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二章
药理学(第9版)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简单扩散 (被动扩散)——主要方式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特点: •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 顺浓度差,不耗能。 •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HA]
10 pH-pKa =
[ A ] [HA]
碱性药
pKa-pH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碱性药
Ka =
[ H+ ] [ B ] [BH+ ]
[ BH+ ] pKa -pH= log [B]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主动转运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ntral South University
2. 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他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1Å=1010m),仅水、尿素
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Weak selecBiblioteka ivity :唾液分泌 ↓
口干 扩瞳
阿托品
(Atropine)
M受体阻断
抑制瞳孔括约肌
解除迷走神经对 心脏的抑制
心率↑
内脏平滑肌松弛
解痉
疗效, 二. 治疗作用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
—— 临床用药时,符合用药目的并 临床用药时, 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疗效)?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疗效)?
药理学
2、根据作用部位分: 、根据作用部位分: (1)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局部作用: 在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作用。 在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作用。如 口服硫酸镁导泻, 口服硫酸镁导泻,外用酮康唑治皮肤真菌感染 . (2)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吸收作用: 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产 生作用。如口服地高辛被吸收后产生强心作用。 生作用。如口服地高辛被吸收后产生强心作用。
一.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作用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分子反应 机制, 具有特异性。 机制 具有特异性。 2.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药理效应 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变化。 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变化。 药物作用是动因, 药物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结果
最大效应: 最大效应:(maximum efficacy,Emax) ,
在量反应中,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在量反应中,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 效价) 效价强度:(potency) (效价) 效价
药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1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2
药物的体内过程
3
房室模型
4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二章
5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6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7 药物剂量的设计与优化
第二章
❖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 药物的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 ❖ 首关消除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之特点及意义 ❖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 酶的诱导或抑制 ❖ 药物排泄的途径、特点、影响因素。肝肠循环 ❖ 一级消除动力学 ❖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消除半衰期(t1/2)、
第二章
(2)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 收不如口服。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 化道的刺激性。
(3)舌下给药
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 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 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 肾上腺素。
第二章
(4)注射给药
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 静脉进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舌下给药或直肠 给药,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粘膜吸收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定律 (Fick’s Law of Diffusi第on二)章
第二章
[CO2]i >[CO2]o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第二章
❖(二)简单扩散
非极性药物分子与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 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又称
被动扩散
药理学第2章 药效学

Type II (Antibody-dependent cytotoxicity)
1. opsonization of the host cells whereby phagocytes stick to host cells by way of IgG, C3b, or C4b and discharge their lysosomes
2 . 非竞争性拮抗 ①最大反应降低 ②曲线不平行右移
二、药物作用机制
(一)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主要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
1、改变渗透压 如口服硫酸镁,静注甘露醇。 2、脂溶作用 如乙醚。 3、络合作用 如二巯基丁二酸钠。 4、改变 pH 值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
Opsonization During Type-II Hypersensitivity
IgG reacts with epitopes on the host cell membrane. Phagocytes then bind to the Fc portion of the IgG and discharge their lysosomes.
