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_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_李瑞琪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提名理由一个矿坑究竟能成为什么?在今天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工业废弃用地成了头疼的问题,朱育帆用优雅的一抹步道,使其成为一个秀美的花园,为市民增添了一个令人愉悦的游乐场所。
作为上海唯一的基岩出露区,“九峰三泖”中的诸峰多数存在和辰山许多类似的问题。
矿坑花园寻找、总结的适当转化途径的方法,对其它诸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提名人:于冰)建筑师简介朱育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199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师从孟兆祯院士,获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1998-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下从事中国园林设计的创新研究工作。
2000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2003-2004年,任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并在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大学举办专题演讲。
2005-200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SPURS访问学者,在MIT 城市与建筑学院,Harvard GSD 和墨西哥国立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专题讲座。
《中国园林》编委会委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中外园林史、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理等。
作品简介1、项目基本资料矿坑花园位于上海植物园西北角,邻近西北入口。
主要通过绿环道路和辰山市河边主路与整个植物园相连。
在辰山植物园整体规划中,矿坑定位为建造一个精致的特色花园,总体目标是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园艺花园,项目主题是修复式花园。
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迹地及山崖的改造,形成以个别园景树、低矮灌木和宿根植物为主要造景材料,构造景色精美、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沉床式花园。
2、设计背景辰山位于松江县松江镇北偏西约9 公里,采石坑属百年人工采矿遗迹。
2000至2004年间,上海市及松江区持续对采石坑进行了围护避险工程治理。
为保护矿山遗迹,加快生态矿山、美化环境建设,结合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建设,经申报,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地方配套出资对该采石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使其成为上海辰山植物园景观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观赏游览的好去处。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摘要】人地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土地资源的有限与人类的爆炸式增长会制约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退化景观如矿山和废弃工业用地(Brownfield)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通过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景观设计学对退化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采矿废弃地环境影响,介绍了采矿废弃地可持续景观设计原则,谈了充填采矿技术应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采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发展问题;措施采矿废弃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同时其使用功能和美学价值被破坏。
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促使采矿废弃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并通过景观设计赋予利用和美学的价值.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采矿废弃地的环境影响1.景观碎裂化景观的退化从形式上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和功能退化。
结构退化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减少的现象;而功能退化指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而导致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的衰退现象。
采矿活动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都会造成地表景观的改变。
露天开采剥离表土。
挖损土地.破坏地被,以及堆放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炼渣,地下开采造成采空区,引发地面塌陷。
造成地面建筑、管道、道路、桥梁等设施变形及破坏。
土地面貌变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直接影响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
2.污染及扩散采矿活动会对周边地区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包括露天堆放的矿产品与废弃物,开采产生的矿井废水和有毒矿物元素等。
露天堆放的矿产品与废弃物易发生氧化、风化和自燃,大量如CO、SO、CO、NO 等有害气体及矿物灰尘会影响空气质量、污染环境。
同时。
采矿过程中排出的矿井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污染物质,由于利用率较低,大部分会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地下水、土壤的质量下降,而露天堆放的矿物经雨水淋溶.地表水冲刷以及人为的洗煤会污染水系,形成浊流。
废地的重生--矿坑旅游产品中的景观设计思路

废地的重生--矿坑旅游产品中的景观设计思路
王莹
【期刊名称】《花卉》
【年(卷),期】2022()10
【摘要】近现代矿山的开发使很多山体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要求的提高,城市周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成为新的聚焦点。
本文以新乡市凤凰山丰溪水系工程为例,阐述了顺应场地,利用矿坑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措施,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王莹
【作者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废地”、设计、技术的共语——论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设计与营建
2.基于景观功能的山区旅游公路水土保持设计思路——以湖北神农架木鱼坪至兴山县昭君桥旅游公路为例
3.基于城市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废地重生——以南沙凤凰湖矿坑公园生态修复为例
4.基于生态修复的矿坑公园景观设计探究
——以南京汤山矿坑公园为例5.英国伊甸园矿坑再生景观:20年文化旅游运营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

矿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案例一: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开发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辰山脚下发现了可以用做建筑材料的石体,从此被不断开挖,30年后,形成一个巨大的“矿坑”,并坐拥1万平方米的开阔湖面。
开发方式:2004年至2010年,在经过6年的清理、规划和植被种植后,通过对矿坑的生态修复,并对深潭、坑体、迹地及山崖进行奇思妙想的改造,建成了一座独一无二的矿坑花园。
矿坑花园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景区之一,位于辰山植物园的西北角,邻近西北入口,由清华大学教授朱育帆设计。
矿坑原址属百年人工采矿遗迹,作者根据矿坑围护避险、生态修复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的山水条件,设计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
利用现状山体的皴纹,深度刻化,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和意境。
矿坑花园突出修复式花园主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园艺花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
