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实验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实验------牛二定律

(完整word版)实验------牛二定律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与高考力学实验重点难点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器材小车、钩码、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复写纸、细线、导线、刻度尺、天平原理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控制变量法:m一定时,a∝F;F一定时,a∝1m准备工作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的末端垫高,直至在不挂配重时,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能打出点迹均匀的纸带。

数据处理数据:小车质量,天平测量;小车加速度,纸带得到;小车合力,配重重力等效替换。

等效替换的条件m≪M。

★★★替换后原理:F=Mamg=Maa=FM★★★实际关系:mg=(M+m)aF=(M+m)aa=FM+m验证m一定时,a∝F;利用a−F图像●若a−F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则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斜率的物理意义为k=1,可用来M。

M●若a−F图像为B图,则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若a−F图像为C图,则是因为平衡摩擦力过度;●若a−F图像为D图,则是不满足m≪M,k=1,随着配重增加,斜率减小M+m验证F一定时,a∝1m利用a−1M图像●若a−1M 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则验证了F一定时,a∝1M●斜率为F,可用于求m●若a−1M 图为D图,则为不满足m≪M;图像改为a−1M+m,则会变成直线;利用1a−M图像●原理1a =1g+MF●1a−M图像为直线●斜率为1F,可用于求m●1a −M图像纵截距为1g注意事项✓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小车;✓低压交流电源;✓平衡摩擦力;✓等效替换时,保证m≪M;✓a−1M 图像当1M较小时为虚线;✓1a−M图像,不过坐标原点✓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一)基本知识一【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就是验证 (1)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2)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1、保持研究对象(小车)的质量(M )不变,改变砂桶内砂的质量(m ),即改变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用图像法验证加速度是否正比于作用力。

2、保持砂桶内砂的质量(m )不变,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M ),即往小车内加减砝码,测出小车对应的加速度,用图像法验证加速度是否反比于质量。

三【实验器材】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薄木垫、小车、细线、小桶及砂、打点计时器、 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一套砝码)、毫米刻度尺、纸带及复写纸等。

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 0和m 0,并记录数值;2、按照要求安装实验器材,此时不把悬挂小桶用的细绳系在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薄木板,并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止。

4、记录小车及车内所加砝码的质量;称好砂子后将砂倒入小桶,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小桶;此时要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绳与木板平行;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好点后,取下纸带,做好标记。

5、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均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中方法打好纸带,做好标记。

五【实验现象和数据】1、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分别计算出加速度值。

2、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砂桶的总重力mg ),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便证明了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3、保持砂和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砝码(需记录好数据),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求出相应的加速度,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1M,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就证明了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报告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报告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水平光滑桌面2. 牵引绳3. 悬挂于牵引绳上的滑轮4. 不同质量的物体5. 弹簧测力计6. 计时器7. 尺子三、实验步骤与结果1. 将水平光滑桌面放置平稳,并在桌边悬挂一个滑轮。

2. 将牵引绳绕过滑轮,一端系于待测物体上,并将其保持在静止状态。

3. 另一端的牵引绳通过弹簧测力计,并固定在桌子上方。

4. 释放物体,观察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并记录运动时间。

5. 重复实验5次,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

四、实验数据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表|试验次数 |物体质量(kg)| 物体加速度(m/s^2)||--------|--------|------------|| 1 | m_1 | a_1 || 2 | m_2 | a_2 || 3 | m_3 | a_3 || 4 | m_4 | a_4 || 5 | m_5 | a_5 |2.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每组实验的物体加速度。

实验数据得出的物体质量分别为:m_1, m_2, m_3, m_4, m_5。

实验数据得出的物体加速度分别为:a_1, a_2, a_3, a_4, a_5。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绘制物体质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图,并通过该图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实验数据的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七、实验小结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分析得到了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实验环境的控制,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的成功进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实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的加速度是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的。

通过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准确性。

实验材料•悬挂于天花板的轻量级弹簧•物块•测量重力的秤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于天花板,并调整至平衡状态。

