纬度 的变化,气温也有同样的变化;
13
二、热量资源
24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面坡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 农业用地: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
灌溉和机耕条件;坡度8以下适宜机耕, 17以上难以机耕; 建设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投资;城 镇土地理想坡度0.3-2 ;主干道坡度 <4 ;次干道坡度<6 .
25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2021Biblioteka §2、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学要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地表岩性。
是一种区域性因素;
22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构造 :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a) 与土壤分布有关系
不同的岩层形成不同的土壤;地质构造决定 岩层的分布,即土壤的分布。 b) 与农田水利工程有关; c) 与农业合理布局有关; 不同的地质构造影响其区域的气候、水 文、 土壤等。
Review
Land resources Land evaluation Climate Relief Soil salinization Hydrology Vegetation Reclamation from the sea
1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气候、地质 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社会经 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自然经济组合 体。
无霜期、生长期、多年极端低温 无霜期: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天数; <100d :农作物受到严格限制;100~130d:
喜凉作物; 生长期: 以无霜期为参考;
多年极端低温: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
14
三、降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分为: 大气降水、地下水。
15
三、降水资源
大气降水: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18
四、风力资源
空气的流通形成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 均是风的起因。
风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呼吸、土壤呼吸、 作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对田间热量的 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
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防风、通风、工 程的抗风设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 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
19
四、风力资源
风力可作为能量资源---风力发电。
26
地表岩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物(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2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3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4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5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3
§2、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地球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散逸层。
干旱区,面积:32.2%、 17.8%、 19.2%、 30.8%; 时间: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降雨年际、
降雨年内变化比较大;
17
三、降水资源
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对农业: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
重要来源;降水强度过大,造成水土流 失;暴雨对地表有侵蚀作用,且发生洪 涝灾害;降水形式(雨、雪、霜、冰雹) 对农业生产也有影响; 对城市:降雨对排水措施与设施的影响;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3. 光照质量:指太阳幅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红 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随纬度、海拔、季节、大气干燥度等不同而变化; 光照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植物体总干 物质的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光照质量高,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高; 光照质量对居住也有影响;房屋的采光条件,是 房地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
(47%)、散射辐射。 评价某一地区的光照资源:光照强度、 光照
长度、 光照质量。
6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 平均感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7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2.光照长度:(日长、日照时数)指一个 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经纬度)、季节、大 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全年日照时数:1200~3400h之间;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3000h以上;四川峨嵋947h;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土地生产力与日 照长度关系较大;
23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 分布方面;
海拔上升100m,气温下降0.5 C-0.6 C; 积温也会减少;生长期也相应缩短;土地利 用强度下降;
在一定范围内,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有限制:海拔≤500m
适宜人类居住;1000m-3000m 人类可以 居住;≥3000m不宜人类居住;
气候要素指:10km---12km 的对流 层以下,到地表。即与地球表面产 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
气候要素:光、温、水、风。
4
5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电磁波、短波辐射。 紫外线(0.2m~0.4m) 、可见光
(0.4m~0.76m) 、红外线(>0.76m). 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
或固态水
区域水量平衡关系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区域内
其他用水 地表径流
可利用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16
三、降水资源
降水的时空分布 :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约:629mm;但降水量时空分布极
不均匀。 空间:从东南----西北降雨量减少; 200mm、
400mm、800mm等雨量线。 从东南到西北,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
9
二、热量资源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热量
分布与纬度大致平行的热量地带特征,
即: 寒带、温带、热带划分。
10
二、热量资源
农业热量指标: 温度:日平均气温; 0 C、5 C、10 C、
15 C 代表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 C:喜凉作物(小麦、油菜等) 10 C:喜温作物(水稻、花生等)
(活动温度)
11
二、热量资源
积温:日平均温度的累积;积温指标是 10 C的积温;中国10 C年积温变化 1600 C~9000 C之间;
积温等值线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见 书p31.
12
二、热量资源
气温的变化规律:由于太阳辐 射的日变化、年变化、随纬度 的变化,气温也有同样的变化;
13
二、热量资源
24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面坡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 农业用地: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
灌溉和机耕条件;坡度8以下适宜机耕, 17以上难以机耕; 建设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投资;城 镇土地理想坡度0.3-2 ;主干道坡度 <4 ;次干道坡度<6 .
25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2021Biblioteka §2、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学要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地表岩性。
是一种区域性因素;
22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构造 :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a) 与土壤分布有关系
不同的岩层形成不同的土壤;地质构造决定 岩层的分布,即土壤的分布。 b) 与农田水利工程有关; c) 与农业合理布局有关; 不同的地质构造影响其区域的气候、水 文、 土壤等。
Review
Land resources Land evaluation Climate Relief Soil salinization Hydrology Vegetation Reclamation from the sea
1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气候、地质 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社会经 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自然经济组合 体。
无霜期、生长期、多年极端低温 无霜期: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天数; <100d :农作物受到严格限制;100~130d:
喜凉作物; 生长期: 以无霜期为参考;
多年极端低温: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
14
三、降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分为: 大气降水、地下水。
15
三、降水资源
大气降水: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18
四、风力资源
空气的流通形成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 均是风的起因。
风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呼吸、土壤呼吸、 作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对田间热量的 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
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防风、通风、工 程的抗风设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 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
19
四、风力资源
风力可作为能量资源---风力发电。
26
地表岩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物(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2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3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4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5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3
§2、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地球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散逸层。
干旱区,面积:32.2%、 17.8%、 19.2%、 30.8%; 时间: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降雨年际、
降雨年内变化比较大;
17
三、降水资源
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对农业: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
重要来源;降水强度过大,造成水土流 失;暴雨对地表有侵蚀作用,且发生洪 涝灾害;降水形式(雨、雪、霜、冰雹) 对农业生产也有影响; 对城市:降雨对排水措施与设施的影响;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