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政府三大经济主体。

四、完备市场假说

完备的市场结构、完备的市场规则、充分竞争市场。

五、均衡经济假说

宏观经济是应该而且可以实现均衡或趋近均衡状态。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二章国民经济流程与核算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流转过程

一、两点说明

第一,流程图所表示的是货币的流向

第二,流程图所表示的是国民经济的主流,大量的、次要的支流被舍去。

二、二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

家庭: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

企业:向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供给;同时向家庭购买劳动,形成需求。

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向家庭提供生产要素报酬。

产品市场:企业向家庭提供消费品和服务,家庭用所得报酬支付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居民的全部收入用于生活消费。如下图,实线代表货币流通,虚线代表实物流通。

图2-1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两部门经济流程

在图2-1中,C代表家庭的消费,同时等于企业的投入,Y代表国民收入,同时等于企业的产出。

两部门经济顺利运行的条件是,家庭收入等于家庭支出,企业投入等于企业产出,即:Y=C

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是现代化大生产,其本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即经济的不断增长。增长的动力是投资,投资的源泉是储蓄,储蓄的主体是家庭。

引入储蓄和投资之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使用均发生了变化(见图2-2)。从家庭部门来看,其收入(Y)分解成消费(C)和储蓄(S),从企业部门来看,其生产分解成消费品生产(C)和投资品生产(I)。为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地运行下去,居民的收入必须等于企业的产出且等于国民收入(Y),即

Y=C+S=C+I

由此可得,S=I

可见,储蓄(S)等于投资(I)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必要条件。

图2-2 扩大再生产条件的两部门经济流程

三、三部门的国民经济流程

政府对国民经济流程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通过强制的、无偿的税收制度,将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形成政府收入(T)。另一方面,政府药费其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形成政府支出(G)。

图2-3 三部门经济流程

由图2-3可知,政府进入经济过程之后,从消费过程看,社会总支出(AE)

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从收入流量看,

社会总收入(Y)=消费(C)+储蓄(S)+税收(T)

为保持经济的均衡,社会总收入等于社会总支出,即

C+I+G=C+S+T

若C+I+G<C+S+T,即I+G<S+T,则I(r)↑,利率r↓,G↑(增加政府开支,关税T↓)。

若C+I+G>C+S+T,即I+G>S+T,则I(r)↓,T↑,G↓

四、四部门国民经济流程

引入进口(M)和出口(X)。

图2-4 四部门经济流程

由图2-4可知,从消费过程看,社会总支出(AE)

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进口(M)

从收入流量看,

社会总收入(Y)=消费(C)+储蓄(S)+税收(T)

为保持经济的均衡,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即

C+I+G+(X-M)=C+S+T

若C+I+G+X-M<C+S+T,增加出口X,减少进口M

若C+I+G+X-M>C+S+T,减少出口X,增加进口M(进口产品,引进外资)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定一个国家(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存量所运用的一套指标、表格和帐户系统。

目前,世界上普遍流行的核算体系是国民帐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简称SNA体系。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叫“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二、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国民帐户体系(SNA)的指标以国民收入为核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五大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1)GNP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计算的是市场价值总和;(不包括自产自用的东西)

GNP计算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

GN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

GNP包括有形产品及无形服务;

GNP只包括本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而不包括以前生产而现在交易的产品,也不包括没有生产而仅仅是交易的市场价值。(新房、二手房交易的不同计算)

例:下列经济活动是否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1)你盖了一座新房子

(2)你买了一座旧房子

(3)你对旧房子进行了维修

(4)别人送你一座房子居住

(5)你在市场上租了一套房子居住

(2)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之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NP是按国民原则统计,而GDP是按属地原则统计。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创造的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创造的收入

例1、美国一公民为从事一项国内投资,向日本一家银行贷款,该项目每年为这位美国公民带来200万美元收入,但每年向日本支付利息10万美元。

在此例中:

美国GDP :增加200万美元 GNP :增加190万美元;

日本GDP :增加0 GNP:增加10万美元。

例2、韩国一公民在中国执教足球甲A联赛一年,获收入30万美元。

在此例中:

中国GDP :增加30万美元 GNP:增加0

韩国GDP:增加0 GNP:增加30万美元

(3)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名义GDP=∑p i t q i t

p i t表示第i种商品在t年的价格;q i t第i种商品在t年的数量。

实际GDP:用基年价格计算的GDP

名义GDP因为价格的变动,不能直接进行历史或国际的比较,因此,必须将名义GDP 换算成实际GDP。

实际GDP=∑p i0q i t

其中,p i0表示第i种商品在基年的价格

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100

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

NNP=GNP-折旧

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一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之和,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净值之和。

