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水logging、热岛效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因此,制定江苏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2025年基本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省城市基本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45%以上;城市地表径流控制率达到70%以上;城市水体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二、海绵城市建设重点。

1. 雨水资源化利用。

加大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力度,推广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城市规划中加入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考量,鼓励居民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雨水收集利用。

2. 提高绿地率。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更多的绿地和森林公园,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鼓励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3. 控制地表径流。

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修建雨水花园、设置透水铺装等方式,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加强城市河道治理,提高城市水体的排水能力。

4. 改善水体水质。

加大对城市水体的治理力度,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加强城市水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体污染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保障。

1.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2. 技术支持。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鼓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

3. 资金支持。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多元化。

四、海绵城市建设监督。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一、海绵城市基本原则。

1. 自然保护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综合治理原则,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管理、制度等手段,实现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治理。

3. 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绿地建设,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

2. 道路渗透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路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排水情况。

3. 雨水收集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补给等用途,减少城市雨水排放量。

4. 湿地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湿地,利用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 河道修复,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修复和改造,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少城市水体污染。

6. 城市规划优化,在城市规划中,优化城市布局,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提高城市土地的透水性,减少城市洪涝风险。

7. 智能排水系统,建设智能排水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智能管理,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8. 生态景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海绵城市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不足和城市洪涝等问题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海绵城市是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利用自然系统的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实现城市的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打造宜居、可持续、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原则:依靠自然系统,注重生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应用;推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参与,形成多方共治的合作机制。

三、核心措施1. 雨水管理:(1)规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槽等),对雨水进行集中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2)推广雨水渗透技术:通过改变地表铺装材料、增加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手段,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2. 水资源管理:(1)推行雨水利用制度:鼓励并规范居民、企事业单位的雨水利用,如用于景观绿化、冲洗马路等,降低对地下水和自来水资源的需求。

(2)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加大对节水型厕所、水龙头、淋浴器等设备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修复与保护:(1)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设置绿地,增加城市面积的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2)推广生态林与湿地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林和湿地建设项目,实施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行动,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4. 绿色经济与产业发展:(1)加强绿色产业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绿色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2)培育和推广环保技术与产品: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培育和推广环保技术与产品,提高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筑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变城市建筑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水源枯竭和城市生态破坏等自然灾害。

本文将探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重点介绍海绵城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建筑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1. 蓄洪和渗水能力:建筑物和城市规划应考虑蓄洪和渗水能力,通过构建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在地下蓄洪区,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对城市的影响。

2. 水质净化:通过植物过滤带、湿地净化设施等,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净化雨水后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3. 提升生态系统:通过绿化道路、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绿色建筑设计,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4. 循环利用水资源:通过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优化城市供水系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5. 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建筑设计,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层的稳定性和水质。

二、建筑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1. 技术设施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灌溉绿化、冲洗马路等。

建设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蓄洪和渗水。

2.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物上设置绿色屋顶、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增加绿地面积;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地表渗水面积。

3. 滞洪设施建设:在城市道路和低洼地区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净化设施等滞洪设施,将降雨后的积水暂时存放,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能力,减少污水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5. 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湿地恢复、河道生态修复等项目,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6. 法律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建筑海绵城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推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

三、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1.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建筑海绵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建筑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施工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实施方案一、前言。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通过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能力,以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施工实施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准备工作。

1. 确定施工范围,根据城市规划,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和范围,明确施工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2. 制定施工方案,根据城市地形、水文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包括绿地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等内容。

3. 确定施工时间,根据气候和季节情况,确定最佳的施工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对施工造成影响。

4. 资金准备,确保施工所需的资金充足,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施工实施。

1. 土地准备,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和平整,确保施工区域的整体环境适宜施工需求。

2. 绿地建设,根据规划,进行植被的种植和绿化工作,包括草坪、花园等绿地的建设。

3.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管网、雨水花园等,确保雨水得到合理收集和利用。

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确保城市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5. 生态修复,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施工后期工作。

1. 施工监督,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2. 环境监测,对施工后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施工后环境质量的良好状态。

3. 宣传推广,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

4. 效果评估,对施工后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为未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五、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本施工实施方案将严格按照规划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希望全体施工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成功。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引言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象征的城市建设模式,旨在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涝、水文、水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指导城市规划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1. 建设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以下方面的效益:•减少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实施步骤2.1. 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收集城市历史和地理信息,了解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2.分析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确定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包括规模、重点区域、建设时间等内容。

