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发展迅猛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他们思想见解独特新颖,追求新鲜感,乐于接受新事物,民族主义的传入,使大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会去亲身体验,由此他们的思想行为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好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民族主义,给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概述(一)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有关民族主义思潮内涵的概述,本文比较认同邓卓明先生在《社会思潮专题研究》一书中的观点,他把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学府出现的并且和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思潮,称作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自身民族持续进步产生的对自身民族独有的情愫,正是因为这种情愫,才使民族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思想高度集中,并注重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以追求自身民族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其内涵通过爱国主义这一概念来传递。
(二)民族主义思潮在高校盛行的原因(1)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大学生在接受外界影响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拒绝纯粹的理论灌输,往往只接受自身的感知,单纯的课堂教育收效甚微;其次,大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他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法存在偏激,容易受到他人的鼓動和影响,常常无意识地由温和民族主义走向偏颇激进的民族主义;最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一定的交互性,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为民族主义思潮滋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2)舆论传播渠道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和载体。
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借助互联网给大学生传播一些不实有害的信息,例如,一些激进民族主义分子会通过微博、微信、QQ这些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去散布不实的言论,通过网络来宣扬他们激进、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主张,从而去煽动大学生的民族情绪,当这些虚假的信息经过无限放大、传播后,他们利用大学生好奇、爱冲动的心理对他们进行迷惑和误导,很容易就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浅谈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与对策网络环境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的多元性、网络暴力、互联网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盛行。
了解这些影响后,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来应对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
信息的多元性也可能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一定的冲击。
在互联网上,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潮争相宣传,甚至存在着宣扬极端主义思想的信息。
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同信仰的吸引,导致信仰迷失甚至产生怀疑。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对他人的信仰进行污蔑和攻击。
大学生作为网络环境的一部分,难免会受到这种暴力言论的影响。
如果大学生信仰坚定度不够,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产生怀疑和动摇。
互联网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盛行,也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时代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和自我表达,追求即时满足和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种思潮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宗教和信仰的疏远,觉得信仰是束缚自己自由的东西。
针对以上问题,大学生信仰教育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大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潮的了解,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和哲学观。
大学可以设立相应的宗教研究课程或开展讲座,提供多元化的文化课程,增加大学生对不同信仰的了解,帮助他们辨别真假,从而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建立指导网络言论的规范,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打击。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监管,对于网络暴力言论进行处罚,净化网络环境。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和言论意识,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信仰,避免进行攻击和辱骂。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仰坚定度。
大学可以设立信仰教育课程或开展信仰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信仰的理解和坚守。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平台的发展,网络民粹主义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网络民粹主义是指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民粹主义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崇尚群体情感、排斥异己观点、强调简单直观的解决方案,并且容易滋生偏激言论和情绪化行为。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互联网世界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使得大学生更多地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渠道,然而,由于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对称,大量的信息反而造成了认知的局限性。
网络民粹主义的崛起使一些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简单粗暴的言论和观点的影响,导致形成狭隘、片面的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忽略对多样性观点的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作用。
网络平台上的匿名性和资源的共享使得网络民粹主义更容易挑起众怒和扩大化。
大学生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信、焦虑和自卑,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此外,网络民粹主义给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可能对与自己观点相异的人持有敌对态度,避免交流和对话。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合作能力不断下降。
针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教育机构和家庭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以减少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自身应提高信息素养。
大学生需要掌握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主动寻找多样化观点,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对待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应持审慎态度。