NI=NNP-间接税-企业对外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同时它也是一国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之和,所以

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业主收入

4、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PI)指国民收入中分配给居民个人的部分。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消费+储蓄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产品流动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一、用产品流动法计算的GDP

产品流动法:汇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新增加值,即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对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产品

对第三产业:营利部门按纯收入计算,非营利部门按员工的工资收入计算。

其它(个体、自产自用的产品和服务、自有自用的住房等)采用各种方法估算。

二、用支出法计算的GDP

从国民支出角度统计国民生产总值。

1、消费(C)

不包括建造房屋的支出,此项支出列入投资中计算。

2、投资(I)

投资支出指企业(或居民)对资本品的购买,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3、政府购买(G)

指各级政府对国内和国外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也可以看成是政府部门的消费。不包括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如补贴、失业救济等)

4、净出口(NX)

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以后的余额。

所以,按支出法计算,GDP=C+I+G+NX

三、用收入法计算GDP

从收入的角度统计GDP。

1、工资和其它补贴

包括所有未扣税的酬金、津贴、福利费和企业代交的社会保障金。

2、净利息

指个人向企业提供贷款而获得的利息。

3、个人租金收入

包括各种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的收入。

4、非公司的业主收入

各自营业者的收入。

5、公司的税前利润

包括股息、未分配利润和公司利润税等。

6、企业间接税与折旧

企业间接税:指企业交纳的营业税、货物税、周转税等。

7、国外要素支付净额

GDP=GNP-国外要素支付净额

8、统计误差

三种方法统计的GDP若不一致时,一般以支出法计算的结果为准。

地下经济:指非法的经济组织和非法的行为,包括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钱庄、黑市交易等。约占经济总规模的10%到20%。

环境污染问题:绿色GDP

四、国民收入价格的确定

名义变量: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变量。

实际变量:用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变量。

实际变量消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经济的长期变动趋势。

本期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1、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表示的是消费者在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固定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反映了消费者生活费用的变化情况。它度量的是典型化的城市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物品的价格平均上涨情况,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根据其在消费者的总消费支出中的相对重要性而被相应地给出一个固定的权重。

CPI=∑p i t q i0/∑p i0q i o×100

p i0和q i o分别为基年第i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p i t为第i种在t年的价格。

CPI能及时反映消费品市场地供求状况,资料易收集;不足之处在于范围较窄,公共部门消费、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均不包括在内。

2、GDP紧缩指数

它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变化的指数,是按现价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例。

该指标的优点是范围广,能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趋向。不足之处在于资料难以收集。

3、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它是以大宗批发交易为对象,根据产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

PPI的优点是能在最终产品价格以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从而能较灵敏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升降,并能进一步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业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反映劳务费用的变动情况。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三章收入决定的凯恩斯模型

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涉及4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均衡的国民收入:指总需求(AD)与总供给(AS)均衡时对应的国民收入。

潜在的国民收入:指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为: AD=AS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有效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相对应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包括收入、财富、商品价格、个人偏好、社会风尚、利率的高低、收入分配状况等。但是,国民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基本因素。通常消费函数表示为:

C=f(Y)

或写成 C=bY (长期消费函数)

从长期看,如果收入为零,消费也等于零。

从短期看,没有收入也应该有消费,因此,短期函数可表示为:

C=a+bY (a>0)

其中,a为自发性消费。

自发性消费:指不信赖于收的消费,即全部消费支出中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消费支出。

图3-1 短期消费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APC=C/Y>0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消费增量在国民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MPC=ΔC /ΔY

因为C=a+bY (a>0)

有C/Y=a/Y+b

则C/Y-b=a/Y>0

并且dC/dY=b

即C/Y -dC/dY=a/Y>0

所以APC-MPC=a/Y>0

即APC>MPC

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1而大于零,即1>MPC>0。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函数用短期消费函数表示。

短期消费函数具有以下特点:

(1)存在自发性消费a

(2)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速度。

(3)APC>MPC,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会有基本消费a,1>MPC>0。

二、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它也是收入的函数,一般来说,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储蓄函数可表示为:

S=c+dY

其中,c为自发储蓄,d为边际储蓄倾向,dY为引致储蓄。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S=S/Y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指储蓄增量在国民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MPS=ΔS /ΔY

