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修复案例
超富集植物与植物修复技术

案例&影响因素
案例&影响因素
展望
继续去寻找重金属超积累植物 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 寻找综合可持续的植物修复手段 更多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Thank you!
超富集植物与植物修复技术
背景
土壤重金属的治理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目前常用的有淋滤 法、客土法、吸附固定法等物理方法以及生物 还原法、络合浸提法等化学方法。但这些方法 大多只能暂时缓解重金属的危害,还可能导致 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法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 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 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 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处理)后即可将该重 金属从土体中去除,达到治理污染与生态修复 的目的。 优点:成本低;增加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对环境扰动小
植物提取
应用植物根系吸收一种或几种污染物质,并将其 转移贮藏到植物茎叶,植物衰亡后收割茎叶另作处理。 被应用植物提取修复土壤污染的植物主要分超量积 累植物和诱导超量积累植物两大类,前者指一些具有 较强的吸收土壤污染物质并运送至地上部积累能力 的植物,后者则指一些本身不具备超量积累土壤污染 特殊性,但可以一些方法诱导出超量积累能国Edenspace 公司专门从事开发植物修复各种污染土壤和水 体的工作。该公司1996 年成功地利用B . j uncea 与EDTA 结合 修复了一块铅污染的土地。通过灌溉施入2 mmol/ kg 的EDTA , 然后种植印度芥菜,21 天后收割,在一个季节内共种植收割3 茬。 结果:表层土壤铅含量从2300 下降到420 mg/ kg ; 15~30 cm 中土层铅含量从1280下降到992 mg/ kg; 30~45 cm 土层的铅含量几乎没有下降。 监测结果表明没有发现EDTA和铅向下层土壤的淋溶作用,试验证 明EDTA 确能增强印度芥菜吸收,显示EDTA 和印度芥菜结合应 用具有一定的植物修复潜力。
植物修复案例

植物修复案例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和利用,导致森林和草原的退化、湿地的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
因此,在植物修复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实践。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该过程是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来重建、保护和增强特定的生态系统。
下面将介绍几个植物修复的案例。
案例一:中国的草地修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草原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草原退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土地沙化和草地生态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草原,政府和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内蒙古,政府发起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来保护荒漠化土地和沙地。
在青海,当地政府采用了以步行蔷薇等草本植物为主的修复方法,促进草原恢复。
同时,由于草原退化与放牧方式不当有关,政府也开始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减轻放牧对草原的破坏。
这些植物修复方法既能保护生态环境,也能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地位。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湿地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修复湿地,美国政府采用了许多植物修复的方法。
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尔港,环境保护署采用了基于“激动剂-菌群(Juncus effusus)-植物”的修复方案,成功地重建了150英亩的湿地。
在康涅狄格州的墨西拿,当地政府则通过在湿地中种植高羊茅等植物的方式来修复。
这些植物修复方法不仅能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还能促进当地居民发展旅游和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克伦克赫德森国家公园,政府采用了大规模的林地重建工程,包括种植树木、进行森林管理等。
此外,英国政府还推广了林地采伐绿化方案,使得采伐和种植森林可以同时进行,有助于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这些植物修复方法让森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使得英国政府和社会吸取了保护森林的经验,推动了以生态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植物修复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手段,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可以重建破坏的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藤蔓植物复绿案例

藤蔓植物复绿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藤蔓植物复绿的案例:
在某区,为了修复市政道路偏坡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效果,并助力创建文明城市,开展了常春藤种植复绿工作。
他们在春季这个绿植栽种的好时节,对偏坡进行碎石清理和泥土回填后,种下了常春藤。
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稳定路基、保障安全、防止冲刷、保持水土,还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道路环境。
通过种植常春藤,他们成功地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也为市民创造了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紫藤复壮的案例。
在某名人故居,有一株200多岁的紫藤,是故居的一景。
然而,这株紫藤的根部已显衰朽之状,主干出现了干枯萎落、树洞、树干腐蚀等症状。
为了保护这株珍贵的古树,园林绿化人员计划对其进行复壮工程。
预计复壮工程完成后,这株紫藤将重新焕发生机,继续为游客带来美丽的景色。
这两个案例都展示了藤蔓植物在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绿色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研究概述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中。
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典型案例,展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应用案例一:生物降解技术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废弃物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处理方法往往耗时、耗能,且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而生物降解技术则能够有效地降解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例,这种塑料是由生物基质制成的,具有可降解性。
通过设计合适的微生物,可以实现对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和转化,从而减少塑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生物降解物质还可以作为肥料或生产其他有价值的化学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用案例二: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然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和抗逆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精确地修改作物基因组,使其具有抗虫、抗病能力。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减少化学物质的残留,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生产可以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应用案例三: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和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土壤和水体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
传统的治理方法往往昂贵且效果不佳。
然而,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生物修复技术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植物修复。
植物具有吸附、转移和分解污染物的能力,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和微生物组合,可以将有害物质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林业生态修复介绍林业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案例

