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灵活运用自然工程技术、人工工程技术和社会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的城市形态。
为了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雨水收集系统: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在道路和建筑物周围设置排水沟、雨水花园,用于收集雨水并将其导入雨水花园。
此外,可以在屋顶安装雨水收集设备,将雨水储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2. 雨水渗透系统:在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地上应设置雨水渗透系统,通过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透过地面渗入土壤中,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3. 河道改造:对于城市内的河流,应进行河道改造工程。
可以增加河道的宽度,加深河床,增强河流的容水能力,减少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灾害。
4. 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植树造林,建设花坛和草坪,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
同时,选择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植物,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5. 管网改造: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管网改造工程。
将原有的排水管网与雨水收集系统相连接,将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 建设湿地公园:在城市的低洼地区建设湿地公园,用于收集雨水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湿地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可以吸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7. 加强监测及预警系统: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城市的监测及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遥感设备、感应器等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城市的气候变化、水位变化等情况,并提前发出预警,为城市居民避免洪涝灾害提供时间窗口。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施工方案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河道改造、城市绿化、管网改造、建设湿地公园和加强监测及预警系统。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时能够快速排水和储存雨水,达到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需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手段,增加建筑物表面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的数量。
透水铺装可以在道路、广场等场所使用,通过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积水。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顶部种植适合生长在屋顶的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水蒸发和根系吸收雨水的特性,减少屋顶的雨水排放。
雨水花园则是在建筑物周边设置花坛、绿化带等,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水能力,达到雨水收集和净化的效果。
其次,在建筑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在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冲洗、甚至生活用水。
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包括雨水桶、雨水管道、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减少对城市自来水资源的依赖,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此外,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排水系统。
在城市建筑中,排水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内涝的解决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在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采用合理的排水设计,包括设置雨水管道、调蓄设施、雨水花园等,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快速排放到指定的地方,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最后,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施工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筑实施方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实现城市的雨水资源再利用和减少城市内涝的目的。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内涝、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保护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本文旨在提出具体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1. 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能够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养护、地下水补给和景观用水等方面。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是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等用途。
同时,利用雨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
2. 绿地和湿地的建设绿地和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水体等作用。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合理设置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城市的硬质地面,以利用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3. 土地利用与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上,应当遵循“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和提高生态效益、合理分布和安全利用”的原则,科学设置城市水系、绿地、建筑和交通等区域,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用地效益,增加城市永续性经营能力,合理设置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区和环境保护区等,并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建设智慧排水系统智慧排水系统是将传统的排水系统和新型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智能管理,实现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有效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雨水径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雨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径流的情况,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2、提高雨水利用率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合理利用,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节约水资源。
3、改善城市生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将其理念融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保护生态本底。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渗透。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既能减少雨水径流,又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三)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进行铺装,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四)下沉式绿地比周边地面低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五)蓄水池建设雨水蓄水池,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非雨季时的使用。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模式。
下面是一个海绵城市施工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生态绿化、低影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一、雨水利用1.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湖泊和雨水收集池等建筑设施。
此外,还可以利用屋顶、路面和其他硬化地面收集雨水。
2.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公共绿地的水景、汽车冲洗和消防用水等。
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绿化1.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绿地,包括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吸收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采用多种植被形式,如草坪、乔木、灌木等,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3.在城市中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如湿地公园和湿地过滤池等。
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净化雨水,还可以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提供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三、低影响开发1.减少城市地面的硬化面积,尽量保留土地的自然状态。
通过增加透水性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来改善道路和人行道的排水能力。
2.在新建建筑物和街区时,注重建筑设计的低影响,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如屋顶绿化、太阳能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等。
