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
地理必修2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鲁教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迁移导学案

有路,就勇敢去走;有梦,就勇敢翱翔。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徙学生姓名:班级: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不一样期间不一样形式的人口迁徙与流动2、剖析实例,说明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由和影响。
( 要点 )能力目标:研究当地人口迁徙的特色,剖析人口迁徙的原由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感情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剖析人口挪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徙对社会的影响【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1.观点:人口迁徙往常指人口在 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 _______的永远性或 _______ 改变的人口挪动规律。
2.不一样期间的人口迁徙阶段影响要素特色人类社_________ ___迁徙流动会初期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 、躲避灾荒、战乱、 _________等。
15 世纪末 ~19 _________,由 _______ 流往 ______,世纪新航线开拓,由 ______ 地区向 ____ 地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区迁徙张____城市的出现, ____的______移民的比率显然盛行,政治逃难、地域间减少,迁徙形式也更为趋二战后经济水平的差别于 ______。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不谈从前的困难,只论此刻的坚持。
1.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徙主流是()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C.已开发地域流向未开发地域D、未开发地域流向已开发地域3.人口流动(1) 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行、探亲等原由或走开原居住地,而不更改户籍的人口挪动现象。
(2)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挪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感人口增添是的产物 ,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踊跃作用是,不利影响是。
.▲思虑:人口流动和人口迁徙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是什么?【预习检测】小试身手2.对于 20世纪 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流感人口大量增添B.人口流动主假如由国家组织的C.流感人口数目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假如由东部沿海地域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域3.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添显然加速,其原由是()A.政区更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添率提升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添加速三:人口挪动的动因1、动因:是人口挪动的最主要原由,别的、、等也对人口迁徙产生重要影响。
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第二册同步导学案:1.2人口迁移

一、学习目标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课前预习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a人口迁移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发生居住地的。
b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a引起人口迁移的作用力:______(或排斥力)与______(或吸引力)。
排斥力如:
吸引力如:
b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水平差异。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
b
c
三、课堂研讨
1、一个区域的人口变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人口迁移是指什么?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哪两种?
人口移动是指什么?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3、阅读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说说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推拉力分别是什么意思?
4、读书第13页说明什么原因导致“闯关东”,什么原因导致“雁南飞”。
5、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学后反思
备注
检测案——人口迁移姓名:
1、下列对世界人口增长不具有影响的是
7、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8、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
9、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人口出生率的变化
1.2 人口迁移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经典例题1]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动因(1)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推力(排斥力)拉力(吸引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战争优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矛盾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1.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C.变动较大D.基本不变2.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3.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4~5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读“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6~7题。
6.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老年人口多于儿童人口C.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7.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下图为我国目前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其中,图甲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出地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入地分布示意图”,图丙为“一则广东省某地招工漫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
活动3:要求学生掌握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发展中国家(三)板块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何人口迁移)。
活动5: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课本活动中的内容,完成问题。
(1)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雁南飞”现象?(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案例分析:“闯关东”与“雁南飞”。
“闯关东”:a.山东人口激增,人口压力大。
(社会经济因素)b.中原地区灾害频繁。
(自然因素)c.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
(政策因素)d.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自然因素)e.东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社会经济因素)“雁南飞”:a.山东成为经济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经济因素)b.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个人情感因素)c.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山东省曲阜市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导学案(无答案)鲁教版必修2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重点)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 ___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逃避灾荒、战乱、_________等。
15世纪末~19世纪_________,新航线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由_______流往______,由______地区向____地区迁移二战后____城市的出现,____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______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______。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3.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利影响是。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预习检测】小试身手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3.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三:人口移动的动因1、动因:是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学案

