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六大模块知识点汇总
初一地理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地理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初一的地理学习主要涉及六个章节,包括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国家与地区。
下面将对这六个章节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经纬度等知识。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三维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经度和纬度是用来测量地球上的位置的工具,经度决定了时区,纬度则决定了气候。
2.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章节探讨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及气温、气压、湿度和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
这一章节帮助我们了解到,天气是指一天中短时间内的气候现象,如晴朗、多云、下雨等,而气候则是长时间内的气候平均状态。
气象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3.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章节探讨了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的问题。
我们学习到,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4. 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工业章节介绍了农业和工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产食物和农产品的活动,工业则是以物质和能源转化为目标的生产活动。
我们了解到,农业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粮食供应的安全性,而工业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5. 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章节涉及了交通运输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交通运输是商品和人员在空间上的移动,通信技术则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
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加强不同地区的联系和经济交流,通信技术的进步则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迅速。
6. 国家与地区国家与地区章节主要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说明。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展示自然环境要素,如地形图、气候图;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类活动,如工业图、人口分布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层。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各气候类型有其独特的温度、降水特征。
2. 水文循环- 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是地球上水资源更新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
- 河流的流域、水系、水文特征等。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结构(年龄、性别、职业)。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以及农业的区位因素。
- 工业类型:重工业、轻工业,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3. 交通与贸易- 交通方式:陆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影响。
- 贸易模式: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贸易路线与贸易伙伴。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捕捉、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自然地理,还包括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以下是对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了解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 地图的基本概念:学习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要素,以及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2. 宇宙与地球-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宇宙的组成,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
- 太阳系与地球:掌握太阳系的构成,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成分和垂直分层: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大气层的垂直分布。
- 气候类型与分布:掌握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陆地与海洋- 陆地地形与地貌:学习陆地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山脉、平原、高原等,以及地貌的形成过程。
- 海洋与洋流:了解海洋的分布,洋流的形成和影响,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5.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掌握全球水资源的分布,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
6. 生物与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与分布: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的地理分布规律。
-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学习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了解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地域类型与分布:掌握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的地理分布。
- 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了解工业的布局原则,以及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9.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掌握主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土地退化等,以及它们的成因。
-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实践: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高考地理模块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模块知识点大全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考察内容广泛且涵盖面广。
在高考中,地理模块是一项重要的科目之一,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高考地理模块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理基本概念: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地球的构造、陆地、海洋、大气层等概念。
2.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度等。
3.地理天文知识:包括太阳高度角、地区时间、经度、纬度等。
4.大气环境与气候:包括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大气环流、气压、气候等。
5.天气与气象灾害:包括气象要素、天气现象、气旋、台风、暴雨等。
6.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地质灾害、洪水、干旱等。
7.地貌与水文:包括地形地貌、地表水、地下水等。
8.土壤与农业: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肥力、保育等。
9.植被与动物:包括植被分布、动物资源等。
10.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包括环境状况、环保措施、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城市的分布等。
2.农业与工业: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结构、工业发展、工业布局等。
3.交通与通讯:包括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枢纽、通讯方式、通讯网络等。
4.商业与旅游:包括商业形式、商业区域、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等。
5.城市与区域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原则、城市规模等。
6.文化与风景名胜:包括文化传统、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区等。
7.人文环境与社会问题:包括人文地理环境、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等。
8.国家与地区:包括国家的位置、主权、行政区划、国家利益等。
9.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包括中国地理的特点、中国的地缘环境、世界地域分区等。
10.地理技术与信息社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
以上是高考地理模块的知识点大全。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除了牢记知识点,考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自己的知识。
地理高考知识点模块