3.将雨水收集设施、生态绿化设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相结合,在城市规划中统一考虑设计和布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四、建设监测系统1.建立城市雨水排放和水质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城市的排洪情况和水质状况,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参考数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安装雨水控制设备,监测和调控城市雨水的排放速度和水位。
在雨水过大或洪水来临时,可以通过控制排放速度和水位,减少洪灾的影响。
3.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远程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对城市的洪涝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海绵的原理,利用各种水文工程技术和绿色灰化结合,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进行收集、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
海绵城市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论述。
1.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
这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如设置蓄水池和水塘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罐、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大规模利用。
利用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冷却工业设备等,减缓城市的排水压力。
2.绿色屋顶和墙体技术:绿色屋顶和墙体是海绵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种植植被或利用浸渍式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水径流。
绿色屋顶和墙体能够吸收和蓄存降雨,并加强对吸附臭氧、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能力,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河道雨洪治理技术: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雨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合理的河道,如设置河道梯级、湿地处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实现雨洪的自然调节和准备。
此外,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污水管道和排水管道,也可以通过改善其排水能力和设置调蓄池等措施,提高排水效率。
4.城市湿地建设技术: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人工建设或恢复自然湿地,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湿地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城市的水质。
5.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技术:季节性洪水是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城市需要建立合理的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来减轻洪害的风险。
这些设施包括拦洪墙、滑坡堰、护岸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和调蓄设施,确保城市的排水能力。
6.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是完善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城市内大量的废水需要进行净化后再次利用。
可以利用生物滤池和植物净化池等技术,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获得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南。
一、规划引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应涵盖城市的土地利用、水系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等方面,明确雨水的径流路径和汇水分区,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规划还应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融合。
在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收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桶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和利用。
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式的雨水收集和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绿色屋顶则可以在降雨时吸收部分雨水,减少屋顶径流,并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雨水桶可以收集建筑物屋顶的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冲洗厕所等。
在雨水利用方面,可以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喷洒、景观水体补水等。
通过合理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可以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三、下渗与回补地下水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渗透塘等设施,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
透水铺装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下凹式绿地则低于周边地面,能够接纳周边雨水的汇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渗透塘是一种具有较大蓄水容量的下渗设施,可以有效地补充地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二类、三类居住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原农村居民住
宅形成的屋村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
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
新型产业用地、普通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coefficient ≤0.40-0.45
≤0.55-0.60
≤0.45-0.50
≤0.40-0.45
≤0.45-0.50 ≤0.50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的规划指标(深圳)
• 道路类
(类别代码) 大类
1.绿色街道;2.渗透性铺设; 3.渗透池(坑);4.绿地渗透等
1.蓄水池;2.雨水桶;3.绿色屋顶; 4.调节池;5.下凹式绿地等
1.人工湿地;2.植被过滤带; 3.植被滤槽;4.雨水花园等
1.植被浅沟;2.小型蓄水池; 3.植草洼地;4.植草沟渠等
1.种植本土植物;2.更新林木; 3.种植耐旱植物;4.改良土壤等
道路广场 1、公园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必须采用透水铺装地面。
水景
1.景观水体应做为雨水调蓄设施,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调蓄池应设溢流口,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 可排入市政管系。 2.景观水体可与蓄水设施,湿地建设有机结合,雨水经适当处理可回用于公园杂用水,满足公园雨 季用水等。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 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 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coefficient
≤0.1-0.15
≤0.2-0.30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目的?
将城市建设和生态 保护结合起来,将景观 生态资源和雨水控制利 用设施结合,切实起到 减缓城市内涝、削减面 源污染、减少溢流污染、 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同时取得改善环境、减 轻热岛效应、增强生态 效果的综合环境效益。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一、海绵城市概念综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常用技术措施
都市自然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 可渗透 路面
海 绵
绿色屋顶
城
市
雨水花园
滞留草沟
雨水再生系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1.限制路宽;2.保护开放空间; 3.集中开发;4.改造车道等
收集回用设 1、绿地适宜位置可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为确保安全和节省用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可建于地下
施
。雨水经适当处理可回用于道路浇洒和灌溉。
滞留(流) 设施
1、适当位置可建雨水滞留(流)设施,如可建人工湿地或雨水生态塘。
山体截洪沟
1、充分利用山坡地形设计集水地形及其他渗透设施,山坡可考虑设计为梯田形,分段消能,滞蓄 雨水,使雨水能就地渗透,涵养山林。 2、结合截洪沟,可考虑建设渗井和蓄水池,也可在山下建蓄水池,蓄水池雨水在非雨季时可利用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ຫໍສະໝຸດ 海绵城市的规划指标(深圳)
• 建筑场地类
(类别代码) 大类
R
C GIC M W
中类
用地类型
R1,R2,R3
R4
C1,C2, C4,C6(C5 参照公园类执行)
海绵城市常用技术措施
适宜采用的设施: 透水铺装、收集回用设施、植被草沟、入渗设施、滞留(流)设施,滞留(流)雨水湿地
分项设计要点
绿地
1、绿地应尽量低于周围硬化地面,并应建导流设施,以确保流入绿地的雨水能够迅速入渗; 2、雨水口宜设于绿地内,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而低于周围硬化地面。 3、绿地植物宜选用耐涝耐旱本地生植物,以乔灌结合为主。 4、在绿地适宜位置可推广建设浅沟、洼地等雨水滞留(流)、渗透设施。 5、绿地临近水体时,应结合水体进行整体雨水综合利用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方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一、海绵城市概念综述 二、应用于城市道路中的技术措施 三、某区域当前可行性方案研究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传统排水系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生态型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S
中类 S1 S3,S4,S5
• 绿化、广场类
(类别代码) 大类 G
中类
G1 G4
用地类型
城市道路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coefficient
≤0.60
≤0.50-0.70
用地类型
公园绿地 广场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