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城市排水系统的过载、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城市洪涝灾害的增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导,让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改变城市面貌和功能,实现雨水集蓄、渗透、净化和利用,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

基本原则包括:自然与人工水系统的融合、城市水循环的平衡、多功能土地利用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

3.雨水管理技术海绵城市的核心是雨水管理,其中主要的技术包括:雨水收集、雨水渗透、雨水回用和雨水净化。

雨水收集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施来实现,将雨水集中收集并进行储存;雨水渗透可以通过改善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如使用透水砖、草坪铺面等,将雨水渗入地下水层;雨水回用可以通过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如雨水收集装置,将雨水直接用于植物灌溉、厕所冲洗等;雨水净化可以通过建设雨水净化设施,如湿地、生物滤池等,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达到供生活用水或回灌地下水的要求。

4.绿色交通系统海绵城市需要建设绿色、低碳的交通系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技术包括: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有轨电车等,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倡步行和骑行出行,改善城市步行和骑行环境;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提供安全、便捷的步行和骑行通道;鼓励电动车的使用,建设电动车充电设施等。

5.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要注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主要技术包括: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公园,恢复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植物,提高城市植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建设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6.建筑节能技术海绵城市需要建设节能的建筑,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海绵城市LID课件(海绵城市技术指南要点分析及国内外案例)

海绵城市LID课件(海绵城市技术指南要点分析及国内外案例)

已参与新、修编的标准及导则(北建大雨水团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跨专业标准 《公园设计规范》 《建筑节水产品术语标准》…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雨水系统标准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低影响技术导则》
《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设计导则》 手册指南 《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技术政策》 《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 北京建筑大学 《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典型低影响开发技术图集》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1
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一览表
序号 1 2 3 …… 68 69 70 71 72 …… 115 116 117 118 119 …… 149 150 151 152 153 ……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省、市 青海 青海 新疆 …… 黑龙江 甘肃 黑龙江 吉林 云南 …… 辽宁 江西 辽宁 浙江 山东 …… 山东 四川 天津 辽宁 四川 …… 江苏 四川 广东 海南 海南 广西 广东 海南 广东 站名 冷湖 格尔木 吐鲁番 …… 牡丹江 崆峒 通河 延吉 临沧 …… 彰武 赣州 沈阳 杭州 潍坊 …… 惠民 宜宾 天津 营口 高坪区 …… 赣榆 万源 汕头 海口 琼海 钦州 汕尾 东方 阳江 年均降雨量 (mm) 10.1 30.5 9.7 …… 519.1 447.2 528.7 496.2 1085.4 …… 490.9 1394.0 676.1 1411.2 554.5 …… 536.2 952.7 503.3 629.2 962.0 …… 899.3 1234.5 1574.2 1668.8 1985.6 2091.7 1900.9 968.1 2364.7 50% 2.2 2.3 2.5 …… 5.9 6.2 6.4 6.2 7.1 …… 8.6 9.8 9.3 9.7 9.8 …… 10.8 8.8 10.6 11.0 10.1 …… 14.0 14.0 15.9 16.7 17.4 18.3 19.5 19.3 21.5 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 60% 70% 75% 80% 2.8 3.5 3.9 4.6 2.9 3.7 4.2 4.9 3.2 4.1 4.7 5.5 …… …… …… …… 8.1 11.1 13.2 15.9 8.4 11.4 13.4 16.0 8.8 12.0 14.1 16.8 8.5 11.7 13.9 16.9 9.6 12.8 14.9 17.6 …… …… …… …… 11.9 16.6 19.6 23.6 13.3 17.9 21.0 24.8 12.8 17.5 20.8 25.0 13.1 17.8 21.0 24.9 13.4 18.1 21.3 25.4 …… …… …… …… 15.1 21.1 24.9 29.9 12.9 19.0 23.4 29.1 14.9 20.9 25.0 30.4 15.7 21.9 25.9 31.2 14.4 20.7 25.0 30.8 …… …… …… …… 19.8 28.3 34.4 41.9 20.1 28.9 35.0 42.5 22.1 30.5 36.0 43.0 23.5 33.1 40.0 49.5 24.6 34.7 41.8 51.4 25.8 36.3 43.5 52.8 27.2 37.8 44.8 53.8 28.0 40.7 49.5 60.7 30.4 44.0 53.7 66.4 85% 5.5 5.8 6.5 …… 19.3 19.6 20.4 20.8 21.0 …… 29.3 29.8 30.3 30.3 30.8 …… 36.6 36.7 37.8 38.2 38.4 …… 51.5 52.3 53.0 63.4 64.8 65.0 65.6 76.0 84.6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排水和水资源管理问题。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和建设指南。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述1. 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外的洪水和水污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2. 海绵城市的目标- 解决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繁荣。

