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交际)【圣才出品】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6章非语言交际1.如果比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答:非语言交际更重要,原因在于:(1)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
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
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2)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
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
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调节相互的关系。
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
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捧替代语言交际。
在人们讲话时,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
2.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答:(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
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章节练习(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5章语言交际一、填空题1.英语中的“stereotype”意思是________,它是指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固有观念和看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刻板印象【解析】尽管没有和某一种文化接触,人们可能已经对它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例如,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格,美国人随便,日本人工作努力等等。
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也可以称作定型。
刻板印象在英语中是“stereotype”,可以定义为: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
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2.讲话人认为他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适用于这一情况的的交际模式是_________。
【答案】归纳法【解析】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他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的情况。
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意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即用种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判断题1.跨文化交际文化的冲突和适应四阶段包括蜜月、挫折、发展和调整阶段。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错误【解析】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特里夫诺维奇1977年提出的“四阶段理论”,即“蜜月”、“挫折”、“调整”和“适应”这四个阶段。
2.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答案】正确【解析】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
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
三、选择题1.以下哪个因素会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北京大学2010年研)A.勇于创新B.思想开放C.高度重视工作任务D.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答案】C【解析】妨碍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有认识上的误区,思想闭塞;民族中心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刻板印象,较少创新思维等。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圣才出品】

第2章跨文化交际学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
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2.在我国为什么是一批外语教师首先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答:在我国首先是一批外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的原因:(1)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许国璋先生于l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
(2)在80年代学术刊物上讨论文化差异的文章为数不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际教学路子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
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作了规定。
在教材中对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知识的材料,有的设文化知识注释一栏。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6章非语言交际1.如果比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答:非语言交际更重要,原因在于:(1)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
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
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2)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
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
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调节相互的关系。
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
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捧替代语言交际。
在人们讲话时,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
2.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答:(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
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社会交往)【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交往1.为什么在汉语的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答:在汉语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的原因有:(1)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在汉语中,见面语多是与当时情景相关的提问,这一习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当下有显著影响。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强调合作性、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形成宗法为基础的社会,重亲缘关系,自己的邻里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朋友间也往往接近于亲属关系,所以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对隐私的价值观不强,所以,在见面打招呼时,往往直接联系当时情景,以示关心,而没有探听他人隐私的考虑。
(2)表示关心。
在打招呼时常常问对方在干什么,例如:“上学去?”“回家了?”“做饭呢?”。
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拉近双方关系,对对方表示关心,也是一种礼貌,认为越与交际有关,越亲近。
(3)这种问候方式也因人而异,同时随社会发展变化。
对待熟人常采取这种方式。
对待陌生人往往点到为止,不会用这一的见面语。
文化程度高的人,注重对自己的保护,也较少采用这种方式,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往往用这种方式。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保护,这种方式也在很多情况下被其他方式取代。
2.为什么在我国文化中如此重视谦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在这方面有无变化?答:古代讲“礼”,实际上是维护统治秩序,在言行举止方面讲求礼制,在交往中也是将自己置身于等级差别中。
礼的核心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
这与较强的群体观念有关,之所以谦虚,是为了不显露自己,为了和大家搞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因素是:经济地位;女子地位;国际影响。
3.为什么我国在许多地方有送重礼的习俗?近年来有无变化?答:“礼尚往来”是我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一般说来,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
对方的社会地位越高,礼品就越要贵重,否则“拿不出手”。
中国人之所以看重送礼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送礼加深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扩大自己的关系网。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圣才出品】

第3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1.为什么文化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定义?答:(1)文化本身涵盖面广。
“文化”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范围很广,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十分丰富,界定它的意义也就变得比较困难。
(2)学者们分属不同的学科。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找到一个全面的能够概括一切的定义。
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定义带有自己学科的特点,因此,别的学科的学者无法接受。
于是,这些学者又提出自己的定义。
结果是定义越来越多。
2.你认为哪几个定义对于你了解文化的内涵有帮助?答:(1)文化的各种定义①《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是这样解释的:a.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b.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c.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②Porter和Samovar对于文化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
”③研究实际问题的学者David Brown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是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
文化是群体的多数—假如不是全体的话—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
”④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通过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看法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章节练习(跨文化交际)【圣才出品】

第1章跨文化交际一、填空题1.跨文化交际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________”这个核心。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用【解析】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
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这个核心。
2.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________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同一种【解析】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二、判断题1.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正确【解析】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2.“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正确【解析】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三、选择题1.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诞生于()。
(北京大学2010年研)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答案】C【解析】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产生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是为了解决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圣才出品】

