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

合集下载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2024年,沉水植物作为水生植物的一种重要分类,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本文将总结2024年沉水植物的特性,并对其在环境保护和水域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二)1. 水生适应能力强:沉水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能力,能够在水中生长、繁殖和繁衍后代。

其生长的水域包括湖泊、池塘、河流、沼泽等水体。

2. 光合作用效率高:沉水植物通过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存储起来。

这一特性使得沉水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太阳能,保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3. 水生气孔适应:沉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以减少水分蒸发。

同时,沉水植物的气孔开闭程度可根据环境湿度和光照条件灵活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水生环境。

4. 吸水能力强:沉水植物的根系统发达,可以快速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这一特性帮助沉水植物在水中获得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维持其生长和繁殖的需要。

5. 抗水动力学特性:沉水植物能够通过根系、茎叶和气孔等结构来分散水流对其造成的冲击力,减少水流对植物的破坏。

同时,沉水植物还能够降低水体运动速度,保护水域的地表土壤不被侵蚀。

6. 沉水植物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沉水植物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和固定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悬浮物等污染物质,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

7. 生物多样性维护与保护:沉水植物提供了水域中一种重要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沉水植物在维护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沉水植物在环境保护和水域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1. 水质净化与环境保护:沉水植物能够吸收和稳定大量的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并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净化水质。

将沉水植物引入受污染的水域,可以改善水质,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2. 生物修复与栖息地恢复:沉水植物在水域中的生长能够提供栖息和繁衍条件,为鱼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和繁衍地。

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作用及应用边界条件

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作用及应用边界条件

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作用及应用边界条件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面临严重考验,河湖水体生态系统相较之前来说退化严重,因此在下一阶段做好河湖水体修复也成为了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内容。

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水生生物可以通过吸收富集微生物以降解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体、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沉水植物作为水生生物的一种,在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了沉水植物对于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后,结合相关学者的分析,研究了沉水生物对水体生态修复的边界条件,为下一阶段水体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沉水食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作用应用边界正文: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河湖水体众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也同时给予了水体生态系统更加严苛的压力,水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退化。

为了给予居民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控制污染物入水的前提要求下,针对现有的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水体系统恢复到之前的自然状态,已经成为了下一阶段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构成成分,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水生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根系和枝叶吸收水体中所存在的污染物,抑制藻类的生长,通过根系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污染成分,以此达到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目的。

而沉水植物作为水生生物的一种,也是维系水体生态正常运行的关键。

一、沉水植物对于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1.1对于N、P常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现阶段有关沉水植物对于N、P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由于研究时前提条件存在差别,所以最终所得出的污染物率也不尽相同,但是各位学者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金鱼藻对于浓度NH3-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3%左右,其次是伊乐藻和苦草,两者的去除率都接近90%。

伊乐藻对于高浓度TN的去除效果是调查中所有沉水植物里去除效果最好的,达到了90%;而金鱼藻对于高浓度TP的去除效率最好,达到了96%。

沉水植物快速修复受损水体

沉水植物快速修复受损水体

浮游动物
滤食食浮游动 物及其它节 肢ogicalcommunities
技术说明之
水水域自自净
基于微生生物的存在,自自 然界水水域本身身具有一一定的 自自净功能,其微生生物菌群、 食食物链关系、物种间的化 感作用用等发展均衡。由于 生生态的破坏、污染的侵蚀 等造成生生态失衡,微生生物 生生境受损,导致自自净功能 降低甚至至丧失。
其它菌群
微生生物
软体动物 植物尤其是沉水水植物,承担着 附着微生生物、吸收富营养成分的 主要功能。是水水域生生态系统重要 的组成部分。 螺蛳、⻉贝类 等软体动物
动物
脊椎动物 动物是水水域生生态 系统中处于上层 的优势种群,起 着控制生生态链、 平衡物种分布范 围、种群数量的 作用用。 包括摄食食和 掠食食的⻥鱼 类、⻦鸟类等
Microbialdegradation
技术说明之
富营养化处理
N、P等富营养物质
水水生生植物 抑制藻类
吸收
藻类
控制藻类 沉积碎屑 滤食食动物 碎屑动物
草食食⻥鱼类
集 成 生 物 操 控
水水体富营养化的成 因一一般有以下:化 肥流失、表面面径流 泄入入、底泥富集与
肉肉食食⻥鱼类 收割 捕捞
物 理 清 理
投配底栖动物
栽植驳岸植物
注意事项:
底泥处理包括清淤、回填种植泥层等;
沉水水植物恢复生生⻓长后方方能投配微生生物(大大概在之后3-7天);
微生生物的投配要确保不会对底栖动物造成影响,一一般水水质好转后进行行投配底栖动物;
⻥鱼类在植物生生⻓长完全恢复并开始繁衍时投配。
技术说明之
降 解
胞外酶
分 解
微生生物分泌的酶类,作用用 于大大颗粒的有机物,使其