3. 海绵城市的原则- 保护自然: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破坏;- 应对变化: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综合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适应性技术和措施。

第二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1. 绿色屋顶和墙面利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提供自然降雨滞留和蒸发的机会,减少雨水径流量,并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能。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等非饮用水需求,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3. 生物滞留沟和湿地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沟和湿地,可以将雨水引导至其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达到净化水质和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

4. 蓄洪区和人工湖泊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和人工湖泊,用于接收雨水并暂时储存,防止城市内涝和洪水发生。

5. 滨水带和水系重建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区的湿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1. 环境评估与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前,进行综合的环境评估,确定合适的建设区域和开发强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南。

一、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应从规划层面开始统筹考虑。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次的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首先,要对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底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包括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土壤植被等,明确城市的生态格局和水文特征。

其次,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例如,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面源污染削减率等。

最后,结合城市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分区策略,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重点和技术措施。

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

LID 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采用源头分散式的措施,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

(一)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可以滞留雨水,降低雨水径流的流速和流量,同时还能起到隔热降温、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雨水花园在地势较低的区域设置雨水花园,种植耐水湿的植物。

雨水花园可以收集周边的雨水,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吸附、净化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然后缓慢渗透补充地下水。

(三)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进行铺装。

透水铺装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四)生物滞留设施在道路两侧、绿化带等区域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如植草沟、旱溪等。

生物滞留设施可以滞留雨水,增加雨水的下渗时间,同时还能拦截雨水携带的污染物。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2.1 目标•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2.2 原则•综合治理,全面施策•自然保护,合理利用•灵活运筹,动态管理•公众参与,共建共享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3.2 雨水控制与管理•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3.6 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4.1 关键技术•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4.2 主要挑战•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缺乏统一和规范•公众意识和参与程度有限•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困难五、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新加坡新加坡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城市洪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附录一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附录一

附录 1 主要术语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for catchment runoff control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断接disconnection通过切断硬化面或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径流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径流雨水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态建设模式,以其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一、基本概念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实现雨水的径流、渗透和储存,以达到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2. 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水文特点:通过构建多功能水体、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措施,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蓄存,减少城市的径流,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环。

(2)生态环境特点: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改善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适应能力特点: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综合目标1. 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之一是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减少、延缓和控制城市径流水量,增加城市内雨水的渗透和蓄存。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控制污水排放、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降低城市用水的压力,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综合目标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打造生态廊道、建设垂直绿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并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3. 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海绵城市的第三个综合目标是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制定应急预案、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的应对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增加城市的韧性。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本文将详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综合目标及实施措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基本概念解读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和排水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比例,采用渗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和储存,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2. 海绵城市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绿地与湿地、透水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主体框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

三、综合目标解读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地和湿地等设施,有效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浪费。

2.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暴雨事件时,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和排水压力。

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的面积,采用透水路面等措施,使雨水快速渗透和储存,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湿地等设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地和湿地等设施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措施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合理规划绿地、湿地、透水路面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涉及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方法,其控制目标也与传统排水系统有很大差异。

