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桃花源记》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理想境界——桃花源。

故事源于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沿溪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深入探索,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穿过山洞后,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的人们穿着与外面的人相似,自称为是先世避秦时乱而来此定居的。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数日,然后离开,但当他试图再次找到这个地方时,却再也找不到了。

这个典故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生活,没有战乱和压迫,这与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时期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桃花源这个典故在后世也被广泛引用和发挥,不仅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也被用来形容理想的生活环境或境界。

例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一中有“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的诗句,杜甫的《不寐》诗中有“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的诗句,这些都体现了桃花源这个典故在文学中的深远影响。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选阅读(一):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晋书·陶潜传》。

古代伟人刻苦读书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伟人刻苦读书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伟人刻苦读书故事故事可以用来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伟人刻苦故事。

古代伟人刻苦读书故事1:江泌随月读书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做工,晚上读书。

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

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古代伟人刻苦读书故事2:陶渊明劝学的故事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古代伟人刻苦读书故事3:侯宝林抄书的故事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的晋宋易代之际。

其族望和家世,据《陶征君誄》云:“嗟乎若士,望古遥集。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这里所称“洪族”是指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而言。

陶侃为晋代勋臣,故称“洪族”。

虽曰洪族,其实与南迁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显赫。

陶侃就曾被人蔑称“奚狗”,并长期被怀疑和监视。

陶渊明以勋臣后裔而衰落为“寒门”,得不到应有的禄位,所以“韬此洪族,蔑彼名级”,可见其本出自世家而泽不及身。

笔者以为,其遭遇与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关系。

在门阀统治森严的东晋时代,身为庶族的陶渊明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中,徘徊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职。

《饮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这次出仕的情况:“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陶认为“志意多所耻”是羞耻的行为,终以辞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正是其当时的心情写照。

次年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

投冠旋旧虚,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正值陶渊明犹豫之际,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乡。

陶渊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岁时,《荣木》一诗中说到:“先师遗训,云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谓。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时至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陶渊明的家庭背景

陶渊明的家庭背景

陶渊明的家庭背景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元勋,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

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

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

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他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

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

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

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

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参,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絺綌冬陈。

”(《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治抱负。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陶渊明劝学的故事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有名的诗人,可能大家熟悉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傲骨,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沙”的闲适自得,但不一定知道他还有“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劝学故事。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劝学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矛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

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马’,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

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

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少年摇摇头,表示莫门其妙。

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

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啊!”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磨石上,我们可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陶渊明的人物生平

陶渊明的人物生平

陶渊明的人物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

《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

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

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

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

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

陶佟留居故里。

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

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后世评价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