4.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5.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计划和资金筹措方案。

2.2.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方案制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城市内部的主要水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2.设计城市内部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蓄水设施等。

3.设计城市内部的雨水渗透系统,包括渗透通道、渗透井、渗透层等。

4.设计城市内部的植被覆盖系统,包括绿化、植物河道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设计城市内部的水保持设施,包括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等,以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2.3. 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城市内部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测和土壤改造工作,以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

海绵工程的实施方案

海绵工程的实施方案

海绵工程的实施方案一、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海绵工程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工程实施方案,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工程的实施方案。

1.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海绵工程实施方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2. 综合考虑城市特点和需求。

在制定海绵工程实施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海绵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3. 制定海绵工程实施的具体措施。

海绵工程的实施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地表径流控制、水体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制定海绵工程实施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科学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湿地公园等,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地表径流的控制,同时修复水体和建设生态环境。

4. 强化监管和管理。

海绵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海绵工程的运营和维护管理,确保海绵工程的长期效果。

5. 完善政策和法规支持。

海绵工程的实施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海绵工程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6. 加强宣传和推广。

海绵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海绵工程的实施方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工程实施方案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加强监管和管理,完善政策和法规支持,加强宣传和推广,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标签: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
1、引言
某市建设用地规模47.0km2,则47×20%=9.4km2.建成区近期重点工程包括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1.53km2,满足到2020年,某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与系统治理同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建设,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某市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即仅30%外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2、海绵型小区
2.1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的4个小区排水系统在建设期均采用生活排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是本次实施海绵改造的有利前提。

小区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优化原有传统排水系统,将小区内所有雨水箅子更换为生态型雨水口;将现有不透铺装改为透水铺装,铺设HDPE穿孔排水管收集雨水进入雨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在雨水调蓄模块处设置溢流口,下大雨通过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

雨水一体化设备对渗透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杂用水标准后进行小区浇洒。

2.2主要技术措施
(1)雨水系统改造工程
雨水系统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态雨水口、植草沟、调蓄模块等。

小区内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道路下敷设穿孔管收集渗透雨水,在合理利用现
状管道的情况下,敷设雨水管道收渗透铺装的水及混接的雨水箅子收集的水,接入市政雨水主管道。

雨水收集至尾端雨水调蓄模块,收集后的雨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同时,将对现状雨水口增设提污挂篮进行源头截污,即生态雨水口。

(2)雨水桶
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

普遍用于住宅等建筑密度较低的区域。

2.3海绵型小区案例计算
参数:规划用地面积99591.00㎡,绿地面积39602.05㎡,规划建筑总基底面积24756.47㎡。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小区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φ:
φ=(φ硬化F硬化+φ绿地F绿地)/F用地面积
=[0.9×(99591.00-39602.05)+0.15×39602.05)]/99591.00
=0.602
小区应具有的调蓄容积V:
V=10HφF道路总面积=10×17.7×0.602×99591/10000=1061.2m3
其中,①雨水桶收集量:10×17.7×0.602×24756.47×(8/15)/10000=140.7m3
一个单元屋顶计算:V=10HφF屋顶面积=10×17.7mm×0.9×188.85/10000=3.0m3
根据雨落管位置,每个单元布置4个雨水桶,每个0.4m3,即雨水桶调节容积为屋面总雨水量的8/15,雨水桶应与初期过滤、弃流设备组合成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②下沉式绿地下凹可调蓄量:4793.55×0.15深度=719.03m3
小区选择7块公共绿地改造为下沉式绿地,面积分别为727.10㎡,806.30㎡,1225.06㎡,779.75㎡,392.64㎡,460.70㎡,402.00㎡,合计4793.55㎡。

下凹深度200mm。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頂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③采用拼装式调蓄模块,设置2座,均设置在管网末端,收集后的雨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

同时,将对现状雨水口增设提污挂篮进行源头截污。

每座调蓄池有效容积105m3,将雨水收集处理后进行浇洒回用。

每座调蓄池占地10×10m。

④植草格、透水铺装以雨水渗透为主,故不计算其可调蓄容量。

⑤合计调蓄容积:140.7m3+719.03m3+105m3×2=1069.73m3>1061.2m3,满足要求。

3、海绵型道路
3.1实施方案
城市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其主要方式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的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

