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2018-02—12 17:20 公园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本文和大家分享几则国外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1、新加坡榜鹅水道公园(Punggol Park)榜鹅水道公园位于新加坡榜鹅镇,全长为4。
2km。
它原来是一条跨越榜鹅镇的小型沟渠,现已成为新加坡最长的人工水渠。
榜鹅镇原本是新加坡东北边的一个偏僻小镇,而榜鹅水道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带动全镇迈向一座生态宜居之城。
榜鹅水道由此被誉为“榜鹅威尼斯”.榜鹅水道一共分为四个功能区:绿色画廊区、休闲娱乐区、遗产保护区和自然湾区。
在绿色画廊区内,游客可以悠闲地漫步,欣赏公园内的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在休闲娱乐区内,朋友或家庭可以在此聚会并享受沙滩时光,健身爱好者可以沿着水道两旁的绿道一边进行慢跑或骑行运动,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同时设计者还设置了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乐园,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嬉水的场所。
进入遗产保护区,人们可以看到榜鹅路旁的遗迹以及周边古老的大树,尤其为年老的居民带来怀旧的回忆。
而在自然湾区,游客可以聚集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滨水风光,同时也可以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整个榜鹅水道的设计和施工都凸显了生态和环保的理念,原本的榜鹅水道由于水流动性不足,水质一直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设计师希望利用生态浮床和栽植红树林的方法净化水体,同时在水道两侧增加生态排水沟,使地表径流水在排入水道前进行净化。
另外为了解决水体含氧量偏低的问题,设计者还通过设置增氧泵和人工喷泉的方式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从而使原本的死水转化为清洁水源,从而丰富了榜鹅水道的生物多样性。
湖北省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与启示

湖北省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与启示近年来,湖北省在河道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实施,湖北省有效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湖北省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出发,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成功案例:长江支流湘江生态修复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湘江水质严重受到污染,河道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为此,湖北省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首先,湖北省加强了水污染治理,推行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
通过严格的排污管控,有效减少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降低了湘江的水质污染。
其次,湖北省加强了湘江的岸线生态修复。
大量植被的种植和河岸的绿化,有效改善了河岸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了更多的鸟类和鱼类栖息和繁殖。
最后,湖北省注重河道的水文调控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通过建设闸门和堤坝等水利工程,有效调节河水的流量和水位,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输水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河道和周边生态系统,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启示与经验教训湖北省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科学规划是成功的基础。
湖北省在进行河道生态修复之前,首先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生态恢复的目标和路径。
这为后续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其次,多部门合作是关键。
湖北省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形成了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良好局面。
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推动河道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至关重要。
湖北省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意识,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
这种公众参与不仅有助于提升河道生态修复的效果,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案例分析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案例分析一.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各地的林业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探讨林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践。
二. 美国松树林恢复案例在美国西北部,松树林是当地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和石灰石开采等人为活动,该地区的松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松树林的生态功能,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限制砍伐的政策,保护剩余的松树。
其次,政府投资资金,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更新的方式增加松树种群。
此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林火的管理,以确保松树林的健康生长。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数十年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松树林的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了有效修复。
三. 中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案例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最著名的环境恢复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该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项目。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黄土高原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研究表明,这些恢复项目对于改善降雨量和水资源的分布,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生产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 巴西亚马逊雨林恢复案例巴西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热带雨林之一,但由于非法砍伐、非法耕种和野火等人为活动,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雨林的生态功能,巴西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对非法砍伐的打击力度,并加大了对砍伐区域的巡逻力度。
其次,政府鼓励合法的农业活动,以减少对雨林的压力。