林业生态修复介绍林业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案例林业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恢复、改善受损林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本文将介绍林业生态修复的方法和相关案例。
一、林业生态修复方法1. 植被恢复与重建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林业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
通过采取适宜的造林、种植和恢复方法,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和植物进行种植,促进土壤固持、保水、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此外,可以采取人工播种、天然更新、植物移植等方式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
2.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林业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
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如建设护岸、深耕旋转、修建拦河坝等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洪水灾害和土壤侵蚀。
3. 退化土地修复退化土地修复是林业生态修复的重点任务之一。
通过改良土壤性质、引进土壤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以及合理施肥等方式,提高土壤质量,恢复退化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是林业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
保护和恢复优势树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促进不同物种的繁衍和生态平衡,增加生物多样性。
5. 林火防治与修复林火是造成林地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如建设观测哨站、及时发现和处理火灾,合理利用林火后果地进行修复,防止林火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二、林业生态修复案例1. 大别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别山区位于中国中部,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为了恢复山区的生态功能,中国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退耕还林和发展草畜产业,间接改善了退耕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计。
2. 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长期施行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包括京张防护林、沙地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治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作用。
草地生态修复案例

草地生态修复案例草地生态修复案例:会泽县草原生态修复实践会泽县位于我国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等因素,草地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会泽县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禁牧轮牧,恢复草地生机会泽县实施了禁牧轮牧政策,对草地实行封育管理,禁止放牧,让草地自然恢复。
同时,采取轮牧方式,合理规划放牧区域和时间,避免草地过度承载。
禁牧轮牧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草地生态系统,草地面积逐渐扩大,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
二、种植灌木,提高生态多样性为了增加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其生态功能,会泽县采取了种植灌木的措施。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灌木品种,在草地上进行种植,增加植被层次,丰富植物种类。
灌木的种植不仅提高了草地的生态多样性,还为草地提供了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三、水资源保护,保障草地生态需求水是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之一。
会泽县注重水资源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水库、引水渠等,保障草地的水分供应。
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保障。
四、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会泽县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减少农药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
同时,推广种植豆科植物等固氮植物,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不仅促进了草地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草地生态修复不仅是政府和农民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会泽县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草地生态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加强对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青少年对草地生态保护的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参与其中的必要性。
六、建立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动态为了及时了解草地生态修复的进展情况,会泽县建立了监测体系,定期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
植物修复案例范文

植物修复案例范文植物修复是一种将自然生物修复方法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生态工程技术。
它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物种,使其具备抗逆性,用以修复环境中的土壤、水质等问题,实现自然生态的修复和重建。
以下是一个植物修复的案例。
在一些城市的郊区,有一个旧有工业区,曾承担着大量的工业生产任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工业区的生产能力逐渐减弱,而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污染的废水和废气开始对周边的土壤、空气和水质造成威胁,当地的居民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决定采用植物修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首先,他们对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区的土壤镉、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导致土壤的肥力降低,无法支持植物生长。
与此同时,工业区附近的水质也受到了废水的污染,多种重金属和有机物质超标。
为了修复土壤和改善水质,专业团队选择了一些适应污染环境的植物物种进行种植。
这些植物物种被称为“超级吸附剂”,它们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植物修复的第一步就是对土壤进行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之后,团队开始了植物种植的工作。
他们选择了一些对污染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植物物种,如银亿草和阿拉伯芥。
这些植物对于重金属和有机物质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能够在污染环境中顺利生长。
团队采用连栽和轮作的方式,不断更换种植的植物,以保证修复的效果。
在植物修复的过程中,团队还采用了其他的技术手段。
比如,他们在工业区种植了一些土壤表层覆盖材料,以减少土壤的蒸发和遗失。
此外,他们还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和人工湿地,用以净化废水和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工业区的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植物修复的结果显示,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肥力得到了恢复。
水质方面,通过治理废水和建设人工湿地,工业区附近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总的来说,植物修复是一种环保的修复方法,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物种,结合其他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修复环境的问题。
实用技术南方常见园林植物整形修剪附案例