此外,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克服网络民粹主义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最后,网络平台和社会机构也有责任加强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监管。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方案一、调查背景: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
很多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荒废学业,难以自拔。
他们放弃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为了筹集到电游和上网的费用而不择手段。
这些巨大隐患同时潜藏于网络带给人们自由和便利的好处之下。
如果学生没有被积极的引导(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健康,而且会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调查目的:了解当前广大大学生朋友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分析其特点,以便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就如何解决大学生上网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提出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养好良好的上网习惯的号召,倡导同学们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同学们文明用网。
同时,呼吁同学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加强自律,创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三、调查对象:河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四、调查时间:问卷调查阶段:2014.05.13——2014.05.15活动总结阶段:2014.05.17——2014.05.18 五(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分析法六、调查地点:七、组织机构:根据调查要求,我们将成立调查组织机构,机构成员如下:指导老师:组长:成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教育教学・Education Teaching 168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2期产实习过程中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
(3)在学院扩招的情况下,参加实习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实习单位的数量有限,往往使学生很难深入到实际岗位上,因而缺少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缺乏对实际生产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学生收获不大,影响了整个实习的质量,给生产实习管理及指导带来了诸多问题。
(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近年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企业普遍不愿意无偿接受学生实习,实习接受单位对实习生也进行了收费,学生外出实习的车费、食宿等所需的费用远远超过实习经费,而学校所拨的实习费用并无增加,从而迫使实习只能缩短实习的时间或在有限的经费下紧张删减实习内容,无疑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习效果不理想。
(5)生产实习是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可以得到锻炼、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虚心学习,不肯放下架子,甚至没有时间观念,认为实习不实习无所谓。
当然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实习的目的。
三、新形势下生产实习管理的改进措施1.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我校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第一、二个月,正是学生找工作比较关键的时候,有很多用人单位提出人才聘用的需求,但要求学生实习。
学院应该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和联系的实习企业情况,在自愿原则上将学生分散到各企业实习,由实习单位和学院共同进行实习的指导和管理。
部分实习单位,企业提供经费负责学生的交通,还支付一定的报酬。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生产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人的考察,实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
另一部分同学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统一安排在学校校内实习单位实习。
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提高实习积极性,减少现场学生人数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 ,它涵盖 了网络上的民族
主义话语 、思潮和行动 。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 ,网络 民族 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 同,大学生是 网络民族 主 义的主力军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 战。 网络民族主义既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有 效推动力量 ,对大学生爱国情感 的成长和 民族精神 的 培育起 着重要影响 ,也会对大学生 的成长带来 消极影 响 。网络 民族主义的盛行在某种和爱 罔主义性质 给予 肯定并寄
予 希 望 ;而另 外一 些学 生 ( 占 2 %)则 持 否定态 约 0
大多数青年认识到 巾困 目前 的网络民族主 义有 “ 应激 型”的特点 ,即部分 网络 民族主义者 的观点 比较极端 ,
目光比较短浅 ,狭隘的民族主义内容 比较多 ,说明网络
一
。
为此 ,有必要 透过现象理性把握其 内涵和本 质 ,
正确评估其对 当下大学生成长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
展的现实影响 ,加强对 网络 民族主义文化 的干预 ,趋 利避害 ,发挥其 有利作用 ,抵制和预防其对大学生健 康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 响。
题 。相对而言 ,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 ,当代 中国网 络 民族 主义的本质和 主流是爱 国主义 、理性 民族主义
度 ,原 因大致是 部分学生上网 比较少 ,多从报纸 上看 到一些关 于极端网络 民族主义 的报道 ,对 网络 民族 主
义 的本质 和主流不大 了解 。为此 ,高校要利用 网络 民
民族主义要实现健康发 展还受 到许 多因素的制约 。也
有部分青年学生对 当前 网络 民族 主义的个别极端 因素 表达了担忧 ,担心 当前 的网络 民族 主义会发展成为极
步地分析发现 ,选项 的分歧 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爱 国主义 、激进爱 同主义 、极端 民族 主义。这也确实是 当代 中国网络 民族主义健康 发展所 面临的一个现实问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策

文_信息传播249摘要: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或者是政治语言,而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消极影响需要得到重视。
应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网络安全、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消灭这种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政治语言;大学生民粹主义也可以称为平民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或者政治语言。
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形态,基本上它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
对其热衷于在新媒体上分享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2014年第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思想工作领导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敢于创新,弘扬网络民粹主义的正面价值,抵御其消极影响,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1978年法国大革命后,民粹主义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北美和东欧几乎同时兴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粹主义的旋风刮遍了世界五大洲,形成了一个游荡世界的幽灵。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个所谓的幽灵又在互联网刮起了旋风。
网络民粹主义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概念规定。