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

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

第25卷 第4期2009年2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 ogyV ol.25 N o.4Feb. 2009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董志龙1,王宝山2(1.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 要: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

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

探讨了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

降低浅水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

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

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浅水湖泊;沉水植物;湖泊修复;轮藻植物中图分类号:X524 浅水湖泊是指夏季不分层,并且在健康状态下能够大面积生长水生植物的湖泊[1]。

我国在淡水湖泊开发利用方面,对浅水湖泊的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于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用水取水、农业养殖、农业灌溉、景观娱乐等方面,浅水湖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

人们在对浅水湖泊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而流域内分布有大、中城市的浅水湖泊污染更为严重。

在浅水湖泊中,随着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提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与固着藻类增多,固着藻类遮蔽沉水植物的表面,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浮游植物的增多使透明度迅速下降,当浮游植物过多而影响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时,湖泊中的沉水植物迅速死亡[2-3]。

在修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沉水植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湖泊总能量[4],对湖泊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也有较高的去除效率[5]。

在外源污染物负荷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困难性[6],本文探讨了在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的恢复措施。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经常受到破坏和破坏。

为了修复这些生态系统,发展了一种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施工工法,本文将对该工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结合植被和土工工程原理,将湖泊底部的底泥和陆地上的植物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沉水植物生态系统。

2. 利用人工手段,将合适的水生植物种子和土壤通过特定的方式投放到湖泊底部,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 通过建设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水生动植物的生态多样性。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大型湖泊的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特别适用于水体较浅、水流缓慢、湖泊水质较好的情况。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湖泊沉水植物生态系统的恢复:1. 建设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首先在湖泊底部铺设一层特殊的土壤,然后将合适的植物种子种植在土壤上。

土壤中的养分和湖水中的养分相互作用,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

2. 人工引入沉水植物:通过种子或植株的方式,将合适的沉水植物引入湖泊。

这些植物能够稳定湖泊底部的泥沙,并提供生物栖息地。

3. 增加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引入多种沉水植物,增加湖泊水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前期准备:对湖泊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工程可行性。

同时收集合适的植物种子和土壤材料。

2. 施工准备:清除湖泊中的杂草和废弃物,排除污染源,并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3. 建设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先铺设一层特殊土壤,然后将植物种子撒布在土壤上,完成人工沉水植物栖息地的建设。

4. 引入沉水植物:将植物种子或植株投放到湖泊,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入沉水植物。

5. 监测和维护:定期监测湖泊的水质和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调整。

六、劳动组织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周期,需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和监测。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

2024年沉水植物特性总结
如下:
1. 适应性强:2024年的沉水植物在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方面表现出色。

它们能够在不同水质和光照条件下生长繁殖,适应不同的水深和水流速度。

2. 生长速度快:沉水植物在2024年的生长速度很快,能迅速形成茂密的丛生状态。

这一特性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问题。

3. 水质净化功能强:2024年的沉水植物在水质净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减少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含量,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含量。