案例二: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开发背景:位于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的“深坑酒店”,是一座深达80米的废弃大坑,该深坑原系采石场,经过几十年的采石,形成一个周长千米、深百米的深坑。
开发方式:上海天马山世茂深坑酒店是由上海世茂集团投资建设,2013年动工,是世界上首个建设于坑内的五星级酒店,深坑酒店因为有水下情景套房、与崖壁的自然资源融合定制的空中花园、从相同高度的悬崖上垂挂而下的壮观瀑布、搭积木一样建造的钢结构抗9级地震建筑等等亮点,每一处建筑都会以独一无二的建筑和景观奇迹而出名。
2018年11月15日,世界唯一的“深坑酒店”宣布开业。
这是上海又一地标建筑。
酒店深入地下88米,因其革命性的先锋建筑设计而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世界伟大工程巡礼》评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2024年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范文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矿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地。
这些废弃地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区域经济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对矿业废弃地进行有效治理,实现景观再生,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实地考察,探讨其设计理念、方法和实践效果。
二、矿业废弃地的现状与问题矿业废弃地是指因矿产资源开采而产生的废弃土地。
由于长期无序开采、过度开采,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矿业废弃地往往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景观再生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景观再生设计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综合运用工程、生物、艺术等手段,对受损区域进行修复和再生的设计方法。
在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理念:1. 生态优先: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2.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文化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3.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业等多种手段,实现土地的综合治理和利用。
在具体的设计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地形改造:通过填埋、削坡等手段,改善土地的坡度和排水条件。
2. 植被恢复: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被,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度。
3.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通过建设湿地、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4. 文化融入: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提升景观的文化价值。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某矿区周边,废弃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设计团队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设计方案:1. 地形改造:通过填埋、削坡等手段,改善土地的坡度和排水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2. 植被恢复:种植适合当地的植被,如耐旱、耐寒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度。
《2024年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范文

《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矿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地。
这些废弃地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矿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理念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
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尽可能保护和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2. 可持续利用原则:在满足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废弃地的资源,实现景观的再生和利用。
3. 社区参与原则: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三、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1. 地质环境治理:对废弃地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地形改造等,为植被生长和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
2. 植被恢复: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进行种植,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
3. 景观重塑:通过设计公园、绿地、湖泊等景观元素,使废弃地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文化融合: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使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矿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实践以某煤矿废弃地为例,该地区在经过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塑后,成功实现了景观再生。
具体实践包括:1. 地质环境治理:对矿区进行土地整治,修复受损的土壤和水体,改善生态环境。
2. 植被恢复: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形成多样化的植被群落,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
3. 景观重塑:设计公园、湖泊、步行道等景观元素,使矿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场所。
同时,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如建设文化广场、雕塑等,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矿山废弃地的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

矿山废弃地的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
矿山在历史上为工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矿山开采活动客观上也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在城市景观上也形成了美学缺陷。
同时,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威胁了矿区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
随着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发展,矿山废弃地改造也深受其影响,不断涌现出新的理念和策略,本文将废弃地的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有机结合在一起,借助多种学科的方法理论,使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同时,又为城市创造了新的景观,实现了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和谐统一,更带动了老工矿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我国矿山废弃地改造的方式正在向景观再造和综合利用转变,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策略和方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论文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等方法,综合生态恢复学的相关理论、景观设计学的相关成果以及矿山治理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矿山废弃地的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策略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剖析。
