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艺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体现之一,其结构复杂,内涵深厚,是中国文化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园林整体结构、园林布局和建筑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提供参考。
一、园林整体结构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园林前厅、园林主体和园林背厅。
前厅通常位于园林的门厅前,是园林的接待场所,也是园林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主体是园林的核心和主要景点,通常有水面、假山、花木、亭台等景观。
背厅位于园林主体后部,是园林保护区,也是园林设计中的隐匿之处。
1.前厅园林前厅通常有一定的面积,装饰风格以豪华、气派为主。
前厅通常布局简单,但各个建筑元素之间的关系非常精细,用以突出前厅的高贵尊荣。
通常,前厅的建筑形式是有特色的门厅或者廊式结构。
另外,前厅通常还有开阔的广场,用以接待宾客,展示园林的独特魅力和高超设计技巧。
广场通常选用方形或者长方形,可以有水池、喷泉等装饰物。
2.主体园林主体是整个园林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园林最受欢迎和最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
主体常见的有湖、山、亭、台等景观。
湖:湖是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既可以供人娱乐,也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增加氧气等作用。
园林中的湖通常使用人工修建的山石堆积而成,呈现各种形态。
山: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多为人工山,由一些山石堆砌而成。
它们通常采用形似天然山景的设计手法。
亭:亭是园林中的建筑物之一,是供人休息观赏的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有不同的形式,如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等。
台:台是园林中的一种高平台,通常供人观看远景、俯瞰景色而设。
3.背厅园林背厅位于园林主体之后,常用于为主体提供安全保护,同时也是园林巧妙设计的重要部分。
背厅常见的建筑形式为墙和唐梁,并配有园门、砖墙等。
二、园林布局古典园林的布局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其布局通常根据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原则,结合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因素而设定。
古典园林的布局通常可分为镜花水月、白石青山、水迷林径、中央主轴线、对称布局五种。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布局模式摘要主要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特征,整理了“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状况资料,探讨了其文化根源的同时,对该模式的布局状况、空间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
指出“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一池三山空间布局文化根源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风格“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相结合,而山与水恰好是体现自然之精髓者,由此“一池三山”的掇山理水之术,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的重要特征。
一、“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1、“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他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天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的。
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造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1、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总之,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通 过运用空间句法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园林的空间结构 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获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 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拙政园等传统园林的精髓注重空间句法的运用和自然 与文化的保护,以创造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1、空间构成
拙政园的空间构成分为前庭、中院和后园三个部分。前庭是园林的入口处,起 着引导游人进入的作用;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包括水面、假山、亭台楼阁 等元素;后园则以自然风光为主,是园林的出口处。这三个部分有机组合,形 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
2、空间氛围
拙政园的空间氛围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以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为主要 特色,给游人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水是拙政园的灵魂,园内水系丰富,大 小水面相结合,错落有致。水中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游来游去的鱼儿,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谧的氛围。
总之,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 魅力。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细节处理上,拙政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建造的艺术精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特征使得拙政园不仅 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基本内容
拙政园,这座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园林,以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 于世。它的构建和设计充满了独特的元素,反映出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 底蕴。本次演示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拙政园的造园元素。
二、空间格局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拙政园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 三部分,以中区为主,且布局自然和谐,水池、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类元素 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布局设计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整个园林按照山水园的形式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景中有景的美丽景观。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注重轴线的运用,以万寿山为中心,将园林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以昆明湖为主景,北区以万寿山为主景。