4. 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药热等。
Type I (IgE-mediated or anaphylactic-type)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Production of IgE in Response to an Allergen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Allergen Interaction with IgE on the Surface of Mast Cells Triggers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 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 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 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 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 不足。
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 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 称为吸收作用。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如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 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小结
药 物 作
防治作用 (治病)
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 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
用
的 双 重 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 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
性
(致病)
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 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 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 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 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 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 应、药物依赖性等。
(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
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最佳选择题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的分布容积C、药物吸收速度D、药物排泄量E、生物利用度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A、每4h给药一次B、每6h给药一次C、每8h给药一次D、每12h给药一次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C、吸收速率常数D、表观分布容积E、消除速率常数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药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A、与用药剂量有关B、与给药途径有关C、与血浆浓度有关D、与给药次数有关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0.05LB、2LC、5LD、10LE、20L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A、血浆浓度较低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C、血浆浓度较高D、生物利用度较小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B、Vd的单位为L或L/kg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的解离度C、体液的pH值D、药酶的活性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18、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消除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消除到零的时间19、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B、单位时间内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C、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消除D、单位时间机体内药物消除量恒定E、消除半衰期恒定20、关于一室模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各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相等B、药物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转运速率相似C、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药物浓度快速达到平衡D、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反映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低E、各组织间药物浓度不一定相等21、对药时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B、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血药浓度C、又称为时量曲线D、又称为时效曲线E、血药浓度变化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22、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依赖于A、血药浓度B、分布容积C、消除速率D、给药途径E、给药剂量23、依他尼酸在肾小管的排泄属于A、简单扩散B、滤过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膜泡运输24、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B、胆管C、汗腺D、乳腺E、胃肠道25、有关药物排泄的描述错误的是A、极性大、水溶性大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少,易排泄B、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C、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慢D、解离度大的药物重吸收少,易排泄E、药物自肾小管的重吸收可影响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26、下列关于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B、又称单加氧化酶C、又称细胞色素P450酶系D、肝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E、肝药物代谢专司外源性药物代谢27、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28、具有肝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药物是A、酮康唑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灰黄霉素E、地塞米松29、下列关于肝药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C、对药物的选择性不高D、肝药酶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简称E、个体差异大,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30、下列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加B、可能加速本身被肝药酶的代谢C、可加速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的代谢D、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E、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降低31、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胆碱酯酶32、下列关于药物体内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消除方式是体内生物转化B、药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主要依靠细胞色素P450C、肝药酶的作用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活性E、有些药物能诱导肝药酶活性33、不符合药物代谢的叙述是A、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B、所有药物在体内均经代谢后排出体外C、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器官D、药物经代谢后极性增加E、P450酶系的活性不固定34、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A、药物的活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35、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肝肠循环B、血浆蛋白结合率C、膜通透性D、体液pH值E、特殊生理屏障36、关于药物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组织间液和细胞内转运的过程B、分布多属于被动转运C、分布达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D、分布速率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E、分布速率与组织血流量有关37、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C、给药途径D、生理屏障E、药物的脂溶性38、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3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是不可逆的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是可逆的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E、促进药物的排泄40、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程度D、作用持续时间E、血浆蛋白结合率4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收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降低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收42、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 diseases) 。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剂反量应(过al大ler或gic体re内ac蓄tio积n)过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和受体的结合: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形式取决于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对受体的亲和力 (affinity),即药物和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常数 pD2