4. 生态系统建设者:沉水植物在2024年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提供了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为鱼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促进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5. 对水土保持的贡献:沉水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固定泥沙和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它们在2024年对水土保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防止河道冲刷,保护岸线和湖泊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沉水植物在2024年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水质净化功能强、生态系统建设者和对水土保持的贡献等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沉水植物在维护水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 1 页共 1 页。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植物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从河流中心向两岸依次分布着水生-湿生-中生植物,一般都具有需水量高、要求肥力强、耐水淹的生态学特性,同高地植物有明显的区别(徐化成,1996)。

Swanson 等(1991)认为河岸带植被多数情况下呈斑块状分布,由河边向两侧,大致形成一个演替序列,植物种总数呈抛物线状分布。

国内对于河流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也开展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自然河流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方面。

江明喜,蔡庆华(2000)对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等级划分的研究。

刘晓燕等(2004)对北京白河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量、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等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

艾训儒,熊彪(2006)对洪家河流域天然植物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生活型谱以及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吴彩芸,夏宜平(2005)对杭州水景绿化使用的水生植物及其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初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应用特点和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生态配置模式。

王准(2002)对上海河道的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河道和护岸形式提出适宜的种植方法以及可选用的绿化植物。

孙兆义、孙守琢研究了多种适宜河岸种植耐水淹的灌木柳品种,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固堤护岸的功能,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蔡建国等(2006)对浙江省河道植物进行了调查,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中生植物693种,湿生植物210种,水生植物130种。

并根据河道植物的适应性、群落亲和度、功能性和景观性原则,筛选出95种作为浙江省河道生态整治的推荐植物。

王伟等(2004)对上海地区湿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车生泉等(1997)调查了上海地区的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并研究和评定了其中有栽培利用价值且尚未应用的种类,这都为河道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Selfeft于1938年提出近自然河道治理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已经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理论,明确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措施应用到河道治理当中。

沉水植物的修复作用

沉水植物的修复作用
生态学

从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以看出, 水生高等植物为藻类的竞争者,底栖动物、 滤食性鱼类为其捕食者,许多研究证明,通过 选择性控制以上作为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生 物的生物量,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能起到 良好的治理效果。

大型沉水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 的氮磷, 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能 力 。沉水植物有着巨大的生物量, 与环境进 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形成了十分 庞大的环境容量和强有力的自净能力。

一、 去除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类:
(1)吸收氮磷输出水体的营养物质; 图 1, 2
(2)吸附水体悬浮颗粒物增加透明度。
二、抑制藻类生长控制湖泊藻华
(1)与藻类争夺营养和光照;
在苦草生长的地方, 浮游生物、细菌和丝状 藻的生物量显著降低; 而且能减少水体中的正磷 酸盐、溶解有机碳和总的悬浮物, 增加水体透明度。
(2)生成化感物质克制藻类生长。
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及苦草的种植水具有较 强的克藻作用, 尤以金鱼藻最显著; 而伊乐藻几乎 没有克藻作用。



水生植物的根与沉积物有较大的接触面 积,当水流经过时, 不溶性胶体、附着于根系 的细菌( 部分凝集的菌胶体) 会被根系粘附或吸 附而沉积, 从而减少沉积物中磷向上覆水的释 放, 达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作用。 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释放具有重要 影响。 沉水植物好氧的根基环境可以固持底泥, 减少或抑制底泥中氮、磷等污染物溶解释放。





[1]王艳丽,周阳.沉水植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J]. 环境保护科学,2009,35(6):16-19. [2]张邦喜, 李存雄, 夏品华, 林陶.沉水植物水质净 化研究及在前置库中的应用[ 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 22) : 11931- 11932. [3]钱江华, 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 J]. 湖北农业科学,2008, 12( 10): 73- 74, 77. [4] Anna Goi, Marina Trapido, Tuula Tuhkanen. A study of toxicity, biodegradability,and some byproducts of ozonised nitrophenols [ 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4, 8( 3) : 303- 3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图)文章来源:蓝白蓝网 2010-05-11 09:34沉水植物的根或根状茎生于底泥中,茎、叶全部沉没于水中,仅在开花时花露出水面。

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Vallisneria)、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黑藻(Hydrilla)等。