这种布局设计使整个园林既有整体性,又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颐和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在颐和园中,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例如,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与山势相结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妙景观。
此外,颐和园中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个园林的美感。
三、水景的处理水景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充分利用昆明湖的水资源,通过疏浚和开凿,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
这些水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的作用。
在水景的处理上,颐和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瀑布、喷泉、水池等,使水景更加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采用了多种植物品种,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同时,颐和园还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园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中,有许多寓意吉祥的景点和建筑,如龙王庙、排云殿等,这些景点和建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此外,颐和园还是清代帝王休憩娱乐的地方,因此在其园林设计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六、工艺特色颐和园的工艺特色也是其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美作者:田玉萍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6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
其园林建筑更是人类历史的沉淀,是不朽的艺术,凝固的诗歌。
园林建筑不只是作为一个实体供人们游览、休憩、居住、行走等多功能使用,它同时也是人们内在灵魂的寄托,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美学艺术从整体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
在布局手法上,又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塔尖映池令人神往;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山峰耸立意境横生。
(二)小中见大,咫尺山林调动内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效果。
苏州狮子林,苏州环秀山庄都是咫尺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之典型佳作。
(三)欲扬先抑,柳暗花明在入口区段利用建筑元素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间、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
再从小的建筑组成部分廊和亭来说,廊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而在园林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可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林建筑景观中的色彩艺术园林建筑中的色彩艺术,私家园林体现的是自然、宁静、祥和的视觉美。
从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到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西园等,其建筑从厅堂、楼阁到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也全年常绿为主,营造出一种和谐、幽静的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妙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妙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诗词、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中的妙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山水融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中,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之美。
园林中的水池、假山、小桥、溪流等都是以自然景观为蓝本创造出来的,使园林与自然之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2. 景点错落有致: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往往采用“画龙点睛”的手法,巧妙地将景点分散布置在不同的角落,赋予了园林以意境和虚实结合的美感。
这种错落有致的布局,让人在参观园林时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景点,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和探索的乐趣。
3. 象征寓意丰富: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构造往往寓意丰富,追求以少见多、以微见秀,让人在园林中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见的假山、门楼、碑柱等,都蕴含着吉祥寓意和文化象征。
4. 艺术细节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论是园林建筑的雕塑、彩绘,还是园林景观的种植、布置,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审美境界。
这些艺术细节的处理,使得园林具有精致、独特的美感,赋予了园林更深层次的韵味和人文意境。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妙趣在于它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寓教于乐、诗意盎然的文化传承。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本文将从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及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可以归纳为南北轴线和园区互为补充的空间布局。
从南门进入颐和园,会看到一条直通南北的主轴线,也就是“十七孔桥”,这是园林的主轴线。
主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为:门楼、大红门、千山台、九龙壁、龙翔桥、宝殿等场所,这些场所加强了主轴线向北的力量。
主轴线呈现了严谨、平衡和完整的布局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皇家 garden 的设计思想。