此外,当地政府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森林恢复项目,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濒危物种来恢复雨林的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亚马逊雨林的保护和恢复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林业生态系统恢复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长期以来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伴随着国土空间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积极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出了多个典型案例,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案例一:十渡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1. 十渡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集湿地、水域、森林等多种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保护区。
长期以来,由于开发建设、旅游开发等原因,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湿地减少、水质下降、植被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为了改善十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北京市政府积极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
在湿地修复方面,通过复建湿地生态系统,重新导入水源,修复了原有湿地功能;在水质改善方面,实施了水质净化工程,建设了多个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有效提高了水质;在植被恢复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引种大量湿生植物,恢复了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3. 经过多年的努力,十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湿地面积扩大,水质明显改善,植被恢复茂盛。
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提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案例二:密云黄花河沿岸水域生态修复1. 黄花河是北京市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长期以来,由于水污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河流水质逐渐恶化,鱼类和水生生物逐渐减少,部分河段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2. 北京市政府对黄花河沿岸水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
在水质改善方面,加强了对黄花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禁止废水排放,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多次的水生植物引种和放流,恢复了部分濒危水生物种裙。
3.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不断推进,黄花河水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逐渐恢复正常,原有鱼类和水生生物裙落得到了恢复,黄花河沿岸的生态景观也变得越来越优美,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经验推广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经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和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希望这些成功经验能够得到广泛推广,为更多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浙江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浙江安吉曾是一个以矿业和竹制品加工业为主的山区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然而,安吉痛定思痛,果断关停了污染企业,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工作。
通过实施“山青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安吉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使得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安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
例如,安吉白茶成为了当地的一张金名片,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安吉白茶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安吉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安吉余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余村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安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就能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奇迹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历史上曾是一处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皇家猎苑。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和砍伐,到上世纪中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一片荒漠。
为了改变塞罕坝的生态环境,自 1962 年起,三代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他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造林、精心育林,使得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 114%提高到80%,营造出了 112 万亩的人工林海。
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

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许多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生态恢复和保护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享一些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旨在提供灵感和启示,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北美大草原的修复北美大草原是一片广阔的自然草原,曾经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大草原遭受过过度放牧、农药污染等问题,导致植被严重退化,物种多样性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拿大和美国政府联手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计划。
他们通过限制放牧的数量和密度,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促进植被恢复,同时加强对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的保护。
经过数年的努力,北美大草原得到了显著的恢复,植被状况改善,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胡志明市的城市湿地恢复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胡志明市政府针对城市湿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和保护工程。