pD2 = - logKD • pD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激动剂的摩
尔浓度的负对数(EC50的负对数)。与亲和 力成正比。
变态反应 ③③反应一严般重不程度严与重剂;量 成④比例难。以避免。
*特异质反应
反应停所致 海豹儿
畸胎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和药 理 效应成比例。
一、剂量
二、量效曲线
1.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理化反应
参与/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影响酶的活性 作用与离子通道 影响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
◆ 补改充变:pH如值铁、、
◆ ◆ ◆ ◆
锌改、变钙渗、透V压it等 影干响扰如N:新a+斯-K的+、明、 N钠a奥5+通--美H氟道+拉尿交阻唑嘧换滞、啶药卡、 钙钾环托酶通通孢普等道道素利阻开、、滞 放 雷尿药 药 公激、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 学
2019/6/6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 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学专业知识一_药理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答案:B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正确的是 A:是不可逆的
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是疏松可逆的
D:促进药物排泄
E:无饱和性和置换现象
答案:C
3、大多数药物经代谢转化
A:极性增加
B:极性减小
C: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D:药理活性增强
E:药理活性基本不变
答案:A,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定义
核酸中核苷酸的排
列顺序。
A
由于核苷酸间的差
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
以也称为碱基序列。
G
3′端
药理学第二章
5´端
C
核苷酸的连接
核苷酸之间以
磷酸二酯键连接形
A
成多核苷酸链,即
核酸。
G
药理学3第´端二章
书写方法
AGT GCT
5 P P P P P P OH 3
5 pApGpTpGpCpT-OH 3 5 A G T G C T 3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
药理学第二章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 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 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脱氧核苷酸:
OOHH OO HH
dAMP, dGMP, dTMP, dCMP 药理学第二章
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多磷酸核苷酸:NMP,NDP,NTP 环化核苷酸: cAMP,cGMP
• 含核苷酸的生物活性物质:
NAD+、NADP+、CoA-SH、FAD 等都含有 AMP
NNHHN22H2
药理学第二章
(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Watson, Crick, 1953)
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 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 对 ( 互 补 配 对 形 式 : A=T; GC) 。
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 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 10对碱基。
药理学第二章
碱基互补配对
A
T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核酸的化学组成
1. 元素组成: C、H、O、N、P(9~10%)
2. 分子组成 —— 碱基:嘌呤碱,嘧啶碱
——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 磷酸
一、核苷酸的结构 药理学第二章
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比较
碱基
嘌呤碱 嘧啶碱
DNA
腺嘌呤 (A )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胸腺嘧啶(T)
C
G
药理学第二章
(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Watson, Crick, 1953)
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 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 链纵向稳定性。
药理学第二章
(二)DNA结构的多样性
A-DNA:右手螺旋 B-DNA:Watson-Crick模型,右手螺 旋生理条件下DNA最稳定的结构形式 Z-DNA:左手螺旋
碱基组成分析 Chargaff 规则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药理学第二章
Chargaff 碱基组成规律
(1) 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 A=T
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摩尔数相等. G=C
嘌呤总数=嘧啶总数
A+G=C+T
(2) DNA的组成具有种属特异性
药理学第二章
与DNA的差别在于:
1、戊糖是核糖而非脱氧核糖
2、嘧啶成分是胞嘧啶(C)和尿 嘧啶(U),无胸腺嘧啶(T)
核酸分子的大小常用碱基数目或 碱基对数目来表示。核酸片段<50bp 称为寡核苷酸 药理学第二章
第二节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药理学第二章
(一)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O
H 3C NH
NH
O
胞嘧啶(C)
药理学第二章
NH
O
胸腺嘧啶(T)
戊糖
H O CH 2
O H H O CH 2
OH
5´ O
O
4´
1´
3´ 2´
OH OH
OH
核糖 (构成RNA)
脱氧核糖 (构成DNA)
药理学第二章
核苷的形成
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糖 苷键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
NH2
N
核苷:AR, GR, UR, CR
N
NN N
O OO OOO HO PHOO PPH OOO PPP OOO CCHCH2H2OO2O NNN
NN N O
NN N
C H 2O
N
OH OOHH OOHOHH
cAMP
ADANPTAPD+AMP
OOHOH HOOHOH H
药理学第二章
O
P O OH O HNADP+
NH2 N
N
5′端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药理学第二章
药理学第二章
二、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 中的组装
(一)DNA的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正超螺旋 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负超螺旋 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药理学第二章
意义 DNA超螺旋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拓扑学
药理学第二章
二、核酸的分类及分布
脱氧核糖核酸
( DNA)
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 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Biblioteka 和个 体的基因型(genotype)。
核糖核酸
(RNA)
分布于胞核、胞液。
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 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 传信息的载体。
药理学第二章
1
H O CH 2 O N
O
1´
脱氧核苷:dAR, dGR, dTR, dCR
OH OH
药理学第二章
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
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
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NN HH 22
NN O
核苷酸:
H O P H OO CCHH 22 OO NN OO OH
AMP, GMP, UMP, CMP
(3) DNA的碱基组成没有组织的特异性, 且较为稳定,不随年龄、营养状态、 环境改变的影响
药理学第二章
(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Watson, Crick, 1953)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 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 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 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 式绕同一公共轴盘。螺旋直 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 相间。
RNA
腺嘌呤 (A)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尿嘧啶 (U)
戊糖
D-2-脱氧核糖 D-核糖
酸
磷酸
磷酸
药理学第二章
碱基
嘌呤
N 7
5 6 1N
8 9 NH
43 2 N
NH2 N
N
NH
N
腺嘌呤(A)
O
N NH
NH
N
NH2
鸟嘌呤(G)
药理学第二章
嘧啶
54
N 3
612
NH
NH2
N
O
NH
NH
O
尿嘧啶(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