实用技术南方常见园林植物整形修剪附案例在园林绿化管理中,园林植物修剪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园林工作者就像城市、公园的“美容师”和“美发师”,确保园林树木枝条翠绿、花繁叶茂,有一个优美的树形,使草坪平整,绿篱美观。
园林修剪既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环境整齐优美、空气清新、充满绿色和鲜花的优雅空间,缓解城市居民工作、学习的压力,提高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
01什么是整形修剪,整形修剪的作用又是什么呢?1整形是指用手锯、修枝剪等工具,以及采取捆绑、盘扎等手段,使乔、灌木生长成人们所希望的的特定形状;修剪是指,对乔、灌木枝、叶、花、果等器官进行剪除或短截,以达到调节生长、开花、美观、结果的目的。
二者和称为整形修剪。
园林乔、灌木有时起着陪衬的作用,树木不需要过于高大,以突出某些建筑或景点,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园林中放任生长的树木树冠庞大,这就必须通过整形修剪加以控制,及时地调节树木与环境的比例,保持树木在景观中应有的位置。
在建筑物窗前布置绿化,不仅美观大方,还要利于采光,配置的灌木通过修剪加以控制,层次分明,而且符合乔灌木的生长调节。
乔、灌木自然生长的形状是一种自然美,应尽量发挥这种自然美。
但是,从园林景点来看,单纯的乔、灌木自然生长美有时不能满足要求,往往使自然美的基础上,通过整形修剪,创造出人工参与后的一种自然与加工相结合的新形状。
02植物修剪方法1(一):疏剪1、轻疏:疏去全树枝条的10%左右2、中疏:疏去全树枝条的10%--20%左右3、重疏:疏去全树枝条的20%以上(二):短截1、轻短截:大约剪去枝条的全长的1/5-1/42、中短截:大约剪去枝条的全长的1/3-1/23、重短截:大约剪去枝条的全长的2/3—3/44、极重短截:在春梢的基部只留2-4瘪芽,其余的都剪去。
5、缩剪:又叫回缩修剪,就是将多年生的枝组剪去一部分。
(三):创伤1、刻伤:往往在春季萌芽前,用刀在芽的上方横刻一刀深达木质部,称为刻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什么拯救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中毒”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广西、云南、湖南等一些受到重金属污染区的土地上,原本正常生长的农作物会被超标的重金属毒死,人们难觅蔬菜和粮食的踪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环保部此前估算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
他说,土壤污染问题的“弱势”,跟其隐蔽性和滞后性有关。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
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镉、汞、铬、铅、镍、锌、铜等,尤其是砷中毒的事件,我国每年都有报道。
但土壤的安全,又涉及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
——谁来拯救——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传统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陈同斌研究员说,像淋洗法修复土壤,用化学溶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把重金属洗去,
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淋洗法除了耗费巨大和工程量大之外,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
相对来说,借助植物特殊功能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全世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陈同斌主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建立了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
他们的研究证实,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
“植物修复可以细分成植物富集、植物稳定、植物阻隔等很多类型。
但是目前植物修复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去除重金属为目的的植物萃取技术。
植物修复萃取技术首先需要筛选和培育特种植物,特别是对重金属具有超常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俗称‘超富集植物’,种植在污染的土壤上,让植物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收起来,再将植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加以回收利用。
”陈同斌说,“大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都集中在根部,而超富集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量要高于根系的吸收量。
能成为超富集植物,一是植物在有毒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生物量不能减少;二是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含量应该高于土壤中的含量。
这样的超富集植物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
■专家释疑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
物修复和智能控制生物堆肥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
在国际上发现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决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并建立示范工程。
疑问一:蜈蚣草怎么发现的?
陈同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999年在中国本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他说,在全国考察重金属污染时,发现最严重的是砷污染。
像西南一些地方,有很多矿石含砷量大,对土壤的污染较重。
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其三价的氧化物俗称“砒霜”,能让接触者患皮肤病或癌症等。
而蜈蚣草却能从土壤中大量地把砷等有毒金属吸走。
那么,蜈蚣草是怎么发现的?
“1999年以前,国内的土壤修复大多以国外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作为研究材料,如遏蓝菜。