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同的是,边际储蓄倾向也是小于1而大于零,即1>MPS>0。

图3-2表示,当收入为Y0时,储蓄为0;当收入大于Y0时,储蓄为正;当收入小于Y0时,储蓄为负。

三、消费与储蓄的关系

一个社会的总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所以:

Y=C+S

则Y=a+bY+S

得S=c+dY=-a+(1-b)Y

所以c=-a d=1-b

又由Y=C+S

上式两边同时除以Y,可得

1=C/Y+S/Y

即APC+APS=1

又由b+d=1

dC/dY=b dS/dY=d

所以b+d=dC/dY+dS/dY=1

即MPC+MPS=1

总之,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有如下关系:

(1)APC+APS=1

(2)MPC+MPS=1

(3)APC和M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作业:证明APS<MPS。

第二节其他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又叫绝对收入假定,认为人们的消费,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且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

而之后经过实证,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这一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不一致,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迷”。

一、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杜生贝利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消费函数。

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本人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

家庭的消费水平具有向下刚性,即消费水平提高容易而下降难,这称为消费行为的“棘轮效应”。

2、消费者本人的收入和消费要同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相比。

因此,从长期看,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

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中心论点: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而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将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在少年与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阶段,收入大于消费。

1、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总是与它的财产水平保持稳定的比例,而不是与它的收入水平保持稳定的比例。

2、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在任何时期内都围绕着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上下变动,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则取决于它的成员对自己财产状况的理解。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该理论认为,支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是现期收入,而是长期持久性收入。

1、弗里德曼将家庭的现期可预测收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

暂时性收入和暂时性消费均可正可负。

2、持久性消费在持久性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3、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

第三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Y=消费+储蓄

即Y=C+S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即Y=C+I

均衡国民收入下,总供给=总需求

所以Y=C+S=C+I

均衡条件I=S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供给Y=C+S+T

总需求Y=C+I+G

均衡条件C+S+T=C+I+G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供给Y=C+S+T

总需求Y=C+I+G+(X-M)

均衡条件C+S+T=C+I+G+(X-M)

四、动态模型

例:有消费函数C=1000+0.8Y,Y=8000亿美元,求均衡条件下的投资和储蓄各为多少?当投资增加到7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为多少?

解S=-a+(1-b)Y=-1000+(1-0.8)Y

=-1000+0.2×8000

=600亿美元

均衡条件下I=S=600亿美元

若投资增加到700亿美元时,

由S=I=-a+(1-b)Y

得Y=(a+I)/(1-b)

=(1000+700)/(1-0.8)

=8500亿美元

然而,当投资从600亿美元增加到7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并不是一下子就从8000亿美元增加到8500亿美元,这是一个变动过程。

因为本期的消费支出并不一定是本期收入的函数,假设本期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函数,即

C t=a+bY t-1 (t表示时期)

又因为Y t=C t+I t

所以Y t=a+bY t-1+I t

实际上,当投资从600亿美元增加到7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从8000亿美元增加到8500亿美元的变动过程是这样:

第一期收入Y1=1000+0.8×8000+700=8100亿美元

第二期收入Y2=1000+0.8×8100+700=8180亿美元

第三期收入Y3=1000+0.8×8180+700=8244亿美元

……

如此,不断增加,最后达到8500亿美元。

如果上述过程直接用差分方程求解,可得:

Y t=[Y0-(a+I t)/(1-b)]×b t+(a+I t)/(1-b)

Y0表示初始投入量,I t表示任何一期的投资。

由于0<b=MPC<1,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Y0-(a+I t)/(1-b)]×b t的值最终必然趋于0,从而使

Y t=(a+I t)/(1-b)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宏观经济学第2章-习题与答案

f 第14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投资折旧净投资存货投资净出口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2.家庭成员提供的家务劳动要计入GDP之内。() 3.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4.用价值增值法计算一国产出的总价值,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5.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的价值增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 6.以前所生产而在当年售出的存货,应当是当年GDP的一部分。() 7.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8.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9.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

一部分。() 10.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GDP 中。() 1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 12.政府国防费用支出不属于政府购买。() 13.失业救济金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14.居民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支出,住宅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15.购买普通股票是投资的一部分。() 16.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 17.总投资和净投资之差就是GNP和NNP之差。() 18.如果一个企业用购买的一台新设备替换一台报废的旧设备,因为机器数量未变,所以企业购买这台新设备不属于投资行为。() 19.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DP中。() 20.家庭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中。() 21.国内生产总值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净要素支付后的余额。()22.折旧费用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23.国民生产净值衡量的是在一年内对在商品生产中消耗的资本作了调整后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国民收入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总和,它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25.居民得到的收入不一定是他们挣得的。()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参考教材

