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历年GDP数据比较

合集下载

1980年-2010年美国、中国、日本历年GDP比较

1980年-2010年美国、中国、日本历年GDP比较
(¥90429.712亿元)
$44628亿美元
(¥154100.484亿元)
$2975.731305亿美元
(¥10275.2亿元)
$20033.2亿美元
(¥69174.64亿元)
$42203亿美元
(¥123950.211亿元)
$3069.799115亿美元
¥39710.00亿元)
军事占gdp支出:
2000 2005 2007
0.98 0.97 0.93
$43025.81亿美元
(¥314045.4亿元人民币)
$48869.5亿美元
(¥356698.48亿元人民币)
$140618亿美元
(¥1098648.434亿元)
$34021.54亿美元
(¥265810.3亿元)
$43779.6亿美元
(¥342050.03亿元)
$133989.3亿美元(¥1081427.62亿元)
$26801.44亿美元
(¥216314.4亿元)
$43625.8亿美元
(¥352103.84亿元)
$124220亿美元
(¥1028168.94亿元)
$22343.53亿美元
(¥184937.4亿元)
$45521.9亿美元
(¥376784.75亿元)
$116860亿美元
(¥967250.22亿元)
$19315.97亿美元
19
$146241.8亿美元
(¥972507.95亿元)
$59847.07亿美元
(¥397983亿元)
$54742亿美元
(¥364034.3亿元)
$141190.5亿美元
(¥963342.78亿元)

1980年以来 美国、中国、日本历年GDP统计

1980年以来 美国、中国、日本历年GDP统计
32550
2812.15
10881.2
8.6
25.8
198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705:1)
31284
2868.97
11708.4
9.2
24.5
198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498:1)
27895
3034.45
10593.8
10.9
28.6
69884.7
58553.8
46.4
119.4
201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65:1)
146241.8
59847.1
54742.0
40.9
109.3
2009(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823:1)
141190.5
49963.8
50688.9
35.4
98.6
2008(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299:1)
143690.8
199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351:1)
73977
7279.81
52643.8
9.8
13.8
199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619:1)
70722
5592.05
47789.9
7.9
11.7
199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5.762:1)
66574
6132.23
43408.9
9.2
14.1
199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5.516:1)
22343.5
45521.9
18.0
49.1
200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277:1)
116860
19316
46059.4
16.5
41.9
200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277:1)

近40年世界主要经济大国GDP排名

近40年世界主要经济大国GDP排名

《近40年世界主要经济大国GDP排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GDP排名变化的轨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展望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一、1970—2008:中国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GDP增长历程1、1970—1980:中国经济由贫穷到起跳1970年,中国GDP仅有微不足道的272亿美元,名列世界10大经济大国之后,排第13位(括苏联是第14位);而经济霸主美国这时已跃上了万亿美元级经济大国台阶。

70年代末,中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农村到城市都转向抓生产、抓经济,中国经济开始由贫穷到起跳。

到198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到了3015亿美元,名列世界10大经济大国第7位(括苏联是第8位)。

但是,发展更快的美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7956亿美元;日本也跨上了万亿美元级经济大国台阶。

2、1981—1990:中国经济徘徊不前中国经济处于探索阶段的这10年中,没有现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自己先探索。

以致这段时间人们思想异常活跃,政局不够稳定,姓资姓社争论不休,经济走计划还是走市场尚未作出明确的抉择。

结果是,这10年中,中国经济总量仅增长区区863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不足90亿美元。

这10年,中国经济徘徊不前,在世界经济大国的排名倒退到第10位(括苏联是第11位)。

这10年中,美国GDP增到58033亿美元;日本增到30522亿美元;德、法、意三国纷纷跨入万亿美元级经济大国行列;英国以9946亿美元的身价,走到了万亿美元级经济大国的门槛。

3、1991—2000: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春天的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特别是金秋的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中国选定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从此,中国经济阔步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到2000年,中国GDP达到10808亿美元,光荣地跨入了万亿美元级经济大国行列。

在这个光荣的10年中,中国经济先后超过了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而跃居世界10大经济大国第6位。

中日GDP三次赶超的历史真相

中日GDP三次赶超的历史真相

中日GDP三次赶超的历史真相时间:2011年04月21日09时09分来源:人民论坛作者:许梦博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自汉唐直至1919年,中国的GDP一直超过日本。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日本的战败,中国GDP再次超越日本。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2010年中国GDP再次超过日本。

