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教案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 教案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讲授内容注解病毒性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健康教育《预防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健康教育《预防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预防病毒性肝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各类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及症状,掌握甲肝、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甲肝的传播途径、甲肝的预防以及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的预防。

教学难点:甲肝的预防、乙肝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肝脏的视频或者挂图,让学生找到肝脏在人体的位置,知道肝脏是、人体的“加工厂”,人吃进去的食物运送到肝脏,在肝脏加工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糖,还可变成能量使人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和学习。

一旦这个“加工厂”受到病毒破坏,就会降低或者丧失它的功能,患上肝炎。

你知道怎样预防病毒性肝炎吗?
二、新授
掌握甲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让学生说说自己或者家人的患病表现,或者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肝炎的临床症状。

让学生自读课文,讨论怎样预防甲肝,在稳重勾画重点语句,播放视频,掌握预防措施。

掌握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在此基础
上,老师播放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

甲肝与乙肝的区别
让学生分别从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季节几个方面展开比较,教师总结。

让学生自学“小贴士”,知道防止措施的必要性。

分析与判断
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明确正确的做法,算出自己的健康指数。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希望同学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预防肝炎病毒,做好防护措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七课 病毒性肝炎教案

第七课 病毒性肝炎教案

第七课病毒性肝炎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导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导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导学准备:PPT课件导学内容及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

,怎么会生这种病的。

)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2、复习: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第六课我们讲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

(学生回答)师:第六课我们还讲了怎样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呢?3、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与传染病有关(板书课题:病毒性肝炎)4、导入学习内容: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站首位,平均年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即全国每年发生病毒性肝炎约130万例。

二、学习课文。

一)、认识病毒性肝炎1、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性肝炎。

1)、引发肝炎的危险因素(见课件)2)、病毒性肝炎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传播途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展示)2、甲肝和戊肝怎么预防?二)、乙肝的流行在已发现的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最大。

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数众多,易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我国大约有1.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10。

1、想一想: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什么?——乙肝病毒2、乙肝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3、乙肝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急性乙肝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不得献血。

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饮食业、幼托机构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血制品应做HBsAg检测,防止医源性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五年级生命安全教案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五年级生命安全教案

23、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五年级生命安全教案学习目标1、明白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2、学会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教学重难点:学会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你身边有患肝炎的人吗?(交流)二、感悟“情感园”:(一)肝脏的重要功能1.制造胆汁、帮助脂肪消化。

如果没有肝脏,食物中的脂肪便不会消化,常引起腹泻和消瘦。

2.储藏糖份和释放糖份(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脂肪),随时收,用时放,以维持血液中糖的浓度。

如果没有肝脏,人就会周身无力,出汗或陷入昏迷状态。

3.制造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

如果肝脏损伤太大,血液里的白蛋白严重减少,便可发生水肿,殃及生命。

4.肝脏可分泌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如肝脏损伤太重,伤口会出血不止,或内脏大出血导致死亡。

5.有解毒作用。

有些化学物质如酒精、人体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有毒物,可通过肝脏解毒后由小便排出。

家中有了肝炎病人怎样预防?家中如果有人得了急性肝炎时,首先:应设法让病人及早去医院隔离治疗。

暂时需要留家治疗的也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在起病后3星期内病人的活动范围应受到限制,照顾病人需要由专人负责,每天照料结束后,双手用5%碘伏浸泡2分钟,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擦干。

其次,病人在家中隔离,要与家人分开吃饭,吃剩的食物不能再给别人吃。

病人使用的日常用具都要和健康人分开。

用后要严格消毒,方法见前。

再次,家具、门把手等,每天可用0.5%过氧乙酸或2%的含氯消毒剂消毒。

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应在病人隔离后观察45天,留家病人的家庭成员则为75天。

在观察期间要注意有无急性肝炎早期症状。

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

三、阅读智慧屋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常年都有流行,但感染和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HA 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经口传播。

经粪-口途径传播者大多呈散发性发病,通过水或食物污染引起的甲型感染常呈暴发流行。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2.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PPT、讲解和示意图等方式进行讲解。

小组讨论: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4.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展示活动:5.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成果,设计展示板、宣传海报或小品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病毒性肝炎防控方案。

6. 全班进行观摩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7.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正确的预防措施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意识。

拓展活动:9. 邀请医生或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

10.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卫生机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教学评估:11. 设计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活动所需资源。

