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在日益加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对水资源的集中管理、利用和保护,以达到减缓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适应力的目标。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水资源的集中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将水资源的利用和回收设计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设集雨系统、建设中水处理设备、利用雨水和废水进行灌溉和景观绿化等,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水系景观等,增强城市的水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水系、道路和建筑物布局,以减缓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洪能力。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中,应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增加城市的渗水性,减少雨水径流的量,从而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第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应对城市热岛效应。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建设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在城市的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减少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监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减缓、热岛效应改善等多个因素。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筑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变城市建筑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水源枯竭和城市生态破坏等自然灾害。

本文将探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重点介绍海绵城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建筑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1. 蓄洪和渗水能力:建筑物和城市规划应考虑蓄洪和渗水能力,通过构建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在地下蓄洪区,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对城市的影响。

2. 水质净化:通过植物过滤带、湿地净化设施等,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净化雨水后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3. 提升生态系统:通过绿化道路、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绿色建筑设计,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4. 循环利用水资源:通过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优化城市供水系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5. 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建筑设计,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层的稳定性和水质。

二、建筑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1. 技术设施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灌溉绿化、冲洗马路等。

建设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蓄洪和渗水。

2.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物上设置绿色屋顶、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增加绿地面积;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地表渗水面积。

3. 滞洪设施建设:在城市道路和低洼地区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净化设施等滞洪设施,将降雨后的积水暂时存放,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能力,减少污水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5. 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湿地恢复、河道生态修复等项目,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6. 法律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建筑海绵城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推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

三、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1.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建筑海绵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建筑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施工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实施方案一、前言。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通过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能力,以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施工实施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准备工作。

1. 确定施工范围,根据城市规划,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和范围,明确施工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2. 制定施工方案,根据城市地形、水文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包括绿地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等内容。

3. 确定施工时间,根据气候和季节情况,确定最佳的施工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对施工造成影响。

4. 资金准备,确保施工所需的资金充足,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施工实施。

1. 土地准备,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和平整,确保施工区域的整体环境适宜施工需求。

2. 绿地建设,根据规划,进行植被的种植和绿化工作,包括草坪、花园等绿地的建设。

3.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管网、雨水花园等,确保雨水得到合理收集和利用。

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确保城市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5. 生态修复,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施工后期工作。

1. 施工监督,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2. 环境监测,对施工后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施工后环境质量的良好状态。

3. 宣传推广,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

4. 效果评估,对施工后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为未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五、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本施工实施方案将严格按照规划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希望全体施工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成功。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内涝、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保护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本文旨在提出具体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1. 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能够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养护、地下水补给和景观用水等方面。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是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等用途。

同时,利用雨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

2. 绿地和湿地的建设绿地和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水体等作用。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合理设置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城市的硬质地面,以利用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3. 土地利用与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上,应当遵循“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和提高生态效益、合理分布和安全利用”的原则,科学设置城市水系、绿地、建筑和交通等区域,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用地效益,增加城市永续性经营能力,合理设置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区和环境保护区等,并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建设智慧排水系统智慧排水系统是将传统的排水系统和新型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智能管理,实现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有效管理。

2024年最新最全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2024年最新最全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因此,打造海绵城市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详细阐述2024年最新最全的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方案,以期改善城市排水及环境问题。

二、海绵城市建设原则1.生态原则: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与自然和谐共生。

2.综合原则:将泛滥、污染、干旱、萎缩等问题综合考虑,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解决。

3.可持续性原则:建设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内容1.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和蓄水池,将雨水引导到绿化带和广场进行雨水渗透和蓄存,以满足城市绿化用水需求。

2.自然滞留与渗透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雨水河、湖泊等自然滞留设施,增加城市地表自然渗透能力,使雨水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3.综合渗透管理在城市道路、广场、建筑等大面积硬化区域,采用透水材料和技术,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至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

4.绿色屋顶与墙面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上增加植被覆盖层,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部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河湖湿地修复修复城市内的河湖湿地,恢复水体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6.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城市内的绿化面积和湿地面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

7.污水处理与回用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系统,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实现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

8.地下空间利用通过挖掘地下空间,建设雨水收集、蓄存和渗透系统,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

9.能源利用采用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风能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四、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优势1.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2.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对环境更加友好。

4.提高城市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标签: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1、引言某市建设用地规模47.0km2,则47×20%=9.4km2.建成区近期重点工程包括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1.53km2,满足到2020年,某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与系统治理同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建设,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某市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即仅30%外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2、海绵型小区2.1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的4个小区排水系统在建设期均采用生活排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是本次实施海绵改造的有利前提。

小区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优化原有传统排水系统,将小区内所有雨水箅子更换为生态型雨水口;将现有不透铺装改为透水铺装,铺设HDPE穿孔排水管收集雨水进入雨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在雨水调蓄模块处设置溢流口,下大雨通过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

雨水一体化设备对渗透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杂用水标准后进行小区浇洒。

2.2主要技术措施(1)雨水系统改造工程雨水系统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态雨水口、植草沟、调蓄模块等。

