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
杨绛先生三观太正,只用1句话,道破男女交往的尺度

杨绛先生三观太正,只用1句话,道破男女交往的尺度杨绛不愧先生的称号,她的三观太正了,关于男女交往的尺度,杨绛先生的观点是这样的:“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一个男人的脸面;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生,因为他是一个女人的余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缠绵;这是为人之基本,男女之底线。
”可惜啊,世间的痴男怨女太多,如果大家都听懂了这位百岁老人的箴言,那么肯定会避免很多婚姻的不幸。
杨绛先生其实要告诉我们的很简单:就是成年人要和异性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是对异性朋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可以接受异性朋友的存在,但同时也要通过边界感保持对感情的最高级的尊重。
每个人的边界感和对爱人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越在意爱人感受的人,就越会和其他异性保持距离,当界限模糊之后,便是一段感情走向毁灭的开始,边界感低的人容易迈进雷区,对他们来说越界就是一种灾难。
杨绛先生说的这段话蕴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很多时候,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每个人都有过一段让自己奋不顾身的感情,但是想要的幸福,前提是不能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如果对方已婚或者有了伴侣,再去勇敢的追求所谓的幸福,就是不道德的,你的介入会让另外一个人痛苦、一个家庭破裂,这样的爱情是注定得不到祝福的。
即便你可以自私地去享受幸福,但是这种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幸福,必然不会长久顺遂,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并不喜悦的过程,顺利的到达幸福的彼岸。
而且你的幸福也并不稳固,你可以剥夺别人的幸福,那么迟早有那么一天,你的幸福也会由另一个人来拿走。
做人,一定要安分守己,才能获得安稳的幸福,贪得无厌,只会沦为欲望的傀儡。
第二层,任何关系都要有边界感。
人际交往一定要注意边界感,有些边界,一旦跨越,就像开弓没有回头箭,后悔也来不及。
所以杨绛说,不要对有夫之妇嘘寒问暖,不要对有妇之夫情义缠绵,因为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就是在打她丈夫的脸,碰一个已婚的男人就是在抢另一个女人的余生。
杨绛先生说:“最好的婚姻,不是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而

杨绛先生说:“最好的婚姻,不是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
美如花,而
杨绛先生说:“最好的婚姻,不是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而是我们一起努力,你很好我也不差,我理解你的辛苦,你懂得我的不易,遇到事了能有个人商量,无聊了能在一起说说废话,累了一天能挤在一桌吃个饭!”。
结了婚,成了家,就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了,从此,有了责任和担当,有了压力和动力,不再是为自己的欲望奋斗,而是为了家,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幸福的工作。
夫妻是两个人共同经营这个家,苦累一起扛,困难一起闯,你自私的独立承担,看似有担当,实际是不信任,所以,大事小事多商量,有事没事多沟通,我们的婚姻才能持久不破裂。
人物|我最佩服杨绛的,是她不同于林徽因