颐和园的园区互为补充,这是指园区中的山、水、林、石、花卉、建筑等元素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互为依托,使整个园区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和气息。
颐和园的水景和山景相得益彰,有九龙海和后海两个人工湖泊,漫步在湖边可以看到山的倒影和美丽的景色。
园内的建筑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竹林山庄是建筑和山水结合的最好例子,建筑融入山体之中,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景观。
在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方面,东门进入颐和园,首先看到的就是门楼,门楼与主轴线相呼应,昭示着皇权的权威和尊严。
门楼后面是宫殿建筑群,包括了寿皇殿、乐寿堂、宁寿宫和乐寿园等场所,这些宫廷建筑和风景区相互补充和协调,成为整个东侧游线的亮点之一。
沿着主轴线向北走,可以看到著名的“十七孔桥”,桥与水、山的结合相得益彰,桥上有十七孔,孔洞大小适中,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桥下流淌着满是石头的清澈水流,水底翻滚的流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色。
继续走到北边可以看到重要建筑物之一的长廊,是颐和园中最长的建筑,周长超过七百米。
长廊十分宽敞,内部的大理石柱、彩画壁画以及悬挂的地图均精美绝伦,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欣赏美的文化。
长廊的一侧是园内的中轴线景观,另一侧则是湖面的美景,与长廊相互映衬,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宫廷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一直以来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有别于其它国家造园风格的中国古典园建筑。
与古典园林建筑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也为中国园林建筑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绘画的参与中国园林的艺术内涵味道更加浓厚,民族特征也更加突出,这是西方园林成就无法与之媲美的。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特殊范畴,以满足人们游赏和居住等多重需要为目的,将认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配合,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园艺为一体。
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完美的古人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建筑的布局和造景,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体特征。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典园林要素中的建筑要素入手, 研究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布局结构, 以期为我们所从事的城市建筑群体的空间设计以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艺术正文:一、引言“一块石, 两竿竹, 小窗前, 清趣足。
伴读书, 夏寒玉, 夜灯红, 窗纸绿。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此诗中描写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出居住生活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造园者为求在喧嚣的城市之中开辟世外桃源, 模仿自然宅院,提出了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主张。
正是经过造园者精心巧妙布局表现出的自然意境, 以及由此引发的观者对人生哲理无限感悟, 使中国古典园林突破了时间、空间而趋于无限。
于小小园林观晨曦晚霞, 明晦雨雪, 领略四季景色的变幻: 从春风杨柳依依, 夏暑焦廊蔽日, 至秋时桂子飘香,冬日雪月梅影, 四季美景自成乐趣。
听鸟语虫鸣, 松涛竹啸, 残荷秋雨, 溪流淙不由得令人与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述产生共鸣: ”悠悠平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 洋洋平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不知月之人, 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 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如此人生美境并不是简单的堆砌, 而是一池一山, 一楼一亭, 一花一木, 配置相宜, 景观浑然一体, 妙若自然。
园林建筑物作为构成景境的要素, 一方面是纯粹的人工构筑物, 另一方面其布局在与山、水、花、木的自然协调中,成为创造中国古典园林这种独树一帜的居住生活空间的重要手段。
以山水为主体, 结合山水地形、地貌特点, 巧妙构筑建筑物, 使之与山水风格统一融合成宛若天成般的景观体系, 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基本准则。
因此,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之中的建筑, 对于我们继承中国传统居住文化, 研究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共生息的生态聚居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艺术入手, 探索其对现代生活居住空间创建的启示。
二、中国古典园林之建筑空间布局中国园林艺术是在伴随着其他类型,如诗词、绘画艺术相互影响,互相通融而逐渐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了园居者使用功能要求。
小小宅国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还是接待宾客,宴饮亲朋,读书,怡情悦性,标榜风雅,消遣精神,超世独立的心理活动空间。
这样一种园居生活空间的创造,其最重要元素就是园林建筑。
古语云:“人家住宅,须要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消受如此清福,一身不虚矣。
”因此作为人工构筑物的园林建筑布局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如同中国诗词、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园林艺术从模仿自然山水向写意山水的方向发展: 将自然要素反复提炼,在有限的地段创造出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而这种空间的创造正是通过如下三种建筑表现出来的。
1空间总体组织的整体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各环境要素彼此的构成关系体现出其布局的整体性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达在具体的建筑空间布局手法上则为过渡空间的运用。
中国园林的空间过渡在建筑布局中具有有效的空间引导、空间对比的作用。
首先是入口空间的塑造, 如园外、园内的空间过渡大多采用较小而且封闭的过渡空间, 如留园入口的布局是由建筑围合成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 处于其内的人视野被极度压缩, 但进入园内, 便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而有效地塑造出园内隔绝尘世, 有若世外桃源的空间。
除此之外,住宅通往园内也往往采用多个过渡空间, 如在宅与园之间插入窄小暗闭的过渡空间, 使进入园者可以强烈感受到园内主体空间的明朗, 开阔。
另外宅与园之间, 或是园景和园景之间, 往往以“廊”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形独特的过渡空间, 不仅巧妙衔接了不同的空间而且具有引导和暗示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整体性结构还通过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处理表现出来, 其手法主要是形成主题空间。