小区内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道路下敷设穿孔管收集渗透雨水,在合理利用现状管道的情况下,敷设雨水管道收渗透铺装的水及混接的雨水箅子收集的水,接入市政雨水主管道。

雨水收集至尾端雨水调蓄模块,收集后的雨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同时,将对现状雨水口增设提污挂篮进行源头截污,即生态雨水口。

(2)雨水桶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实施方案
ADOLFபைடு நூலகம்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亚洲有限公司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依据,综合考虑南宁市降雨特征、示范区现 状建设情况、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性、投入/产出比,确定: 邕江北部建成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70%,邕江南部五象新区的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 整个示范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相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不小于 26 毫米。 2)排水防涝标准 南宁市新建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 3-5年,对于重要地区和一般地区内 的重要道路采用 5年一遇重现期;对于一般地区内除重要道路以外的地区采 用 3年一遇重现期。 南宁市内涝防治标准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 50年一遇暴雨。
经过估算,南宁市中心城区 内环内城市综合径流系数高达 0.72;
中心城区共有 55 处主要的 易涝点。
ADOLF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亚洲有限公司
三、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3)城市内河内湖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功能退化 南宁市的 18条内
河中,除八尺江为Ⅴ类 水体,其余 17条内河 为劣V类水体;
这些蓝带和绿核是本次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的大型海绵板块也是南宁市推迚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三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示范区划分为六个丌同示范类型的片区以研究和探索丌同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和特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不初期雨水污染防治示范区大型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依据综合考虑南宁市降雨特征示范区现状建设情况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性投入产出比确定
ADOLF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亚洲有限公司
三、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本次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区,横跨南宁邕 江南北两岸,总面积共60.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 60 万人左右。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其中,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目标本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5%以上,即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外排总量不超过开发前的 75%。

2、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

3、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 50%以上,通过雨水的净化处理,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4、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2、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3、统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4、安全为重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因过度追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

三、规划区域概况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土壤类型以壤土和黏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
城市层面:低影响生态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 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 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 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 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
北京缺水!华北缺水!中国缺水!
我国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0%,但中国的淡水资源仅有世界的10%不到,而且这其中的75%已经污染了;七 大水系中,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 % 。中国的三分之二城市缺水,整个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 都在下降,北京地下水下降的速度是每年1米左右。
中国正试图通过建设大规模的引水设施,解决北方城市缺水难题
南水北调工程——为城市“解渴”
但中国城市真的缺水吗?
城市内涝等由积水而引起的灾害已成为困扰城市的严重问题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治水方式?
自然的智慧水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态循环万物相生 和谐共处
的自然理水方式
古人的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指出,“天”与“人”皆同源于“道”,因而是统一的。他 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人和天都产 生于自然生成这个同一过程,因此,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治水 也应该将遵循自然规律,并以之其作为行为准则。
传统的智慧 宏村: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 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 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 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 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 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 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尊重环境因素与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华的传统智慧给予我们的启迪
国际思潮
LID 低影响开发模式
低影响开发模式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 国提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 其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 机制和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径流的管 理和控制。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基本目标是 使区域开发后水文状态尽量接近开发前的 状态,不增加地表径流量。 LID的核心雨水调蓄方式包括入渗、蒸发、 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 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 水池等。
核心目标: 维持场地开发前后径流不变
雨水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 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 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
1.1 概念定义
末端雨水快排模式
海绵城市处理模式
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 性”工程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 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 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 统。
LID技术可以减少约30%-99%的暴雨径流并延 迟大约5-20分钟的暴雨径流峰值;
LID技术可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磷、油脂、 氮、重金属等污染物,并具有中和酸雨的效果, 是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核心之一。 LID能将雨水大部分留在原地以回补地下水, 变雨水成为资源。
1.1 海绵城市概念 1.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1.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1.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1.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海绵城市
——会呼吸的城市
1
1.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
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 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 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 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 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 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 然”。
河流
湿地
区域层面应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 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 生态调蓄空间。
湖泊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城市层面: 低影响生态开发
四种参与角色
1.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Ecology at Philosophical Level
海绵城市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 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 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 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 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生态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 生态调蓄空间。
传统的智慧 苏州城:河网密布、纵横交织 “支穿曲渠,吐纳交贯,舟揖旁道,
井邑罗络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 国而未尝有溺之灾”
因太湖地区地形四周高仰、中间低洼,苏州城内 修建大量塘浦以使高地有灌溉之水,而低地筑堤 作围可以防洪排涝。由此“低田常无水患,离天 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吴郡记 载“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为一 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堤岸 高厚,则水不为害,而可是趋于江也。”
传统的智慧 徽州民居:四水归堂
徽州民居依山傍水而聚,顺应地势建造村 落, 天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少不了水系 的融合。天井中排水道与巷道中的排水道相连, 利用山势的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溪水常年流 动,建筑与水系一静一动。人工水系网络既有利 于生活、生产,也便于防火、调节小气候、净化 空气、美化环境,极具生态功能。徽州古民居独 具特色的天井也与水系密切相关,既利于污水排 走,又能收集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