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浦口区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1 项目概况1.1 项目简介*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位置1.1.3 设计范围及内容1.1.4 项目建设基本信息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占地面积、项目类型、项目性质(如新建、改建)等1.2 区域概况简要介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城市气象、降雨、河湖水系、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海绵城市相关情况。

1.3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1 现状条件分析*周边水系的水位(常水位、排涝水位或防洪水位)、周边道路描述。

1.3.2 场地竖向设计*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场地设计高程范围、周边道路的设计高程等。

1.3.3 工程地质及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渗透性能、地下水位。

1.3.4 设计下垫面分析*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项目整体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1.3.5 绿化用地分析*分析整个场地的绿化用地特性、可做海绵设施的载体等。

1.3.6 地下空间概述*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顶板的高程范围及顶板覆土、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影响。

1.3.7 排水及内涝风险分析*对雨水管网概述(管径、走向、埋深)、小区雨水排口接入市政管道、对比小区与周围道路的竖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内涝风险及积水点等1.3.8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对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设计依据、目标及技术路线2.1 设计依据2.1.1 国家及地方政策精简出主要的国家及地方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2.1.2 设计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专业资料2.2 设计目标2.2.1 上位规划解读*解读主要规划及地方文件、提取本项目相关的设计指标。

2.2.2 海绵城市设计指标*明确本项目相关的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暴雨重现期*、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内涝防治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3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特点,概述本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容,包括:规划背景,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容,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容。

1.3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2城市下垫面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分类类型。

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3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2.1.4合流制及其污染识别城市现状合流制区域及排水口、溢流口分布情况,分析城市现状合流制特征及溢流频次等现状合流制溢流污染情况。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内容, 包括: 规划背景, 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 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1.3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内容。

1.4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内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2.1.2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 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3城市下垫面2.1.4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 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分类类型。

2.1.5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 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6城市面源污染2.1.7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附件2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供参考)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带动其他城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本大纲。

一、基本情况(一)城市基础特征。

简述本市地形地貌、山水格局、水文地质、气候特征等。

(二)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简述本市经济社会、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等情况。

二、已开展的工作和成效从以下方面简述已经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建立情况。

(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相关地方标准制定情况。

(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件制定和实施情况,包括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设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验收管理、运行维护、投融资等方面。

(四)城市内涝治理、防洪达标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五)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融资情况。

包括: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引入、建立收费制度等。

(六)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机制建立情况,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关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剖析本城市在水方面的问题,从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防洪减灾能力、治理黑臭水体及防止返黑返臭、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污染物收集效能、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工作思路(一)工作目标。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城市内涝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收集效能提升,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等角度,提出到示范期末拟实现的目标。

(二)指标体系。

因地制宜将工作目标分解形成内涝防治、防洪达标提升、雨水和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海绵城市建设满意度等方面的量化指标,以及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定性指标。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相协调统一;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问题。

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具体问题。

(1)水安全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水环境建设和水生态建设: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环境问题(3)水资源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4)水文化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建设记得住“乡愁”具体落实: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几个方面,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在宏观尺度:明确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格局,明确哪里能建、哪里要保护。

在城市尺度:明确海绵城市推进的具体路径;分析城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老城区系统方案(工程、指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提出新城区方案(工程、指标);划定管控分区,提出规划规划管控体系;分析建设适宜性,明确海绵城市适宜设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及要点【其中的对应部分请参考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对应:(一) 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概述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概况1.3 上位规划概要1.4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2 现状分析2.1 基础特征分析:降雨、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空间分布)、城市面源污染、合流制及其污染、土壤、地下水、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产汇流,降雨平衡)2.2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需求分析2.3 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第二部分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对应:(二)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二)具体指标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3 :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
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
(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
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一)主要工程
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1)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2)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4)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5)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

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

(6)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
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2)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
(3)水源涵养工程: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建设期限。

按照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公共部分的设施布局,以及工程投资建设主体的不同,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测算工程规模和投资安排(填写附表)。

1.城市建成区内:
(1)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工程类型、工程量、投资来源;市场化运作情况,政府提出的规模建设管控要求;投资来源等,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公共部分(可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收益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3)公共部分(非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
模式,投资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城市建成区外:
水利工程部分的工程量、投资来源、投资规模、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三)时间进度安排
2015-2017年进度安排计划,应包含至少1年的运营期。

六、预期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报告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等。

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主要示范内容
(一)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包括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总规、控规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制度,地块开发的规划建设管控制度等;
(二)制度机制
包括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低影响开发控制和雨水调蓄利用、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持续稳定投入等体制机制。

(三)技术标准及方法
包括形成的技术标准、方法、政策等。

(四)能力建设
包括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城市防洪和排水
防涝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队伍、抢险能力等。

(五)规范的运作模式
包括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等。

(六)费价与投融资制度
包括保障社会资本正常运营和合理收益的费价政策,财政补贴制度,中长期财政预算制度等。

(七)绩效考核与按效果付费制度
包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按实施效果付费。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织机构、部门及职责分工、责任人员等。

(二)资金保障
资金需求总额及分年度预算,资金需求的计算方法。

资金筹措情况,长效投入机制及资金来源,财政支持手段。

(三)融资机制保障
包括融资机制设计等。

如采用PPP模式,还需包括PPP 模式的投融资结构设计及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具体机制安排,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等。

(四)管理及制度保障
保障试点工作的相关制度措施等。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