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理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和“蓝关”都位于中国的陕西省。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此句诗中的“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中国中部。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此句诗中的“沧海”泛指大海,“巫山”指重庆市巫山县的巫峡。

8.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岳飞《满江红》此句诗中的“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此句诗中的“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岭山脉地区。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此句诗中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1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此句诗中的“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黄山”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诗词含义和意境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说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反映了春雨对农业的重要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四川盆地夜晚多雨的气候特点。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描述了天山海拔高、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描绘了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以上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特点,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古诗词中的地名

古诗词中的地名

古诗词中的地名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各种地名,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象征,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符号。

在古代诗词中,地名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景点的描绘,更是为了表达诗人对于地域的感情和思考,同时也激发读者对于这些地域的留恋与向往。

下面将就古诗词中出现的地名进行一一介绍,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1. 杭州杭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其美丽风光和丰厚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在古代诗词中,杭州常常被描绘为山水田园之地,给人以亲切温暖的印象。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其中的燕山指的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反映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2. 西湖西湖是杭州的标志性景点,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西湖更是被吟咏得淋漓尽致。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赤壁赋》中写道:“予智遗愚,度阙星球。

登台北眺,巫山云雨。

若金书梁塞,异古龙图。

万里同风,连山邈阻。

箕斯宛留,长夏拱北斗。

像彼穷冬,膏露之具。

”其中的巫山指的是西湖附近的一个山,苏东坡通过对古代地名的引用,丰富地表现了他眼中西湖的壮丽景色。

3. 状元状元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代表功名成就和荣耀。

比如元稹的《离思五首》中就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照顾乌倩馔,对答石榴汁。

”中的状元指的就是仁寿状元榜,颇具意境。

4. 红尘红尘在古代诗词中代表着尘世的纷繁烦扰。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从兄裴秀才》中有“东飞复西舞,此对任红尘。

知己拟宜私,不妨混杂人。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感慨。

5. 洛阳洛阳作为中国古代大都市,其辉煌历史和丰厚文化给了无数诗人以灵感。

在古代诗词中,洛阳常常被描绘为一个繁华神往的地方。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对于洛阳的向往之情。

6. 秦淮河秦淮河是中国南京的母亲河,东晋以来,南京及其周围地区始终是中国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而江南水乡的秦淮河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中的地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由于海运和京沪铁路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大大地下降,城市发展缓慢。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秋天晴夜的天气现象。

[宋]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的梅雨(准静止锋)天气,以及江南水乡景观。

[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反映出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日影朝东南,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或缩小为一个点,冬半年相反。

注意xx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原因是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明显。

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也与日温差大有很大关系。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又反映出三峡落差大、水资源丰富。

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宋朝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

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积雪冰川以及长江干支流的航运状况。

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的是我国南岭一带春雨绵绵的景象。

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指对流雨降雨范围小的天气特征“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的景象。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写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冬天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暖气团的一侧,因而不冷;夏天因海拔较高,所以不热)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山东的泰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因地形影响的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三叠泉)。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

[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毛泽东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指赤道地区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同时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指由暖锋形成的春雨,春雨过后,万物复苏。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北方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

高鼎《春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两诗都是描写农历二月景观,说明我国南北春季来临时间各有早晚。

春天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放风筝。

“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生动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戈壁景观。

“仰望山接山,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景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江河封冻的景观特点。

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发”——揭示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关系和河流径流变化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白居易的“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会东海变桑田”——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说明烧山种田破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生活艰辛的惨状,是故“银钏金钗来负水”。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草寒有怀》)“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笛》)——描述候鸟迁涉的方向和季节。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和“一痕初见海潮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仇远《钱塘观潮》——描写钱塘江潮汐现象的诗词。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西岳华山,华山险峻挺拔,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秦岭与华山不断上升,而渭河平原不断下沉,华山才会显得如此雄伟,奇峰突起。

诗中所言的“刀”和“剑”原来是内力的鬼斧神工。

形容锋面雨的特点:“一场春雨一层暖,一场秋雨一层寒”,“云过山头湿,雨过山头明”。

“马前桃花马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表现过去的林草丰茂、繁荣富庶之地,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开发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

“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表现开垦草原带来草场沙化。

讲述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时,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现xx的风沙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表现xx含沙量大:“一碗水半碗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