此类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

对人行道范围进行“海绵”改造,将人行道铺装新建成透水铺装。

3.2主要技术措施
(1)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2)下沉式绿化带
现状机动车道保持不变,结合道路两侧现状人行道宽度情况,并根据规划红线宽度及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确定下凹式绿地平面布置。

设计将下凹式绿化带设置在靠近机动车道外侧现状人行道内,利用人行道内行道树之间的空间形成2.0~3.0m宽的连续带状绿化带,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雨水通过现状横坡汇入下凹式绿化带内,并在下凹式绿地内设置生态雨水口、溢流井和盲管。

(3)生态雨水口
生态雨水口主要作用是拦渣、沉泥和储存初期雨水。

平面位置根据现状雨水口位置和机动车道竖向高程低点确定,一般平面间距为25m左右。

下凹式绿化带靠近机动车道侧路缘石开口设置立式雨水箅子拦截机动车道上树叶等渣,机动车道雨水通过初步拦渣后汇入生态雨水口,再进行沉泥,经过沉泥等拦截处理后的雨水,溢流进入下凹式绿化带,超标雨水进过溢流井排入现状市政雨水管道内。

3.3海绵型道路案例
参数:道路长度405m,机动车道宽30m,隔离带宽度8×2侧=16m,非机动车道宽5×2侧=10m,人行车道宽3.5×2侧=7m。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道路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φ:
φ=(φ绿地F绿地+φ车行道F车行道+φ透水砖人行道F透水砖人行道)/(F绿地+F车行道+F透水砖人行道)=(0.15×405×16+0.9×405×40+0.4×405×7)/(405×63)
=0.654
道路下沉式绿化带应具有的调蓄容积即控制容积V:
V=10HφF道路总面积=10×17.7×0.654×405×63/10000=295.36m3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为V单位面积=10Hφ=10×17.7×0.654=115.76m3
4、海绵型公园绿地
4.1实施方案
公园采用绿色自然开放的排水系统来优化传统的排水管道。

雨水通过雨水花园或透水铺装下渗净化后由盲滲管收集排入雨水储存池或现状湖泊,储存雨水通过过滤及消毒进行净化用于区域绿化浇洒和景观用水补给。

4.2主要技术措施
(1)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2)下沉式绿地
公园内绿地宜采用可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的渗水、排水设计原则:
①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宜为100~200mm,且不大于200mm;
②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与绿地的高差不宜超过50mm。

③下沉式绿地植物品种宜选用耐旱、耐涝的品种。

4.3海绵型公园绿地案例
参数:某公园总占地213440.7㎡,其中绿地面积147438.7㎡,水域面积44961.9㎡,广场园路及建筑面积21040.1㎡。

本次海绵型公园改造,雨水排除采用植草沟,在转输径流雨水的同时,可将部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φ:
φ=(φ绿地F绿地+φ水域F水域+φ广场F广场)/(F绿地+F广场)
=(0.15×147438.7+0×44961.9+0.9×21040.1)/(147438.7+21040.1)
=0.244
年收集水量W=(0.6~0.7)10Ψc·hd年均降雨量·F
=0.7×10×0.244×260×(14.74387+2.10401)
=7481.8m3
绿地面积共14.7公顷,用水定额2L/㎡·d,绿化浇灌一般集中在5~9月份,每两天浇洒一天,1~4月份和10~12月份,每5天浇洒一天,一天浇洒两次。

全年共浇洒117天。

日用水量2×14.7公顷×10=294m3,年用水量294*117天=34398m3。

综上所述,年用水量大于年收集量。

雨水量不够绿化浇灌时,采用市政给水作为浇灌补充水。

当公园内年产生的雨水量远大于景观用水量,结合水景设施和地形,可设置雨水蓄水池。

公园内雨水口均采用生态雨水口,设置截污挂篮;公园道路、停车场、公共广场均采用透水铺装。

结语:
《实施意见》提出,降雨量大于400毫米的市县要建成海绵城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量较小的市县,要灵活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对城市实施海绵化建设和改造。

熊润,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夏设计分公司,宁夏银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