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8上备课-附录五 小书房快乐读(第一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5 家书教案 长春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5 家书教案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5 家书教案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5 家书教案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5.家书教学目标:1。
掌握书信格式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
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
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其五)》(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设计(全册)

第八册上册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0页)

目录
壹
贰
浣
采
溪
桑
沙
子
叁
肆
相
如
见
梦
欢
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全词,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大意。 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壹
浣溪沙
(宋)晏殊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 西进贤)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 秘书正字。
诗词翻译
在金陵西门城楼上,倚栏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 阳下流去。金人入侵,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什么时候能够 收复国土?试请悲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 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 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 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 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 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 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 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思考探究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 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 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预习教案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3课《“飞天”凌空》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4课《一着惊海天》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新闻采访、写作》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讲述》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6课《藤野先生》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7课《回忆我的母亲》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8课《列夫·托尔斯泰》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9课《美丽的颜色》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学写传记》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0课《三峡》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1课《短文二篇》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与朱元思书》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3课《唐诗五首》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学习描写景物》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4课《背影》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5课《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散文二篇》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7课《昆明的雨》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四《语言要连贯》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8课《中国石拱桥》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19课《苏州园林》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20课《蝉》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写作五《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孟子〉三章》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23课《愚公移山》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24课《周亚夫军细柳》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诗词五首》预习+教案+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表达要得体》预习+教案+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课外古诗诵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屋八》教案(精品)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屋八》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吟诵中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热爱民间文学。