网络民粹主义就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投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民粹主义。
网络上大部分是虚拟的,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快速传播性,网络民粹主义表现的更加平民性。
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是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产物,各个阶层尤其是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群众能自由地使用互联网发表意见和了解更多的政治信息,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双面影响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带有双重性,网络民粹主义也不例外。
网络民粹主义对现代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双面的,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同时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
网络民族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概全 , 与 事 实 背 道 而 驰 ( 二) 盲 目崇 拜 西 方 文 明。 经 济 全球 化 的 同 时 , 带 来 全 球 文 化 的 同质 化 。近 年 来 , 网
影响 的原 因并提 出相应 对策 成 为 当务 之 急 。 关键词 : 网络 民族 虚 无 主 义 社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 大学 生
・ 近年来 , 随 着 互 联 网 信 息 传 播 技 术 的高 度 发 达 , 民 族 虚 无 主义 不 断 泛 滥 , 对 主 流 价 值 观 的 传 播 带 来 很 大 冲击 , 尤 其 对 正 处在塑造人生观 、 价值观 、 世 界 观 关键 时期 的 大 学 生 群 体 造 成 消极 影 响 。 充 分 认 识 民族 虚无 主义 的本 质 和 危 害 , 自觉 抵 制 网 络 民族 虚 无 主 义 的 破 坏性 影 响 ,对 当 代 大 学 生 培 育 和 践 行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具 有 重 要 现 实 意 义 。 网络 民族 虚 无 主 义 的 表现 虚 无 主 义 作 为 一种 社会 思潮 ,是 一 个 十 分 复 杂 的 哲 学 范 畴 。德 国 唯心 主 义哲 学 家 F . 尼 采 把 否 定 历 史 传 统 和 道德 原 则 的现 象 称 之 为 虚 无 主 义 。 学 术 界 通 常 认 为 虚 无 主 义 来 源 于 尼 采的“ 上帝 死了” , 意 味 着 以上 帝 为 代 表 的 最 高 价 值 的 自行 贬 黜。 随 着 时代 发 展 , 虚 无 主 义 被 赋 予 更 多更 具体 的 内涵 , 其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赵广平【专题名称】青少年导刊【专 题 号】D421【复印期号】2010年02期【原文出处】《中国青年研究》(京)2009年12期第54~57页【英文标题】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ence of Cyber Nationalismon University Students【作者简介】赵广平,《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影响/对策一、背景与调查概述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它涵盖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话语、思潮和行动。
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力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民族主义既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有效推动力量,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成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不利于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情感。
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近年来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发现,非理性民族主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为此,有必要透过现象理性把握其内涵和本质,正确评估其对当下大学生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文化的干预,趋利避害,发挥其有利作用,抵制和预防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山东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认识的调查”为主题,于2008年4月在山东部分高校范围内启动了该项调查研究。
调查内容紧密围绕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等问题,设计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可多项选择。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00份,有效问卷684份,有效率为93.3%,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
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山东高校学生的影响状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样本分析总体而言,山东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认知较为积极肯定,但对于具体内涵的把握并不准确,同时局部有忽视、怀疑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本质或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趋势。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乃至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提高。
调查中发现,“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具体涵义并未深入人心,清楚意义并以之指导行动的人不到30%。
而对于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认知问题,知道正确答案的被调查者仅占四成。
经过进一步地分析发现,选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国主义、激进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
这也确实是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对而言,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本质和主流是爱国主义、理性民族主义在互联网发展阶段的表现,其主流和本质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也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本质因素。
在对当前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上,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种立场上:“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和“网络民族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这说明,大多数青年学生都认可网络民族主义的本质和内容,认为当前网络民族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增强,使得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时许多关心政治的中国公民包括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特别是以部分青年学生为主,利用网络等快捷传媒等方式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爱国行动。
同时,大多数青年认识到中国目前的网络民族主义有“应激型”的特点,即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观点比较极端,目光比较短浅,狭隘的民族主义内容比较多,说明网络民族主义要实现健康发展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也有部分青年学生对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个别极端因素表达了担忧,担心当前的网络民族主义会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也有部分学生过多地担忧网络民族主义当前发展的某些极端表现及其带来的严重的不良影响,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未来表示悲观。
这也是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健康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了有主见、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主流的认知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期待,体现了当代和谐发展的主题,同时也具有现实性。