对这些基础问题、关系与要点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

作为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结合编制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及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狭义与广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及综合目标的构建与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以期更清晰、科学地指导后续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将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超过200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但中国城市仍普遍面临内涝频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灾害,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模式弊端显现,难以为继。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国办发(2013)23号、国发(2013)36号政策文件,高度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求各地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这些举措促进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等多部规范标准新编或修编,引发业内对“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调蓄隧道”、“海绵城市”等热点问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嘉兴等城市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设施及低影响开发示范区的积极建设。

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北京建筑大学主编,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9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于2014年11月发布试行。

《指南》的发布产生了巨大反响,但对指南的理解和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疑问和误读,对科学地理解《指南》和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形成阻碍。

1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国内对低影响开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缺乏广泛、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实践。

面对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更高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在推行《指南》的过程中会面对许多的困惑: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内在联系是什么?绿色、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全面解决中国城市雨水系统问题?如何制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兼顾排水防涝、污染控制等综合控制目标?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克服各种障碍,推进低影响开发和常规、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有时也分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或小排水和大排水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为切实实现海绵城市提供必要条件。

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规划、环保、给水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如何取得共识,并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

对上述问题缺乏清晰、客观的认识,不仅会妨碍对《指南》的透彻理解,也会严重影响对它的贯彻落实,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和决策,难以切实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施。

2海绵城市重要概念与内涵低影响开发(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

目前,在国内对低影响开发(LID)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也包括“LID无用论”和“LID万能论”两种极端倾向。

因此,有必要首先阐明本指南这一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

2.1狭义与广义的低影响开发1990年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LID的理念,旨在从源头利用小型、分散措施恢复场地开发前的水文循环,更经济、高效、稳定地解决径流污染、径流减排和CSO控制等综合问题。

从近年低影响开发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看,多指进入市政管道之前,在场地规模上应用的一些源头分散式小型设施,主要有生物滞留(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桶等,主要针对中小降雨事件进行径流总量和污染物的控制,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设计降雨量作为重要的控制目标和设计依据。

为了便于理解和阐明观点,笔者将源于美国的这种侧重源头控制,已经形成一定体系,有明确的术语定义、技术手册、指南、措施分类甚至相关产业的LID,界定为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然而,这类分散式的小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应对大流域、特大暴雨事件的能力不足,涵盖措施也不够全面,而任何一个中型城市和大城市都面临径流污染、排水防涝、防洪减灾、水资源短缺等错综复杂的雨洪问题和严峻挑战,并非上述典型的狭义低影响开发设施所能全部应对,必须将雨水塘、湿地、多功能调蓄、洪泛区等许多绿色基础设施考虑进去。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项目建设规模较大,数百公顷的大型社区项目和开发规模达到10 km2以上的新区也很常见,所谓的“源头控制”也是相对而言,许多时候需要小型设施和大型设施的组合应用。

即,这些具有绿色特征和生态功能的、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各种尺度和类型的设施整体,就是本指南所包含的广义的低影响开发概念和雨水系统。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必须有机地整合传统的雨水管渠、泵站、调蓄水池等灰色基础设施来共同应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

因此,在理解《指南》和具体应用时,首先需要注意明确和加以区别。

近年来,美国环保局(EPA)有用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替代LID的趋势。

而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WSUD)是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角度,以顶层策略指导城市的发展,协调土地利用、多水循环与雨水系统的关系,来提高城市可持续性,同时提供和创造更有吸引力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种理念和方法,也被欧洲国家较为广泛地采纳。

新西兰奥克兰在2014年最新发布的《基于雨洪管理构建水敏感城市框架》中,也已明确用WSUD取代以前的LID。

事实上,无论广义的LID还是GSI、WSUD,或者笔者早先提出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涵盖的雨水设施的种类都比狭义的LID更为广泛,目标也更综合而且一致。

