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漫谈(六)信与达

合集下载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想必文献翻译工作者都知道“信、达、雅”这条经典的翻译标准吧,那么这三个字都代表着什么呢?
这三字标准可以说是最被我国翻译界认可(相比于其他的理论)的理论了,它是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所提出来的,原文是“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字。

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他反对虚伪、娇柔造作的美,与这种“伪美”相对的就是“信”。

还有,在我国古代翻译佛经、近代学者进行文献翻译时,各派大家都主张保持原文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也是“信”的体现。

“达”字,这代表的是对原文的诚信。

孔子有言:“辞,达而已矣”,后来的各辈文人和学者也非常注重“词要达意”。

“达”是文艺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字作为三字标准的第二点也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基础。

“雅”字,指的是文采,它是通往“达”的途径。

在文献翻译中,表现出原文的文采是保证译文上下文联系自然、顺畅的基本前提。

同时,“雅”也是向当时中国的译者、学者介绍先进的西方翻译思想。

“信、达、雅”这三个字虽然短,但是它把翻译的标准交代的非常清楚,各位译者在文献翻译开始之前,不妨细细品味,一定会带来新的收获。

有哪些信、达、不雅的翻译?

有哪些信、达、不雅的翻译?

有哪些信、达、不雅的翻译?信、达、不雅的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词不达意或者不雅的翻译现象。

这些翻译错误不仅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还可能引发误解、笑话甚至争议。

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的翻译至关重要,它能够促进沟通、增进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我们来谈谈信的翻译。

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现象。

这些误译可能是因为词汇的多义性、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原因导致的。

例如,英文中的“bank”一词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如果在翻译中将其误译为“河岸”,那么读者就会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误解。

一些习语、俚语、成语等也是常见的误译点。

例如,英文中的“break a leg”是祝福演员好运的一种说法,但如果直译为“断腿”,显然就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了。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避免产生误译。

我们来谈谈达的翻译。

达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词不达意的现象。

这些词不达意可能是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等原因导致的。

例如,中文中的“你吃了吗?”是一种常见的问候语,但如果直译为英文的“Have you eaten?”,那么对方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在英文中并没有这种问候方式。

一些文化特有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也是常见的词不达意的翻译点。

例如,中国人喜欢用“老乡”来称呼同乡,但直译为英文的“fellow villager”可能并不能准确表达出同样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尽量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我们来谈谈不雅的翻译。

不雅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得体、不文明的翻译现象。

这些不雅的翻译可能是因为语言的文化差异、翻译者个人偏见等原因导致的。

例如,中文中的“傻子”是一种贬义词,但如果直译为英文的“stupid”,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一些敏感词汇和禁忌话题也是常见的不雅翻译点。

例如,中文中的“”是指陪酒、陪唱等服务,但直译为英文的“escort”可能会被误解为服务。

“信、达、雅”之我见

“信、达、雅”之我见

摘要:谈到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翻译话语。

即便是在拥有完备的语言学体系的西方翻译思想的冲击下,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试以其本体为出发点,通过对严复与“信、达、雅”、“信、达、雅”与中国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传统文论的关系以及前人的批判五个方面对“信、达、雅”做一个多方位的分析,试图来阐释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关键词:“信、达、雅”;译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史中,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翻译著作的涌现,一些翻译思想也日渐臻显光芒。

如玄奘的“五不翻”、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都是闪光点。

其中,严复的“信、达、雅”始初虽为以翻译标准提出,但却一语破的,成为了一条影响深远的翻译标准。

1.对“信、达、雅”本体的解读“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2严复认为“信”指的是意义应“不倍本文”“达旨”,也就是说,保持与原文的等同、切中旨意。

“达”是基于“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而提出的,目的是“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

“雅”则是根据孔子之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的“文章正轨”而提出的--“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目的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2.严复与“信、达、雅”严复的“信、达、雅”是根据“文章正轨”提出的,也就是说他强调在追求“信”的基础上译文要和本国的文章在表达和行文上都要保持高标准。

严复首先说“《易》曰:‘修辞立诚’”。

“修辞立诚”出自“脩辞立真诚,所以居业也。

”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严复引用此句是说译者应该站在原作者的视角,尊重原文。

“信”字精义微言,至今仍然是翻译追求的第一标准。

“达”字出自《论语》--“辞达而已”。

“辞”原意指说的话,兼指语言文字,谈作文时,常常专指文字。

浅析“信、达、雅”

浅析“信、达、雅”

浅析“信、达、雅”摘要:自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提出后,中国翻译界就一直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无休止的争论,褒贬不一,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至于至今依然没有达成对这一翻译理论的共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现状,具体问题具体翻译,凭着客观的态度来更加深入地分析这一翻译理论。