2. PPT、讲解和示意图等进行知识讲解的资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所需的纸张、笔和展示工具等。

4. 医生或专家讲座和医院参观等拓展活动所需的资源。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控措施,并撰写调查报告。

2. 可以邀请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第九版病毒性肝炎教案讲稿

第九版病毒性肝炎教案讲稿

教案及备课笔记系部: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传染病学教师:TYH2020 / 2021 学年第学期授课对象:影像专业1-6班级授课时间2021年翌_月£日备课笔记三.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起病前2周到ALT髙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输血后引起甲肝极为罕见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妁引起(二)乙型肝炎1、传染源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2、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为困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发生宫内传播,在我国占40%〜50%。

血液、体液传播:血液: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体液: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唾液、汗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含3、H BV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易感高危人群HBsAg阳性者亲属(新生儿)医务人员需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友病)4、流行特征婴幼儿期感染多见:慢性化。

但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降至0.96%(我国HBsAg总阳性率为7.18%, 2005年流调数据)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无明显季节性。

(三)丙型肝炎1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血淸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传播途径注射途径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4%〜7%3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髙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HDV及HBV携带者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3易感人群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23病毒性肝炎教案

23病毒性肝炎教案

教案首页第2、3 次课授课时间:第2、3周课程名称诊断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4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肝炎病毒种类、基因结构及抗原性;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发病机理及病理。

临床分型及特点; 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法。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病毒性肝炎200分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玲2015 年1 月12 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复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表面抗原抗体系统等(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在实验室检查部分讲解);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各型肝炎潜伏期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多见;临床症状轻,且无黄疸。

不同病毒引起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急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轻,黄疸较轻。

急性丁型肝炎:与HBV同时感染、重叠感染。

急性甲、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慢性肝炎临床分度:轻度、中毒、重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依据。

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的诱因:营养、劳累、损伤、感染等。

重型肝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的分类:急、亚急、慢加急、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

亚急性和慢加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分期:早、中、晚期。

淤胆型肝炎急、慢性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肝炎 教案

病毒性肝炎 教案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专业: 护理 学科: 传染病护理学 班级 2011 级护理 5-6 班 授课时间: 3-11,3-13,3-18 单元:第二章 课题:病毒性肝炎 课时:6 学时 学习目标1. 掌握病毒性肝炎 的 分类。

2. 了 解 各 型 病 毒 性 肝 炎的病原学特点及 病理生理特点。

3. 熟 悉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流行病学特点。

4. 掌 握 病 毒 性 肝 炎 临 床表现。

5. 了 解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实验室、其他检查及 意义。

6. 掌 握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常用护理诊断/问 题、护理措施及健康 指导。

7. 了 解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预后。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一、定义 5 分钟 二、病原学 10 分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25 分钟 四、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5 分钟 (二)身体评估 35 分钟 (三)辅助检查 20 分钟 (四)心理、社会状况 5 分钟 (五)治疗要点 25 分钟 五、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0 分钟 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0 分钟 (二)饮食护理 10 分钟 (三)并发症护理 20 分钟 (四)继发感染 10 分钟 (五)健康教育 20 分钟 七、小结 10 分钟教学活动精讲 讲授 精讲、 讨论 精讲 精讲 讲授 讨论 精讲、 讨论 精讲、 讨论 精讲 讲授 精讲、 提问 精讲 精讲 讲授教学资源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断 诊 断 性 测 试时间:10 分(根据教学需要择用)1、病毒性肝炎的分类朱临床表现? 2、 “两对半”的意义?授课教师:时春红 教研组长:教务科: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教学重点: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主要诱因,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主要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病毒: HAV、HBV、HCV、HDV、HEV 临床特征 1.乏力 2.食欲减退 3.恶心厌油 4.肝区疼痛 5.肝脾肿大 6.肝功能损害 临床演变:甲型及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其他肝炎病毒所致肝炎可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部分可 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作业。(回家宣传病毒性肝炎的知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学生讨论,交流)
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与传染病有关(板书课题:病毒性肝炎)
二、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性肝炎。
a)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类型?(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b)传染病的病菌、病毒传染给了谁?
2、介绍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症状。
出示:传染病传播途径挂图。问:你们知道传染病传播病菌、病毒有哪四条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教案
任课教师:程巧
病毒性肝炎
教学
目标
1、解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具
传染病传播途径挂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怎么会生这种病的。)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回答,交流)
3、 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 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怎样阻断传播途径呢?(学生回答)
三、教师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四、号召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
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阻断传播途径,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大家都可以少得甚至不得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