胡⽂仲《跨⽂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跨⽂化交际的障碍)【圣才出品】第11章跨⽂化交际的障碍1.⼈们为什么常常会期望其他民族与⾃⼰⼀样?答:⼈们之所以常常会期望其他民族与⾃⼰⼀样,原因在于:(1)不同⽂化背景的⼈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个⽑病是误以为对⽅与⾃⼰没有什么两样。
⼀旦发现对⽅的⾏为与⾃⼰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化交际的失败。
在认识上的这⼀误区是跨⽂化交际的⼀⼤障碍。
(2)认为别⼈与⾃⼰⼤致相同的想法⼗分⾃然,但是,对于跨⽂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
必须不断提醒⾃⼰⼈们有着不同的⽂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化,善于与⾃⼰的⽂化对⽐,才能逐步提⾼⾃⼰的跨⽂化意识。
2.你能⽤⾃⼰的亲⾝体验说明Storti的模式吗?答:Craig Storti认为在跨⽂化交际的过程中,⼈们⼤致经历这样⼏个阶段:(1)期望对⽅与⾃⼰⼀样;(2)实际情况并⾮如此。
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引起⽂化冲突;(3)感到愤怒、恐惧;(4)决定退缩回去。
3.请⽤英语释义的词典查以下⼏个词并说明它们有什么区别:generalization;categorization;stereotype。
答:(1)generalization:n.概括;普遍化;⼀般化;(2)categorization:n.分类;分门别类;编⽬⽅法;(3)stereotype:①vt.使⽤铅版;套⽤⽼套,使⼀成不变;②n.刻板印象,陈腔滥调,⽼套;铅版。
4.我们当中有哪些刻板印象是⽐较典型的?试举例。
答:(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为的⼀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它是⼈们对某⼀类⼈或事物产⽣的⽐较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时经常出现的⼀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2)刻板印象的典型①经常听⼈说的“长沙妹⼦不可交,⾯如桃花⼼似⼑”,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交际
1.在汉语中“交际”与“传播”的词义有何异同?
答:(1)同:“交际”与“传播”这两个词来源于同一个英语词汇communication。
因此,无论是用“交际”或是用“传播”,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概念。
(2)异:之所以在汉语中使用了不同的词汇,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一词,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一词。
2.为什么人类不能没有传播?
答:人类不能没有传播的原因主要有:
(1)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
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相互交流,就需要传播。
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人类。
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2)事实上,不仅是人类传播,动物之间也传播,只是手段方式不同。
尽管传播的历史很长,但是,传播学的历史却很短。
(3)学者们一般认为,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的奠基者有着十分不同的学术背景,有的是政治学家,有的是心理学家,有的是社会学家。
正是由于学者们的不同学术背景和观点,因此,他们对于传播的界定也就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3.传播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答: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48年,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概括了人类传
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
(1)环境监控功能。
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便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些变化。
传播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帮助人类及时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部分的沟通、协调与统一,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传播是社会的“神经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社会才能实现正常运转。
(3)文化传承功能。
有了高度发达的传播系统,前人的文化遗产、经验、智慧、知识才能被记录、积累、流传下来,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播对维持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在拉斯韦尔概括的三种功能的基础上,传播学家赖特在1959年又补充了第四项功能,即“提供娱乐”,并称为“传播的四项基本社会功能”。
施拉姆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人民日报》属于组织传播还是大众传播?
答:《人民日报》属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是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
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这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上的各种信息等。
因此,《人民日报》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5.你认为传播还可以采取什么别的模式?
答:对于传播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
总的说来,早期的看法比较简单,对于干扰
因素、反馈以及社会环境等考虑较少,而后期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传播模式不断作出修正,更准确地反映传播的真实情况。
(1)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
他的模式通常被称作5W 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得到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的特点在于它的简明扼要,把传播的过程清清楚楚的表现出来,对于传播学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环节都明确地指出,据此人们可以进行传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分析、受者研究以及效果研究等。
(2)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另一个线性模式,他们的模式把媒介作了分解,同时增加了另一个要素:信号以及干扰因素:噪音。
这一模式对于传播的过程虽然比5W模式有了更细致的分析,考虑也更周到,但是它并未根本解决线性模式的缺陷。
(3)在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把反馈这一重要概念加入到传播过程中。
(4)之后,社会学家Jack Lyle和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置于总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从而涵盖了传播的外部结构。
6.了解传播模式对于人们分析跨文化交际有什么帮助?
答:研究传播模式对于人们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有重大的意义。
(1)从传播的过程人们可以看出编码和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即使在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也可能出现编码与译码不一致的情况。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自然更可能出现误解。
比如美国人表示友好这一讯息时可以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并没有邀请对方吃饭的意思。
也就是说,
他编码时使用的符号并没有邀请的含义。
但是,一个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人在译码时却常常会得出邀请的讯息。
(2)Lyle的传播模式的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无论是传者或是受者都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同时,所有的传播都不能脱离大的社会环境。
这对于人们了解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有很大的启发。
人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