关键词:翻译;信;达;雅 中图分类号:H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严复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严复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比较有系统地介绍西方近代思想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翻译思想家。

严复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开启了我国近代和现代翻译活动全面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其提出的“译事三难”说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面对严复的翻译理论,不同的译者或是学者各自持着不同的态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论大家在这一理论上如何争执,他们都绝对不是对这一理论的完全颠覆,而是在此理论基础上的不同程度的变动与修改。

若想正确解析严复的翻译理论,必须要彻底弄透严复“信、达、雅”理论的含义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所谓“信”,即翻译应当忠于原文、原话。

这是对译者最重要、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要求译者任凭己见描述自身领悟,而是要求译者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对此,严复得出翻译的首要标准――“信”,即忠实可信。

严复又在解释“信”时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有时颠倒附盖,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本文。

”他所谓的“信”要求译者既不依葫芦画瓢地硬搬原文字句顺序,也不能使原文意思有所增减。

由此可见,翻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意思传达给不懂原文或者原话的读者或者听众。

如果译者在翻译时连原文或者原话的意思都不能清楚忠实地传达给读者或者听众,那么不论其翻译出来的句子多么华丽、多么有韵味,都不能称之为翻译。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做事情都有个要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翻译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样的译文算是好的译文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努力的目标呢?1980年出版了张培基等四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作者在“翻译的标准”一节中写道:“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1983年出版了吕瑞昌等五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与第一本书是一致的。

书中写道:“我们不妨用‘信、顺’两字来概括我们今天汉英翻译的标准。

所谓‘信’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即把原文完整而准确地表达于译文中,对原文内容尽可能不增不减。

所谓‘顺’,是指用词正确得体,行文流畅通顺,符合英语习惯;避免逐字死译、生搬硬套,使不懂汉语的英语读本也能看懂。

”这两本书是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校通用教材,一本讲英译汉,一本讲汉译英,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我国高校广泛使用。

我基本上同意这两本书关于翻译标准的提法,但我不赞成把风格放在忠实里面来谈。

我们不必因为严复提出了“信、达、雅”,谈翻译标准就一定要谈风格。

因为风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把原文的风格完全翻译过来,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也不是说风格就完全不能翻。

译者只能尽力而为。

译文的风格除了包含一部分与原文的风格,必然还包含其他因素。

而且翻译不同类型的作品,对风格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英译汉还比较好办,汉译英就更难把握了。

我在99年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编写了一套教材,题为《英汉翻译教程》。

关于翻译标准,我是这样写的:“对我们初学翻译的人来说,我想可以提出两条要求:(一)忠实;(二)通顺。

‘忠实’主要是指内容……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通顺’指的是语言。

如果原文是通顺易懂的,那么译文也要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我认为,真正做到上述两条,也并不容易。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庄绎传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 y will not requir 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 i 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 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发表时间:2018-04-25T09:59:48.34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作者:孙久华[导读] 翻译不是无章可循,任何翻译都有一定的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孙久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翻译不是无章可循,任何翻译都有一定的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从事翻译必须广泛学习,了解各方面知识 ,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 “忠实”呈现原文 ,同时做到通顺、易懂。

关键词:翻译标准与实践,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本质上来讲,翻译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写作特点、思想情感再现到译文中。

翻译涉及的层面比较复杂,包括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

所以,如果译者想要的到理想的翻译文本,译者就要对原文进行比较深刻的剖析,反复推敲.如果是科技文本的话,就要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来保证译文的质量.这对译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翻译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原文转换成译文. 针对翻译的标准,许多翻译家都有其各自的观点和论述.中国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对翻译的论述, 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时就提出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佛经的翻译中,只不过他当时翻译的是梵语,但是翻译是相通的,不管是哪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是一致的. 玄奘法师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
做事情都有个要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翻译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样的译文算是好的译文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努力
的目标呢?
1980年出版了张培基等四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作者在“翻译的标准”一节中写道:“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1983年出版了吕瑞昌等五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与第一本书是一致的。

书中写道:“我们不妨用信、顺两字来概括我们今天汉英翻译的标准。

所谓信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即把原文完整而准确地表达于译文中,对原文内容尽可能不增不减。

所谓顺,是指用词正确得体,行文流畅通顺,符合英语习惯;避免逐字死译、生搬硬套,使不懂汉语的英语读本也能看懂。


这两本书是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校通用教材,一本讲英译汉,一本讲汉译英,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我国高校广泛使用。

我基本上同意这两本书关于翻译标准的提法,但我不赞成把风格放在忠实里面来谈。

我们不必因为严复提出了“信、达、雅”,谈翻译标准就一定要谈风格。

因为风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把原文的风格完全翻译过来,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也不是说风格就完全不能翻。

译者只能尽力而为。

译文的风格除了包含一部分与原文的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