苦草狐尾藻沉水植物的根能吸收底泥中的N、P,茎和叶能吸收水体中的N、P,比其他水生植物具有更强的富集N、P的能力。

其生长过程使水体的pH、Eh以及藻类含量的变化,使铁磷、有机磷等主要化学形态磷的释放得到明显的控制,同时沉水植物的生长使沉积物中总磷水平也有明显的降低。

沉水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富营养化湖水中的磷,亦可抑止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使上覆水中各种形态磷浓度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于控制内源磷释放有抑制作用。

挺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图)文章来源:蓝白蓝网 2010-05-11 09:39 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

常分布于0~1.5 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

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

常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蒲草(Typha angustifolia)、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ume) DC.)、茭白(Zizania latifolia)、莲(Nelumbo nucifera)、石菖蒲(Acorus graminei)等。

石菖蒲茭白石菖蒲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对氮磷的富集能力很强,且富集系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

孙瑞莲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茭白和宽叶香蒲TP去除性能较好,其TP去除率分别提高10.8%和11.2%,其余6种植物的TP去除率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在天然沟渠湿地中自然生长着芦苇、茭草等挺水植物,每年秋季芦苇和茭草地上部分收割以后,可带走103.6 kg/hm2和28.9 kg/hm2的P;芦苇收割2个月以后,收割区0~20 cm深度底泥中的TP含量明显低于未收割区,即收割减轻了湿地TP的污染;但由于芦苇和茭草的利用价值低,农民不会主动回收,植物残株在冬季死亡后,地上部分发生分解,造成水体和表层底泥中污染物含量上升;茭白对N、P吸收能力高,地上部分组织中的P含量为1.90mg/L,通过人为种植茭白取代自然生长的芦苇和茭草,可有效吸收沟渠湿地底泥中富集的N、P营养物质,既可减轻河流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秋季收获的茭白可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挺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图)文章来源:蓝白蓝网 2010-05-11 09:39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

常分布于0~1.5 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

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

常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蒲草(Typha angustifolia)、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ume) DC.)、茭白(Zizania latifolia)、莲(Nelumbo nucifera)、石菖蒲(Acorus graminei)等。

石菖蒲茭白石菖蒲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对氮磷的富集能力很强,且富集系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

孙瑞莲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茭白和宽叶香蒲TP去除性能较好,其TP去除率分别提高10.8%和11.2%,其余6种植物的TP去除率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在天然沟渠湿地中自然生长着芦苇、茭草等挺水植物,每年秋季芦苇和茭草地上部分收割以后,可带走103.6 kg/hm2和28.9 kg/hm2的P;芦苇收割2个月以后,收割区0~20 cm深度底泥中的TP含量明显低于未收割区,即收割减轻了湿地TP的污染;但由于芦苇和茭草的利用价值低,农民不会主动回收,植物残株在冬季死亡后,地上部分发生分解,造成水体和表层底泥中污染物含量上升;茭白对N、P吸收能力高,地上部分组织中的P含量为1.90mg/L,通过人为种植茭白取代自然生长的芦苇和茭草,可有效吸收沟渠湿地底泥中富集的N、P营养物质,既可减轻河流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秋季收获的茭白可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技术特征文章来源:蓝白蓝网 2010-05-11 09:33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与其他治理水体的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1、能有效地将不可溶性水体底部的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有机物;2、能抑制蓝藻及其他耗氧强的菌类与藻类的生长与繁殖,增加水中的溶氧量;3、分解水中含氮有机物,最终能使氨态氮和硝态氮大大减少,提高水生生物的成活率;4、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5、用生物生态方设计水景,有利降低建设和养护管理成本,并易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净化水质的同时可收获植物和生物能源。

6、操作简单,投资小,工程造价较低,不需消耗能源或低耗能;7、能实现水体营养平衡,改善水体自净能力;8、植物修复可现场进行,减少运输费用;同时,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技术利用也存在以下问题:1、普及度不高。

由于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相对物理、化学等方法起效时间长,所以在很多“面子”工程中,往往舍去水生植物,导致对水域生态的二次破坏;2、缺少对相关水生植物在污水中的生长规律研究。

