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百僚竞逐/成王之业/扶摇而上/君臣相望/辞严而色暇/鬼神宾服/摇头而叹/服不言而信/(《左传》)1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太宗在《治国安民》中的言论,哪些是解说太宗言论的注释?(2分)A。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B。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D。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1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太宗在《治国安民》中的言论,哪些是解说太宗言论的注释?(2分)A。
“入则无法家拂士,百僚竞逐,成王之业。
”B。
“扶摇而上,君臣相望,辞严而色暇,鬼神宾服,摇头而叹,服不言而信。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D。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13、根据太宗的言论,下列哪些是他认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2分)A。
力戒奢靡,勤俭治国。
B。
多征伐,扩大疆土。
C。
以暴制暴,强力统治。
D。
尊重民意,依法治理。
14、根据舜的经历,下列哪些是他的人生信条?(2分)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C。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 人恒过,然后能改。
→ 恒:常常,过:犯错误。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拂士:指不合时宜的人。
3) 征求无已。
→ 无已:没有止境。
4) 百姓不堪。
→ 不堪:难以承受。
12.翻译: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因此,要激发自己的热情,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2)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有根基稳固,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对比阅读作业

一二
3. 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3)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
忍
一二
4. 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 护城河
今义: 池塘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 用这些来……
一二
1.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驾驭 (3)河中漱.广,夹岸崇深 冲刷,冲荡 (4)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看
一二
2. 给【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标两处) 方 知 慎 子 下 龙 门/流 浮 竹/非 驷 马 之 追 也
(摘选自苏轼《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有删改) 【注释】①贱累:谦称自己的家眷。②渠:第三人称代词, 他。③见:同“现”,现在。④廪:粮食。
一二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的加 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法: ①思考,思虑。②惦 念,怀思。③诵读。
(1) ① (填序号)
一二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安.能预为之 课内迁移法:
(2) 怎么
愁煎乎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差.为简便 词语推断法:差.强人意
(3) 稍微
一二
2. 把【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答案: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语⽂⽂⾔⽂对⽐阅读题⼋年级⽂⾔⽂阅读复习(⼀)《周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对⽐阅读甲:《周亚夫军细柳》⽂帝之……..”称善者久之。
⼄:《绛侯周勃世家》周勃,沛⼈。
⾼祖为沛公初起,从⼊汉中,拜为将军。
⾷绛⼋千⼆百⼋⼗户,号绛侯。
⽂帝即⽴,以勃为右丞相。
居⼗余⽉,乃谢请归相印。
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勃为相。
⼗余⽉,上⽈:“前⽇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县⾄绛,绛侯勃⾃畏恐诛,常被甲,令家⼈持兵以见。
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帝,⽈:“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吏⽅验⽽出之。
”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
孝⽂⼗⼀年薨,谥⽈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
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中画波浪线的句⼦的断句(两处)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A.军.细柳() B.已⽽..之细柳军()C.居.⼗余⽉() D.顾.欲反邪!()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法相同的⼀项是()A.①称善者久之.②吏⽅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②不以.此时反C.①其将固可袭⽽.虏也②吏⽅验⽽.出之 D.①亚夫乃.传⾔开壁门②乃.免相就国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劳军。
⾄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5.从⽂中看,周勃、周亚夫⽗⼦⼆⼈的共同特点是:;⽂帝在对待⽗⼦两【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于安乐也。
——《⽣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珍玩,⽆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征求⽆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事,遂得徭役不兴,年⾕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二、《富贵不能淫》(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①虞常②,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④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⑥乳⑦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论:定罪。
②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
③拟:比划。
④弥:充满。
⑤膏:做肥料。
⑥羝(dī):公羊。
⑦乳:产子。
⑧去(jǔ):同“弆”,收藏。
⑨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畔.主背亲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4.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文言文对比阅读温馨说明: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为重温经典题型5篇,第二版块跃升精练5篇,第三版块期末预测5篇。
一、对比阅读(2023上·上海·八年级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校考期末)【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都选《》2.解释文中的划线句。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乙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孟子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之一。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固国,巩固国防;险,险要。
(2)重点词:恒,常常;过,犯错误;改,改正。
语文古文对比阅读八上

月考复习资料补充部分(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4题。
(16分)【甲】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注释:(1)仆:作者谦称。
(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3)限:遮断。
(4)幽岫:幽深的山穴。
(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6)办:具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仿佛若有光()(2)具答之()(3)于斯已办()(4)仁智所乐()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梅溪之西辍耕之垄上B.遂葺宇其上其真不知马也C. 于斯已办行者休于树D.乃不知有汉陈涉乃立为王13.翻译下面句子。
(6分)(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1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案:11.⑴好像⑵同“俱”,完全、详尽⑶这里(这儿)⑷喜爱(喜欢)12. C(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13.⑴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⑵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
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杂,绵绵⑼成韵。
既素重⑽幽居,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⑿。
山谷所资,于斯⒀已办⒁,仁智所乐⒂,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注】⑴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⑵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⑸限日:遮挡住阳光。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
⑺唳:鸣叫。
⑻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⑼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⑽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建屋舍。
葺,修建。
⑿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⒀于斯:在这儿,指石门山。
⒁办,具备。
⒂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猛浪若奔()(2)猿则百叫无绝()(3)窥谷忘反()(4)岂徒语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三声)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1)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2)大聚落:大的据居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2)迫.暮____________2.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入山之.大穴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麻枲之属.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用现代韩愈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甲乙两文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2分)(二)(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_____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陋室铭(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2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二)(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解词。
(4分)(1)惟吾德馨..( )..( ) (2)无案牍之劳形(3)每移案.() (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哪一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哪一句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3分)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4分)(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
“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妻子..不觌( )④未尝.不与书俱()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3.阅读[甲]文填空:[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和“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4.用原文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来表达。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爱莲说(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