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解读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入门知识)

海绵城市(入门知识)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流程(景观公司都做了竖向设计)
以小区为例的典型设计——场地设 计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 地、坑塘、沟渠等。 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 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有景观水体的地方,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 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 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 析确定
植被缓冲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 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缓解初期冲刷效应,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如何优化组合 组合系统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性、地
规划控制目标(建设目标——水)
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资源化利用

关键技术环节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 目标)等

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比如:地下水超 采地区应首先考虑雨水下渗,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 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得出)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
流排放。
生物滞留设施



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又该如何建设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出。

这不仅导致雨水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暴雨时造成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做好规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比如,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可以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和公园,增加雨水的调蓄空间;在老城区的改造中,可以通过拆除硬化地面、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其次,加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植被、土壤、湿地等自然元素,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储存雨水。

例如,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绿化带,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铺设人行道和停车场;在小区内建设雨水花园,种植耐旱、耐涝的植物,让雨水在花园内得到净化和储存。

此外,还需要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道排水,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则更加注重自然排水和综合排水。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管渠、泵站等设施,提高排水能力;同时,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规划建设雨水行泄通道,让雨水能够快速排出城市。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开发和应用新型的透水材料,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利用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水质等信息,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解说词

海绵城市解说词

海绵城市解说词
摘要: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2.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
4.海绵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灾害等方面,就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吸水性。

海绵城市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旨在通过构建生态、环保、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生态优先、自然循环和综合治理。

生态优先,就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自然循环,是指通过构建自然水系、湿地等生态设施,使城市的雨水得到自然净化和循环利用。

综合治理,是指通过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资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包括绿色建筑、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等。

绿色建筑通过设计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等,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雨水花园则是通过构建自然水系和湿地,收集和净化雨水,提高城市的抗旱性。

生态停车场则是利用植草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停车场具有
吸水、保湿等功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城市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地。

这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未来,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为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态建设模式,以其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一、基本概念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实现雨水的径流、渗透和储存,以达到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2. 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水文特点:通过构建多功能水体、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措施,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蓄存,减少城市的径流,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环。

(2)生态环境特点: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改善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适应能力特点: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综合目标1. 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之一是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减少、延缓和控制城市径流水量,增加城市内雨水的渗透和蓄存。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控制污水排放、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降低城市用水的压力,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综合目标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打造生态廊道、建设垂直绿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并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3. 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海绵城市的第三个综合目标是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制定应急预案、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的应对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增加城市的韧性。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综合目标及实施措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基本概念解读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和排水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比例,采用渗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和储存,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2. 海绵城市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绿地与湿地、透水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主体框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

三、综合目标解读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地和湿地等设施,有效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

2.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暴雨事件时,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和排水压力。

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的面积,采用透水路面等措施,使雨水快速渗透和储存,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湿地等设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地和湿地等设施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措施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合理规划绿地、湿地、透水路面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代替排水防涝设施 中国当前应该是灰色提升,辅以绿色基础设施
9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海绵城市的设计
海绵城市的设计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建筑和居住小区 公园、城市绿地和广场 城市道路
10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建筑和居住小区
一、设计导则 1、建筑和小区的径流总量控制无法满足要求,或项目有雨水回用要求时,
22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3、对于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 计应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
4、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优先布置在道路侧分带、宽带大于2米的道路中分带以及道 路外侧市政绿地。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
标与指标要求。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路段,城市雨 水管渠和泵站得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 2、对于城市外围高速、城市快环以及城市内部道路,应在满足交通功能的条件下,
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截洪屏障功能的外围高速可采取设置透水 铺装及导洪设施实现排水目标。
17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2、广场与停车场规划设计时宜配套布局绿化用地,形成适 当的分隔,以便于将雨水引入绿地进行综合处置。
3、条件允许时,城市广场可设计为下沉式广场,作为超标 降雨的调蓄空间。
4、城市广场和地面公共停车场的硬化地面应优先选用透水 铺装,并配建蓄水模块等蓄水设施,对经过分隔绿带和 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过滤、净化后的雨水进行收 集,并用于洗车、广场冲洗和绿地浇洒。
建筑和小区内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宜具有雨水储 存或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 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16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公园、城市绿地和广场
一、设计导则 1、城市公园、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
与景观水体,设置雨水渗带、调蓄、净化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 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
14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建筑和居住小区
二、工艺流程 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处理系统建设一般采用的系统流程如下,宜优先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雨水汇集—滞蓄及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入渗-排放-处理利用 (2)雨水汇集-入渗-调蓄-排放-处理利用
15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建筑和居住小区
三、技术设施 (1)渗带设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态滞留设施、植草沟; (2)储存设施:包括储水池、雨水桶等; (3)调节设施:包括调节塘(池)等; (4)转输设施:包括转输型植草沟、渗管(渠)等; (5)净化设施:包括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和人工湿地等;
8、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地块,可将绿地边道路和地 块的雨水径流引入绿地进行处理和调蓄,其收水 范围应结合绿地的面积、场地竖向和周边河流水 系等要素进行划定。
20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9、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前,应利用沉淀池、 前置塘、植草沟和植被过滤带等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
应按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设置雨水回用系统 2、建筑和小区的雨水调蓄设施建设规模应根据雨水利用需求、场地情况、
雨水径流控制率要求等综合确定。 3、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先利用低洼地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渗渠等设
施减少外排雨量。
11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12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4、设置在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 地宜优先采用下沉式做法,并采取措施将 雨水引至绿地。
13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建筑宜采取措施将屋面排水引入周边的低影响开 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 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6、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目的的设施,应设置初期雨水 弃流装置或设施。
7、在紫线范围内项目,应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不宜采用雨水径 流下渗型设施。
18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在符合景观要求和微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城市绿地宜做 成下沉式,以消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净化雨水 径流。
6、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的建设宜和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相衔接,设计为集雨水调蓄、净化和 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设施。
19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7、城市绿地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生物滞 留设施、雨水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设 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
海绵城市解读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园林所 1
目录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二、海绵城市的内容 三、海绵城市的案例 四、海绵城市的作用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六、常见的海绵城市技术
2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对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就近排出,速排干的 工程排水时代跨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 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两大主要措施
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 加强城市降雨面源污染控制
3
二、海绵城市的内容
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
4
二、海绵城市的内容
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
5
二、海绵城市的内容
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
6
国外成功案例
三、海绵城市案例
7
国外成功案例
三、海绵城市案例
8
四、海绵城市的作用
海绵城市到底是干什么的?
主要是解决水生态的问题 应对的是雨水进入市政管网之间的处理和解决方案 主要是通过小型的、源头的、分散的设施 应对的是中雨和小雨,一般不超过30mm的日降雨量
5、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 装,新建区轻荷载的非机 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 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 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 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 范的要求。
10、下沉式广场、湿塘、雨水湿地和蓄水池等以调蓄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应设置溢流 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11、湿塘、雨水湿地、景观湖和下沉式广场等调蓄设施应建设预警标识和预警系统, 保障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发生。
21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城市道路
一、设计导则 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