宏观经济学参考书目 (一)参考教材 1.徐为列主编:《宏观经济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2.高志文,方琳主编,《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0。 3.[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赵英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王根蓓译,上海财经大学额出版社,2009年版。6.[美]戴维?柯兰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胡修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美]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沈志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5版),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11.(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文版。12.高鸿业主编:《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魏埙、蔡继明等者《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二)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年。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3.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5.李京文:《中国经济前景》(2001),团结出版社,2001年。 16.刘小怡、夏丹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6.孙国茂著:《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最新整理)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 (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2.发展 (1)凯恩斯主义的衰落与新古典学派 通论发表以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战后,在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中,如汉森、萨缪尔逊等的不断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它与 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尽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凯 恩斯主义主流派经济学。主流派经济学在50-60 年代是其鼎盛时期。 ① 60 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70 年 代初发展成了“滞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发生了冲 突,他们的理论不能解释“滞涨”。70 年代中后期,新古典综合派用 “成本推起的通货膨胀”和“菲力普斯曲线右上移”来解释“滞涨”,没有 说服力。其政策措施是“收入政策”,即控制收入的政策,最典型的就 是尼克松的“冻结工资和物价90 天”的政策。面对滞涨,新古典综 合派束手无策。 ②另一方面,从50-60 年代就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在70 年代十 分活跃,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错误的,会给经济 带来巨大的危害。货币学派的理论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到70 年代末,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即(New Classical Economics)。其主 要代表有货币学派,从货币学派中衍生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 新古典学派在80 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 (2)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①从80 年代初起,一些比较年轻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就在坚持凯恩斯 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 点和理论,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 。到80 年代大有重 振老凯恩斯主义雄风的架势。 ②另一方面,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干预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有些 还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如德国的弗莱堡学派,有些尚未有著名的理论做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推荐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推荐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 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着《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 一、判断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2.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反映价格与产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 3.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β),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4.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越大,IS曲线就越陡峭。() 5.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LM曲线越平缓;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LM 曲线越陡峭。() 二、单项选择题 1.提出“宏观经济学”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 A.魁奈 B.马尔萨斯 C.弗瑞希 D.凯恩斯 2.以下属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的是()。 A. GDP B. GNP C. NDP D. NI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 A. 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以上都不正确 4.乘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 A.李嘉图 B.凯恩斯 C.马尔萨斯 D.卡恩 5.影响IS曲线斜率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B. 边际消费倾向 C. 税率 D. 其他 6.货币需求主要包括()。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D.以上都正确 7.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价格稳定 C.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8.以下关于财政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B.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C.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D.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9.以下关于货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B.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C.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D.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10.财政政策中最有效地手段是()。 A. 改变税收 B. 改变转移支付 C.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D. 以上都正确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B.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C.大于0小于1 D.随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 A.充分就业 B.价格稳定 C.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3.财政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 A.政府购买B.政府转移支付 C.税收D.公开市场业务 4.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中,与挤出效应成正比的因素包括()。A.支出乘数的大小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C.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D.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5.总需求由构成。( )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 C.政府需求D.国外需求 四、简答题 1.简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各种经济学教材