如今,日本何时恢复震前水平还难以预料,探讨中日GDP的关系,关乎如何正确定位中国经济2011年2月14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

中国继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这次的超越是历史上的第三次。

第一次超越:中国辉煌的农经时代PK明治维新之东瀛自汉唐直至1919年,中国的GDP一直超过日本。

清末之前,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于东亚,并长期占据世界GDP头把交椅。

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

1700—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也从22.3%上升到32.9%。

1890年时,中国的GDP还约为日本的5倍。

直到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GDP 才被美国超过,位居世界第二位。

日本从1860年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工业革命,经济实力特别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到了清朝末年,列强入侵中国。

据史学记载:中日甲午战败后,为了筹措大笔对日赔款,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各国举债,债务支出沉重,且与国外的贸易条件恶化。

总计加上赎回远东的白银支出,对日本的赔款几乎是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

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

当时的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个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分赃会议——巴黎和会,西方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了日本。

中日经济对比

中日经济对比

GDP超越日本之后的思考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以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1978年中国的GDP是2159亿美元,美国的GDP是22959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0.6倍。

到了2010年,美国的GDP是146604亿美元,中国是58791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降成了中国的2.5倍。

再来看中日之间的差距,1978年日本的GDP是9713亿美元,我国是215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5倍,但到了2010年,日本的GDP是54607亿美元,我国的是58791亿美元,已经首次超越了日本。

看了这些数字,人们都会为中国感到自豪。

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

有许多人会有疑问,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似乎应该结束了吧?但是GDP虽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却并不是唯一指标。

过于强调GDP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不能对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有准确的认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运用所学内容,通过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进行探究。

1.从人均来看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问题都会变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从而不能以正常的观念去看待它,GDP总量更是这样。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2009年中国有约13.3亿的人口,日本约为1.3亿,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中国则相反。

中国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上的,中国虽然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是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42325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4283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同期的世界人均GDP为8985美元,中国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用数据说话:1950年的中国GDP早已经是日本的2倍!

用数据说话:1950年的中国GDP早已经是日本的2倍!

【中华论坛】用数据说话:1950年的中国GDP早已经是日本的2倍!前几天发了转帖一文《1950年中国GDP是日本的两倍,如今怎么才超过》,结果不出意料,又看到有些众所周知的人跳出来喊那是“造谣”,那俺就干脆把世界各国经济历史数据都统统贴出来让大家开开眼吧。

那些人永远回避国际横向比较,所以这个工作不得不由俺们这些支持改革开放路线的来做了。

今天咱就选取老冤家日本做为参照物,看看各个历史阶段中日建设成果究竟是个啥形势。

图1通过图1我们发现:1 上世纪20-30年代(就算1930年),日本发起对华侵略时期,中国实质GDP 其实约为日本的3.4倍;2 建国初期的1950年,也就是新中国接收到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实质GDP竟然是日本的2.1倍以上,嘿嘿……这可是在遭受日本侵略战争和内战重创之后的经济数据哈,嘿嘿嘿……3 而到1980年(严格地说是到1976年),中国全面推行“机佐路线(假字代音,以下同)”,中国走彻底的计划经济道路,也就是包括了当今有些众所周知的一伙人极力美化歌颂的“10年耗界(假字代音)”时期,到1976年,彻底粉碎四人/‘帮和“机佐路线”后,到80年代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开放道路。

这段时期咱就算看看1980年的经济数据,中国的实质GDP也已经从1950年的日本的2.1倍,急速缩水仅为日本的0.94倍!这就是当代一伙人热烈歌颂的他们的路线下的丰功伟绩。

4 再看看这伙人拼命诋毁的改革开放时期吧:从80年代中国开始艰难步入改革开放路线时期,直到1992年世界冷战结束,中国实质GDP仅用12年时间,又恢复到同期日本GDP的1.5倍!虽然还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对日本经济规模水平,但相比建国前30年,同比倒退1倍多,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再往后同比属于现代经济学,各位有兴趣,可以查查中国实质GDP(PPP调整后)早已是日本多倍了,名义GDP则今年(2010年)刚刚超越日本。

改革开放路线和“机佐路线”到底谁高明?那伙人肯定说还是“极佐”高明啊,那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那时候大家都穿开裆裤,这伙人一概是避而不谈或者高喊那是造谣的。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