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经典的生态修复案例)#精选.
上海辰山植物园案例分析

上海辰山植物园----案例解析项目名称Project name:上海辰山植物园地点Location:上海市松江区辰花公路3888号规划(设计)时间Date Designed/Planned:2007年----2011年1月规模Size:总占地面积200公顷,其中植被区123hm2,水体区域34hm2,铺装区36hm2,建筑区5hm2.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同时也是上海市第二座植物园。
风景园林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s:德国瓦伦丁教授,瓦伦丁+瓦伦丁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设计事务所设计师简介:克里斯多夫·瓦伦丁教授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设计教授,30多年来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研究等领域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由他主导设计的柏林重建项目文化广场规划、慕尼黑旧机场及周边地区改建、瑞恩斯堡旧城改造规划、德国巴伐利亚环保部生态景观规划、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居住区景观、慕尼黑人权广场设计、意大利米朗植物园等,均获得了国际城市规划、建设和园艺等业界的广泛好评,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图一. 瓦伦丁教授)代表作:慕尼黑旧机场、、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居住区、、慕尼黑人权广场设计、意大利米朗植物园等建筑设计:奥尔+韦伯+合伙人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合作团队:景观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建筑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甲方Client: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德总协调人:丁一巨总述Context:上海辰山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辰花公路3888号,总占地面积200公顷。
于2007年开始建设,2011年1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由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由德国瓦伦丁教授主持设计。
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园区植物园分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占地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同时也是上海市第二座植物园。
矿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

矿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案例一: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开发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辰山脚下发现了可以用做建筑材料的石体,从此被不断开挖,30年后,形成一个巨大的“矿坑”,并坐拥1万平方米的开阔湖面。
开发方式:2004年至2010年,在经过6年的清理、规划和植被种植后,通过对矿坑的生态修复,并对深潭、坑体、迹地及山崖进行奇思妙想的改造,建成了一座独一无二的矿坑花园。
矿坑花园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景区之一,位于辰山植物园的西北角,邻近西北入口,由清华大学教授朱育帆设计。
矿坑原址属百年人工采矿遗迹,作者根据矿坑围护避险、生态修复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的山水条件,设计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
利用现状山体的皴纹,深度刻化,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和意境。
矿坑花园突出修复式花园主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园艺花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
案例二: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开发背景:位于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的“深坑酒店”,是一座深达80米的废弃大坑,该深坑原系采石场,经过几十年的采石,形成一个周长千米、深百米的深坑。
开发方式:上海天马山世茂深坑酒店是由上海世茂集团投资建设,2013年动工,是世界上首个建设于坑内的五星级酒店,深坑酒店因为有水下情景套房、与崖壁的自然资源融合定制的空中花园、从相同高度的悬崖上垂挂而下的壮观瀑布、搭积木一样建造的钢结构抗9级地震建筑等等亮点,每一处建筑都会以独一无二的建筑和景观奇迹而出名。
2018年11月15日,世界唯一的“深坑酒店”宣布开业。
这是上海又一地标建筑。
酒店深入地下88米,因其革命性的先锋建筑设计而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世界伟大工程巡礼》评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_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_李瑞琪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李瑞琪,王琴*(湖北工业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与岩石园为例,依据相关理论,探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矿坑花园成新的景观元素,使它成为新兴矿业文化资源。
2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与研究意义2.1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釆煤受损土地在我国总量庞大、分布广泛,逐年递增,有效复垦不足,造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地表景观、植被、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使地表生物量减少,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生态完整性遭到破坏;破坏地表景观,使原有地表形态、自然外貌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形成大尺度的地表创面或使地表荒凉萧条,并逐渐丧失自然特征和美感,与周围未开采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破坏植被,或者使土地退化,难以支撑植物生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有毒气体释放和扬尘造成大气污染;滑坡、崩塌、塌陷、地裂、泥石流等引发地质灾害;影响矿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4]。
因此,如果能在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修复和城市绿地开发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利用釆煤后损毁的土地,进行基于风景园林学的修复利用,并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将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
2.2研究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国目前逐渐重视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一般可通过对废弃矿山原有的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和再利用,使退化的景观得以恢复,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统一。
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介绍

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介绍
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可好啦!我和爸爸妈妈上个周末去玩儿了,哇,好漂亮哦!这儿有好多好多的花花草草,还有一个大大的矿坑。
矿坑里呀,里面的花儿长得特别特别好,五颜六色的,看得我眼睛都睁不大了。
一走进矿坑花园,呀,地上还有好多软软的沙子,我踩上去“沙沙”地响,好像在唱歌呢。
矿坑里的花花们长得很特别,有的是紫色的像小紫罗兰,有的是红色的像小红宝石,还有黄色的,像小小的太阳。
那些花儿呀,随风轻轻摇晃,“嗖嗖”地吹着,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我看到一个大大的水池,水面上有很多小小的荷叶,荷叶上面有小小的水珠,闪闪的,好像星星。
爸爸说,这里的矿坑曾经是个旧的煤矿,现在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哇,我真是喜欢这个地方了,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花花世界,真想天天来玩儿呢!