2.选取一个物块,质量为m,将其配备一个轻量级的挂钩以方便将其悬挂在弹簧上。

3.记录物块的质量m,并使用秤测量物块的质量,将其标记为m。

4.微调物块的位置,使其保持在平衡状态,并记录物块的位置。

5.缓慢地向下拉动物块,使其产生加速度,并记录物块的位置。

6.注意到当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的长度为L0。

在拉动物块时,弹簧会伸长至长度L。

7.测量L-L0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8.重复以上步骤至少三次,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数据处理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一些数据:物块的质量m、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以及物块的加速度a。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这些数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我们可以将实验数据代入该公式,得到实验中施加在物块上的力F。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施加在物块上的力F: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k。

弹簧的弹性系数可以通过施加一个已知质量并测量伸长的长度ΔL 来计算。

根据胡克定律,k = (m * g) / ΔL,其中m为已知质量(g),g为重力加速度。

可以通过重力加速度的常量来替代g。

2.接下来,我们将弹性系数k代入弹簧伸长的公式,ΔL = (F / k)。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施加在物块上的力F。

3.最后,我们可以将施加在物块上的力F代入F = ma的公式,来计算物块的加速度a。

结果和讨论通过计算得到物块的加速度a,并与实验时记录的加速度进行比较。

如果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和实验记录的加速度相近,那么实验结果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准确性。

然而,在实际的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引言: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为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实验。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并解释实验结果与定律之间的关系。

实验一:斜面实验在斜面实验中,我们将一块小木块放在一个倾斜的平面上。

通过测量木块下滑的加速度和斜面的倾角,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装置:- 斜面:具有一定倾角的平面。

- 小木块:质量为m的物体。

- 测量工具:包括测量斜面倾角的仪器和测量小木块加速度的装置。

实验步骤:1. 调整斜面的倾角,确保斜面保持稳定。

2. 将小木块放在斜面的顶端,并松开。

3. 记录木块下滑的时间t。

4. 根据木块的下滑距离和时间,计算出木块的加速度a。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木块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成正比。

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测相符,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实验二:弹簧实验在弹簧实验中,我们将一块质量为m的物体挂在弹簧上,并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物体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装置:- 弹簧:具有一定的弹性系数。

- 物体:质量为m的物体。

- 测量工具:包括测量弹簧伸长量和物体加速度的装置。

实验步骤:1. 将物体挂在弹簧上,使其达到平衡位置。

2. 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使物体开始运动。

3. 记录物体的加速度a和弹簧的伸长量x。

4. 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k和伸长量x,计算出物体所受的力F。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的分析显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力成正比。

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测一致,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实验三:自由落体实验在自由落体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装置:- 物体:质量为m的物体。

- 测量工具:包括计时器和测量下落距离的装置。

实验步骤:1. 将物体从一定高度h自由下落。

2. 记录物体下落的时间t。

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报告

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报告

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牛顿第二定律一、实验目的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3.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数学公式表示为F=ma,其中F代表作用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小盘、轨道、金属片、砝码、滑轮、细绳、纸带等。

2.将小车放在轨道上,小盘通过细绳与小车连接,小盘上放置砝码,调整砝码质量。

3.接通电源,打开打点计时器,释放小车,小车在砝码的拉动下开始运动。

4.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包括小车的位移、时间以及加速度。

5.改变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5组实验。

6.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作用力(砝码质量)增加时,小车的加速度也相应增加。

当作用力不变时,增加小车的质量会导致加速度减小。

这些数据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相符。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控制变量法,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实验讨论与改进尽管本次实验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由于实验中使用的砝码质量有限,对于小车加速度的测量可能存在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量设备来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

其次,为了更好地控制实验条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摩擦力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研究不同形状、材料的小车在相同作用力下的加速度情况。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和科学价值。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受力和加速度的变化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以下是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一个滑轮、一根绳子、一块小物体和一组测量工具,如测力计和计时器。

2. 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光滑水平面的一端,将绳子穿过滑轮,并将一端绑在小物体上,另一端连接到测力计上。

3. 测量初始条件:在开始实验之前,记录下小物体的质量和测力计的示数,这将作为实验的初始条件。

4. 施加力:用手轻轻拉动小物体,使其沿水平面加速运动,同时记录下测力计的示数和运动的时间。

5. 多组实验:重复步骤4,以获得一系列不同的施加力和对应的测力计示数和运动时间。

6. 数据处理:根据测力计示数和小物体的质量计算所施加的力,并根据所测得的运动时间计算出小物体的加速度。

7. 绘制图表:将施加力和小物体的加速度绘制成图表,以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8.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表,判断是否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期结果,即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关系。