本文首先对矿山废弃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归纳了其特征及影响,并结合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改造的经典范例,对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相关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
并列举出了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主流模式,对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具体方法及手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还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实践中。
最后对矿山废弃地的发展
提出了总体思考。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例课件

北京永定河生态走廊修复背景
• 首批启动5项(四湖一线)工程包括:门城 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循环管线。 建成以水串景、水绿相间的绿色生态走廊, 形成水面150公顷,绿化120公顷。彻底消 除扬沙扬尘,建成良好的生态水环境,示 范带动永定河全线生态治理,为发展永定 河水岸经济创造条件。北京永定河生态概况北京永定河生态走廊修复背景
• 根据《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永 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计划总投资170亿元,4 年完成。到2014年,建成一条长170公里、面 积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新增水面1000 公顷,绿化面积9000公顷,彻底消除扬沙扬尘, 每年回补地下水1亿立方米。永定河绿色生态 走廊建成后,将形成有水有绿,生态良好的北 京西南生态屏障,提高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 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田 园景观,扩大五区城市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 境,发展水岸经济,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同时,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例--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
• 矿坑花园位于上海 植物园西北角,通 过绿环道路和辰山 河边主路与整个植 物园相连。辰山采 石坑属人工采矿遗 迹,20世纪以来采 石,南坡半座山头 已被削去。为保护 矿山遗迹,加快生 态矿山、美化环境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
•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工业活动,采石业伴随着漫长的文明 进程而发展,见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掠夺和破坏。 采石工业剥离表层植被,剧烈改变地形,造成水土流失、 景观破坏和生境破碎化,是生态退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类 型。
堤内治水:恢复六处重点水面,建设60公里的溪流贯行其 间。堤外治沙:永定河沿线有大量的砂石坑有待整治,设 置功能性湿地:用于净化水源,提升景观环境。 (2)策略之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是对现有工业的梳理调整 :调整搬迁 用地约1259公顷,涉及企业约500个 升级改造的工业用地 约280公顷,涉及企业约12个。 (3)策略之三:文化先导 挖掘现有文化资源,打造三片文化特色区域 (4)发展策略之四:城乡统筹 (5)发展策略之五:交通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李瑞琪,王琴*(湖北工业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与岩石园为例,依据相关理论,探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矿坑花园成新的景观元素,使它成为新兴矿业文化资源。
2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与研究意义2.1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釆煤受损土地在我国总量庞大、分布广泛,逐年递增,有效复垦不足,造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地表景观、植被、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使地表生物量减少,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生态完整性遭到破坏;破坏地表景观,使原有地表形态、自然外貌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形成大尺度的地表创面或使地表荒凉萧条,并逐渐丧失自然特征和美感,与周围未开采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破坏植被,或者使土地退化,难以支撑植物生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有毒气体释放和扬尘造成大气污染;滑坡、崩塌、塌陷、地裂、泥石流等引发地质灾害;影响矿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4]。
因此,如果能在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修复和城市绿地开发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利用釆煤后损毁的土地,进行基于风景园林学的修复利用,并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将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
2.2研究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国目前逐渐重视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一般可通过对废弃矿山原有的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和再利用,使退化的景观得以恢复,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统一。
废弃地可以用景观设计手段来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
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的地形、矿业设备、地质遗迹、矿坑、水体、植物等可利用的资源,以景观生态学与相关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对废弃矿山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恢复矿山的生态的同时开展矿业遗迹展示、工业旅游、科普知识教育、生态游憩与观光,以此来完成使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变矿业弃置地为绿色环保公园的目标[6]。
由于我国矿产开发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加工的技术总体比较落后,且矿山企业普遍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
因此,矿山开发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还严重影响了以矿产为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
如何对矿山进行生态恢复,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矿山废弃地的建设拉开了改善矿山环境行动的序幕。
而矿山公园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重新建设矿山废弃地是实现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关概念1.1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相关概念废弃地是指弃置不用的土地。
从广义上说,废弃地是指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中产生的种种没有进行利用的土地。
它包括矿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等多种类型[1]。
矿山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的,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矿山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统称为矿山废弃地[2]。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是指对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矿山废弃土地,运用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逐步恢复和重建其不完善的生态系统调控能力,实现矿山废弃地的可持续发展[3]。
1.2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概念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是指对矿山废弃地恢复的基础之上,运用景观规划的一系列方法,对项目恢复后进行美学改造。