早些年国内外研究的凤眼莲,其本身对污水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但是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国内没有凤眼莲的天敌,导致其在水体中的霸道繁殖,严重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较污水的危害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3、缺少对多种植物搭配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

目前,对单一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研究相对较多,对多种水生植物搭配形成的水生植物群落净化能力、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现阶段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研究还有限;4、缺少对净化污水的水生植物的回收利用。

通过在污水中的生长,植物吸收了污水中的无机营养盐,经人工收割,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等营养盐,但对于回收的植物如何利用还缺乏系统研究;5、缺少水生植物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结合的研究。

在选择植物对污水进行净化时,往往只根据其生态修复功能强弱来选择,而忽略了水生植物本身的景观功能;6、缺少对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的开发。

水生植物的分类(图)水生植物(Hydrophyte)是指那些在它生命里全部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水中,并且能够顺利的繁殖下一代的植物。

水生植物是出色的游泳运动员或潜水者,它们常年生活在水中,形成了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本领,它们的叶子柔软而透明,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水生植物具有很发达的通气组织,使长在不含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仍可以生存下来。

通气组织还可以增加浮力,维持身体平衡。

1、挺水植物:大多生长在水边或水较浅(水深不到1公尺)的地方。

植物体的根固着在水底的泥土中,下面的茎浸在水里,上面的茎叶比较硬挺,能用自己的力量突出在水面上,有的利用叶柄把叶子伸出水面,有的茎杆挺出水面,获得阳光和所需要的空气。

茎中空,里面有很多条发达的空气管道可以把水面上吸收的空气输送到根部,使根部不致缺乏空气,像平常所吃的莲藕,上面有许多孔洞,那就是根茎内的空气通道。

香蒲荷花2、浮叶植物:大多生长在水比较深的河川、沟渠、湖沼、池塘等水域环境。

植物体的根固定在水底的泥土中,有横走的地下茎,在水底和水面中间有细长柔软的枝条或叶柄,会跟着水位的高低,让浮水叶一直漂浮在水面上。

为了能稳定的浮在水上,所以叶子大多是宽大的圆形或椭圆形。

叶子的表面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水分太快蒸散。

沉在水中的叶子和浮在水面上的叶子长得不一样。

花有浮水与挺立水面两种形态。

这类植物的叶柄会随水深的增加而伸长。

台湾萍蓬草齿叶睡莲3、浮水植物:大多生长在静水的水田、池塘、湖沼或水流缓慢的河道曲流中。

叶、茎或根内部多具气室,或在体外长有气囊状的东西,以聚集空气增加浮力,浮水植物的茎大多已经退化,没有根或根没有固定在水底的泥土中,漂浮在水中,在水上面的叶子叶面上有的是绒毛,有的很光滑,可以让叶面上的水很快的滑下去,使叶子浮在水面上,跟着流水或风到处移动。

水面下的叶背部份,有细小的根,或是变态的叶子,会吸收水中的养份,也可以让植物在水上保持平衡。

体型虽较小,但是繁殖力很强。

布袋莲膨大的叶柄,气室除了可增加浮力之外,所储存的空气也有助光合作用。

槐叶萍绒毛布袋莲膨大的叶柄4、沉水植物:大多生长在水深约2~3公尺的地方。

根大多会固定在水底的泥土中,茎叶都沉在水面下生长,身体比较柔软,茎叶会跟著流水和水位的升降来调整适应水流。

除了花以外,没有长在水上面的部位,有的连花也开在水中。

沉水植物生长在水比较深的地方,半透明的叶片通常是呈条状或片状,像丝线或长条带子,叶边有波浪或裂得很深,方便水流穿过而不会伤到叶片。

沉水植物的每个部位都可以吸水,但是受到光线和水中溶氧量的限制,也没办法生长在太深的水底。

水蕴草金鱼藻5、湿地植物:大多生长在沼泽、水田废耕地、河川的两边、潮间带植物的根长在饱含水分的湿土中,和挺水植物很像。

它们有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特性,不论在干地或经常淹水的环境,都能适应良好。

这类植物自大乔木至草本植物均有。

水笔仔海茄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