注意事项:1. 实验环境:实验室应保持安静和整洁,远离干扰源,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保持精度: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并确保它们都在准确的校准状态下,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度。

3. 控制变量: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需要尽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如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使用光滑的水平面和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可以帮助实现此目的。

4. 多次重复: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并减小实验误差。

5. 安全注意: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

避免施加过大的力导致器材断裂或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进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并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学原理,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经典实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经典实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经典实用)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某个力时,它将产生一个与该力成正比的加速度。

为了验证这个定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和设备:1. 测力计2. 密度计3. 弹簧锁定器4. 钩子5. 不同质量的球(如网球、篮球等)6. 直尺7.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测力计连接到弹簧锁定器上,并挂在墙上。

确保测力计在水平位置上。

2. 将一个球放在钩子上,用密度计测量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3. 将钩子连接到测力计上,并使球悬挂在测力计下部。

4. 确保测力计和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开始记录时间。

5. 用手推动球,使其产生运动,同时用计时器记录球的运动时间。

6. 通过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球运动时受到的力。

7.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质量的球进行实验。

8. 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将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受力和球质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即受力越大,球的加速度越大。

这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

2. 每种球的加速度都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球的质量不同,受到的力也不同。

3. 当球的质量增加时,受到的力也相应增加,但加速度的增长速度较慢。

这与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项有关。

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根据实验数据,受力和加速度具有线性关系,为F=ma。

这个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和其他领域,对于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设计新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注意事项 .
(2)平衡摩擦力后,每条纸带必须满足在小车及 所加砝码的质量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的条件 下进行.只有如此,砂和砂桶的总重力才可视为 小车受到的拉力
M〉〉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 量靠近打点计时器(或尽量远离带滑轮的一端), 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在小车到达滑轮 前应按住小车.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依次加砝码(也 需做好记录).重复上述步骤4和步骤6.用纵坐标表示 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及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 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是在 一条直线上,就证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5.注意事项 .
(1)实验步骤2、3不需重复,即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 后,不管以后是改变砂和砂桶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 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 是指小车所受动力(重力沿斜面分力)与小车所受阻 力(包括小车所受摩擦力和打点计时器对小车后所拖 纸带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实验中,应在小车后拖上 纸带,先接通电源,再用手给小车一个初速度.若在 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基本上均匀,才表明平衡了摩 擦力,否则必须重新调整小木板的位置.
①电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滑轮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车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长木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注意事项 .
(4)各纸带上的加速度a,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 (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 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6.实验误差来源与分析 .
例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 的关系实验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 的关系实验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 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次数 1 2 小车加速度a/(m a/(m•s 小车加速度a/(m s- 1.98 1.48 2) 小车质量M/kg 小车质量M/kg 0.25 0.33 4.00 3.00
3 1.00 0.50 2.00
4 0.67 0.75 1.33
5 0.50 1.00 1.00
1 质量倒数
/kg-1
M
3.实验器材 . 打点计时器、纸带及复写纸片、小车、 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桶和砂、 细绳、低压交流电源、两根导线、天平 (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砝码
4.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 (2)按要求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3)平衡摩擦力:
(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先接通电源 再放开小车,取下纸带,在打点纸带上标上纸带号码.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 在小桶内放入适量的砂, 记下砂和砂桶的总质量, 按步骤4,重复5次实验。 (6)在每条纸带上都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按“测定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的方法算出每条纸带的 加速度a.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力,根据实验结果 在坐标平面上画出相应的点.若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 便证明了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2.实验原理 . (1)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该实验要求先控制小车的质 量m不变,讨论a与F的关系,再控制砂和砂桶的质量 不变,即F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m,讨论a与m的关系. (2)要测量的物理量: 小车与其上砝码的总质量M——天平 小车受的拉力F——用天平测出砂桶和砂子的质量m, 由F=mg算出. 小车的加速度a——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
探究加速度与力、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
1.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学会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①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②作用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