在“如何看待当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态度上,有79.0%的人认为应该反对,认为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行为存在着涉外、排外、反外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化矛盾,给中国和平外交与和平崛起带来一系列压力;许多青年学生认为应当采取措施教育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促使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向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避免网络民族主义发展成为“愤青”或者极端民族主义。
面对“是否相信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会健康发展”的问题,绝大部分人选择“坚信”,有74.4%的人认为中国当代的网络民族主义会健康发展。
许多受访者认为,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大多数是爱国青年,部分个体所展示的大多是自我冲动、自发和具有个性的成分,但其根本立足点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对西方国家践踏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反映,代表部分基层民众的愿望,从而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另有14.8%的受访者表现出“时而相信、时而动摇”的态度。
同时,教育程度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反映网络民族主义的主流和本质是爱国主义的具体问题上,73.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根源是民族利益受损,其目的是热爱国家维护国家利益。
与之相一致地,有81.2%的人会主动参与;面对当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35.3%的人认为这是部分民族主义者的反映,可以理解;面对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38.8%的人则认为应该大力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保证网络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以上问题回答的分析,可见学生群体主要分为两派:约有70%-80%的青年学生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爱国主义性质给予肯定并寄予希望;而另外一些学生(约占20%)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大致是部分学生上网比较少,多从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报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本质和主流不大了解。
为此,高校要利用网络民族主义这种新的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情教育,避免部分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成为“愤青”或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者。
三、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状况分析1.总体上认同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性质。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扑面袭来,青年普遍拥有怀疑和批判的特质,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心理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历史轨迹和现实发展的反思基础上的;他们在自身成长的某个阶段,会对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抱有一定程度的质疑和疏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把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同国情结合、与改革的实践相联系,逐步走上了文化理性。
尤其是实现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青年的爱国情感得以凝聚,民族意识愈加激发,经过多年的比较、辨识和选择,网络民族主义的主流是爱国的已经得到当代青年普遍认同和坚持,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意识。
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丰富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
本次调研也表明,当代青年不是被动地接受与跟风网络民族主义的内容,他们的文化心理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不断成熟。
他们始终站在时代前进的潮头,体验着社会转型、制度变迁所产生的急剧变化和社会阵痛,认同和力行新的生活方式,以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态度看待问题,从而形成了理性务实、崇尚自主、主张宽容、遵循规则、维护权益、富于创造性、热心公益活动等新的精神和新的理念,这些都是理性爱国主义情感在新时代的折射和转化,反映了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已经自觉地参与当代网络民族主义的重塑和开拓过程。
3.网络民族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色彩容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个纷繁庞杂的体系,“尽管后现代主义内部众态纷呈,但……它势必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现代性的否定——对现代主义的一元论、绝对基础、惟一视角、惟一正确方法的否定。
后现代文化的其他特征都是在这一否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1]。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非中心性、反权威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者不理会社会的规章制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从约束也无以自律,其中的某些观点是以对正常社会秩序的颠覆姿态出现,戏说政治,嘲讽神圣,作践历史,反叛权威,拒绝政治和责任。
他们在宣扬民族价值观的同时,还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匿名的方式发泄到网络上来,使得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对现有秩序和体制的极大叛逆。
这在无形中造成了青少年思想意识的混乱,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4.网络民族主义的某些民族虚无主义精神容易助长青少年群体的虚无主义心态。
民族虚无主义之所以会在部分青年学生中有市场,因为它仍然是以“爱国”的面貌出现的。
出于爱国而鄙视母国,之间并没有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种错误倾向极端地讲,即认为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
在今日高校中,有的老师和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一切还是西方的好”;也有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沾染了浓厚的买办意识和洋奴思想,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自己的传统,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为准则。
而考察其理论支持,都好像是出于“为了国家民族好”的动机[2]。
由于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观点“为写而写”,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造成许多网上观点失去深度与现实,淡化使命感,消弭了民族主义应该有的深刻、庄严、悲壮等风格,更抛开了理性民族主义者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尊重国家、尊重民族的责任。
这些思想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警惕的。
这种虚拟性极易误导青年学生,使他们不愿承担应有的对社会、国家、家庭的责任,采取敷衍苟且的生活态度,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5.网络民族主义的应激型及非理性色彩助长了青少年群体的浮躁心理。
当代中国一些网络民族主义者在民族情绪上过分自尊,对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做出过度反应,提出激进的观点。
有学者称之为近代民族危机积淀下来的深层“受害意识”。
这种意识会把一切现实、温和、冷静的对外态度,解读为委曲求全的“绥靖主义”、“投降主义”,进而以为一旦诉诸屈辱的民族记忆,就有压倒一切的话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