秉承矿业地域文化特点,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将原废弃地的矿业元素重组、整合改造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QD14038)资助作者简介:李瑞琪(1991-),女,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王琴(198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从事园林植物与城市生态方向的研究。
2016年第12期现代园艺139〇DOI :10.14051/ki.xdyy.2016.23.206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05 14:44:21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6.1238.S.20170105.1444.176.html废弃矿山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工程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矿山废弃地退化景观规模很大,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应当力求通过对退化景观的治理与循环利用,来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个领域的研究将对退化景观的生态修复设计领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案例分析———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3.1设计理念在上海辰山植物园设计中,矿坑花园是由清华大学教授朱育帆设计。
矿坑原址属百年人工采矿遗迹,设计者通过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手法来恢复矿山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该花园根据矿坑围护避险、生态修复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迹地及山崖进行改造,设计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
形成以个别园景树、低矮灌木和宿根植物为主要造景材料,构造景色精美、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沉床式花园。
矿坑花园充分展示了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矿业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集旅游、科学活动考察和研究于一体的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
公园设计理念如下[7]:(1)以生态恢复景观设计为手段:通过各种生态恢复设计手法,恢复矿山公园的生态环境,再现怡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游览环境。
(2)以深厚、悠久的矿山文化为内涵:保护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挖掘矿山后遗址等历史遗产,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力求将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展现给游人。
(3)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矿山公园设计中突出景观要素,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
景区设置、景点命名、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力图体现矿山生态恢复主题。
3.2设计原则矿坑花园在设计时主要遵循3方面的设计原则:(1)最小干预后工业景观:采取最小干预原则,提高景观质量。
即尽量保持其原有石质质感的自然风貌,采用“减法”设计手段,尽量避免人工痕迹,用锈钢板墙、毛石荒料来表达曾经有过的工业时代气息。
(2)东方山水意韵:设计立意源于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山水条件,布置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
同时利用山体皴纹,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与意境。
(3)植物景观:整个花园的种植设计以空间结构为基础,以精细质感为诉求,植物材料满足植物园展示、科教功能,植物空间层次丰富、结构合理、色彩雅致。
3.3人文生态矿坑花园原场地中有遗留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工业设施等,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人文元素,着力展现其独特的人文景观。
3.3.1矿坑废弃建筑物、构筑物的再利用。
对矿坑附近的废弃建筑、构筑物进行再创造,使人们从它们那里发现以前工业景观的痕迹,并解读矿山历史。
公园设计中,对质量较好的建筑予以保留,并进行重新设计,使它们的建筑生命得以延续。
对于存留的台地边缘挡土墙,设计者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改进空间布局,扩大游览区域,使之形成有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
3.3.2采矿遗留的历史矿坑的保护与开发。
矿坑花园总体面积为4.3hm 2左右,由高度不同的4层构成:山体、台地、平台、深潭。
它如实反映了当时矿山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他们归属感的基础。
同时,该矿坑也是独特的地质场地,其自身亦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这一人工痕迹,因为它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见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为了体现对这一历史痕迹的充分尊重,设计中设置了多个观景点来观赏矿坑。
如景观浮桥(图1)、用装矿渣箱子改造的缸筒(图2)等,为从不同角度欣赏矿坑提供了场所。
3.3.3体现矿区精神。
矿坑花园的改造,代表着花园本身的工业气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工业活动,采石业伴随着漫长的文明进程而发展,见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掠夺和破坏。
这是矿区经人工开凿后又生态恢复的景观,反映了矿区工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
3.4自然生态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岩石园以表现“植物与健康”为主题,建造了一个植物多样性、景观可赏性、国内有影响的岩石园。
核心内容:一是植物造景,二是植物、岩石和其它造园元素完美的配合。
岩石园中一个个大小不等、高度错落的岩床,经精心的植物景观设计,表现了裸岩叠翠美景,把握了植物空间节奏与韵律变化,显得鲜活有趣。
岩石园分为中心主景区、戈壁砾石区、花坡区、丘陵草甸景区、墙垣区和外来植物区。
各景区内在种植原有乡土植物的基础上,还选择了一些耐贫瘠、耐干旱且有特色的植物,这有利于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也突出了各个景区的景观特色[8]。
图1矿坑花园中的景观浮桥(来源于网络)图2矿坑花园中矿渣箱改造的缸筒(来源于网络)现代园艺2016年第12期140〇(上接第94页)3.3.4白沙古渡。
山脚的白沙古渡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古代京城通往岭南粤北的水路必经之地,舟楫往来、繁华兴盛。
景观设计通过码头和仿古街重现当时繁华的码头街市景观,并在沿江做文化长廊,在长廊上刻有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题写的关于白沙渡口的诗词书画。
长廊留白部分景墙,供游客用毛笔现场题写诗词,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4结语基于文化资源的休闲养生旅游景观规划,就是要从文化资源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挥现状的文化资源,在充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区做整体的规划分区布局,要挖掘文化特色,去了解其发生的地域空间,追溯其演化的历史时间脉络,分析其形成的文化根源,并将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休闲养生旅游景观的需求相互结合,把场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景观形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养生体验,古为今用,与古为新。
[2](收稿:2016-10-17)[1]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辨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2]黎东鑫.基于文化视角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几个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中心主景区内堆石依山势而下,最大高差超过l0m 。
石块围合成大小不一的种植床,称为岩床,整体形成错落有致的阶梯式景观。
铺石游园小径蜿蜒其中,落差大的入口和出口分别堆砌规则式石墙。
中心区挖1处约l80m 2浅水池,通过循环水形成小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