人物|我最佩服杨绛的,是她不同于林徽因杨绛与林徽因,都曾是她们那个年代风华绝代的才女,二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是民国时期难得的大家闺秀。
然而,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林徽因的故事,早已是一个传奇,然而传奇未必意味着美好的结局,现在我们要讲的是杨绛的故事。
1杨绛与费孝通杨绛与费孝通,很早就认识,而且费对杨绛仰慕已久。
费孝通是谁,大家百度即可。
后来二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虽然那个时候杨绛一度有点看不起费孝通。
他俩是振华女中(现苏州10中)同学,女中本来只招女生,但费孝通的母亲与振华女中校长是朋友,怕费孝通升入其他中学遭大男孩欺负,就让他进了女中。
那是1923年,杨绛11岁,在这位当时的小姑娘看来,费孝通呆头呆脑的,不会玩游戏,杨绛与他玩过几回后就没劲了。
《听杨绛谈往事》的作者吴学昭写道,那时杨绛(杨绛本名杨季康)用树枝在沙地上给费孝通画过一个丑像:胖嘟嘟,嘴巴老张着闭不拢。
并使劲问费孝通:这是谁?这是谁?费孝通只憨笑,不做声。
费孝通与杨绛同班时,算术顶灵光,杨绛演算四则题,常“吊黑板”,老师就让他解答,所以杨绛对他有敌意。
体操课杨绛个儿小,排在队尾,费孝通因为自己是男孩,排在最后。
老师教大家跳土风舞,双人跳得时候需挽着舞伴的胳膊转圈,费孝通不肯跳,杨绛就说:“你比我高,排前面去。
”他答说:“女生。
”杨绛说:“我们全都是女生,你来干什么?”费孝通结婚后告诉太太,杨季康小时候跟他同学,欺负他,费太太第一次和杨先生见面,就向他“问罪”,说“你们女生好凶啊!”杨绛听说后就笑了。
1928年,17岁的杨绛一心一意想要考清华大学,孰料清华当时在南方没有名额,所以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她是个美人胚子,而且身为大家闺秀,人又有才,据说追求者有孔子门徒“七十二人”之众。
当时只要有人想追求杨绛,费孝通就会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
路。
”其实,这里面当然暗含着费老的小心思。
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102年的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自1977年搬进寓所来,她就再没离开过。
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
在她身上,人们会忘掉时间的残酷:102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
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
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
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
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意见。
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
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
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爱情非常伟大,他们相伴走过了一生,而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钱钟书杨绛情话成了他们之间的调剂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钱钟书一生对杨绛说过很多情话,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这句话看起来朴实,实则内涵丰富,这句情话表达了钱钟书对杨绛的爱,这种爱已经达到了更深的一层,杨绛与钱钟书的爱已经超越了常人,他们彼此已经永远不能离开对方了。
钱钟书和杨绛的情话还有一句是——“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这辈子,能分开杨绛和钱钟书的也只有死神了。
当然,钱钟书和杨绛之间不仅讲了这些情话,他们更是将这些情话当成诺言守了一辈子。
当然,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情话还有很多,比如在钱钟书失意的时候,杨绛总会说一句“还有我”,而钱钟书也曾在大众面前夸过杨绛,认为她是最贤惠的妻子,也是最有才气的女子。
钱钟书和杨绛二人都认为他们的婚姻是最理想的婚姻,是他们最想要的婚姻。
钱钟书和杨绛都很适合彼此,杨绛嫁给钱钟书从来没有后悔过,钱钟书娶杨绛为妻子也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认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了最合适自己的伴侣是十分幸运的事情,所以应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钱钟书和杨绛认识过程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们之间的相识也十分的巧合。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钱钟书早年在清华大学求学,而杨绛则是心心念念想要上清华大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杨绛并不能真正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面学习,只能以伴读生的身份出入清华大学。
杨绛在清华大学旁边的一个胡同里租房子住,后来有一天钱钟书陪朋友到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散步,杨绛刚好从里面出来就偶然初遇了钱钟书。
钱钟书和杨绛认识实属巧合,但是两个人却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钱钟书的眼中,那般年纪的杨绛无疑是世间最美好的风景,而在杨绛的眼中,彼时的钱钟书必将是最具聪慧的才子。
杨绛:好男人是好女人成就的

杨绛:好男人是好女人成就的展开全文你想遇到钱锺书那样的绝世好男人,先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杨绛这样的绝世好女人……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鬼·兽》出版时,他在自留的样书上为妻子写下那句著名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杨季康就是杨绛,一个极有婚姻智慧的女人。
杨绛自己在名门淑女和家庭主妇之间游刃有余,她也把钱锺书一手打造成了好丈夫。
杨绛生产完出院,回家坐月子,从来没有下过厨房的钱锺书给她炖了鸡汤,还剥了嫩蚕豆搁在汤里。
她既欣喜又得意,声称如果婆婆知道了该有多么惊讶,钱锺书从前是不懂任何家务的。
有次,杨绛晚上把煤炉熄了,早上起來,钱锺书却给她端上了早饭:煮得恰到好处的鸡蛋,烤香的面包,黄油果酱一样也不少。
她很诧异,夸奖了他一番,突然又追问他:“谁给你点的火呀?”他笑眯眯地,掩饰不住地得意:“我会划火柴了!”有多少女人开口闭口地抱怨丈夫不给力:不体贴、不会做家务、没有本事挣钱。
她们不知道,男人也是可以改造的,如果她们肯花心思,还不如把抱怨的时间用来改变。
回国之后,他们一家三口各地辗转,总是居无定所。
因为钱锺书的耿直得罪了人,他从西南联大和蓝田师院辞职后,留在了上海,和杨绛在这个沦陷的孤岛待了8年。
面对生活的龌龊,杨绛依然优雅从容,两人的日子过得生动有趣。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后迅速走红。
有一天,钱锺书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她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
为了让钱锺书全心全意地投入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也不许他碰任何家务。
虽然他们的生活更窘迫了,但杨绛毫无怨言,她辞退了家里的女佣,戏称自己是“灶下婢”,劈柴生火做饭都自己动手。
不仅如此,她还学会了主妇精打细算的门道,为了省煤,她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
她是真正的苏州闺秀,名门小姐,做起粗活来却井井有条。
杨绛爱情语录岁月静好是片刻