—— 1 —1 —。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简介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简介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是南京市的一个著名景点。
这个花园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利用矿坑旧址改建而成的。
这个园区种植了不同种类的花卉和灌木,其中包括了当地特有的植物。
花园的设计简洁而美观,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漫步,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和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除了花卉和树木,园区还有一些水景设施和艺术装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片由122枚中国青铜制成的莲花水池,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总之,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是南京市的一个绝佳景点,是体验大自然美丽和中华文化的理想场所。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解放军工兵挖的山洞
在这样一个项目中,设计
师面临很多挑战。场地内植被 稀少,物种贫乏,岩石风化、 水土流失严重。第一个挑战是
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第 二个挑战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
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因此, 如何重新建立矿坑和人们之间 的恰当联系成为设计师需要思 考的问题。
设计师选择了同时用“加减法”应对采石矿坑特殊形态的
• 2003年-2004年
• 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并在罗马和 佛罗伦萨等大学举办专题演讲。
• 2005年-2006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SPURS访问学者,在 MIT
城市与建筑学院, Harvard GSD 和墨西哥国立 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专题讲座。
• 2008年
• 受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设计学方向博 士生导师。
• 2009年 • 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
实践项目
• 2002年 • 北京金融街北顺城街 13号四合院改造 • 2002年 •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中心区景观改造 • 2004年-2005年 •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 2005年-2006年 • 北京香山 81号院住区景观设计 • 2004年-2006年 • 北京CBD 现代艺术中心公园景观设计 • 2006年-2009年 • 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观设计 • 2007年-2010年 •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景观设计
设计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辰山脚下发 现了可以用做建筑材料的石体, 从此被不断开挖,30年后,形成
一个巨大的“矿坑”,并坐拥1万平
方米的开阔湖面。由于开采矿石, 辰山山体面貌遭到巨大破坏。
2000至2004年间,上海市及松江
关于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关于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那我就来讲一个超酷的植物景观设计案例吧。
就说那个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
你想啊,原本是个破破烂烂、毫无生机的废弃矿坑,这就像是一个满脸皱纹、暮气沉沉的糟老头子。
但是设计师们就像是一群神奇的魔法师。
他们先把矿坑的地形好好打量了一番,就像厨师打量食材一样。
然后呢,他们决定利用这个矿坑的高低落差来做文章。
在矿坑的底部,他们种了好多喜阴又耐湿的植物,像菖蒲啊,苔藓啊之类的。
这些植物就像是矿坑的小跟班,安安静静地待在底部,把那里变成了一片绿色的小世界,就像在矿坑这个大舞台的底部铺上了一块绿色的绒毯。
沿着矿坑的壁面,他们又种上了一些藤蔓植物,像爬山虎之类的。
这些藤蔓就像是一个个勇敢的登山者,慢慢地攀爬在矿坑壁上,用它们的绿叶把那些灰色的石壁一点点地给遮住,就像是给矿坑穿上了一件绿色的花衣裳。
在矿坑的高处,他们种了一些比较高大的树木,像松树之类的。
这些大树就像是矿坑的守护者,高高地站在那里,风吹过来的时候,树枝沙沙作响,就像是在给矿坑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还有那些在各个角落冒出来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就像是矿坑这个大花园里的小精灵,这儿一朵那儿一朵,把整个矿坑花园点缀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从一个被人嫌弃的废弃之地变成了一个超级迷人的植物景观,真的是太牛了,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些设计师的脑洞啊。
辰山植物园 矿坑花园作文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作文篇一《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之旅》辰山植物园里有个特别的地方叫矿坑花园,我早就想去看看了。
一进矿坑花园,就像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那有巨大的矿坑,坑壁上石头的纹理看起来像是岁月刻下的一道道皱纹。
