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一、名词解释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微观的个人行为到宏观的社会结构,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社会学概论》中的重点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运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社会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社会学引入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网络、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
这些概念是构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
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考察或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方法,实验法则是通过实验来控制和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系统论等。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冲突论则强调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互动论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和意义,系统论则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些理论流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五、社会学的研究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揭示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探究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研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和挑战等。
社会学也可以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社会学概论学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学习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2斯宾塞《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yi社会有机体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本论》2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自杀论》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失范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科层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在传入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中国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人物:许仕廉、孙本文《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将来》、吴文藻费孝通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的命题社会学的学科特征:1整体性、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研究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把个人的社会行动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学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简单和初步的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概论第一至第四章学习辅导及习题

社会学概论第一至第四章学习辅导及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重难点问题辅导(一)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严复 ,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肆言》。
(二)群学清末,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本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昌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即教育群众教育之学。
拯救中国于危亡之学。
中国人的大同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性。
(三)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如此。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起的鸦片战争后,引发一些类爱国人士的奋起反抗,维新派引证中外古今政治社会理论,欲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以康有为为首讲,梁启超发挥的“群学”,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最为突出。
中国社会学发生于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社会学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与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理论社会学,是指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探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应用社会学是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验社会学是以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
社会学概论重点、要点及复习指导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要点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的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但如与教材有矛盾的时侯,应以教材的内容为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即《复习指导》对于教材各章节教学重点考核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删去的内容,就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安排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
题型如下:填空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等。
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涉及范围比较广。
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
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
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
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
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
同时对每个要点有稍作解释。
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
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
在回答联系实际题时,首先要解答问题同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
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填空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论述题20%。
三、复习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重要概念:社会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社会社会学《群学肄言》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3.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4.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5.社会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主要贡献。
2.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3.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要概念需要文化需要
重点掌握
1.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间的关系。
3.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要概念社会交往“镜中之我”社会角色
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
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要概念社会化“心理上的断乳”再社会化
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一般掌握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3.社会化的过程。
4.个性特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要概念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家庭
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家庭的功能。
4.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特征及新中国成立后家庭制度的进步。
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的条件。
3.家庭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重要概念社会组织组织目标科层制X理论与Y理论
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要求。
5.分析科层制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怎样理解组织目标是一个系统。
3.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社区
重要概念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
重点掌握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城市社区的特征。
3.城市化及其发展动力。
4.我国城乡关系及协调发展。
一般掌握
1.我国农村社会的特征。
2.本世纪末我国农村组织的演化。
3.城乡差别的表现及影响。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重要概念社会分化社会分层社会阶级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3.社会分层的标准。
4.阶层划分与阶级划分的区别,阶层划分的意义。
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2.社会分层的理论。
3.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过程。
第九章社会制度
重要概念社会制度制度化优先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涵义。
2.社会制度的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
3.制度建设的三个问题。
第十章社会控制
重要概念社会控制越轨行为
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同。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4.用社会规范论或手段一目标论分析社会现象。
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2.法律权威性的体现。
3.舆论的特点。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重要概念社会问题就业
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贫穷的类型。
4.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要概念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的异同。
4.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5.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
2.社会保障实践。
3.社会工作方法。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重要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流动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论。
4.社会流动及类型。
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2.社会均衡论。
3.我国20世纪社会变迁的几件大事。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重要概念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罗马俱乐部
重点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
3.评述依附理论。
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社会调查研究操作化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访谈法观察法
该章不是重点内容,故不作为考试重点,只需掌握上述概念即可,但对本章的选题、调查提纲的拟定及调查报告撰写应掌握。
第十六章社会学的发展综述
重要概念孔德斯宾塞社会的有机体说杜尔克姆韦伯结构功能学派帕森斯冲突理论象征符号交往理论
该章不是重点内容,故不作为考试重点,只需掌握上述概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