第二节人口迁徙之【学生教案】※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原由※考试纲领※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的原由2.认识人口挪动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3、可以利用人口迁徙的理论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迁徙问题※教课过程※一、自习自主学习阶段【一组、二组学习内容】:1、学习任务:①人口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差别②举例说明人口迁徙③举例说明人口流动2、学习目标:①经过对人口迁徙和人口流动的比较,可以剖析实质生活中人口迁徙和人口流动的现象②经过实例剖析,认识二战前后代口迁徙的方向变化3、学习过程:(1)人口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差别:人口迁徙人口流动空间位移定居地时间限度行政区变化:________________户籍:_________永远性或长久性:约_________住处:_________户籍:__________暂时或短期2)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流向的变化(向里向外加箭头)欧洲北美洲拉美二战前大洋州二战后非洲亚洲3)人口迁徙还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国际难民迁徙的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环境移民的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口流动包含国内的如:________;国际的如:_____________4、层次训练:1)判断以下事件哪些属于人口迁徙,打“∨”?哪些属于人口流动,打“×”?①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出门旅行②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念书④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⑤我国很多农民到城市居住⑥春节时期余高部分同学去美国沟通、学习⑦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⑧三峡工程大移民第2 页⑨大量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⑩大学生疏派在外处工作(2)以下现象不属于环境移民的是()A.自然灾祸引起的移民 B .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移民C.因修筑三峡水库引起的移民D.为保护环境进行的移民(3)影响一个地域人口数目变化的要素()A.人口自然增加率 B.人口机械增加率C.人口迁入率D .人口迁出率【三组、四组学习内容】:1、学习任务:①民工流的原由、方向、方式、目的、影响、举措②民工荒产生的原由③外籍劳工的两大齐集地、影响2、学习目标:①经过对民工流的学习剖析民工流产生的影响和举措②经过对外籍劳工的学习剖析外力劳工的影响3、学习过程:1)我国“民工流”产生的原由?方向?方式?目的?影响?举措?原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动方向:从_____到_____;从______到_________和_________流动方式:_______主要目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第3 页影响:踊跃影响①对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城市和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观影响①对城市: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工荒产生的原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籍劳工两大齐集地?影响?第4 页影响:踊跃影响①对发达国家: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_____悲观影响①对发达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组、六组学习内容】:1、学习任务:人口迁徙对人口迁入区和迁出区的有益和不利影响2、学习目标:经过对民工流和外籍劳工的学习总结概括出人口迁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学习过程:人口迁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对迁出地而言有益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对迁入地而言有益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 页【七组、八组学习内容】:1、学习任务:人口迁徙的原由及主要原由2、学习目标:①经过实例剖析总结出人口迁徙的原由②运用人口迁徙的原由解决实质问题3、学习过程:1)看课本11页,学会讲“小马老师的家庭故事”,画出小马老师家有哪七次迁徙?2)听小马老师的家庭故事,边听边写出小马老师家七次迁徙的原由?①第一次迁徙的原由:______②第二次迁徙的原由:________③第三次迁徙的原由:_______④第四次迁徙的原由:_______⑤第五次迁徙的原由:_____⑥第六次迁徙的原由:________⑦第七次迁徙的原由:________3)依据自己写出的小马老师家迁徙的七次原由,总结出人口迁徙的要素及主要要素A、______要素:地形、天气、水文、土壤、矿产、自然灾祸B、人文要素:_______要素、______要素、__________要素、_______要素。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应的知识。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和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
二是需要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是需要知道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1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及人口迁移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区别;案例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我国流动人口统计(1984~2008)图”等,人口迁移的一系列案例,设计“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和特点的比较表”、“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表”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重点)
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2.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3.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
用是,不利影响是。
.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
3.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
1、动因:是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等
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动因拓展:(参考基础训练p9)
▲思考: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效应: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 .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2.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
加油,你能行!【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本P12活动
1.小马老师讲述的家庭故事中,发生过哪几次人口迁移?
2.从自然与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与政策、社会与文化等不同角度,说明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
3.描述自己家庭或邻居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并说出原因
【合作探究二】阅读课本P13活动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合作探究三】试举你身边的例子,说明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训练案(练一练,学习再上新台阶)
【达标检测】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3.2005-2010年()
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
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
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013年春运从1月26日开始,至3月6
日结束,共计40天。
据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介绍,2013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2450万人,同比增加993万人,增长4.6%。
回答4~6题。
4.2010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5.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6.每年春节期间铁路客运都要面临“春运”压力,其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速度慢 B.铁路货运量大 C.民工人数多 D.为了安全减少车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