坑底有一潭水,水不算特别清澈,泛着点青绿色,不过这反倒让这个地方看起来更有神秘感。
沿着小道往矿坑下面走,小路有点窄,两边的植物长得特别茂盛。
我看到了一种叶子长得像扇子一样的植物,以前从来没见过,当时就好奇地凑过去看。
结果一不小心被旁边的小树枝划了一下脸,虽然有点小疼,但也让我对这路边的植物更加小心翼翼了。
到了坑底的水边,发现那水里还有小鱼在游。
那些小鱼小小的,黑色的身体游得可快了。
我想伸手去碰碰它们,可手刚伸进去一点,它们就嗖的一下游得没影了。
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我坐在上面想休息一下,才发现石头冰冰凉的,屁股都快冻麻了,但又不想站起来,就那样一边冻着一边看周围的景色。
抬头看,能看到高高的坑顶,有些人在上面走来走去,看起来小小的。
周围的植物绿色一片,像是给矿坑围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子。
从这里看,那些植物有高有矮,错落有致,偶尔还能看到一朵小野花在角落里偷偷盛开。
这个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看起来是以前挖矿留下的痕迹,现在却变成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虽然这里可能没有那些精心修剪的花园那么精致,但是这种带着点原始和野性的美,让我觉得特别难忘。
篇二《再探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又一次来到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仿佛是去探望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
这次来呢,我事先做了点小功课,知道矿坑花园里面有些独特的植物。
一进去还是那熟悉的道路,不过今天的天气比上次热很多。
我刚走一会儿就出汗了。
我专门去找上次看到像扇子叶的那种植物,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
找了半天,终于看到了几株,这次我可学聪明了,没有鲁莽地直接凑过去,而是先仔细打量周围有没有会“攻击”我的树枝。
确定安全后,我蹲下来仔细看这植物。
它的叶子不仅像扇子,边缘还有点小锯齿,茎是绿色带着些白色的条纹,摸上去硬邦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坑花园位于上海植物园西北角,通过绿环道路和辰山河边主路与整个植物园相连。
辰山采石坑属人工采矿遗迹,20 世纪以来采石,南坡半座山头已被削去。
为保护矿山遗迹,加快生态矿山、美化环境建设,结合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建设,这里被批准建设成为一个精致的、有特色的修复式花园。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工业活动,采石业伴随着漫长的文明进程而发展,见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掠夺和破坏。
采石工业剥离表层植被,剧烈改变地形,造成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生境破碎化,是生态退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矿坑花园总体面积为 4.3 公顷左右,由高度不同的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深潭。
其中,山体表面较平整无层次且风化相对严重,无明显纹理和凸凹,无裂纹,立面有直开的矩形通风口,显突兀。
台地上植被茂盛,靠近岩壁的位置现状留有洞库的出入口 6 个;平台部分为采石留下的断面,
地势较平,边缘地区有生长良好的水杉林;深潭面积在 1 公顷左右,与平台层高差约 52m,潭水清澈,有自然形成的岛屿和植被带来一丝生机。
这样一个项目中,设计师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
场地内植被稀少,物种贫乏,岩石风化、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个挑战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
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矿坑和人们之间的恰当联系成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师选择了同时用“加减法”应对采石矿坑特殊形态的生态修复设计原
则:采取“加法” 策略通过地形重塑和增加植被来构建新的生物群落。
针对裸露的山体崖壁,
设计师没有采取常规的包裹方法,而是尊重崖壁景观的真实性。
在出于安全考虑的有效避让前提下,设计师采取了不加干预的“减法”策略,使崖壁在雨水、阳光等自然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
对于存留的台地边缘挡土墙,设计师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形成有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
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典文学的审美启示下,该项目采取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
释了东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国的乌托邦思想。
不同于西方“静观”的欣赏方式,东方传统更强调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
设计师在平台去设置一处“镜湖”,倒影山体优美的曲线,从四周都可以观看,增大了观景视域。
为了改造山体稍显枯燥的立面,倚山而建
一个水塔,有效的调整了其节奏,并有泉水从山中留出,增加生趣。
对应水塔,在镜湖另
侧坡地顶端设置望花台,可以在镜湖的水光中看一年四季山景变幻。
同时,在东侧山壁之上,开辟出一条山瀑,水从山顶一泻而下,与岩石撞击时带来美妙的水流声。
呼应山瀑,援引中国古代“桃花源”的意境,顺序设置钢筒 -- 栈道 -- 一线天这条惊险的游线,通过蜿蜒的浮桥进入山洞,穿过隧道便来到世外花园。
这条游览路线,既精彩刺激又宁静怡人,各种自然之态均含纳其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
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