宽泛而言,《指南》总的LID概念、思想、原则和技术体系与GSI、WSUD相当一致或契合。

但在《指南》的具体内容中,兼顾广义LID的同时,特别阐述了狭义的LID,因为源头控制子系统是客观存在而且非常重要,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是指在进入市政管线之前的二级开发地块或进入雨水管道之前道路广场、停车场等汇水面的雨水径流控制系统。

注意在《指南》中,不少内容和细节的描述,就是指狭义的LID。

2.2海绵城市的内涵与组成截至2014年12月,笔者共检索到30余篇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中文文献,但对于海绵城市的系统组成、建设途径、建设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清晰阐述的文献却很少。

对海绵城市的模糊认识或随意解读,会影响对“海绵城市”的透彻理解和科学贯彻。

结合编制过程中对海绵城市内涵的深入认识,以及长期研究和实际项目经验,《指南》中的“海绵城市”核心是实现控污、防灾、雨水资源化和城市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通过机制建设、规划调控、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保护和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空间,优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科学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共同构建弹性的雨水基础设施,实现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应对极端暴雨和气候变化,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保护或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应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多职能部门与建设主体协调机制与工作衔接;②优先推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涵盖狭义和广义的低影响开发系统,并科学地整合传统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③实现径流总量控制、排水防涝、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生态和景观等综合目标;④通过多层次、多专业规划,协调、衔接控制目标与土地利用、绿地景观等专项规划要求;⑤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主体的多专业协调的新型雨水系统设计;⑥全寿命期的监管、评估与调整;⑦科学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在《指南》中,对场地设计或者地块开发尺度,主要通过狭义的LID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设计降雨量)并结合地块内的排水管道系统达到新的排水标准,在条件适合并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也可能用LID全部或部分取代管道。

而对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应主要通过广义LID设施,兼顾和衔接管渠及调蓄池,通过科学的“源头-中途-终端”结合和“绿-灰”基础设施的结合,才能很好地实现管渠、绿地、水系等灰-绿-蓝空间协同作用,发挥净化、调蓄和安全排放等多功能,实现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的综合控制目标。

图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等系统的关系综上所述,海绵城市需要依靠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共同构建。

狭义的LID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以相对小型、分散的设施为主;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暴雨,包括传统排水系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设施,而海绵城市需要结合GSI、BMP等新型雨水基础设施,构建综合的蓄排系统实现对雨水的综合控制,并结合狭义LID来进一步提升排水能力。

而针对10~100年重现期的暴雨径流,则主要通过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中的广义LID、GSI,结合灰色雨水设施来实现,一般有自然或人工水体、道路和开放空间的行泄通道和大型调蓄设施等,并叠加狭义LID与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共同达到对20~50年一遇暴雨甚至更高的控制目标。

而且,这三个子系统并非截然的分割,需整体衔接、综合规划设计。

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离开了绿色基础设施,不可能完全靠灰色基础设施来实现海绵城市(或者水敏感性城市)的功能,这也是国际上已经取得的共识和宝贵经验。

灰色基础设施除了投资高,还有一个软肋,就是它们一般属于高碳排放的设施。

3综合控制目标与各目标间的关系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涵盖雨水径流总量和污染物控制、雨水资源利用、峰值流量控制-排水防涝等多个分目标。

这些分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见图2),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贡献。

图2海绵城市综合目标关系示意通过这些综合控制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海绵城市更高层次的目标,即良性的水文循环、良好的生态系统、优美的城市景观等。

掌握这些目标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它们的合理取值和综合应用,是透彻地理解城市雨洪综合管理、LID/GSI、水敏感性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基础,也是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和建设实施的保障,需要专业人员下大力气掌握。

鉴于排水防涝的控制目标已在相关的规范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而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具有创新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又主要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故《指南》全文重点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总量控制目标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全国186个城市地面国际交换站1983年—2012年的日降雨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了全国不同的控制指标分区图,并根据各地情况,结合实际,分析了控制指标的合理取值(详见系列文章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