杨绛爱情语录岁月静好是片刻杨绛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爱情大师。
她的书中流露出的爱情观不仅深刻,而且极为现实。
其中,她曾言:“岁月静好,是因为我们自己安静下来了,学会了放下,看淡了一些事情,看明白了一些道理,才会让内心感觉到岁月静好。
”下面举七个案例,以论证岁月静好是片刻的:1. 在爱情中,杨绛强调人之间的自由和尊重,她说:“爱情不是私有财产,不必忠于一人。
”既要独立自主,又需尊重对方。
只有彼此自由平等,才能让两人的爱情静好。
2. 杨绛曾说:“真正的爱情是心与心之间的默契,不需要言语。
”夫妻间的默契是一个必要的品质,他们美好的岁月也离不开相互理解和信任。
3. 只有那些“粗人”会要求一个女人为他放弃一切,杨绛认为,任何感情都应该保留自我,才能让爱情更加坚定。
4. 年龄和时间决定不了爱情,“如果你不想和孤单终老,就要有足够的爱和耐心。
年龄只是个数字,岁月静好是一份坚定的心。
”杨绛如是说道。
5. 爱情是不玩弄手段和小聪明的,“爱情不能煮成一道菜,或者纺成一件衣裳。
爱情应该是人内心一份最真挚的情感。
”她深知,没有了真心,爱情只能是短暂的虚假。
6. 杨绛强调,爱情即使不美好,也不能轻言放弃。
真正的爱情应该经过时间的考验,坚持进去,才能达到“岁月静好”的境地。
7. 爱情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为了爱情,要付出爱的代价,包容、宽容和理解是重要的品质。
杨绛相信,只要有爱心和真心,就能得到幸福的岁月。
总之,岁月静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又深刻地领会到一些道理,才能使得我们的内心感到岁月静好,这或许需要的是苦难的历练,也或许需要的是真正的感性体悟。
而杨绛的爱情观念,既深刻又现实,恰恰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刻的体验,也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爱情。
因此,只有我们通过努力和不断地修炼内心,才能真正体验到岁月静好。
杨绛的爱情语录是对于这一道理的一次深刻诠释。
在爱情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自由和权利,保留自己的独立意识,同时尽量保持相互间的理解和默契。
[杨绛先生的一生]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的一生]杨绛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86cb900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e.png)
[杨绛先生的一生]杨绛先生杨绛先生篇(一):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动了很多人,不知道你读完有什么感受?下面是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范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篇一:我们仨读后感断断续续花了20多天的碎片时间,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能被大家公认的、称为先生的女士不多,这说明杨绛先生的确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过人之处。
看书的过程既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也是一种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的过程,现在将我的读书感受分享如下。
关于爱情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可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典范。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他们平凡的生活就是这段内容的最好见证。
无论是在国外留学期间,还是回国之后遭到抗战、文革等变化,他们始终信任对方,给对方力量,相互扶持,一起去“探险”,一起寻找人生的乐趣,一起承担人生的苦难。
杨绛在书里写到:”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好像舒婷写的《致橡树》一样,你是橡树,我是木棉,我不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和你一起肩并肩,手牵手的成长!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都希望孩子像对方一样,因为在他们眼中,彼此都是有魅力优秀的人。
当杨绛送别自己丈之后,自己的家就不是家,而是客栈了。
正如她自己所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
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看到这一段,都忍不住泪流,家的存在是因为家人,没有人,家只是房子而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对他们感情的最好写照。
“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绛小传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 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 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 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 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 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 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 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 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 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 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所研究员。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 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 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 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 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 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 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 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 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 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 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 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 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 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 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 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在牛津,我怀上孩子了。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 ──只要①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①个像钟书的女 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 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我住院期间,钟书只①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 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 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 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①次他又满面愁虑, 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①个,门不能关了。我说," 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 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 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 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 《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 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 文献性质的文章。 小说代表作《洗澡》 (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 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 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 种外国文字出版。长篇小说《洗澡》(三 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 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 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 评论界的重视。
杨绛小传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点,著名 女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 逝,享年105岁。一百多年过去了, 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 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 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 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 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 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源自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 作者:杨绛
全面了解杨绛《我们仨》
• 片段欣赏: 第三章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 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 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 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 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 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 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锺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我: “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 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锺书很郑 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产院去定下单人病房并请女院长介 绍专家大夫。院长问: “要女的?”(她自己就是专 家。普通病房的产妇全由她接生。) 锺书说:“要最 好的。” 我只要一个像你的女儿
4、独留人世间 我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迷恋读书的,无论是中英文的 都拿来啃,慢慢地读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我: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 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我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 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 了。"——我早年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 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 了。 钟书走时,一眼未合好,我附到他耳边说:"你放心,有 我呐!"媒体说我内心沉稳和强大。其实,钟书逃走了,我 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 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我的丈夫钱钟书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 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早 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蒸年糕, 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 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这一次 不是)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 为的是做早饭。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钟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钟书在电 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 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钟书说他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 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 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 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近邻林徽因的宝贝猫,他称为他一家人的“爱的 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 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 践的人制定的。"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 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 艺副刊》。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 《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 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 引起很大反响。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 “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 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 代表作《干校六记》很受推崇,出版于1981 年,并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畅 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 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3、我们仨 钟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 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瑗那是 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瑗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 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 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每天临睡前钟书都在阿瑗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 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 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 畚箕都塞入女 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钟书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要喜 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瑗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 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我们在牛津时,钟书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 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 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 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 (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他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 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1997年,阿瑗去世。1998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 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钱 钟 书 岁 时 与 夫 人 的 合 影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 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 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 《堂吉诃德》、《小癞子》 (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 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 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 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 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 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 《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 )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 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 (Phaedo)等。
[ 50 ]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 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 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 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 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