2、认识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两首民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两首民歌
二、学习歌词
1、自由读歌词,听歌,然后说说两首民歌所表达的带给你的感觉
2、吟诵体会
3、歌唱体会
三、拓展延伸
再听两首同一时期的民歌。
白娘子
教学目标:
1、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强烈的爱憎:喜欢民间文学
2、运用情事默读的方法学习课文,能回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4、运用情事默读的方法学习课文,能回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二、速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
2、巡顺序排列下列小标题
被压塔下——仙草救夫——小青报仇——结为夫妻——水漫金山
3、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三、积累内化
学习生字词语
四、总结实践
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好朋友听。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读书八得》word教案
《读书八得》教学设计(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储量chǔ沮丧jǔ拾人余唾tuò不可遏制è窃读qiè炒菜chǎo 锅勺sháo 踮起脚diǎn 倾盆大雨qīnɡ屋檐yán 支撑chēnɡ目的地 dì暂时zàn 贪婪lán2. 词语储量:储藏的数量。
跑马场:赛马场。
冲动:①诱动;挑动。
②冲击撼动。
③感情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
④犹轰动。
沮丧:灰心失望。
拾人余唾: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吴景先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不可遏制:不能够制止或控制。
贪婪:贪得无厌。
知趣:①识趣;知进退,不惹人讨厌。
②领略情趣。
3. 作者朱苏进,1953年生于南京,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成名作《射天狼》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凝眸》,中篇小说,1984,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绝望中诞生》,中篇小说,1989,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接近于无限透明》,中篇小说集,1993,获当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朱苏进和历史剧名导陈家林合作创作了电视剧《康熙王朝》。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学习文章分层论述的结构。
2. 理解作品中运用对比、烘托的作用。
(三)写作能力目标叙述集资读书的经历。
教学建议《读书八得》选自《面对无限的寂静》,这是一本谈读书的随笔。
书中有那么多的独特的、挑战性格言式的句子,无情地向我们这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发动着冲击。
读书是为了求知,从培根以来就是这样说的。
“开卷有益”,更是成了我国民间的成语。
在这样现成的话语面前,我们思维的触角像裹上了塑料一样丧失了一切活力。
但本文作者却对此发出勇敢的挑战,他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提出来的问题是,思考和求学的关系。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优秀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快乐读书吧》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以及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或者阅读质量不高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课外读物推荐、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分享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引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如科幻小说、历史故事、散文等。
同时,简要介绍这些读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适合自己的读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2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精选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篇1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錄五│小書房快樂讀 1-12
【附錄五】小書房快樂讀(一)
訪草第一卷可視為陳冠學 田園之秋的補充作,以平實的文字描寫田園生活,筆下花草蟲鳥,無不令讀者感受到生命最真實的躍動。
另有關於人生哲理的文字,句句映入人心。
陳冠學
我很少訪人,卻常訪草。
朋友們都有職業,各忙各的,而草則永遠安詳的在那兒,我自己便像一株草,總在家裡,朋友們來,很少找不到。
這個世界若沒有了草,人便無法活下去。
一個地方若望不見草,對於我就成了牢獄。
此時我活在草種多到讓我有選擇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讓我只選取佳餚珍羞的筵席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雖然對於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圍牆門,就像陶淵明說的「門雖設而常關」,門閂經常蒙著一層鏽,偶爾開門時,就粘滿了手:有客來時,到村子裡去買吃食時,上城市買書時,出去訪草時。
單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種草,其中如碎米知風草、小畫眉草、線葉飄忽草,便可愛得有如小天使,有如天真稚氣的小女孩。
有了這些草,我實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動那生了鏽的門閂到田野去。
可是一如家裡雖有幾櫥架的書,時而忍不住還是要出去買幾本,這庭面邊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櫥架的書,每日閱讀著、摩挲著,給了我無上的快樂與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邊還有些櫥架上沒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有時正看著書,書頁上忽照出一片明麗的陽光,一排石決明鮮黃色的花,像一群黃蝴蝶在陽光下閃爍著,於是我便拉動了那生銹的門閂出去了。
日曆撕到了九月一日,大溪床上整大片雪白的菅花開始展現出臺灣無可比擬的季節美。
這九月的初旬中旬,我出去歡迓,下旬我出去惜別。
有時我在沒有車輛來往的大阡陌間漫步好幾公里,為的是要長時間從夾道兩旁無盡延展前去的草獲得綿綿不斷感到的溫馨。
紅毛草庭面就有,白茅庭下也有,一時渴念起那大景觀的粉紅和白,我也會禁不住出去。
看見大片藍天有一塊映綠,那底下或許是一片新裝的草原,於是我也出去。
在田畔路旁蹲下去跟草說話,是我最大的愉快。
各個角落有各個角落的草。