一、入门教材: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8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渗透老萨数十年经济学见解。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其中诸如“热情的心,冷静的头脑”、“相关未必因果”等言语,可谓经济学之《老子》。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知识庞杂,有一体系框架,则适宜以后更进一步学习。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尽管该框架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仍有断层,但不失为一个好框架。此书国内有机工版发行之英文版。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 3、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经济学成就甚高,此书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前二者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经济学》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尽管三位作者政策倾向不同,但教材体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稍多一点,总体上讲,教材相当客观和公允。很适宜做入门教材。 4、《经济学、原理、问题与政策》及《经济学原理与问题》、〈经济学案例〉、〈经济学小品〉、《经济学悖论》、〈社会问题经济学〉等。此类书之特点是先提问题,再论原理,主要是针对社会习见问题,逐步解释原理,水平、内容大多较好,唯缺乏体系与框架,适宜略懂经济学者补充学习。 5、国内老师自行编写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各大学自己编写的直接冠以《西方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均属入门教材。如高鸿业、历以宁、宋承先、梁小民、朱锡庆、尹伯成、司春林等等。然皆远逊外国教材。 说明: 1、越基础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浅出,将复杂抽象的道理联系到生活实际上,才讲的透彻,又能调起初学者之兴趣。国外教材,形成一竞争市场,多极高明之著作,教材之撰写也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之便利,如曼昆之教材,以完全不带数学式而著称,又或更新换版本极快,以及时吸收新知识,如斯蒂格利姿《经济学》之增加不对称信息部分。低手所写教材自然被市场淘汰。故市面之基础教材,多为大高手所写就。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习题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2消费函数:指反映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C=α+βy 3边际消费倾向: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v 收入增量,则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4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 5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6平均储蓄倾向: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7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同KI表示投资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则KI=△Y/△I,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I=1/1-MPC,式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8政府购买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以△g 表示政府支出的变动,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则:kg=△y/△g=1/(1-β) 9转移支付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Ktr=ΔY/Δtr=β/1-β 10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11平衡预算乘数: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和税收以相同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量的比率。 kb=kg+kt=1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2.假设总产出是540美元,消费是460美元,而计划投资是70美元,在该经济中(B)A.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B.存货中包含有非计划投资 C.存在非计划储蓄 D.非计划储蓄等于非计划投资 3. 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B )。 A.将变大B.将变小 C.不变D.不一定 4.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50,自发投资增加10元,将导致( B )A.均衡收入水平有10元的增加 B.均衡收入水平有20元的增加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讲义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二 章讲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三章教案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了解基数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 理解消费者均衡原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 理解序数效用论主要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的均衡,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戈森定律:随着物品获得的递增,欲望和享受递减。 第一节效用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对不同的人来说消费同一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相同吗? 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消费同一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相同吗? 金子和玉米面饼的效用 某地闹水灾,在一棵大树上,地主紧紧地抱着一盒金子,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 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长工饿了就吃几口饼,地主饿了却只有看着金子发呆。地主舍不得用金子去换饼,长工也不愿白白地把饼送给地主。 又几天过去了,大水悄悄退走了。长工高兴地爬到树下,地主却静静地躺着,永远留在大树上了。 金子和玉米面饼哪个效用更大? 什么东西最好吃? 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 猫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 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桃子!” 一、效用是选择的基准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 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对于效用的度量,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 1.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2.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二、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和劳务带来的满足或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个人连续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他从中得到的增加的或额外的效用量是递减的。 例如:迈克的汤,迈克给杰克的感觉不舒服,迈克给杰克的汤的效用递减。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 ?“富人的钱不值钱,穷人的时间不值钱”。 ?货币如同物品一样也有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即随着人们收入量的增加,其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每增加一元货币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 钻石和木碗 有个穷人四处流浪,他只有一只旧木碗。 一天,穷人在渔船上帮工时遇到了特大风浪,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珍珠宝石换走了木碗,派人把穷人送回了家。 富翁听说木碗换回这么多宝贝,也想去碰碰运气。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运到小岛。 酋长高兴地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声称要送给他最珍贵的东西。 ?这件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呢?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由A先生的消费,得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见图2-2)。 图2-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 四、消费者均衡:购买一种和多种商品时的均衡原则(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一)购买一种商品的均衡原则:边际效用要大于或等于价格,即MU=P (1)如果不考虑成本支付或价格(免费),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由边际效用决定MU≥0 (2)如果考虑成本支付或价格,假定一单位货币代表一单位效用。一种商品数量选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 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 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民收入,GDP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由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指数包括(CPI、PPI、GDP) 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决定了总需求曲线 劳动市场决定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某国的GNP>GDP,说明该国公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产出-总产出(新增的价值)=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GDP核算 支出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算 收入法: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算 支出法: GDP=C+I+G+(X—M) C: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和劳务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多余出来的存货价值), 固定资产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G: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购买物品和劳务。 (X—M):净出口=出口—进口,就是卖给外国自己获得收入,然后在本国消费自己的产品,进口则是购买外国产品,自己消费外国产品,肯定这一部分要减掉。 收入法: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GDP—折旧=GNP(国内生产净值)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国民收入) 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保险费+政府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 PI—个人所得税=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企业)的收入构成S—I 恒等式 GDP=NDP=Y= NI从支出看:Y=C+I (即总需求) 从收入:Y=C+S(收入一个用来消费,剩下的用来储蓄)(即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