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文化背景
旅游文化学

名词解释1.文化: 文化是人创造的而非天自然产物, 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在然现象;是为社会所普遍的人所享用的, 不属于个人的;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的产物, 是人来社会实践的结果,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广义文化: 泛指人类社会创造活动的总和, 是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 由知识, 态度, 价值观构成的所谓“隐在文化”3.狭义文化: 指在一定的资料生产方式上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 特别是知其意识形态。
4.文化模式: 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
5.旅游文化: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市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6.园林: 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种植花草, 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创作而形成的美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7.企业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历史传统。
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包括企业管理中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和隐型文化两部分,简答1.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域性, 民族性, 时代性, 承袭性, 变异性。
2.文化的基本功能: 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的功能;记录、储存、传播的功能;认知、助知的功能;凝聚的功能;教化、培育的功能。
调节、控制功能。
3.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业的文化特征性就不仅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 也渗透在旅游业多种部门的运行之中;同时, 旅游对接待地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方面、既有积极意义又会产生消极作用;总之,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 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学绪论绪论

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
整体,在保持和增进发展机会的同的,满足
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实现经济和社
会的统一发展。
严格来讲,可持续发展涉及“发展”和 “可持续性”两个层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满足需要和发展 (2)公平性和持续性 (3)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限制 (4)协调性
中国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是不断 由贵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中国古代旅游既有近
游传统,也有远游传统,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一直
是广大读书人相沿不改的传统;中国传统的旅游哲
学十分强调变化,人的因素十分看重,祟尚真实性,
强调自然本色而反对人为雕凿,重视游览艺术,自 觉地保存旅游史料,十分注意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 政结合进行。
2、加强我国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1)注重人的作用的发挥 (2)善于利用传统文化
(3)增强创新意识
(4)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21世纪,人们将会因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而更易于贴近和交流。同时,由于 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价值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人们的生产 和消费,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精髓和灵魂,中国 旅游业只有拥有旅游文化这一深厚的底蕴, 才能富有特色,富有青春和朝气,走上可持 续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三是对模拟景观给予了空前的注视; 四是对域外旅游文化和国内地域旅游文 化给予了重视;
五是在对旅游文化的特征认识上,这一阶
段对旅游文化的美学特征特别关注。
1、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2、对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3、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旅游文化学(谭慧存)

) 澳门的城镇文化(杨劲、松杨伟)
中华旅游特色文化(6个) 中华民居文化( 张晓霞) 中华茶文化(胡长英) 中华酒文化( 刘蓉) 中华食文化( 王波)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张议杰) 中华民俗文化( 胡莎)
参考教材及课外阅读: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田野考古学所见的中国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来 第一次趋同的时代就是“龙山文化时代”。中 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之通用说法
三皇为伏羲(太昊)、 神农(炎帝)、轩辕(黄 帝亦称有熊氏)。五帝 为少昊金天氏、颛顼 高阳氏、帝喾高辛氏 、帝尧陶唐氏及帝舜 有虞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 炎帝,中国的太阳 神,三皇五帝之一 。又说他是农业之 神,教民耕种,他 还是医药之神,相 传就是神农尝百草 ,创医学。传说神 农死于试尝的毒草 药。
❖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 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文化的基 本结构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各种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以 及其他各种 物质产品;
行为规范、风 俗习惯、生活 制度等;
思维方式、思想 观点、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道 德情操等。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章海荣:“旅游是一项具有双重结构,即经 济学外壳和文化学内涵的事业,文化是旅游 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
Ø 沈祖祥《旅游文化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Ø 谢元鲁《旅游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Ø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Ø 方志远《旅游文化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Ø 陈国生,周松秀《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贸大 学出版社 Ø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Ø 张启《旅游文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Ø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
旅游文化学课件——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1.尚近轻远的旅游距离观. 2.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 3.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 . 4.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 5.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 . 6.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 .
二、西方传统文化观念: 西方传统文化观念:
(一)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1、天人相分
西方文化认为 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的,人只有征服 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人可以统治自然界,人们追求知 识、认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在行动上支配自然。西方 重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 济的空前繁荣 。
5、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 重储蓄、
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使物质财富增加受到限制,不能满 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人的物质需求,为调节因财富不足生成的社会矛 盾,重储蓄、重节俭的观念应运而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 神。勤俭节约被看成是高尚的行为,受到尊敬和赞美;大手大脚地花 钱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中国人消费行为特点: 1、储蓄型消费理财行为 2、积累型商品购买行为 3、自给型家务劳动行为 4、节约型产品使用行为
3、中国的道德至上和西方的法制至上。 、中国的道德至上和西方的法制至上。 中国文化强调等级观念和德治精神,极力通过倡导 “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通过道德约束建立一个等级森 严而稳定的社会结构。企图通过提高统治者的道德修养、 以道德上的自律取得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西方文化强调平等意识和法治精神。文艺复兴提出了 “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西方文化认为处理国家事务的 最高准则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来保障人的 基本权利。强调“他律”。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
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
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00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
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
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
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
发展战略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
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热门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热门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历史和文化是旅游景点的两个重要元素,热门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探究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兵马俑兵马俑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古代墓葬,它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一部分,始建于公元前210年。
这座陵墓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的统治使得中国变成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兵马俑的出土和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与了解。
这些陶俑,高大而精致,透露出了秦代的军事、艺术和文化水平。
此外,它们的独特风格和技术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兵马俑附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游客将能够欣赏到更多关于秦朝历史和文化的展品和信息。
二、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古代宫殿,曾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居所和政治中心。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耗时14年的建设过程中,数万名工匠和工人共同完成了它的建设。
故宫的建筑和艺术风格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的建筑采用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以黄色琉璃瓦和雕龙画凤的装饰为主。
故宫馆内还珍藏有大量的艺术品和文物,如瓷器、字画和珠宝等。
这些文物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同时展示了历代皇帝的财富和权力。
故宫博物院提供了更多与中国皇室有关的展品和故事,游客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室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西湖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中心,是一片风景如画的湖泊区域,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西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在9世纪时,它就成为了文人雅士和政治家们会聚的地方。
西湖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是多方面的,它是一座集文化、历史和自然风景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它以其美丽的山水景色和文化遗产而著名,其周围的廊桥、亭台、石阶和花园都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和设计。
同时,西湖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地方,每年都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节日在那里举行,如灯笼节和传统花灯表演等。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旅游文化学导论5旅游环境文化

第五章 旅游环境文化
2.现代旅游环境文化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久的问题。 旅游环境是与“人和社会”相对应的,地球的旅游资源是 有限的,要使旅游业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旅游开发 方式,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 环境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受损旅游环境的修复和良性旅游环 境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建设先进的环境文化为先导。 环境文化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也是循环经济成长的 基础。因此,当前重要的任务是树立新的发展观,吸收和 借鉴人类古代天人思想精华的成果,实施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旅游环境文化
二、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经济活期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 第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 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 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 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第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 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 第三,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 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 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 要求不相适应。
第五章 旅游环境文化
第五章 旅游环境文化
第一节 旅游环境文化的内涵
一、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 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 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 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旅游环境依据旅游区域的不同可分为旅游地大环境与旅游景 区小环境,又可依据旅游地文化氛围与基础设施的不同可分 为旅游软环境与旅游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