有時我不出門,就在屋角邊訪草,或者反過來說,草到家來訪我了。
一連下過一、二十日的雨之後,那大樹底下的屋基或後牆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綠吸引住我的目光,蘚苔和小冷水花不知幾時來家了。
蕭、艾、蒿是草原三姐妹。
艾、蒿庭下就有,蕭則已隨著童少年時光一起消失,於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時代的象徵,每懷念起童少年時光就想起蕭,懷念起蕭就想起童少年時光。
那一年我在近山腳的荒地上發現了一小群落,彷彿見著童少年時光返轉。
不久再去,
附錄五│小書房快樂
讀1-13已杳無蹤跡。
一個小學生在那裡放羊,問我何所尋?我說尋蕭。
小學生笑著說:搬家了。
我問:搬哪裡去了?小學生說:搬到無人的地方去了。
的確,這個時代有人的地方萬物就不好存活。
最近我在絕對無人到的山腳溪床沙地上發現了一大片。
啊,但願這個地方永遠不會有人到,好讓我的童少年時光跟蕭草群落一起常駐!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兒菜)遍地是,隨著朝日的昇起,滿田野綻開千千萬萬朵黃金也似的小花,燦爛的閃爍著千千萬萬點的金光,彷彿大地隨著季節來到,那土層中含蘊著的金質就凝聚著開成了花,要來增飾南臺灣美麗的冬春二季一般。
這個季節一到,我就頻頻拉動圍牆門的門閂,門閂再不生鏽了─而且雨季也過去了。
小金英隨著日出展蕊,直開到晌午便一齊閉合萎謝,第二天晨光開了它又隨著而開。
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兩樣世界。
下午在田野間走著,會覺得上午直似幻境。
但是這一兩年來遭村人當藥材無保留地採拔,景觀已經衰殘。
春天一到,滿路滿阡陌原是到處黃蝴蝶,一忽兒停在草尖上,一忽兒飛起,千點萬點,明明滅滅,起起落落,停下時是蝴蝶花,飛起時是花蝴蝶─我一直將它看成世上唯一會飛會舞的花,是異常珍貴的景觀,卻也已隨著童少時光消逝了。
今年初,我在一處已枯的豆田看見了約五十隻的小景觀,諦視良久,看到慘澹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時光,不由感到一陣悽然。
村人每個人都記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見,不單是點點頭或揮揮手,而且還喚名。
田野裡的草,對於我,就跟村裡人一樣,在路旁田畔遇見,我總要喚喚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會站在一旁告訴它說:「你曉得嗎?你有多少名字,也喚這個,也喚那個。
」比如蕭,也叫香蒿,又叫青蒿,有叫茵陳蒿,臺灣農人還叫蚊子香─農家大量用它來為牛薰蚊,使得蕭很快趨於絕滅;而現在農村沒有牛了,蕭看著可能復蘇了。
英國偉大散文家喬治吉辛喜歡遇見不認識的植物,藉著書本的幫助,下一次看見它在路旁閃耀叫出它的名字。
能夠叫出原是不認識的草名固然快樂,但熟悉的草,喚著它熟悉的名字更加親切。
我不是食草的動物,但我沒有草便跟食草動物一樣活不下去。
我固然喜愛孤獨,但若不是天上有千萬點星星,地上有億兆根青草,我一刻也無法孤獨下去。
其實我有這麼多的伴,我並不曾孤獨過。
我所謂孤獨,只是求脫出世塵的薰染而已。
─一九八四、九、七之夜~九之夜
(選自訪草第一卷三民書局)
附錄五│小書房快樂讀 1-14
小書房快樂讀(二) 看世說新語學品格打破世說新語原有的架構,跨越篇章串起經典歷史人物的故事,讓讀者從中學習他們的行為、品格。
每一篇故事後都有一個「品格智慧開門」的專欄,讓閱讀面向更廣泛,還有「詞語小博士」針對故事中重要詞語做整理與釋義,增強語文能力。
張玲霞 晉朝時,吳郡有一位很有「同理心」的人,名叫顧榮。
他凡事都會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實踐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有一次,顧榮應朋友之邀,到洛陽參加宴會。
顧榮在宴會上看到一位負責傳送菜餚的僕人,一副很想吃菜的樣子,他便立刻放下筷子,毫不吝嗇的就把自己那份菜分給僕人吃。
這樣貼心的舉動,卻招來同座朋友的取笑。
顧榮的友人都認為,他這麼做簡直就是浪費美食。
因為當時門戶階級十分嚴格,凡事講求門當戶對,階級不同的人,是不會彼此接觸的。
但顧榮並不以為意,他有自己一套「推己及人」的看法,他說:「那個僕人整天在端菜,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菜傳來傳去,沒有機會品嘗美食,心裡一定很難受吧!」
因此,顧榮不理會朋友的取笑,堅持讓傳菜僕人品嘗。
當他看到傳菜僕人嘗了佳餚後滿足的表情,自己也覺得非常開心。
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件小事,日後與他生死攸關。
幾年後,趙王 司馬倫企圖篡位,時局因而變得很亂。
倒楣的顧榮被趙王逼迫,只好擔任他府中的長史,管理府內的大小事宜。
叛亂平定後,顧榮因為曾替叛王司馬倫做過事而被捕,甚至被叛死刑。
就在這危急的時刻,竟然出現一位督帥拚了命力保顧榮,多方設法營救他,極力說服當局相信顧榮是被強迫的,才讓他免於一死。
獲釋後,顧榮一直想向這位救他一命的督帥道謝,卻始終沒能如願。
之後,晉朝王室決定渡過長江,遷都到建康避難,顧榮也跟著王室遷移。
儘管一路上危機重重、凶險萬分,卻始終有人暗中護衛他,使他屢屢能夠化險為夷,平安到達目的地。
追查了很久,顧榮終於知道搭救他的這位「貴人」是何方神聖,原來正是曾經受他「分菜之恩」的傳菜僕人。
這樣美麗的緣分,讓顧榮既意外又感動。
晉朝渡江南遷後,史稱東晉。
當時的皇帝晉元帝封顧榮為驃騎將軍,凡是有關軍中的大小事宜,都會詢問他的意見。
但是,總算否極泰來的顧榮並沒有因此而自大、忘本,仍本著他善用「同理心」的一貫作風,不管是對平民老百姓,還是對大權在握的皇帝,都是
附錄五│小書房快樂
讀1-15一樣。
例如有一次,晉元帝很憂愁的對顧榮說:「東遷到別人的地方之後,不知道怎麼回事,我老是有種愧疚的感覺……。
」
顧榮一聽,立刻跪下來安慰晉元帝說:「陛下,天底下任何一寸土地,不都是您的土地嗎?您怎麼會有住在別人地方的想法呢?更何況,歷代許多帝王都有遷都的例子,例如,商朝的祖乙曾遷都到『耿』(今山東省
吉縣南)、盤庚曾遷都到『亳』(今河南省商丘西北),周朝也曾遷都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陽),不是嗎?陛下實在不必對遷都的事情耿耿於懷啊!」
晉元帝聽了顧榮的話,果然心情就好多了。
俗話說:「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
」傳菜人的行為舉止,正是實踐這句諺語的最佳寫照。
「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夠體會對方心境的行為。
顧榮因為自己有同理心,才會捨得把菜分給別人吃,更讓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真心回報,這就是所謂的「施恩不望報」。
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想,往往在施恩後就期待別人回報,如果對方沒有回報,就抱怨、生氣,把自己和別人都惹得不開心,這就違背「施」的真義了。
「施」的真義,應該是「施恩不望報」,也就是秉持著佛家「種善因得善果」的信念,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施、多捨,不望回報,但能為自己廣植福田,總有一天,一定會有應得的福分。
你具備同理心了嗎?你願意「施捨」嗎?你曾「施捨」別人什麼,還是只從別人那裡得到「施捨」?得到別人的「施捨」後,你會回饋當事人,或社會其他需要被「施捨」的人嗎?
這樣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說的話,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轉嫁到別人身上」。
2. 推己及人:用自己心裡的想法,去推想別人的心意;也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3. 施恩不望報:施恩惠於別人,不期望回報。
(選自看世說新語學品格新手父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