通过停止填海造陆、制定湿地保护政策和采用可持续城市规划,胡志明市成功地保留和恢复了许多湿地,包括一些珍稀的物种栖息地。
这些生态湿地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服务,改善了空气质量,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自然遗产面临严重的人为破坏和开发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国际社会加强了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自然遗产的典范,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了河流污染、过度捕捞和旅游活动的影响,成功地保护了大堡礁的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系统。
类似地,非洲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严厉打击了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恢复了大象和犀牛的数量,保护了这个自然遗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实践

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实践人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生态系统中物种灭绝、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
生态修复技术从原始生态系统恢复到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成为一种既有保障人类生存需求,也有成为环保贡献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实践。
一、什么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或改善的方法。
它可以为荒地、塌陷区、水土流失等地区的生态修护提供可行的方案,大大减轻了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补偿、生态再生、林业修复、水资源修复等。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植被的种植来起到保持生态系统的作用,提高环境的质量。
在污染广泛的区域,特别是水体和土地污染的区域,以及人为修改植被区域需要进行生态补偿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生态再生:生态再生主要是通过生态土工、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绿化、生态水利、邻域景观等手段对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
生态再生的目的是优化环境质量,使其达到符合人类和自然的要求,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修复:林业修复是通过植树造林来达到缓解气候变化、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多种目的。
在林业修复中,除了植树造林外,还有引进外来物种和种植多层次森林,这样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做得更好。
水资源修复:水资源修复是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和改进的一系列操作。
水资源修复主要涉及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修复。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案例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案例:1.美国实践案例:休闲森林美国把林业修复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当地政府选择一些没有进行过开发的地区进行自然修复,培养休闲森林等人造林。
这些森林具有多样化、自然、高度可达、景观美丽等优势,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理想休闲胜地。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案例分析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因此,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案例,我们可以借鉴经验,推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亚马逊雨林保护与恢复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由于森林砍伐、火灾等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亚马逊雨林,巴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
首先,巴西政府在亚马逊雨林地区强化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对非法砍伐和火灾等违法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击。
其次,政府鼓励农民和牧民转变种植方式,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减少对森林的侵蚀。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和生物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经济支持,从而减少了非法开垦和非法狩猎等活动。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亚马逊雨林的砍伐率持续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亚马逊雨林保护与恢复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保护和恢复本地生态系统方面提供了借鉴。
二、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中国的部分山地和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政府于1999年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该工程通过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停止农耕和放牧,将退耕土地改种树木或者种植草地。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砍伐和放牧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量的退耕土地得到了恢复,山地和草原的生态系统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美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全球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种类物种的栖息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2018-02-12 17:20 公园
生态修复就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本文与大家分享几则国外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1、新加坡榜鹅水道公园
(Punggol Park)
榜鹅水道公园位于新加坡榜鹅镇,全长为4、2km。
它原来就是一条跨越榜鹅镇的小型沟渠,现已成为新加坡最长的人工水渠。
榜鹅镇原本就是新加坡东北边的一个偏僻小镇,而榜鹅水道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带动全镇迈向一座生态宜居之城。
榜鹅水道由此被誉为“榜鹅威尼斯”。
榜鹅水道一共分为四个功能区:绿色画廊区、休闲娱乐区、遗产保护区与自然湾区。
在绿色画廊区内,游客可以悠闲地漫步,欣赏公园内的自然植被与野生动物。
在休闲娱乐区内,朋友或家庭可以在此聚会并享受沙滩时光,健身爱好者可以沿着水道两旁的绿道一边进行慢跑或骑行运动,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同时设计者还设置了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乐园,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嬉水的场所。