中国园林由建筑和各园林要素围合出来的空间各部分往往形成由主导空间统驭周围次要空间的效果, 并共同以某一特色形成这一空间系统的主导特征。
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就是以建筑作为景观中心, 并同时具有点题的功能。
远香堂位于全园的中心突出的位置, 周围水面开阔, 统领着四周的荷池, 以及其他的小体量园景建筑, 将建筑与山石、花木凝聚成有机整体。
它还以“远香”为名点出池中荷花清香远溢, 以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统领整体空间。
因此空间主题的功能也便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驾驭园林空间成为有机整体性结构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整体性还通过建筑和各园林要素彼此作为景观除了被用以孤赏之外, 还与其它的景之间保持者看与被看的视觉制约关系。
也就是各自同时成为借景的对象,如此而使观者可以不断感受景点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互相衬托,在园中地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反复出现的借景,逐步完善园林的整体画面,从而在整个园林空间形成以各建筑为中心构成错综复杂的整体视线网络。
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十分巧妙的处于视觉制约关系的焦点之中,从被看的方面来说,它的位置是从园中的中部经别有洞天门到西部景区的首要借景对象,它又是通往留听阁的曲桥,或通往倒影楼水廊的借景。
另一方面,扇面亭又处于十分有利的“看”的地理优势,正面临水,其三面的门洞、窗口皆有景可借。
2空间三维展开的序列性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作者曾有关于中国建筑布局的论述:中国建筑是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一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中国建筑平面纵深布局的空间使人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将空间直观的空间感受转变成慢慢游历的时间进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库正是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空间结构的典型。
这种布局将园林中的各种建筑以各种功能的空间通过时间来演绎的线性关系,彼此相互联系,有效的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定。
这种时间性的空间即是序列空间,也可以把它比拟为长长的山水画卷,“由前幅而生中幅,由中幅而生后幅。
”具有多种空间,多种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观者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园林之美和人生情致。
其典型的建筑布局方式这样的:入口建筑设在边角处,避免了视线一览无余,同时借助园林的石壁或假山等要素遮挡视线,或直接建成较小的封闭空间,与园内豁然开朗的景色形成正比,给人以欲扬先抑的空间感受;主体建筑大多沿园周边布局,内部围合成以水为中心的环境景观。
主要建筑之间设曲廊相互联系,将人引入更深层次处的空间。
园中建如厅堂轩等主要的观景建筑,可一览园之全貌,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的高潮。
因此,形成从开始段—引导段—尾声段的园林建筑的线性序列布局。
在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中,建筑的构成关系虽然更为复杂,大量的园林建筑彼此围合形成串联的院落,但同样也是沿一条共同轴线逐渐展开庭院空间,或是以某个空间庭院为中心,其他较小的庭院围绕前者围合形成的主导空间周边布置,共同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建筑空间按序列往往能被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序列”,通过借助空间处理手法甚至以水、陆、空三种路线来引导人们遵循特定的程序完成——序列空间的转换。
3空间曲折穿插的层次性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穿插布局,空间上隔、围、透、高、低等手法的运用,充分表现出造园者从平面、从空间追求园林景观的高深,让人感受“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境界,达到介于之园纳须弥的。
曲折布局的园林景观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性,如刘熙载在《艺概》对曲折的论述:“一转一深,一转一妙,此骚人三味,自声家得之,使自超出常境。
”如此能达到景观层次的丰富变化而构成园林的曲折性布局,完成空间有公共到私密,由开敞到封闭的转换,真是通过同一或不同园林建筑要素的相互组合来得以实现,其中则尤以建筑及其由建筑围合而形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
如利用可长、可短、可折、可曲的廊连接单体建筑,组合成具有曲折而富有变化的建筑群。
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述:“··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廊的曲折变化,形成步移景移的丰富变化,同时空透的廊所分隔形成的两侧曲折空间,彼此渗透,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变化。
园林空间的曲折性布局还借助于建筑自身来表现。
一种方式是建筑空间的相互交错穿插,形成曲折迂回,无穷无尽的空间效果。
如留园由入口至古木交柯后,或是向西经绿荫至明瑟楼,或是向东经曲溪楼,五峰仙馆至石林小院,大多是利用建筑物彼此交错穿插,保持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曲折。
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建筑空间的高低错落形成园林空间竖向的曲折性结果表现。
园林建筑的构筑往往选择依山傍水,或地形由起伏变化的地方,即便是地处市井,无天然地形利用的,也千方百计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引水开池,从而形成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
而园林建筑则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
园林建筑还与如山石、沟壑、水、路径、桥、墙垣等其他的要素的蜿蜒曲折巧妙结合,共同构成虚、实、藏、露、疏、密等景观层次变化,形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境界,引起人在情绪上的起伏变化。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曲折性布局将有限的空间扩大,使人感受到空间的无限深远。
三、结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结构的多样性,和园林建筑的多样性导致了中国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
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其整体性、线性、曲折性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精妙,使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定的形象,组合体现出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以芥子粒的哲理。
将各种园林人工构筑物和自然相和谐嵌合。
因此,在我们现代城市空间的建设过程应更好地运用适宜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手法,以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6年[3] 陈从周《苏州园林》,同济大学建筑系印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