地理高考知识点模块地理高考知识点模块是高考地理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考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地理高考知识点模块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方式,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2. 大气与水圈:认识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了解水循环、水资源和水污染等问题,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的影响。
3. 土地与岩石圈:掌握地壳的组成和地球上的各类岩石,了解岩石的特性、形成和变化,以及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等问题。
4.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熟悉生物圈的组成和分布,了解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等问题。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掌握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以及人口迁移和城市问题等。
2. 农业与工业:了解农业的类型和分布,认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熟悉工业化的过程和工业分布的特点。
3. 第三产业与旅游:了解第三产业(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
4.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掌握区域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三、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1. 系统性学习:根据地理高考知识点模块,制定学习计划,按照一定的顺序学习相关知识点,掌握其内在逻辑和联系。
2. 多媒体辅助学习:利用教材、地图、图片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加强对地理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案例分析学习: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地考察学习:利用实地考察的机会,亲身感受地理现象,观察和研究实际地理环境,锻炼观察力和实地调查能力。
5. 多练习、多总结: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和强化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对错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复习,加强记忆效果。
高二地理六大板块知识点

高二地理六大板块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广泛。
其中,地球的板块构造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二地理课程中的六大板块知识点,包括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边界和板块漂移。
一、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壳振动现象。
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带分布和地震测定等方面的知识。
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地球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有关,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积聚能量,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二、火山火山是指地球表面上火山喷发的现象。
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火山的分类、喷发形式、喷发产物和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火山常常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当地球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使岩石熔化并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现象。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各种构造形态,包括山脉、河流、平原等。
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分类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四、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质变化的泛称,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和抬升等。
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壳运动的类型、影响和地貌形成等方面的知识。
地壳运动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板块的相对运动不仅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还影响地壳的运动。
五、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接触面,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边界链等。
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板块边界的类型、特点和地质事件等方面的知识。
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产物,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会导致不同的地质现象发生。
六、板块漂移板块漂移是指地球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
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板块漂移的发现历史、证据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板块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板块是在地质历史长期演化中不断漂移和重组的。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课程中的六大板块知识点包括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边界和板块漂移。
地理高考知识点板块归纳

地理高考知识点板块归纳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备考高考时,地理科目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点,下面将对地理高考知识点板块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板块: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地理现象。
在地理高考中,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空、地球上的水资源与利用等内容。
在地球和地图方面,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与成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投影等知识。
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则包括世界的大洲和大洋、国内的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等。
第二板块: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以人类社会、文化与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分支。
在地理高考中,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经济地理等内容。
人口与城市方面,需要了解人口的数量与分布、人口问题与政策、城市的特点与发展等知识。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则包括农民工与城市化、歧视与融合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地理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地理方面,需要了解经济活动的特点与类型、资源利用与保护、经济中心与地域发展等知识点。
第三板块:地理技术地理技术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各种地理工具和技术方法来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
在地理高考中,地理技术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以支持决策的一种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或飞机等遥感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理信息。
第四板块:地理问题与挑战地理问题与挑战是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涉及到环境、资源、城市等方面的问题。
在地理高考中,地理问题与挑战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城市化与环境、气候变化、资源分布与利用等内容。
城市化与环境方面,需要了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知识。
气候变化则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影响因素等内容。
高中地理知识模块

高中地理知识模块第一部分自然地理一、地球1、地理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2、地球的运动二、经纬网和地图三、大气1、大气的基本概况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天气系统四、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塑造1、岩石分类、循环过程2、内力、外力作用五、地球上的水1、水的形态、水循环2、海水运动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八、人口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空间变化九、城市及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城市化十、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分类2、工业区位因素、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布局十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部分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十二、世界地理1、陆地和海洋、居民和国家、亚洲2、周边国家及地区、东西半球的国家及地区、极地地区十三、中国地理1、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2、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十四、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十五、区域环境建设和资源综合开发1、荒漠化及原因、森林资源及现状、热带雨林2、资源开发、能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3、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十六、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联系1、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2、珠三角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3、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十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RS、GIS第四部分选修地理十八、旅游地理十九、自然灾害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模块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地理现象时间季节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第三单元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