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含答案解析
2020-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2020-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______,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B.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1.泰山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2.C【解析】1.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
“岳”指泰山。
中国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2.C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色。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侯发山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北京市各区2020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

北京市各区2020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20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第Ⅱ卷(共120分)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10分)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①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4分)(3)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4分)北京市西城区2020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2.(10分)(1)(2分)C(东风“浩荡”“强劲”错。
“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2)(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
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各2分)(3)(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
(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1分)(其它答法,答合诗意即可)北京市海淀区2020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5分)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专题《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详解】(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间有什么故事?(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
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
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
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
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
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
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
据此归纳作答。
(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
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
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
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2020-2021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含详细答案 (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
言于抚按,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捕治.之治:治理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咸:都C.御史以闻.闻:使……听到D.飞蝗蔽.天蔽:遮蔽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A.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B.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C.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B.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1)“矫健”指强壮有力,“矫”应该读三声;“堤岸”指沿江河或海边防水的建筑物,“堤”应该读dī;“庞然”形容高大的样子,“庞”的偏旁不要写错;“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注意“锵”右半部分的字形。
(2)朗读语气指朗读时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感情。
从“轻快”“矫健”“沉醉”等词语可知,第一小节表达了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故选C。
(3)解答这类补写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从下文的“你的理解很正确”可知,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对“斧斤的声音”的理解,然后询问王家新先生的意见即可。
(4)“20世纪30年代初下雪的一个早上”语序不当,应该把数量词“一个”移到“下雪的早上”前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应该是普希金。
补写时应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艾青诗选》的理解,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美人步履轻盈;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
真切地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
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丹阳送韦参军①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古代官名。
②心知: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丹阳(郭)江北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诗人是为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2.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形势。
有力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其吊古伤今的悲愤。
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
不是表现了作者对于古建筑的被破坏而感到十分的伤心。
更为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伤心,因此更加伤心。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1.试题分析:词句“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甲)咏凌霄花[宋]贾昌朝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宋]杨绘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诉衷情①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谢池春·壮岁从戎》)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