进入遗产保护区,人们可以瞧到榜鹅路旁的遗迹以及周边古老的大树,尤其为年老的居民带来怀旧的回忆。
而在自然湾区,游客可以聚集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滨水风光,同时也可以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整个榜鹅水道的设计与施工都凸显了生态与环保的理念,原本的榜鹅水道由于水流动性不足,水质一直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
设计师希望利用生态浮床与栽植红树林的方法净化水体,同时在水道两侧增加生态排水沟,使地表径流水在排入水道前进行净化。
另外为了解决水体含氧量偏低的问题,设计者还通过设置增氧泵与人工喷泉的方式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从而使原本的死水转化为清洁水源,从而丰富了榜鹅水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道施工过程中,开凿水道时的废土也被重新利用,用于回填水道两侧的低洼地带。
值得一提的就是,整个榜鹅水道公园内的慢行道均使用生态环保材料,连内部照明也全部采用节能灯。
榜鹅水道通过雨洪管理与净化技术,结合生态修复,将原本水质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为单一的水渠转变为一个兼具生态服务功能与满足休闲、通勤功能的滨水绿道。
它极大的改善了榜鹅镇的景观风貌,同时也带动了两边土地的开发,使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了高度统一。
2、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Bishan-Ang Mo Kio Park)
碧山宏茂桥公园位于新加坡市区的核心地带,总面积约62hm2,加冷河从公园内部穿过。
公园始建于1988 年,最初规划时希望可以为两个居住区之间提供一个生态缓冲地带,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与亲近自然的地方。
为了满足防洪要求,加冷河水道的若干处重要位置早期都采取混凝土沟渠的形式,其目的就是迅速地将雨水排走。
2006年,新加坡当局提出了活力、美丽与清洁的水计划(ABC) 项目,希望水体不仅满足能排水功能与供水功能,更希望可以为社区提供休闲与交流融合的空间,使人
们可以更容易亲近水体。
同时它也使用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手法(水敏感城市设计)来管理雨水与洪水。
加冷河自然河道修复工程的第一个成就就是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并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作为ABC 计划的主要项目,碧山宏茂桥公园内部需要大面积的翻新,同时需要打掉加冷河混凝土材质的水渠,并将其恢复为自然蜿蜒的河道形式,从而适应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带来的雨水径流的增加。
在枯水期时,河道内大面积的河滩裸露出来,为人们提供亲近河流的机会;而在遇到暴雨时,河道周边的公园绿地也可以成为排水的通道。
改造后的加冷河拥有自由蜿蜒的河道形式与大量的自然生境,为许多野生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据估计,改造以后公园内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接近30%。
同时,它还运用了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来巩固河岸与防止土壤侵蚀,这一技术运用于热带国家的实践项目在当时就是具有首创性的。
加冷河自然河道修复工程的第二个成就就是通过提供亲近河流的空间,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与社区认同感。
由于该项目的多目标属性,统筹协调设计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与周边居民等多方利益群体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设计团队与政府相关部门经常举行系列讲座、现场踏勘与讨论会,探讨公园、河道与周边社区融合发展的共同愿景与实现路径,各方在这一协商过程中逐渐达成了共识与合作。
这使得改造后的碧山宏茂桥公园大获成功,不仅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还成为周边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
3、多伦多CorktownCommon 公园
Corktown Common 公园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市区的一个城市防洪公园,公园东边毗邻顿河(Don River),因而它的首要职能就是在顿河泛滥时为多伦多市区提供一道屏障。
CorktownCommon 的护堤工程早在2007 年就开始修建,随后展开的对公园场地的生态修复就是在护堤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完成的。
整个公园位于防洪护堤之上,整体分为两个部分,东边防洪区的高护坡设计使公园有能力承载顿河500年一遇的洪水,从而将泛滥的洪水导入南部的湖泊;
而西边的防洪渠主要就是一个绿色生态的社区公园,里面有700 多株乔木与成千上万的加拿大本土的灌木与草本植物。
不但如此,这里过去还曾就是多伦多的工业区,由于20 世纪末工业的衰退,成为了一片需要修复的工业棕地。
设计师使用多种手法克服了基地作为棕地修复的劣势。
一方面,设计师在公园内大量栽植本地的乡土植物,构成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过去的一块工业棕体恢复成一座生机勃勃的公园。
另一方面,公园场地内较多的工业遗址被保留下来并进行景观改造,成为场地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公园的防洪功能与工业棕地属性原本不利于建设开发,但该项目正因为防洪护坡的地形设计而巧妙地形成了公园内的若干小气候区域,给本地的植被创造了多样化的自然生境,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吸引到各种鸟类在公园内安家。
由于地形高差较大,在雨水管理方面,公园通过竖向设计与对塑胶材料的应用,将场地内的雨水排入到公园内的湿地系统,并将多余的雨水储存在水箱中,以备今后公园浇灌使用。
同时,防洪功能与棕地修复使得Corktown Common 公园项目的建设费用十分昂贵,前后耗资高达1、35 亿美元。
但就是,该项目的发展目标并未止步于一个生态优美的公园,而就是凭借公园里的运动场、儿童活动场、自行车道、城市草原等丰富的活动设施与游憩场地,成为周边居民运动休闲与交流学习的目的地,从而通过该公园的开发带动了West Don Lands 区域的城市复兴,引来大量新的住宅类发展项目在该区域落地。
4、Beacon长码头公园
(Beacon Long Dock Park)
长码头滨水公园位于美国纽约市北部97km 的Beacon 小镇,毗邻哈德逊河并深入水面约300m,呈现出半岛形状。
过去该区域受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就是一块典型的废弃工业棕地,如今通过景观修复成为颇受周边居民与游客青睐的滨水公园,也就是欣赏哈迪逊河面景观的绝佳观赏点。
整个公园从规划到建造大约花了十年的时间,共分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最后一个阶段已于2014 年完成。
该项目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场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很高,工人不得不将场地内的储油罐连同表面12 英尺(约3、66m) 的土壤全部移走;
另一方面,河流的潮汐作用与暴雨的袭击使得该场地经常被洪水淹没,设计师利用自然的修复能力将其打造成一处具有韧性的景观场所。
后来,Beacon长码头公园在建成后经历并经受住飓风的考验,充分证明了该项目中韧性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现有退化的湿地空间被重新组织与优化,场地内的竖向地形也被重新梳理,创造出了多样化的滨水生态空间。
除了自然生态修复与韧性景观设计,公园内还规划了大量的活动场地与人工设施,原本场地上的污染物被大量的游憩与文化设施所取代。
例如在公园一期建设时就设计了木栈道与一个名为beacon point 的装置艺术品;
在二期建设时场地内的一个现状谷仓也被保留与改造成一个艺术与环境教育中心,当地的艺术团体在这里提供全年的艺术课程与表演活动;
此外,设计还增加了一个皮划艇租用亭,吸引了大量皮划艇爱好者来开展训练活动。
作为后工业场地生态修复的典范,长码头滨水公园采取实验性的韧性景观设计策略来解决场地的工业污染、洪涝侵袭以及活动设施缺失的问题。
同时,该项目挖掘了场地特色文化,将场地过去的工业遗产与艺术与环境教育结合,重建场地的文化脉络,使当地居民与哈迪逊河之间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公园在建设社区社会韧性与文化韧性方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