我想,在植物资源那么丰富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找到更好的超富集植物呢?”陈同斌说,湖南石门是盛产雄黄矿的地方,雄黄主要成分是砷。
有砷等重金属的地方,那里的植物就有耐重金属的特质,或许能大量吸附重金属。
于是,课题组开始了在雄黄矿寻找这种植物。
在雄黄矿的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土壤的砷含量比普通土壤高数百倍以上,但是仍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并且长得还不错的植物。
但是大家还不敢断定,这些植物就是要寻找的能吸收砷的超富集植物,因为不知道这种植物体内的砷含量是多少?即使植物体内发现砷,那
又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还是空气飘落而至的?这一切,只能回到北京的实验室,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通过多次考察和试验,我们发现并证实,蜈蚣草等几种植物体内的砷就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进入的,且含量还很高,比遏蓝菜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
”陈同斌欣慰地说。
这就是神奇的蜈蚣草。
疑问二:蜈蚣草怎么“吃”掉土壤中的砷?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的六楼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一盆盆来自不同地方的蜈蚣草,让人惊叹的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绿色植物,却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它是怎样将土壤中的砷吸附在自己体内?从而修复土壤、净化环境。
“蜈蚣草是一种通过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幼苗育好后,移植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去就可以了。
蜈蚣草将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根系,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
由于它对土地中砷的吸收量比普通植物高很多,一块原本污染得没法种庄稼的土地,蜈蚣草种上几年后,土壤被净化得随你爱种什么了。
”陈同斌告诉记者。
为了缩短净化的时间,提高净化率,原本一年割一茬的蜈蚣草,还可以每年割三茬。
同时,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修复土壤的同时,可将蜈蚣草和一些经济作物套种。
在广西,蜈蚣草就和制造工业乙醇的能源甘蔗种在一起。
在其他地方,蜈蚣草还能和桑树、苎麻一起套种,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疑问三:蜈蚣草“吃”了砷咋处理?
几年后,那些完成修复土壤任务的超累积植物咋处理?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有没有可能回收利用?陈同斌告诉记者,真正想提炼和回收利用重金属时,量又很有限,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目前不太合算。
所以,那些修复植物每年被割掉的地上部分和几年后完成修复土壤任务的整株植物,处理的方法都一样,就是焚烧,再作为危险废弃物集中填埋。
焚烧后,重金属的比例就不大了,在允许的范围内。
填埋后,它释放的那部分重金属的含量通过再释放已经在环境背景值的水平以下,而在背景值水平以下的重金属,一般不会显示出它的毒性。
就像一般的农业土壤,均存在着重金属元素,它们之所以不产生危害是因为处于背景值水平。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不容忽视,但也不能夸大,一定要实事求是,因为有些地方的污染土壤是可以修复的。
”他说,尽管超量积累植物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自然界中的超量积累植物不仅种属稀少,而且往往有地域分布的局限性。
此外,多数超累积植物往往存在生物量小、生长缓慢、气候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
因而,寻找筛选和栽培驯化自然界中存在的超累积植物,使其能适用于实际应用,仍然是当前植物修复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典型案例
蜈蚣草“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砷
用植物“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这不是假设。
在湖南、广西和云南,陈同斌的研究小组应用了,在本土条件下依靠超富集植物蜈蚣
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改善了土壤和减少农作物中重金属超标的现象。
湖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地
修复前:湖南郴州苏仙区邓家塘乡因砷污染导致600多亩稻田弃耕、2人死亡、400多人集体住院,诱发严重纠纷和暴力冲突,曾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门报道。
修复后: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蜈蚣草叶片含砷量高达%,有力证明了蜈蚣草在砷污染土壤的治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广西:建立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示范工程
修复前:广西环江县因洪灾造成超过5000亩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部分土壤甚至寸草不生,这已成为广西当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修复后:建立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示范工程,目前已种植超富集植物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验,取得初步成效。
云南:开展植物修复与植物采矿技术研究
修复前:在云南有些矿产区,采矿尾砂库换土、复垦后,土地依然存在严重的砷、铅、镉等多种重金属超标问题,种植的蔬菜和粮食重金属超标。
人长时间暴露在含砷环境中可诱发癌症,高剂量砷可导致死亡。
修复后:研究小组在云南开展植物修复与植物采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地严重的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提高了矿区复垦土地的利用率,保障了人民的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